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政治冷漠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消解路径——以N市J镇A村为例

2016-03-16 12:34:48
关键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董 婷 婷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农民政治冷漠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消解路径
——以N市J镇A村为例

董 婷 婷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农村是民主发展的前沿阵地,村民自治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民的政治态度与行为直接影响着民主进程。当前,我国农民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程度低,选择充当“经济人”角色而抛弃“政治人”角色,实质上是农民思考后对经济与政治之间的抉择。通过个案观察研究广东省部分边远地区农村村民政治冷漠的表现并分析原因。实例表明,农民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不关心,对地方政府开展的活动不支持,甚至持观望状态。

关键词:信息失衡;农民政治冷漠;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政治冷漠,是与政治参与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政治不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某项政治活动[1]。

1政治冷漠问题的文献综述

1.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农村农民政治冷漠成因的研究角度主要分四类:第一类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理论主要包含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机会成本;第二类从政治学角度分析,采用的理论包括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地位;第三类是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认为农民政治冷漠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密不可分;第四类从教育层次进行分析,认为农民对政治冷漠的根源在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识字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很困难,更何况参与政治。

第一类研究发现,农民对政治冷漠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农民不愿意在政治参与上花费时间以取代物质追求,因而降低了机会成本。显然,他们认为政治参与短期实效不高。“做一项对自身暂无多大用处的事”不如利用这些时间来弥补经济上的困难来得实在。

第二类研究认为,政治冷漠与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政治参与是相对立的,政治冷漠无非是农民想逃避政治参与,“怕官、躲官、蔑官”是农民的传统心理,就像仇富心理一直在人们心中存在一样。第二,研究发现,村民拥有的个人政治资源不足。笔者认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存在制度漏洞,没有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就不能为农民参与政治提供物质保障。

第三类研究发现,政治冷漠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忠君思想和“家天下”思想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地方政府或者村委会成员发布的消息是命令,只需执行即可,不需过多地干涉。因而引发的后果是农民对政治越来越冷漠,蔑官思想越发滋长,官与民之间的地位越来越尴尬。

第四类研究发现,政治冷漠与当地的教育息息相关。偏远地区的教育设施落后,条件较差,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与城市相比落后许多。而偏远地区的青年人,自成年后已远离家乡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不过是老弱妇孺,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参与政治,而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低文化素质制约了村民参与政治的能力,因而导致政治冷漠。

1.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农民政治冷漠的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学角度和政治学角度,以政治学角度为主。代表性人物有:奥姆罗、亨廷顿和罗伯特·达尔。

奥姆罗认为:“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参与(SES)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关联。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会分层等几种折合为SES的地位越高,他的政治参与率越高。”因而,有学者则将其概括为“最积极的公民不成比例地来自富有者,最不积极的则来自贫穷者”[2]。

亨廷顿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个人能够以通过移居城市,获得地位较高的职业或者改善他们的经济福利等方式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些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政治参与的替代物。”[3]

罗伯特·达尔认为:“政治资源是一个人可用于他人行为的手段,因而政治资源包括金钱、信息、食物、武力威胁、职业、友谊、社会地位、投票以及形形色色的其他东西。”[4]

通过对上述国内国外两种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国内和国外的学者都倾向于从政治角度对农民政治冷漠行为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的工具也大多采用百分比统计来描述,没有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大多学者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对农民心中的真正想法缺乏真正的了解。

因此,本文将从村委会与农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立足农村,实地观察,以作者生活的小乡村——N市J镇A村为例,从村委会和农民的角度分析农民政治冷漠行为的表现及成因,进而,希望地方政府能够重视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从农民、政府两方面着手,改善村委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2农民政治冷漠个案研究——以N市J镇A村为例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1994年,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通知》提出,村民自治的四个核心内容是“民主选择、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应运而生。几十年来,我国村民自治取得了重大成果,几乎所有的农村都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个村委会,它在宣传国家政策、修建农村道路、发扬传统文化、协助地方政府调解民间纠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尽管如此,我国的大部分村落还没有达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的状态。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大量的务工人员外流,老弱妇孺留在农村,同时,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男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女性高,因而农村地区村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普遍低下,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并不高,由此导致村民与地方政府、村委会之间关系冷漠。

本文采取个案研究方法,对村委会主任和村民进行深入访谈,实地调查A村农民的政治参与态度及行为,并从经济学角度阐述农民政治冷漠的原因。

2.1A村农民的政治参与现状

广东省地级市J市A村,位于广东省最北端,南接古市、北靠江西、东临湖南。村里共69户,约400人,以种植稻谷、花生、辣椒为生。村庄里青壮年所剩无几,几乎都已到外地打工赚钱,只剩下老弱妇孺。

每年春节前后,是村委会成员走访的高峰期,然而,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怪象,村民远远地看到村委会成员经过家门口附近,便会闭门不见客,无论村委会成员走访多少次,村民一概置之不理。只有当村委会在祠堂宣布召开有关村民的大事时,每户才派一个代表参会。在三年一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村委会会派两名代表抱着红色投票箱,拿着投票纸挨家挨户地敲门进行投票,但是投票上的名单多年来未改,几乎是等额选举,并无新人上任。

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村民与村委会之间不融洽状况?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村委会主任和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

2.2访谈设计

2.2.1访谈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年满十八周岁的A村村民和村委会成员,按照村里成年人口的60%确定每户的访问人数。

2.2.2调研的主要内容

(1)A村村民政治冷漠的情况。其中包括对村委会主任和村民进行访谈,并探讨经济学上的相关理论与“政治冷漠”的关系。

(2)对造成农民政治冷漠的原因进行分析。

2.2.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参与观察和结构式、半结构式访谈法。

根据布瑞曼的“四种角色说”理论,在参与观察中,笔者扮演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而村民也知道笔者的研究者身份,笔者参与他们日常的生活,与村民进行正常的互动。当然,作为一位观察者的参与者,由于对村民熟悉,村民不会对笔者产生抵抗情绪,便于开展调查研究。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他们的日常行为有可能因为笔者的观察而发生改变。

结构式访谈的对象是村委会主任。在访谈前,设定了访谈纲要,访谈纲要中包含所有需要访谈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做到标准化。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因此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以平实易懂的语言与村民沟通。

在调查的过程中,把获得的相关数据信息以迅速、尽可能准确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供后期的统计分析。

2.2.4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小规模的试调研,第二次是正式调研。

(1)试调研。

访谈开始初期,对几个村民进行访谈,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找出访谈设计的不足,删除无效的问题。此次调研是为了完善访谈题目,提升调研的准确度。对村委会主任的访谈也在此过程中进行。

(2)正式调研。

在正式访谈中,为了保证村民能畅所欲言,用客家话取代普通话与村民沟通,减少村民的不满与抵触情绪。

2.2.5调查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1)在调查之初,村民会担心自身所言会外泄,不愿意过多透露内心想法。

解决对策:在调查前期,告知被调查者所有的访谈结果不会泄漏,仅供调查研究之用。

(2)调查有可能会被村委会成员误认为对村委会的挑衅。

解决对策:在访谈中,将本次访谈的目的(改善村民与村委会的关系)告诉各位村委会成员,希望获得村委会的支持。

(3)调查所得的资料不全面,无法得出结论。

解决对策:咨询导师意见,针对所缺材料对村民进行调研。

2.3资料分析

调研过程中记录的材料杂乱无章,必须及时分类整理,将每个村民的想法统计分类。此次共调查村民69人,男性25人,占36.2%,女性44人,占63.8%,其中只有52人的回答符合本次的调查,有效调查占75.4%。为了保证调查的可信度和全面性,分别调查了打过工和没打过工的村民,二者的比例是56.5%和43.5%。

3村民政治冷漠的原因解读

调查结果显示,A村村民的政治冷漠主要表现为:第一,村民对国家政策、地方法规不关心,认为国家政策与自身无多大关系,好空谈政治,却不参与政治。第二,村民对村级事务不关心,表现冷漠。选举时不热情,存在乱投票、弃权等现象。第三,村民认为,政治参与并不能给生活带来多大好处,不如将参与政治的时间用来获取物质财富。第四,村民存在躲官、蔑官的行为,对村委会持一种不友好的态度。第五,村民跟风行为常见,易受到舆论的影响,人云亦云,往往有少数村民站出来参与某项活动,其他村民也跟着进行,并不考虑这些集体活动是否符合集体利益。笔者认为,A村村民表现出来的政治冷漠行为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3.1经济根源

一是机会成本的比较权衡。

A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由于当地地形基本以丘陵为主,农作物的播种以传统上的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机械化有待开发。同时,由于交通尚不发达,农作物的收成在自给自足后也只能在当地市场上流通,以换购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A村村民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自身物质所需,政治参与并不是他们的必需品,因为政治参与无法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现阶段,他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减轻儿女上学压力、家庭经济负担等,人们并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关注政治,政治参与于他们而言可有可无。当通过参与政治获得的报酬少于其他活动获得的报酬时,人们往往会不参与政治。

二是农民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也可以称为“劣胜优汰”,它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提出的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5]。即在二手车市场上,买方由于处于信息劣势会刻意压低二手车的价钱,以致低于卖主的收购价,而卖方为了获得利润,其理性选择自然是抽走质量较好的汽车,以次充好,使得买方买到的二手车质量越发下降。逆向选择的结果是, 高质量的商品会退出市场, 充斥于市场上的是质量低劣的商品[5]。

“逆向选择”这一经济概念运用到农民的政治行为方面则表现为农民对政治的冷漠,原因是:第一,处于信息垄断地位的政府会选择性地公开政务信息,造成农民搜寻信息时的高成本,阻碍农民了解国家政策、政府信息和规章制度的愿望。在访谈中,村委会主任表示,由于当地农民知识水平不高,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信息的公开(比如财政公开)容易导致农民集体上访现象的发生。因此,政府选择性地公开政府信息使村民信息获取通道受阻,由此导致农民关心政治的路径受阻,也消减了农民对于政治参与的激情。第二,与城市相比,A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备、制度法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都导致农民处于信息弱势的地位。为了弥补这一信息劣势,农民只有采取冷漠的态度。因为,与其做一项“什么都不懂”“与我没多大关系”的事情不如弥补自己经济上的损失来得实在。

3.2政府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称道德危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地方政府承担着上传下达的功能,具有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地方政府扮演的中间人角色使其具有了垄断信息的机会,并可能由“为人民服务”演变为为自身“牟取” 最大利益,这也是地方政府产生道德风险的原因。长此以往,农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认同就会产生动摇,政府的权威就可能下降,农民的政治热情就会消退。

4农民政治冷漠行为的消解途径

4.1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也出现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加收入的作用越来越小等问题。

就A村而言,自然灾害的影响、种植技能的缺乏、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以及销路的不畅通是A村经济无法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务之急是政府应畅通渠道,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保证农产品能够推向市场。当农民经济富裕、不再疲于挣钱,而有闲暇时间参与政治时,农民的政治冷漠行为自然就会消失。

4.2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的知识素养

第一,知识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可以通过政务信息的宣传,培养农民的种植技能,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能力,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以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度。第二,政治认知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村民的亲身实践。村民应珍惜每一次政治参与机会,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提高政治参与能力,积累参与经验,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内心上认同政治参与。

4.3完善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优化政治参与渠道,消除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障碍,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A村村民在选举村干部时出现了等额选举现象,由此导致村民对于村委会产生强烈不满。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A村村委会的做法明显违背了组织法的相关原则。因此,在选举方面,政府应当推进选举制度的落实,充分鼓励农民表达自己的独立意志,选出自己认为最能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干部。

4.4畅通政务信息的公开途径

在网络信息时代,仅仅靠一纸文书下发文件给农民的做法已经过时。随着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的传播,必须发展地方电子政务以及民众监督网站,以及地方政府服务APP,以供农民及时获取地方政府动态信息。目前,A村所处的地方政府尚未发展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单一,仅限于政府门口的宣传栏,且公开的信息可信度低、透明度不高。因此,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对信息公开的监督是政府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增强农民对政治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李瑞存.村委会选举中村民政治冷漠现象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

[2]奥姆罗,张华清.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77.

[3][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旺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6.

[4]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7.

[5]王守智,王素华.农民政治冷漠行为解析:信息不对称视角[J].理论研究,2007,(4).

责任编辑:卢宏业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2-0041-03

作者简介:董婷婷(1991—),女,广东韶关人,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收稿日期:2015-12-28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2.019

猜你喜欢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20
生命伦理视域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管理问题探析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6:31:59
电子商务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在线披露
商(2016年34期)2016-11-24 13:48:01
浅析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影响和风险对策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37:00
我国医疗保险中的医疗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2:19
保险产品创新的完善
商(2016年15期)2016-06-17 09:22:32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1:46:46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37
医患诚信视野下的乡村医生道德风险研究
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