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乔(惠州学院 政法系,广东 惠州 516007 )
沉潜与激情的学术守望
——评《灾难·屈辱·倒退和抗争——抗日战争时期湖北沦陷区历史研究》
陈友乔(惠州学院 政法系,广东 惠州 516007 )
近日,徐旭阳教授所著《灾难·屈辱·倒退和抗争——抗日战争时期湖北沦陷区历史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横断纵剖,分八章共42万字,主要论述了抗战时期日伪在湖北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情况,是一部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兼具的湖北抗战史力作。本书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作为从事区域抗战史研究的学者,作者选取了湖北作为研究对象,别具手眼。首先,湖北在全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拱卫了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大后方,是敌我争夺的交接地带,尤其是进入相持阶段后,湖北成为正面战场的最前线,武汉则是日军调兵遣将的大本营和发动战役进攻的出发阵地。其次,湖北沦陷区既有与东北沦陷区不一样,又有与华北、华东不完全相同的特点。诚如作者所归纳的:“一是整个抗战期间,湖北全省并未全部沦陷,而是呈现出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三大区域犬牙交错的局面”;“二是日伪控制的不平衡性”。再次,以鄂人治鄂史,可谓人地两宜。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相当长一个时期求学于斯,工作于斯。故此,一方面,乡土情结,为作者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多年积累的人脉、学脉资源,可以为研究提供诸多便利。
作者在湖北抗战史研究领域多年耕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本书中多有体现。一是对沦陷区政治、经济、经济、军事、教育的考察与研究,开辟了很多新的领域。例如,关于敌伪政权的建立过程、组织机构、成员结构及其卖国奴化活动,这些都是以往的研究者少有涉足的。二是材料丰富翔实。作者大量援引伪《武汉特别市政府公报》、伪《湖北省政府公报》、伪《武汉报》、伪《大楚报》以及全省各县1946—1948年编写的《抗战史料》敌伪部分等第一手资料,使本书建立在厚重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三是立论精审。本书的特色不仅在于其资料性,更在于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拨火见灰的学术功力。比如,作者所抉发的关于湖北沦陷区的特点、湖北沦陷区伪政权的特点、湖北沦陷区军事分布的特点等,堪称精到。
在多年的学术操练中,作者养成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本书是在作者所著《湖北国统区和沦陷区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三编“沦陷区社会研究”的基础上扩充深化而成。因研究条件所限,加之限期结项,原书中这一部分研究所用资料大部分是地方史志资料和文史资料等第二手资料,权威性不足。这一“跛腿著作”出版的局面,令作者寝食难安,时时刻刻找机会予以弥补和完善。作者以《抗日战争时期湖北沦陷区历史研究》项目获教育部资助为契机,在原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拓展研究,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到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蹲点,系统查阅了伪《武汉特别市政府公报》、伪《湖北省政府公报》、伪《武汉报》、伪《大楚报》以及全省各县1946—1948年编写的《抗战史料》敌伪部分等,将原书第三编三章14万字扩充至八章42万字。尽管如此,作者对这一“升级版”还不甚满意,认为“个别章节没有新的史料发现,研究没有新的突破”。
作者还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治史,实事求是,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在第三章《沦陷区的军事》中,作者客观评价国民党在在湖北敌后战场的作用与贡献,既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夏家山事件”等破坏国共合作的反动行径,又对国民党驻大别山21集团军的积极抗战给予充分肯定。作者在研究中坚持了整体性观念,避免了“碎片化”倾向。区域抗战史不能做孤立、静止的个案研究,必须用普遍联系的观念,将研究对象置于一个更为宏阔的背景下,才能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第四章《沦陷区伪政权的外交》中,作者在论述伪湖北省政府的跟随和效法伪满洲国、依赖和歌颂三国轴心同盟的外交政策时,将其置于全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之下,给人以纲张目举、如茧抽丝的感觉。
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在图照方面,本书基本上没有老照片。如能增加一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老照片,图文互证,效果更佳,更能导引读者进入历史现场。此外,在资料来源上,使用日方资料太少。如增加日方资料,更能增强说服力。
总之,本书是区域抗战史研究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凭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作者以翔实可信的资料深刻而完整地再现了那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凸显了作者宝贵的学术良知和强烈的爱国爱乡的精神,对于抗日战争研究和湖北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胡光波)
2016—10—02
陈乔友,湖北仙桃人,博士,惠州学院政法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