论石涛“一画”理论及美学思想

2016-03-16 15:52
关键词:石涛画家美学

宋   珊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论石涛“一画”理论及美学思想

宋 珊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在众多清代绘画美学理论著作中,石涛的《画语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系统、完整的画学理论。从石涛的《画语录》入手,对其美学思想进行探究,深入分析石涛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一画论”,对于研究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极其重要。

石涛;一画论;美学思想;法则;自由

我国的绘画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到清代末期画家就有几千人之多,绘画作品数不胜数,但是关于绘画艺术的理论则比较少。已有的绘画理论多是一些简短的评论,以对前人的继承为主,缺少创新,很少有绘画家对于绘画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发展。一直到清代初期,石涛以及他的《画语录》的出现,才打破了绘画艺术理论的尴尬局面,构建了一个对后世画家影响巨大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系。

石涛(约1642—约1717)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在他的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又名《画语录》)中,全面阐述了其艺术理论主张,将宇宙观、绘画理论以及绘画技巧三者联系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关于绘画的美学思想体系,这也是他一生艺术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所以,《画语录》在历代众多的绘画理论著作中都是一部具有重要艺术理论价值的绘画理论著作,是艺术理论的经典之作。尤其是《画语录》中的“一画论”思想贡献十分突出,不仅体现着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精髓,同时也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几百年来,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对许多绘画大家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众多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理论蓝本。

1 “一画”之概念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又名《画语录》,全书共十八章,条理清晰,体例严谨,全书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艺术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前五章,集中表述了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而其美学体系的框架也是在这前五章中确立的。要想全面地了解并把握石涛《画语录》的美学思想,首先就必须对《画语录》的第一章“一画章”做全面的分析和解读,搞清楚“一画章”的理论核心“一画论”的具体内涵。“一画”理论是贯穿《画语录》的核心概念,是石涛《画语录》艺术思想理论的总纲及其绘画美学思想的理论精髓。

“一画”是贯穿在全书中的重要概念。为了更好地把握“一画”的含义,首先要清楚“一画”与石涛的关系。石涛,原姓朱,是明宗室的后裔。作为一名王室子弟,他所经历的人生却极其坎坷:为保性命而被迫出家,到了晚年又出佛入道。“一画”还与石涛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他是落魄的王室子弟,他的性格多变而又复杂,为了保命或者短暂的利益他可以卑躬屈膝、不择手段;对待强权他又光明正大,勇敢无畏,不与其同流合污。石涛善变的性格也决定了其画风的多变,他的画风和他的性格一样千变万化。石涛坎坷的人生经历、多样的性格以及千变万化的绘画风格都直接影响着“一画”思想理论的确立和发展。关于“一画”理论,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人认为“一画”和道家思想有关,有人认为“一画”是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也有人认为“一画”与儒家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些学者都是分别从儒、道、佛三方面分析石涛的“一画”理论,而忽视了石涛个人因素对“一画”理论的影响,也忽视了“一画”理论其实是和儒、道、佛三者都有一定的联系。在石涛的绘画美学理论体系中,儒、道、佛三者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影响着其美学理论,三者缺一不可,它们是“一画”理论产生的基础。

“一画”理论可以说是石涛独创的一个绘画美学命题,但是在石涛之前也有一些文人提到过“一画”。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卷二中说到:“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5]26张彦远提出“一笔书,一笔画”的绘画理论,指绘画要气脉相通,一气呵成。虽然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是石涛也是直接继承了张彦远的绘画理论,提出了其《画语录》的理论核心“一画”理论。

2 “一画”之来源

石涛的《画语录》是以“一画”理论为核心展开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讨论的,其后面的十七章以“一画”理论为绘画理论之本,也是对“一画”的应用和说明。《画语录》开篇第一章“一画章”石涛就提出:“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1]171实际是说“一画”到底是什么。“一画”的产生在太古散了,混沌没了,万象出现以及法的产生。同时因为“一画”是万象产生的最根本的因素,所以“一画”就是法。

石涛的“一画”理论,不仅仅有其个人因素的影响,还是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影响。首先,石涛受到了老子“道”论的影响,道家认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和中心范畴是“道”,而世界的本原也是“道”。“道”是原始混沌,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不依靠任何外力而存在。《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101老子又认为“道”是“有”和“无”的统一。这是从“道”是“有”,作为“万物之母”的角度出发;“道”是“无”,即无限性、无规定性,这则是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由此可知,“一”既是“有”又是“无”,是万事万物之本。石涛在其“一画章”中提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1]171可以看出,石涛的“一画”理论是来源于道家的哲学思想,他把“一画”看作是绘画艺术中创造万事万物形象的法则。可见,“一”不仅仅是道家哲学的本体,同时也为石涛能动地提出“一画”理论奠定了基础。石涛的绘画艺术观则是认为“一”是形的开始、形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画”理论的本体。

其次,由于石涛从小出家,很自然地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他后来又拜旅庵为师参究禅学,深受其师旅庵禅师的启发。《五灯全书》卷七三《本月传》:“琇问:‘一字不加画,是什么字?’师曰:‘文彩已彰。’”[3]534旅庵认为有了一画,就有了文彩,也就有了形象。即使没有形象,只要有一画,文彩也会彰显出来。旅庵本月和玉林通琇的对话对石涛的画论启发很大,他提出“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并认为“一画”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是绘画艺术的根本原则。石涛在旅庵禅师影响下,强调“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1]171的思想。所以说,“一画”是形象的最原始、最本真、最基础的因素,“一画”中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有了一画,形象就随之产生了。除此之外,石涛还在“一画章”中说“一画之法,乃自我立”[1]171,指出画是由画家的心支配的。他强调“一画”与“自我”“心”之间的联系,画家的“心”必须掌握了“一画”这个根本法则,才能创造出具有高度精神自由的作品,因为“一画”是万事万物形象最基本、最本真的因素。

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石涛作为王室后代,自然会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其绘画艺术理论自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对石涛“一画”理论的影响,是围绕儒家的思想核心“仁”展开的。在“一画章”的末尾中,石涛说:“吾道一以贯之。”[1]172这个“一以贯之”是出自《论语·里仁》章中,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4]27儒家思想认为“仁”可以贯穿在宇宙人生之中,只有达到“一以贯之”的境界,才能获得完满。在儒家眼里,“一”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一个以“仁”为中心的精神贯穿到宇宙万物之中的过程。石涛也提出:“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1]172“一画”产生,法就存在。由此可以看出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石涛《画语录》的“一画”理论,并不是简单地将儒、道、佛三家思想组合在一起,而是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最精华的理论,并由“一画”理论派生出其他的绘画美学理论。

3 “一画”之法与自由

石涛在《画语录》第一章“一画章”中强调,“一画”是万物形象产生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因素,同时“一画”也是绘画形象结构的最根本的因素,所以,“一画”就是绘画艺术的根本准则。“法于何立?立于一画。”画家如果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一画”这条绘画的基本法则,就可以“意明笔透”,创造出既鲜明又生动的万物形象。“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1]172从而达到画家创作高度自由的境地,“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以从心”[1]179。因此,石涛认为,建立“一画”论的美学体系,是为了更好地让画家可以找到正确的审美方法和艺术创作方法,从而使画家能够更快地进入艺术创作状态。

既然“一画”理论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础,那么就必须要清楚“法”的含义以及“一画”和“法”的关系。“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名词,不是单纯的与绘画有关的技巧之法,而是指“法”的最本源是什么。“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1]171石涛认为“法”立和天地万物的产生过程十分相似,都是万事万物形象产生最基本的、最原始的因素。“法”的含义清楚之后,石涛在“一画章”提到:“法立于何?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1]171这里石涛问“法”是从何处确立的,他自答立于“一画”。而这个“法”不是一般的方法,是指作为画家创作绘画的最高法则。

石涛在提出“一画”理论时就看到“一画”法则是贯穿在绘画具体原则中的最基本的法则。因此,同时论述了绘画创作的法则和自由的关系。在“一画章”中,石涛提到:“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1]172万事万物可以因为“一画”理论而生机盎然、灵气十足。石涛所提的“一画”理论,绝不是单纯字面上理解的法则,而是具有自由精神的法则。但是石涛又认为自由的法则却也是被束缚、限制的法则,艺术家们也经常因为被束缚而无法更好地自由创作。使法则受到束缚和限制的东西,石涛称之为“法障”。“所以有是法而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之也。”[1]179“法障”是对自由精神的否定、限制、约束。艺术家、画家只有在不完全掌握“一画”理论的情况下,才会被“法”所障。换个说法就是石涛所说的“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如果要想去除“法障”,就必须要熟识“一画”理论,把握住“一画”理论的本质与核心。只有这样,画家们才能随心所欲,其创作才能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这也是石涛所提到的“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1]179。石涛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一定的法则规定着的,绘画创作也必须要有法则的约束。他所说的自由,是要求在法则中寻求自由,并不是要逃离法则的限制,也不是让画家们抛弃法则。如果画家被法则所束缚,去除不了“法障”,创作就得不到自由;反之,如果抛弃了法则,得到的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因此,石涛所说的法则和自由的关系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这样的“一画”理论是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又自由的法则,“是一画者,非无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法无障,障无法。”[1]179只有把握了法和自由统一在一起的“一画”理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把握住了“一画”理论的精华,画家才能随心所欲地创作。石涛的“一画”理论就是这样的自由而又不自由的绘画创作之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石涛的“一画”理论确实是神秘而又博大精深。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美学观点,而且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理论,在绘画领域一枝独秀。石涛的《画语录》内容广泛、系统而又深刻,“一画”理论作为其美学思想核心,也是画家和艺术工作者们研究、学习中国绘画的基础理论。

本文着重从石涛《画语录》中最重要的“一画”理论出发,对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进行探究,力求探索出其绘画美学思想的精髓所在。总而言之,石涛的美学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至今仍然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理论之一。

[1]杨成寅.石涛画学本义[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2]老子.老子[M].李存山,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孔丘.论语.刘琦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6]胡达生.石涛《画语录》中“一画论”美学概念的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7]尹成君.石涛画论及其美学思想研究[J].艺术百家,2008,(4).

[8]蒲勇均.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4.061

2015-12-17

宋珊(1991—),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J20.02

A

1674-6341(2016)04-0147-03

猜你喜欢
石涛画家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酷炫小画家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苍松秋色》
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