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芳,杨立蛟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忠诚回归:企业长青的伦理反思
姚桂芳,杨立蛟
(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 266510)
摘要:忠诚美德是企业伦理需要传承的核心价值,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长青之基.忠诚是古代社会伦理的核心品德并具有极高的位置,我们需要继承其优秀做法,也要超越时代局限性.忠诚美德在市场经济中应是相互的、多维的.建立企业相互忠诚理念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思路所在,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因子.
关键词:忠诚;企业;企业长青;企业文化;伦理
杨立蛟(1974-),男,山东郓城人,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忠诚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古代工商业中留有很多忠诚雇主、忠诚客户的佳话.在现代企业经济品质中,忠诚理念也一直是热议话题.市场上有关员工忠诚的书籍为数不少,大多从员工忠诚角度分析较多,而对企业忠诚论述较少.本文主要从传统伦理传承的角度探讨相互忠诚理念的有关问题,旨在重视及应用忠诚在企业伦理的核心价值,形成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品格.
忠诚品质在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中占重要的位置,有学者指出忠诚是维护企业组织有效或高效运行并富有竞争力的润滑剂[1].我们认为,忠诚应是影响员工事业高度与企业生命周期的核心价值.面对忠诚的重要价值,恰恰是现实中很多企业缺乏而需要重新构建的.
1.1员工忠诚理念的缺位
现今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员工缺乏忠诚理念教育.员工在求学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职业忠诚教育,走向工作岗位后短时间企业岗前培训也没有入脑入心.因此有些员工频繁跳槽,难以深入职业精髓;有些员工工作中处处讲条件,事事讲交易,多一点事情不做、少点好处不行;有些员工在上司面前多做工作,缺少监督时工作懈怠.有些员工采取吃回扣、报花账等手段损害企业利益,更有甚者出卖公司方案、公司机密,致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以上种种都是缺乏忠诚的表现,其结果是:某些员工凭借个人能力、小聪明能够获一时之利,但不忠于公司的做法也难以被公司高层认可从而获得更大回报,因为不知企业老板最看重的个人品质是忠诚.部分年轻员工讲究自我、讲究个性,对上司工作安排讲条件不讲大局,最终难挑企业重任.部分员工对忠诚难以认可,认为是为其“洗脑”、为领导说话,没有确立忠诚信仰的准则与文化,没有责任目标难以获得长足发展.有些员工缺乏底线意识,不知既然选择了公司就不应该做对公司有害的事.身为企业员工是否能够对于不忠诚的行为不跟随、敢制止,勇敢维护公司利益,坚决抵制对企业不利的行为.
1.2企业忠诚员工理念失位
部分企业主对企业的认识就是为自己赚钱,所以企业发展停留在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认识阶段,看到的仅是眼前利益,没有看到与企业员工长远的共同利益.企业对待员工的做法为:一是设法延长员工劳动时间,千方百计节省人工成本.许多企业还没有实现八小时工作制,而是实行十二小时工作制.工人工作从早七点到晚七点,被形象地称为两头不见太阳.国家法定休假制度很多企业难以兑现,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员工更是形同虚设.员工加班已成家常便饭,还有员工加班猝死的现象发生.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每年数字将近60万人.二是部分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严重违反劳动法.虽然原因很多,但企业拖欠工人工资是最令工人伤心的事.员工辛苦一年,换来的是颗粒无收,不知这样的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下去.更严重的是个别企业盈利也不会反馈给员工,故意歪曲事实,哭穷喊损,目的是减少发放工资.三是缺乏对员工精神上的关心关爱.2013年富士康公司职工连续跳楼事件,凸显了企业对员工身心健康关注不够,漠视员工情感需求.这些企业都没有很好地照顾企业员工合法权益,并产生负面的企业形象,企业也难以长久发展.相反,有些企业认识到企业忠诚的价值,如华为集团提倡忠诚祖国,主张企业与顾客、员工为利益共同体,要让奉献者有合理的回报.
1.3企业难以对顾客忠诚
“顾客是上帝”在有些企业仅仅存在于口号阶段,并没有内化为企业实践理念,甚至顾客成了坑蒙拐骗的对象.不明白失去顾客便失去了生存之本.如食品安全领域搀假制假层出不穷,食品生产者不敢、不愿食用自己生产的食品,如毒姜、铬超标大米、毒苹果等.在电子工业领域,苹果公司针对中国顾客与国外顾客实行双重标准,在中国不设售后投诉部.花旗预计苹果公司在中国损失130亿元;1999年,东芝公司针对中国采取与美国不同的政策,东芝笔记本电脑在华失去销量首位的位置;2010年惠普公司在中国的蟑螂门事件,导致在华销售份额减少50 %[2];2013年中央电视台消费者“315”晚会报道江淮同悦在遇到汽车生锈腐蚀问题时躲躲闪闪,繁衍推诿,更削弱了民众对汽车自主品牌的认可度.以上大公司、大企业不能忠于顾客,对消费者采取欺骗、夸大的方法宣传、包装产品,甚至采取差别待遇.任何失去以质量为核心的信息在信息化社会中即刻传播,会影响顾客品牌认同.
中外传统观念对忠的认识、对忠的说法难以统一.有积极普世的一面,也有消极愚昧的内涵.总体看积极的意义远远大于消极的影响.
2.1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和推崇忠诚观念
从学者到民众、从国家到民间都把忠诚置于很高的位置.儒家经典《论语》18次出现忠的论述,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敬业、忠诚是古人从业的要求;“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一个人要忠于自己的言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都讲究用正确的方法即对人忠义的方法取得富贵,采用不坑人、不骗人、帮助人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国家管理与国家经营的角度,古代兵书非常清醒地指出:“廷无忠臣,社稷必危”(《六韬·文伐第十五》),秦汉至宋明,“忠”的观念逐渐被片面强化为一种政治伦理,但其所具有的普遍道德的意义也并没有被磨灭.从民间看,忠诚是双向度的、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特别是在从商之人认为“非诚贾不得食于贾”(《管子·乘马》),商人敬奉关羽为武财神就是关羽本身忠义品质受到人们推崇.清末江南巨贾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正门悬挂“戒欺”金字匾额.现代许多商店都传承有童叟无欺、买卖公平的传统经营理念,这与我们的优秀传统不无关系.近代冯友兰先生总结为:“尽己为人之谓忠.”[3]人们做自己的事情一般是尽心尽力的,给别人做事就像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尽心.老板爱护自己的企业是尽心的,员工也要向老板爱护自己企业一样尽心尽责,忠于职守.中华老字号同仁堂秉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减物力”的古训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精神内核.香港老字号如同兴泰记、安利面店、钜利酱园等历经百年生机勃勃,摩天大楼后面的金字招牌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对顾客不变的忠诚、质量的保证.他们最关注的并不是眼前的利润,而是因客人得到满足而自己也得到满足和快乐的交易过程[4],并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2.2超越古代社会单方面忠诚局限
孔子认为:“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除非特殊的暴虐君主与仁君更替,臣子不能有丝毫的不忠之心.“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韩非子·忠孝》).即使君主昏庸,也明确反对犯上的思想.如“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旧唐书·太宗本纪》) .这种单向度忠诚思想为部分企业主所利用,单纯要求职工忠诚企业而不考虑员工的正当权益,这种现象方法是应该抛弃的.相反松下电器非常重视管理者应尽的责任,认为公司经营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管理者的责任,管理者不应该高人一等[5].这是我们企业管理者应该借鉴的.
扬弃对顾客的不忠行为.“店大欺客”是一种不好的陋习,少数企业合同中存在霸王条款即是一例.民间俗语有“奸商奸商,无奸不商”之说.认为商人锱铢必较、逐利为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增广贤文》).轻忠义,唯私利,不讲道德,甚至到了“互害”境地.另外,中国古代重忠义、轻利益的观念在市场经济下也应反思.君子也应该讲利.在爱国、爱社会、爱环境的前提下,创造社会财富,即可推动社会发展.
3.1员工忠诚理念塑造
员工忠诚首先体现为员工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自己的职业行为符合公司的正当利益,而“满怀热情地为公司服务,不计回报地努力工作,是一名员工展现自己忠诚的最佳方式”[6].而当公司利益违反国家利益、甚至公司违法犯罪时,一个人应忠诚于国家利益,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如果员工不辨是非,为一时之利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最终会丧失一生幸福.一汽大众、中国移动多名公司高管因涉嫌腐败被调查折射了其职业价值观出现偏向.当企业员工发现同事、甚至上司发生违反国家利益的事情时,应坚决采取适当的策略给予制止.其次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是职业发展的前提与阶梯.要在职场发展中有所成就,树立忠诚企业利益的理念,成为企业值得信赖的人才.任何员工要有所成就,必须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能敷衍了事、按部就班、混天了日,而应做精、做强、做久.再次,端正职业态度,免受小恩小惠诱惑.社会上存在采用吃回扣的方法,采购小东西开大发票等耍小聪明手段损害公司利益.这种不忠于企业的做法固然能给自己捞得“实惠”,但也难以持久,难以赢得老板信任,最终难得较好的职业发展.企业员工共同忠诚能够产生奇迹,能够激发共同克服困难的热情.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困难和障碍,全体员工同心向前是企业扭转局势的必胜之路.员工忠诚就要替企业分忧解难.公司最需解决的增长点则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企业也要畅通与员工的沟通渠道,使忠诚能够及时快速到达决策部门甚至最高层.
3.2企业忠诚员工信念确立
在经营哲学中,有文章指出: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员工的职业生活质量,让职工快乐工作,企业也最大化成长.企业职工的不幸福感、无尊严感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工作创造性.一个有前途、有作为、有历史的企业首先对员工负责,对员工忠诚才有可能对顾客忠诚,对社会忠诚.一个对自己员工都难以忠诚的企业谈何对顾客忠诚、对社会负责.企业要关注员工合法权益,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障要给予兑现.随着用工成本提高,招聘职工困难,企业在执行社会保险规定方面有很大改观,逐渐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职工五险一金,落实了企业员工法定利益.企业要重视员工的精神权益,特别是国家法定的休息权和休假规定,使员工在企业中有尊严感、认同感、自豪感.企业要实现员工参与意识,利用企业网络为职工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和渠道,就职工关心的问题进行信息发布,以消除误解、凝聚人心.企业要关注员工的风险抵御能力,企业在遇到困难时对员工的态度是检验企业忠诚的尺度.中国企业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尽量不裁员、少裁员,企业上下共同度过难关.这是企业日渐成熟的表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企业责任的表现.
3.3企业对顾客忠诚
企业对顾客是否忠诚、企业产品与服务能否得到顾客认可是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企业能否长期盈利和实现自己的回报.企业要确立忠义价值观,用产品的质量与贴心的服务帮助顾客实现愿望与需求,确定顾客对企业的长期信赖与选择.但“要想用忠诚把我们的商业私利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样选错了方法”[7].顾客一旦发现自己忠诚的品牌背离了质量后盾,便会很快另择品牌.海尔信奉“真诚到永远”的企业理念,售后服务跟踪质量优秀,赢得了顾客对产品的信赖.相反江淮汽车公司对于出现的汽车外壳生锈腐蚀问题,能推就推,能拖就拖,采用修修补补的方法敷衍顾客,较少考虑顾客的安全与利益,必会影响顾客对该品牌的选择.顾客忠诚于企业产品是对企业最好的回馈,而这是建立在企业忠诚客户合法利益基础上的.企业要敬畏国家法律规范,真诚惠及顾客利益.云南泰瑞食用油公司从2002年至2013年利用工业用油加工成食用油3万吨,相当于150万人一年的用油量,占云南食用油份额的30 %,结果是企业高管违反刑法被送进监狱.这种销售明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食品的,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最高刑可适用死刑.企业选择损害消费者利益,违反道德与法律,一旦被发现相当于选择瞬间死亡.
参考文献:
[1] 张彦.论当代企业伦理建设中价值排序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学的一种现实解读[J].伦理学研究,2012(5):92-98.
[2] 格伦·杨.中国宣传或使苹果损失130亿美元[EB/OL].(2013-04-03)[2015-03-23].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3-04/03/c_132281892.htm.
[3] 冯友兰.生活方法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6.
[4] 袁晋.从香港的老字号说起——漫谈民间文化产业的传承[G]//白庚胜,许柏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72.
[5] 张应杭.企业伦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332.
[6] 王海燕.忠诚至高无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119.
[7] 艾瑞克费尔縢.忠诚[M].周芳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83.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Loyalty Return: Ethical Reflection on Everlasting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YAO Guifang, YANG Lijiao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Abstract:Loyalty in business ethics is the core value to be inherited and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verlast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Loyalty is the core virtue in ancient China and has a very high position. We need to inherit its good practice, but go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Loyalty should be mutual and multidimensional in a market economy. The establishment of enterprises of mutual loyalty is the idea of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factor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loyalty; enterprises; everlasting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culture; ethic
作者简介:姚桂芳(1963-),男,山东昌邑人,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EA100036);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Z2014025)
收稿日期:2015-05-29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1-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