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满汉文化交融在清代满族丧葬习俗中的体现

2016-03-16 10:40张双双
关键词:土葬中华书局满族

张双双 季 威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浅析满汉文化交融在清代满族丧葬习俗中的体现

张双双 季 威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清代丧葬习俗的交融让满汉文化在互相碰撞、吸收的过程中保存着各自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多元化的丧葬习俗。通过满族丧葬习俗的形式、礼仪、陵墓等的发展演变,浅析清代满族丧葬习俗中所体现的满汉文化交融。

清代满族;丧葬习俗;文化交融;特点

1 满族丧葬形式的发展演变

1.1 满族先人丧葬形式的发展

丧葬之礼在中国古代礼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礼记》中记载:“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①居住在我国东北广大地区的满族,自先秦时期起就与中原文明有着往来,而处在渔猎文明时代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肃慎时期的丧葬形式即:“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而“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秋冬,以其死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②则反映了勿吉人的丧葬形式。“立埋之,冢上作屋”表明开始向土葬过渡。唐代黑水靺鞨的丧葬形式是“死者埋之,无棺椁,杀所乘马以祭”③,说明当时的丧葬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下葬的时候没有棺椁,已开始用马来殉墓。宋元时期女真人逐渐在东北地区崛起,甚至建立起了自己的民族政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丧葬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金朝,其丧葬习俗承袭了辽、宋时期的丧葬习俗,以土葬、火葬、土葬和火葬相结合等形式为主,但仍保留着原有的习俗。明代女真族处在大规模过渡时期,已逐渐接受儒家丧葬文化而改行土葬。史料中记载:“亲死则殡于家,亦杀牛以祭,三日后择向阳处埋之。”④

1.2 清代满族丧葬习俗的形成

清朝入关后,统治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力接受汉族文化并进行推广,逐渐改进本民族的“陋习”。“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随身捧持。”⑤长期的行军打仗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使当时的统治者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资源来搬运尸体,所以对死亡将士实行火化,方便携带也便于对军属有所交代。后来清廷禁止了火化,乾隆曾下谕旨:“嗣后除远乡贫人不能扶柩回里,不得已携骨归葬者,姑听不禁外,其余一概不许火化。”⑥规定实行土葬。满族的丧葬形式由起初的树(风)葬、水葬、火葬等,最终演变成以土葬为主,形成了清代满族多元化的丧葬习俗。

1.3 满族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

入关后满族实行以土葬为主的丧葬形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受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满族入关后,统治着一个以汉人为主的社会,要想维持这种统治就必须放弃某些传统而接受汉人的统治思想和手段。其次实行土葬是受统治者政策的影响。清朝的统治是以八旗制度为根本,它是兵农合一的制度,这里面就包含着对土地的重视,驻防八旗远离家乡,死后携带遗体归乡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于是效仿汉人实行土葬以节省资源。另外“圈地”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清初统治者为安置入关的满族诸王、勋臣和解决八旗官兵的生计问题而实行“圈地”政策,所圈之地又基本上是由汉人耕种的,汉人占有人口和文化双重优势,满族各个方面均受汉人的较深影响,丧葬习俗也不例外。

2 满汉丧葬习俗的交融

2.1 满族丧俗的变化

古人很重视丧葬过程,因死者的身份、等级不同,丧仪有严格的等差。《周礼·春官》和《仪礼·士丧礼》中对丧葬的过程都有详细的记载,而满族的丧俗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满族先世尚无忧哀。“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谓之不壮。”⑦“无忧哀”强调男子不哭泣,肃慎时期一直处于渔猎文明时代,男子是维持部落生存的有生力量,不强壮的男子是不受欢迎的。而《仪礼·既夕礼》就记载:“既夕哭,请启期。告于宾。”“主人踊无算,降,拜宾;即位,踊,袭。”“哭成踊,右还,出。”⑧守灵时哭声越大越是对亲人的悲痛和对死者的孝敬。

满族的孝服初时很简单,“父母死编其发,其末系二铃,以为孝服”。明朝女真的孝服有了进一步的改变,“斩衰服,生麻布,旁及下际缉。麻冠、絰,菅履,竹杖。妇人麻履,不杖”⑨。顺治三年定的丧服制里,男女的孝服、孝鞋都是以麻为主,以布为孝服的现象还是很少见的。而从原先的披麻为孝服,到吸收汉人习俗以白布为孝服,中间只隔了短短一二十年,足见满族入关后社会发展之迅速。即使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已经颁布法令规定服制,满族的丧服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遇有丧事即日起就穿上孝服,多是黑帽青靴,也有用白布来蒙帽子的,穿上前后开衩的白布衫,女子用白布包头,穿不开衩的白衣。百日之内不脱孝,如果是叔伯的丧事就是六十日内不脱孝,三年之内,男子不穿红衣,女子不簪花,穿靑布衣服;除服前的二十七日禁止穿红色衣服,门前禁止挂红旗等等。

汉人凡遇丧事,必占卜。“卜葬兆,甫竁,亦如之。”⑩用占卜来安排丧事、墓葬等的相关事宜。满族也不例外,《红楼梦》中贾珍在儿媳秦可卿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发人入宫请钦天监的人来商定丧事的相关日子,贾珍此举表明满族在遇到丧事时也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殃榜是死者入埋出城门的凭据,出殡时古人有书写铭旌的习俗,《清稗类钞》中记载:“京师人家有丧,无论男女,必请阴阳生至,令书殃榜。此殃榜,盖为将来尸柩出城时之证也。”丧葬程序如汉人一样繁缛,足见满族受汉文化影响之深。

2.2 满族丧葬中的陵寝建设

丧葬者,有丧才有葬。葬意即将死者的遗体掩埋在草丛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椁装殓起来加以掩埋。埋葬仪礼主要包括卜筮宅兆、建造棺椁、准备明器等。在这一点上满族也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因素。

墓地的建造及规模。汉族人希望人死后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也要同生前一样活得光鲜亮丽,要有盛放遗体的地方;但满族先世却是没有墓地的,他们死后要么是“立埋之,冢上作屋”,要么是“以其死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要么是“刍草裹尸,悬之于树。俟其将腐,解下,敷以碎石,薄掩之如其躯干之长短”,更有甚者“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到了满族形成时期,已经知道人死后要葬入墓地,并修建各种大大小小的陵墓,盛京三陵的规模一座比一座大就是最好的例证。

下葬前要请卜人卜筮,以定墓地的吉凶。“筮宅,冢人营之。掘四隅,外其壤。掘中,南其壤。”好的阴宅也是逝者能否安息的重要资本,而满族在入关后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也都是相信汉人的风水之说,讲究灵气。“抽自管涔恒嶽而来,襟带百川,分水以拒马滹沱为界。相其形局,既属大地之凝麻。稽之典章,又合三代而同揆。伏乞钦派大臣,遵照定制。”雍正帝在选择自己的寿宫时也是根据靠山面水的风水之说让堪舆家和大臣来策划自己的墓地。

传统的风水学认为,山脉是龙的象征,又称“龙脉”,对于帝王来说葬所选择得好坏更是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因此墓葬的风水备受重视。清东陵以孝陵为中轴线,以昭穆制度埋葬皇帝之外,皇后妃嫔以下依其品位、规格和规模依次递减体现了封建陵寝制度中严格的长幼之序和等级之分,充分吸收了儒家的伦理等级观念和风水之说。

2.3 满族丧葬中的随葬品

明器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和陶土制成。明朝时期,女真人的随葬品是生前所穿的衣服和喜爱的马,基本上没有什么随葬品,整个丧葬过程都处理得十分简洁。入关后受汉族厚葬观念的影响,随葬品开始增多。清乾隆帝裕陵中随葬品之多、之华丽可见一斑,除了身穿的那些华丽的衣服之外,各种珊瑚、朝珠、锦袍、锦被、金银器皿数不胜数,另有大量的字画珍玩。到了慈禧太后下葬的时候,墓内的随葬品更是多得无法统计,从地宫修成到葬入封闭为止,每年都往墓里送入各种奇珍异宝,而慈禧的遗体就深深地埋在这些金山翡翠当中,实在是奢华至极。

2.4 人殉制度的废除

明英宗时已经颁布命令禁止人殉,而在建州地区殉葬制度仍旧风行,一直到康熙朝还有人殉的影子。康熙十二年乙卯,“予故盛京礼部侍郎胡密达、祭葬如例。命禁止八旗包衣佐领下、奴仆随主殉葬”。但未能彻底根除,《红楼梦》中贾母仙逝,大丫头鸳鸯自愿为贾母殉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3 满汉文化交融过程中满族所保留的丧俗特点

满族的丧葬中的出殡也是有自己的讲究的。满族人出殡或七日或九日,以白布挽柩,到墓穴的时候将灵魂幡盖在棺上,长子跪捧土置棺盖上,然后掩埋。满族的丧礼非常古朴,表达了满族人民对先人的深切思念和敬畏之情。

3.1 剪发与剃发为满族特有的丧葬习俗

满洲的旧俗,家中如有长辈去世,晚辈在换丧服举哀之前要男去冠饰女去发饰,并将自己的头发剪下一些,表示以身相殉,与死者关系越近剪发就越多。以截发、剪发来表示对先祖的孝敬与思念。清朝建国后,剪发的习俗被纳入宫廷的丧礼中。“顺治十八年,世祖崩,圣祖截发辫成服。”此俗一直延续到清亡。

3.2 满族男子在服丧期间不剃发

满族的男子发式是留辫子,遇到丧事的时候则例外,一律不准剃发,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此举被清人作为祖制加以继承。如遇大丧,不仅宗室男子不准剃发,文武百官及普通的百姓也不许剃发,故有“百日不剃发”之说。由于清初统治者强制推行“剃发令”,那么汉人的丧事也是吸收了“百日不剃发”之俗。其结果就是“剃发虽满俗,然古者丧而毁容,其时亦必剃发。乃至本朝,于居父母之丧者不剃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然,亦满俗也”。满族妇女在丧期有放发示哀的习俗。剪发、留发、放发这些都是满族丧葬中特有的习俗,也一直延续到清亡。

3.3 满族丧葬习俗中的“燔化”之俗

“燔化”,即将死者生前的衣物、器用、珠宝珍玩和以纸帛扎糊的犬马帐篷等冥器以火焚烧用来送葬,在清朝宫廷被称为“殷奠礼”,清朝规定的大丧制度里就包含这一项。这一习俗直接源自辽金时期女真人的“烧饭”习俗,且为汉族百姓所吸收,终清一代盛行不衰。

4 结论

满族的丧葬习俗入关前主要为简单的树(天)葬、水葬、火葬、土葬等,其丧葬仪节较为简单,处理死者的遗体也草草了事,处在一种奴隶社会甚至是原始社会的状态;入关后因汉族儒家文化信仰力量的强大,再加上满族人民热爱学习的态度,在与汉族的交往过程中丧葬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以土葬为主,满汉丧葬习俗趋于相同。与此同时满族群众也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信仰,在学习融合的过程中仍旧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正是因为满族人民积极进取的态度,满汉文明才能共同延续下去,清代的国祚也因这一和谐的满汉关系而绵延近三百年,为现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共同发展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贾德永.礼记·孝经译注[M].上海:三联书店:258.

②魏书·勿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2 220.

③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6 178.

④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692—693.

⑤⑥清高宗实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8:8 199.

⑦晋书(卷九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4:2 544.

⑧仪礼·既夕礼[M].北京:中华书局,2013:441—444.

⑨清史稿(卷九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7:2 726.

⑩周礼·春官·小宗伯[M].北京:中华书局,2014:424.

[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定宜庄.满汉文化交流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6.059

2016-05-04

张双双(1992—),女,河南光山人,硕士。研究方向:满族历史与文化。

K249

A

1674-6341(2016)06-0143-03

猜你喜欢
土葬中华书局满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关于绿色殡葬之浅析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绝望的沙子
一抔土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山西晋南农村地区土葬礼俗制度的法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