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恒,崔 林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语言主观性视域下的习语变体分析
李恒,崔林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要]一直以来对习语变体的研究不计其数,但现有的研究中大多都是对习语变体现象进行描述或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习语变体进行阐释。习语变体的根本原因是认知,文章从语言主观性的角度对习语变体现象进行分析,强调说话者的认知因素。
[关键词]习语变体;语言主观性;认知
习语作为语言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人类长期使用的具有固定意义的短语,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在结构和意义上,习语要比其他普通短语更为固定、刻板,但这种固定性不是绝对的,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生习语变体。随着语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丰富和变化,人类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习语变体是人类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结果。说话者根据其情感、观点对习语进行修改,例如替换词汇、变化结构、转换词性等方式创造新的习语,从而达到某种语用效果或表达某种语用意图。习语变体的产生体现了习语的灵活性,也体现了人类的主观性。
一、主观性
从古至今,主、客观问题都是许多领域研究的焦点,例如哲学、文学、语言学领域,等等。哲学领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通常用于说明人类的实践和认知活动。主观是内在思想;客观是包围人类的外在物质世界。文学和艺术领域中的主观性通常指个体主观情感的表达。作者倾向于将人们的观点、世界观诠释到作品当中,运用许多艺术手段来操控读者。他们的声音和力量体现在文本当中。对于文学的讨论并不是完全客观的。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经历和期望,不同的读者会对相同的文本进行不同的诠释。读者的主观情感在理解和诠释文本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语言是交流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物。说话者的愤怒、高兴、沮丧等主观情感能够在含有情感的语言中得到清晰的表达,这也就意味着语言中存在主观性因素。所以,在研究语言时,一定要考虑人在语言中扮演的角色。
(一)语言的主观性
过去,受哲学中实证主义的影响,语言学研究更加侧重语言客观的一面,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表达客观命题的工具,所以语言中的主观性一直被忽略。直到上世纪后期受到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启发,语言学家们才越来越认识到主观性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言并不是严格地指形式、自主架构或客观命题,而是指说话者的感知或情感的表达;毕竟,不含说话者观点的语言是难以想象的。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手段之一,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加入其自己的主观想法,言语也就带有主观性的烙印。因此,语言并不只是客观表达逻辑命题,人们也某种程度地通过语言表达其情感、态度和观点。语言主观性现象在语言中无所不在。我们不能够想象完全客观、不含说话者想法的话语。主观性关注的是说话者如何基于其个人思想和对世界的概念而观察及建构情景。主观性将自我表达融入到话语中从而从特定角度表现说话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众多语言学家,例如Benveniste,Lyons,Traugott,Langacker,Finegan等都为语言主观性研究做了极大的贡献。
(二)语言主观性研究概述
Humboldt是最先关注主观性问题的语言学家。他指出“面对语言的威力,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1]在早期研究主观性的学者中,Benveniste是经常被提起的语言学家,人们认为他的研究是语言主观性探究的开端。他认为主观性和发话者相关,强调主观性是语言的内在本质。从他开始,句子的主语被分为语法主语和话语主体两个部分,从此说话者的意识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主张语言主观性是:“说话人言语时将自己看成主体的一种能力”;他认为,不含主观性的语言就不能被叫做语言。[2]
Russell将情态引入逻辑之中,强调在任意陈述中说话者都加入了语境因素从而影响命题,就形成了句子的情态。换句话说,情态就是说话者将其主观情感或个体态度加入交际之中。[3]Lyons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4]根据Lyons观点,语法形式和言语行为都是个体的自我表达和观点而非逻辑命题。
Frege将句子意义分为两部分:命题及命题态度。命题态度是指命题或语句中包含的态度。[5]Finegan认为主观性不仅和语言表达相关,还与听话者语境中的视角、观点相关。[6]Gadamer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于服务人类活动的机制,语言还展现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掌控,语言是展示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种工具;现实世界中语言的使用不会阻碍认知,相反,作为一个助推器,语言使我们的表达和精神世界变得充实。[7]语言自身不仅仅是由社会实践建构的,语言还是建构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意义不是客观赋予的,而是主观构建的,即使是那些属于客观事实的表达,也是构建而成的。交流不是向听话者传递固有意义的信息的一个过程,信息会由语言使用者进行加工并加入一些个人元素。一个句子的意义依赖于人们如何理解或建构它;依赖于说话者的主观想象、情绪和判断。
Traugott和Langacker分别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语言主观性进行研究。Langacker在认知语法理论视域下将意义的形成过程等同于概念化的过程。他认为概念主体和概念客体的视角和相对位置在概念化中是主要因素。根据Langacker的观点,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区别在于实体是如何被概念化或建构的。Langacker认为说话者或听话者为了满足其交际需要,会以特定方式来识解一个话语事件,因此说话者或听话者的识解过程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8]与Langacker不同,Traugott从历时的角度对语言主观性进行了研究并因此创造了“主观化”这一学术名词。Traugott认为主观化“是一种语用—语义的演变,即意义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9]Traugott主张主观性是说话者对于所说内容的信仰和态度。她的方法是基于对说话者自我意识在语言表达中存在印记的理解。同时Traugott还描述了说话者的语用干预在语义改变过程中的重要性。总的来说,主观性主要关注的是在会话中的自我表达或说话者的表达视角或观点。
二、习语变体研究
(一)习语及习语变体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语言。习语是文化的承载者,在语言系统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习语形式短小精悍,但通常却具有极强的表达力。传统意义上来说,习语是一个制度化的结构,是多词的语言单位,是短语或半从句的组合结构,其语义难以理解,结构较为固定。习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的分歧越大,习语就越难懂。英语习语的一个特点就是稳定性,其内在结构不能被随意的改变,否则习语的意义也会相应的改变。
语言的产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创造性过程,习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其固定性也就不是绝对的。习语变体展现了人脑的创造性行为,这种行为开发了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习语变体现象体现了在形式和语义上,习语要比传统意义所认为的更加灵活。习语变体是运用语言时产生的一个现象。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为取得某种效果或满足说话者交流需求,例如增加感情色彩,突出某种情感或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往往会对习语进行修改,进而产生相应的习语变体。
通常来说,关于习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习语的合成性观点和习语的分解性观点。被一些语言学家称为“传统观点”的习语的合成观点认为习语的形式是固定的。习语的意义与其句法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同构的;习语意义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习语的整体意义不能完全通过推理其各成分单词的字面意思而得到。因此习语是不可预测的。习语应当被看作不可分解或不可进一步分析的长单词。“kick the bucket”的整体意义是“突然过世”,不能通过整合“kick”和“bucket”的常规意义的方式构建“过世”这一整体意义。然而,有许多习语能够以各种方式被修改。语音灵活性、句法灵活性和词汇可替换性使我们用创造性的方式使用习语。人们会根据表达需求改变原始习语并且创造习语变体。这一观点的主要问题是它否定了习语内部成分对于习语的整体意义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习语的整体意义是由其成分意义所构成。
习语的分解观点认为许多习语结构都可以进行分解分析,习语构成成分的特定意义构成其比喻意义。大多数习语的习语意义与语言形式的关系并非完全任意,所以习语意义是可预测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了解习语成分可以加快人们对于习语的理解。这一观点的主要问题在于并非所有习语的意义理解都只能依赖于分析其成分意义。而且对于意义难懂的习语,我们不能够通过了解习语成分的意义来区分或预测其意义。对于结构不是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习语来说,就更难以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习语变体研究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将习语变体分为常规变体和非常规变体。常规变体是那些传统的或正规的,被语言系统广泛接受、被大众广泛使用的习语变体。习语的常规变体必须在原始习语的整体意义和基本的结构形式的基础上替换某些词汇,从而形成被人类广泛接受并长期使用的约定成俗的新习语。常规变体通过习语替换,被动化、名词化、嵌入成分、减少成分、主题化等方式形成。例如“stew in one’s own juice”是“fry in one’s own juice”的常规变体;“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longest”是“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的常规变体。
除了合法变体,还有一种暂时性的、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使用的非常规变体。习语的非常规变体是指为了可以在特定情境中做特殊使用而暂时性创造的极具创新性并打破常规的习语。习语的非常规变体能够让语言使用者展现其智慧和对语言掌控的能力。这类习语变体比常规变体更加复杂。它们通常是对于习语进行创新性的、打破常规的变异,并不受限于原始习语的意义及形式,但却只可以在特定情境下使用,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正确的或不恰当的。正是因为非常规变体是为了匹配情景和某些特殊效果产生的变体,所以才不能够被语言使用者广泛接受。非常规变体通过替代、颠倒、简化、增加修饰、变更结构等方式形成。例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to be avoided”就是由“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的非常规变体,突出人情淡漠的深层意义。
Bruce Fraser从转换生成语法视角研究习语。在他所写的“Idioms within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文章中,Fraser提出了习语固化的七个等级,从完全自由到完全固化:第6级——无限制;第5级——重建;第4级——抽取;第3级——变换;第2级——嵌入;第l级——附加;第0级——完全固化。[10]根据Fraser的观点,习语可以通过固化程度进行等级分类:从经历了几乎所有的传统转换而不失去其意义的表达,例如“read the riot act”到不进行任何变体又不失习语意义的表达例如“face the music”。
Chitra Fernando将习语放在语言使用具体情境中进行研究,探讨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习语的作用。她认为大多数习语都可以根据语言使用者的交流需求进行处理或改变。[11]常晨光也从功能的角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对于习语和人际意义的表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习语的应用体现出说话者的交流,同时也是缩短说话者之间的距离的一种方法。[12]通过使用习语,交际双方可以表达他们的态度或评价。
三、语言主观性视域下的习语变体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主观性是语言的一个特性。在近乎所有表达之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主观性的痕迹。为了满足特定的表达需求或说话者需要表达其情感和观点,说话者会在现存习语上进行修改,因而产生习语变体。以前的学者主要从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语言学角度来研究习语变体,很少有人进行习语变体的认知研究。事实上,习语变体主要是说话者的意图和表达需求的结果。说话者的情感、观点和立场都构成了习语变体形成的动因。许多主观性因素决定或影响着说话者的语言选择。因此,认知因素在习语变体中占主导地位。从语言主观性分析习语变体要比仅仅从语言形式上分析更加合理。
(一)范畴化与原型理论
Jackendoff认为认知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归类的能力。[13]范畴是人类基于其经验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换句话说,范畴化就是把相似的事物进行概念化的心理过程。原型理论与范畴化都处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焦点,两者都同人类的思维密切相关。
原型理论也是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为了产生一个范畴内最多的经典特性的原型并将事物根据原型的意义特点进行分类,我们需要观察客观世界中物体的特性。每当提起某一范畴时,人们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型”。人们在给物体分类时会将他们和“原型”进行匹配,此物体包含着这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尽管不拥有原型全部特点,但仍然是这个范畴当中的一员。我们可以说同一习语的所有变体都建立了一个相关习语的“大家庭”,其中的每个习语都表达着相关的意义,都具有家族相似性。原始习语的形式和意义都是原型的,其他的变体都是由这个原型衍生的,并且它们拥有相似之处。英语习语变体通常包括基于原型的词汇替换。人们趋向于将词汇和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所以在习语变体中被说话者替换的单词很可能与替换后的单词有关系。透过原型理论,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为何习语变体中会发生词汇替换现象。如果习语的某个单词的意义基于原型理论的家族相似性,与其他词汇的意义相关,那么就可能产生词汇替换。例如:“like mother,like daughter”是“like father,like son”的变体。至此,基于家族相似性,mother,father,daughter和son都是family的下级词汇,因此就发生了以上的变体现象。
(二)习语变体的认知因素及其主观性
以往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总是围绕习语是合成性还是分解性以及为何习语的合成性程度不尽相同。通过认知分析,我们发现习语的合成性程度与认知高度相关,因此习语的特点也是认知的,习语变体的生成和理解是和认知相关的。习语变体属于认知范畴。无论习语变体多复杂多样,它们都离不开认知。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知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结构化的过程。[14]认知语言学试图解释语言的认知加工和知识的获得、存储、产出和理解。根据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语言不是对外部世界纯粹的呈现。相反,语言使用是概念化的结果。在对世界概念化的过程中,说话者的经历、理解以及情感都反映于其使用的语言当中。英语习语通常会通过概念化而改变,因为改变的结构是基于事实和思想加工。如果我们从认知视角来看习语变体,会更容易解释习语变体为何在语言使用中源源不断的出现以及这些变体在语言形式上的创新是如何产生的。
大多数情况下习语变体的基本原因是说话者的主观态度。语言交际不能够在没有语用意图的情况下进行。说话者通过语用意图表达其情感、想法,等等,或者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者为了让听话者去做某事。由于习语也用于语言交际中,所以说话者会改变习语的结构或意义从而在话语中满足其语用意图。说话者为了达到幽默的效果,会通过使用与原始习语相似的结构从而产生具有幽默型的习语变体。例如,“An onion a day keeps everyone away”就是“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的一个幽默变体。说话者还可以通过改变习语的结构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通常说话者的感受可以通过其言语表现出来。各种各样的情感,高兴或难过,鼓舞或压抑,满意或失望等等都可以通过词语表达出来。说话者内心世界的感受也可以镶嵌在习语之中,通过改变习语使其符合说话者内心状态。习语变体反映了个体的表达和说话者观点的呈现。通过改变词汇、结构模式或其他策略,语言使用者将自己融入到其使用的语言当中;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观点都显现在语篇当中。如果没有注意到习语变体背后的认知因素和语用因素,就不能够很好的对习语变体进行解释。
四、结语
语言作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体现,随着使用环境、情景、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断发生着改变。所有改变的根源都是人的认知发展的结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英语习语经常会在形式和意义上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习语在语法结构上并不是完全固定的。相反,习语的意义和语法结构都会由于说话者的情感、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而变得灵活。对于习语变体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系统内的逻辑判断和推理,因为习语变体以各种方式经历了人的思维活动。从语言主观性视域看待习语变体会使研究变得更加清晰、容易和详尽。
[参考文献]
[1]威廉·冯·洪堡特.姚小平.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Benveniste,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M].Trans. Mary Elizabeth Meek.Florida: 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
[3]彭宣维.语言过程与维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Lyons,J.Seman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Frege,F.L.G.On Sense and Reference[A].In P.Geach&M. Black(Eds.).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writings of Gottlob Frege[C].Oxford:Basil Blackwell,1892.
[6]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jectifi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7]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洪汉鼎.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8]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A].Cognitive Linguistics[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0,(1).
[9]Traugott,E.C.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J].Language,1989,(65).
[10]Fraser,B.Idioms within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J].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0.
[11]Fernando,C.Idioms and Idiomatic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2]常晨光.英语习语与人际意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13]Jackendoff.R.S.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MIT Press,1985.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思动
An Analysis of Idiom Var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Subjectivity
LI Heng,CUI Li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There have been countless studies on idiom variation. Nonetheless,most of the current studies are the descriptions of this phenomenon or the explanations from the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Cognition is the original reason for idiom variation. Therefore,it tends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of idi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subjectivity,focusing on speakers’cognitive factors.
Key words:idiom variation;linguistic subjectivity;cognition
[收稿日期]2015-07-14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改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524。
[作者简介]李恒(1992-),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崔林(1965-),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5—0115—05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