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贺
中国共产党结合重大事件提升民族凝聚力经验探微
——以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为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结合重大事件提升民族凝聚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以特大自然灾害为视角,着重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四大经验,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中华民族主心骨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善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民族凝聚力;特大自然灾害
“民族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对民族众多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1]我国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国家,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华民族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结合重大事件提升民族凝聚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重大事件涵盖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等领域,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以特大自然灾害为视角,对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应对灾难、提升民族凝聚力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
特大自然灾害在考验中国的同时,也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和力量。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扮演着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的角色,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灾难的主心骨。
(一)充分发挥主要领导人物的精神激励作用
据相关统计,新中国成立来的每次特大自然灾害的应对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及时出现在第一线指挥抗灾工作。这一方面能促使灾区人民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和鼓舞士气,另一方为调动必要资源投入到救灾工作中提供强有力保障。如在一九九八年抗洪涝灾害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亲赴灾区,慰问军民、查看灾情、指导救灾,并在重灾区武汉发表重要讲话,掀起全国救灾总动员,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力支持灾区。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先后到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视察灾情,指挥抗洪抢险工作。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多小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进行了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救,保证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当天连夜抵达都江堰灾区,成立了国家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现场指挥、号召和动员抗灾工作。同月16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亲赴四川灾区,慰问群众干部,看望医护人员和武警官兵,指导救灾工作,并指出 “抗震救灾斗争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2]2013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的次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达灾区前线,在某中学操场上的帐篷里召开紧急会议,布置抗灾工作,协调救灾力量,解决救灾中的各种难题,这为取得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二)充分展现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每次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工作中,党组织从上到下都始终与灾民心心相印,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充分展现了党组织堡垒作用和领导枢纽作用。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广大党员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冲在抗灾最前面,奋不顾身,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放在最高位置。比如,在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不少基层党支部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广大党员干部克服难关,立刻行动起来,主动承担组织责任,带动各方力量参与救灾过程,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党员志愿团、救灾队等。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坚强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通过他们的有序组织和亲身示范,广大灾区群众坚定了信心,一起投入到救治灾害的过程中。建国后无数铁的事实揭示了同一个道理:面对频繁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调动全国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战胜灾难。
(三)充分展现民族向心力作用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我国之所以能做到泰山压顶而屹立不倒,短时间动员各方力量迅速参与救援,筹集众多资金进行灾后重建,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灾难发生后能够迅速凝聚人心,让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共同应对难关。比如,面对建国以来破坏力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抗灾难度最高的汶川地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核心和主心骨,以其果敢的决策和恢宏的气度,发挥正确的政治引领和积极的社会动员作用,促使全国各民族群众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为赢得抗震救灾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精神之源。在应对其它特大自然灾害中也证明了同一个事实: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日益增加的国家力量支撑下,能够在最短时间之内凝聚人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团结社会各方共度难关。
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心系于民、情寄于民,最大程度地维护和实现灾区群众的根本利益。李克强总理强调:“救灾要以人为本,安置也要以人为本,这是考验我们工作的一条标准”。[3]以人为本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称赞和支持。
(一)珍惜生命、全力救人
在人的各项权益之中,生命权是无疑是最重要的。在特大自然灾害的应对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表现在尊重和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权上。这既是判断一个政党为谁执政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把抢救受灾群众的生命放在各项工作之首,尽全力保护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强调,人民的生命重于泰山,救人是当务之急,要紧紧抓住72小时黄金时间救人。只要有一丝机会,就要作出万倍的努力。领导干部、武警官兵等人员不顾余震危险,在钢筋瓦砾和残垣断壁之间,连续几十小时奋战,用不懈的努力“挖”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同样,在青海玉树地震的应对中,“全力救人”被视为所有抗震救灾任务中最重要的一项。胡锦涛总书记提前结束出访行程回国,温家宝总理延迟出访行程奔赴灾区,各路援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四面八方汇集灾区,这都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抢救生命。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过去之后,救援人员依旧不放弃寻找生命的机会,在倒塌的建筑物堆里进行拉网式搜救,全部伤员得到免费医疗,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灾区人民群众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二)尊重已逝生命
每次特大自然灾害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还体现在对已逝生命的尊重上。如在汶川地震中,共有69227人遇难,为了祭奠这些遇难群众,国务院把 2008 年 5 月 19 日至 21 日定为国家哀悼日。在这四天内,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当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致哀。为在特大自然灾害中遇难群众进行国哀,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的第一次,这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已逝生命尊严的重视,也是履行为民执政庄严承诺的方式。同样,对于在玉树地震中遇难的2000多名群众,我国也举行了全国哀悼活动,并按照当地宗教和民族习惯为遇难者举行了葬礼。在云南鲁甸地震发生的一周后,云南全省在各条战线上工作的人员以及在广场、商场、公园、车站、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的人员对鲁甸地震遇难同胞就地驻足默哀3分钟,全省防空警报鸣响,汽车、火车、船舶鸣笛致哀。这些事例都表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新常态。
(三)保障生者生存质量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党的救灾理念也不断发展完善,从救财产到救生命再到救心灵,体现出明显进步。如在汶川地震的救灾中,对受灾群众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是一大亮点。卫生部在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后,就调集众多心理辅导专业医生奔赴灾区,在“第一时间”内对受灾群众开展心理援助,让他们减轻失去亲朋好友的痛苦,逐步走出地震的心理负面影响。另外,政府在政策方面也对受灾群众给予了极大关照和帮助,如计生委对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家庭进行生育政策照顾,教育部直属高校紧急调整在川招生计划,在招生指标上增加2%,同时对受灾学生启动各类资助工作。对因灾造成的孤儿、孤老和孤残人员,有关部门也出台了针对性妥善安置措施。这些应对受灾群众物质生活困难和心理危机的重要举措,为提高生者生存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体现了我们党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向更深层次推进了一大步。
在每次特大自然灾害来临时,党中央都会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救灾之中,全国人民心系灾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
(一)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以多种形式支援灾区
全国各民族人民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是我们党和政府战胜灾害的根本依靠力量。在每次灾害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群众都会自觉履行自身职责,配合党中央的部署决策,为灾区人民送去关怀和帮助。比如,九八抗洪期间,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前后共有近千万群众干部直接参加抗洪抢险,再加上医疗、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服务人员,总动员的人数超过了1亿。各地群众为灾区捐物捐资,全国上下形成良好联动态势。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言: “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到各级干部,十二亿人民团结的像一个人。”[4]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牵动着全国民众的心。 “天佑中华”、 “国殇”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 “众志成城”等词语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心理语言和行动表现。据报道,汶川地震把我国平民慈善事业推向高潮,国内外捐款659.96亿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107.16亿元。党中央还发起了“特殊党费”支援灾区活动,先后有4550多万名党员积极响应,共交特殊党费近100亿元,为灾区群众走出困境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动员媒体机构支援灾区
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中,科学发挥媒体机构的功能至关重要。媒体机构能不能及时、真实地报道灾区情况,能不能做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救灾结果。中国共产党深谙此理,每次特大自然灾害来临时,都会积极动员媒体机构(电视台、电台和报社等)支援灾区。一是要求全国各级宣传部门积极参与特大自然灾害的宣传报道工作,坚持客观、及时、准确的基本原则,真实呈现灾区情况。如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主管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宣传文化部门和新闻单位要认真贯彻中央有关精神,把玉树地震的宣传报道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能有任何松懈。二是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等传统媒体及网络、手机客户端(APP)等新媒体要快速报道特大自然灾害情况,澄清各种流言。例如,汶川发生地震后半小时内,在我国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等就产生了各种谣言。对此情况,新华社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汶川地震的准确信息。国家地震局通过网络、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江西、西安等地将发生强烈余震的谣言给予有力驳斥,稳定了群众情绪。在云南鲁甸6.5级地震后,来自中央、省、市及境外媒体有137家823名记者投入到灾情报道工作中。三是召开中央、国务院和相关省市级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抗灾工作进展情况。如2008年5月20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第八场新闻发布会,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程万正、四川省政府副省长李成云,省卫生厅新闻发言人杜波等领导以及数十家新闻媒体参加,传播最新救援进展,发布最新的伤亡情况。
(三)动员非政府组织参与救灾
在西方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在应对自然灾害中有相当大影响力,他们的反应甚至比政府更迅速。如在美国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种非政府组织先声夺人,他们像政府机构那样上传下达信息,运用其独有的专业能力,高效率地进行应对。可喜的是,目前国内的社会组织也逐步发展起来,并在特大自然灾害的应对中已经展示自己的力量和作用。汶川地震发生后,先后有数十个社会组织来到抗灾前线,其中最早到达绵阳灾区的抗震救灾队伍是著名慈善家陈光标率领的,他们带着60台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抢险突击队进行大规模救灾行动。与以前相比,国内非政府组织救援行动在参与数量、反应速度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抗击特大自然灾害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并且逐渐升华到培养、弘扬包含中华民族精神在内的现代公民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每一次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中,中国共产党都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带领人民战胜特大自然灾害,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时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5]正是在这样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群众以各自的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四川灾区人民的支持,中华民族13亿成员之间相互传递力量和温暖,结成紧密的生命共同体。在每次特大自然灾害的应对中,中华民族精神都会得到新的考验、锤炼和升华,都会被进一步弘扬光大。
(二)增强公民意识
民族凝集力来自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以及自身所肩负的义务和权利的认知,它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一个国家民主水平的提高,公民意识会逐步走向成熟,这突出地表现为公民把自己作为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体,对所在的国家和社会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华民族向来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在五年多年的文明中涌现出无数个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仁人志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每一次抗击特大自然灾害中,都努力促进公民意识的成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得到了长足发展,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法律思想、民主观念有了不同程度的强化,投入特大自然灾害救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党组织是抗灾救难的领导力量,党员是抗灾救灾的先锋,如在汶川地震的救灾中,三百多万人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无数的共产党员和数亿计的群众为灾区捐钱捐物等,这都表明了我国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对此,美国某杂志做出如下评价: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给予,中国的“公民精神”并未缺失。 众多群众和志愿者自觉地参与到特大自然灾害的救治中,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共度难关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我国现代公民意识正逐步趋于成熟。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把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作为培育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首先,从国家层面看,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追求目标的国家充分展现了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责任和能力,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群众高度关爱,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了一切必要资源,用最快的速度救人,把人的生命置于最高位置,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做出百倍的努力,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其次,从社会层面看,以“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为追求的社会各个组织和群体激发巨大活力,在灾情面前,亿万群众爱心涌现,心心相印,休戚与共,捐钱捐物,全社会形成强大合力。从个人层面看,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的各个公民,不分民族、区域、职业、教育程度,以各自的方式展现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无数普通的人诠释了人间无私的爱,如生死之间老师以血肉之躯护卫学生,废墟之上干部群众相互鼓励和安慰等。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锤炼与升华,赋予灾区人民群众力量和信心,以自强不息的坚定意志重建家园。
特大自然灾害是坏事,但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善于化害为利,带领人民顽强奋斗,战胜灾害,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在物质和精神上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1]史式.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J].历史教学,1994(3).
[2]孙承斌.胡锦涛总书记赶赴四川省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16/content_8183036.htm, 2008-05-16.
[3]李克强.以人为本是救灾的首要原则[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18/c_116983230.htm,2013-08-18.
[4]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0-12/31/content_479386.htm,2000-12-31.
[5]转引自石仲泉.汶川抗震精神:中华民族进步的伟大标识[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6/13/content_8358831.htm,2000-06-13.
责任编辑:徐映奇
2016-05-2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寻求民意最大公约数的难题及其破解研究”(15CKS020)的阶段性成果。
王高贺,男,博士,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高校廉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 广州,510632。
D261
A
1672-3562(2016)03-0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