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利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萧子良开西邸时间考论
魏小利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451150)
[摘要]萧子良开西邸、集学士,是齐梁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文章即以西邸为观照对象,主要涉及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与地点。其中,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有永明二年、永明四年和永明五年等不同说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论点详加考证与辨析,最终认为萧子良至迟于永明二年开西邸。此外,萧子良西邸在鸡笼山,文章对此亦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萧子良;西邸;时间
萧子良素好士,曾广开西邸、博招学士,史称“天下才学皆游集焉”,[1](P694)又云“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王西邸”,[2](P841)盛况空前。萧子良开西邸、集学士,可谓齐梁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竟陵八友”的聚合、永明声律说的盛行及“永明体”的创制,与西邸均有莫大关系,因此,萧子良西邸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学界对此亦多有探讨,但争议颇大。本文即对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即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地点等详加考门辨,试图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新材料与新思路,祈方家斧正。
一
首次提及“西邸”二字者为梁萧子显《南齐书》:
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1](P693)
子良于西邸抄书,令慧晓参知其事。[3](P806)
永明末,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王西邸。[2](P841)
《南齐书》并未明言萧子良“开西邸”一事,更遑论其具体时间。
始言萧子良“开西邸”的是唐姚思廉的《梁书》: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4](P2)
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馆,使工图画其像,亮亦预焉。[5](P267)
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倕亦预焉。[1](P401)
司徒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僧孺亦游焉。[6](P469)
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璟亦预焉。[7](P717)
《梁书》虽多次载录萧子良开西邸一事,但并未提及具体时间,且据此五则材料亦不能间接考证出萧子良开西邸的确切时间。
最早涉及萧子良开西邸之时间的是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他在《齐纪二》“永明二年”条下载:
竟陵王子良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镇西州。子良少有清尚,倾意宾客,才俊之士,皆游集其门。开西邸,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记室参军范云、萧琛、乐安任昉、法曹参军王融、卫军东阁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朓、步兵校尉沈约、扬州秀才吴郡陆倕,并以文学,尤见亲待,号曰八友。法曹参军柳恽、太学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济阳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会稽孔休源亦预焉。[8]
司马光把萧子良开西邸与诸学士集西邸一事系于永明二年,但未说明其根据。按沈约、谢朓、柳恽等学士并非同时游西邸来说,司马光此论大抵为概说。范云、沈约等人游西邸较早,考《梁书·范云传》:“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始随王……王为丹阳尹,召为主簿,深相亲任……子良为司徒,又补记室参军事。”[9](P230)又考《南齐书》萧子良本传:“建元二年,穆妃薨,去官。仍为征虏将军、丹阳尹……永明元年,徙为侍中、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持节如故。给油络车。明年,入为护军将军,兼司徒。”[1](P694)知范云早在建元元年已随萧子良在会稽,建元二年萧子良迁丹阳尹,范云又为主薄,永明二年萧子良兼司徒,范云即任记室参军,故范云游西邸不迟于永明二年。而王僧孺最早于永明五年游西邸,考《梁书·王僧孺传》:“迁大司马豫章王行参军,又兼太学博士。司徒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僧孺亦游焉。文惠太子闻其名,召入东宫,直崇明殿。欲拟为宫僚,文惠薨,不果。”[6](P469)知王僧孺游西邸在迁大司马豫章王参军之后,又考《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五年,进位大司马。”[10](P414)知豫章王萧嶷永明五年任大司马,故王僧孺游西邸当在此后。由此,司马光将萧子良开西邸与诸位学士游集西邸均系于永明二年,并非确论,大抵为统称。
其后,明、清学人论及此问题者,均承袭司马光永明二年说。其中,明张昶《吴中人物志》卷七《文苑·陆倕》载:年十七,举本州岛秀才。永明二年,刺史竟陵王子良为护军将军,倾意宾客,开西邸以延英俊,倕以文学亲侍。[11](P201)明王鏊《(正德)姑苏志》卷四十四《人物二·陆倕》所载与此略同。考《梁书·陆倕传》:“年十七,举本州秀才。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倕亦预焉。”[12](P401)知《吴中人物志》沿用《梁书》本事,同时又承袭了《资治通鉴》的“永明二年”说。按《梁书》陆倕本传载:“普通七年,卒,年五十七。”[12](P403)知陆倕年十七系永明四年,与张昶、王鏊所载“永明二年”不合,故《吴中人物志》《(正德)姑苏志》仅抄录《资治通鉴》而有失考证,不足为据。清叶澐《纲鉴会编》亦认为永明二年萧子良开西邸,《纲鉴会编·世祖武帝·齐永明二年》“春正月齐以竟陵王子良为司徒”下载:子良,齐主之子也。少有清尚,倾意宾客,开西邸,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并以文学见亲,号曰八友。[13]知叶澐所载亦基本沿袭《资治通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江南二》“鸡鸣山”条亦载:“齐永明二年,竟陵王子良镇西州,开西邸于鸡笼山。”[14]穆彰阿《大清一统志》所载与此同,大抵皆直接抄录司马光《资治通鉴》,而均未说明其根据。
二
可见,明清以降,学人均从司马光《资治通鉴》,认为萧子良永明二年开西邸,但均未作具体说明。对此问题产生争议则始于近现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永明二年说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认为萧子良开西邸在永明二年:“竟陵八友文人集团的正式形成应当是在永明二年竟陵王萧子良兼司徒、开西邸,永明五年正位司徒、并移居鸡笼山之间。”[5](P28)刘跃进大概是采用《资治通鉴》的说法,亦未作具体说明。
柏俊才《“竟陵八友”考论》则对其观点作了详细考证:《梁书》陆倕本传云“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则划定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关键在萧子良任刺史的时间上。《南齐书》萧子良本传云:“世祖即位,封竟陵郡王,邑二千户。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充二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永明元年,徙为侍中、都督南充充徐青冀五州、征北将军、南充州刺史,持节如故。给油络车。明年,入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侍中如故。镇西州。”据此,萧子良封竟陵郡王的时间在建元四年(482),永明二年(484)已兼司徒。纵观萧子良一生,自永明二年后,除永明十年(492)为扬州刺史外,再也没有担任过刺史,则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最晚当为永明二年。[15]
柏俊才此论有待商榷。若以柏俊才的观点推断,则永明元年,萧子良任南兖州刺史时开西邸,且陆倕此年入西邸。考《梁书》陆倕本传,永明元年陆倕年仅十三岁,年齿尚幼,入西邸不合情理,此其一。其二,柏俊才忽略了“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此则材料的具体语境,按《梁书》陆倕本传载:“年十七,举本州秀才。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倕亦预焉。”[12](P401)即“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倕亦预焉”在“年十七,举本州秀才”之后,陆倕年十七系永明四年,而柏俊才认为“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在永明二年之前,这显然与《梁史》史料不合,故柏俊才所论前后矛盾。
按柏俊才用以证明萧子良开西邸之具体时间的材料来看,主要集中在陆倕入西邸一则上。按《梁书》陆倕本传载:年十七,举本州秀才。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倕亦预焉。此则材料有以下几点线索:“第一,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倕亦预焉”在“年十七,举本州秀才”之时或之后,即陆倕十七岁时,或之后,入萧子良西邸为学士。第二,陆倕入西邸时,萧子良恰任刺史一职。第三,萧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在此处是一种动作行为,即某一特定的时间,那么,萧子良开西邸这一年,任刺史一职,且陆倕入西邸,此即柏俊才所论;或者,萧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在此处是一种持续的状态,那么,萧子良开西邸这一年未必一定任刺史一职。据此,考之《梁书》陆倕本传:“普通七年,卒,年五十七。”[12](P403)知陆倕十七岁时系永明四年。再考之《南齐书》萧子良本传,萧子良任刺史一职共有三次,即建元四年五月至十二月任南徐州刺史,永明元年任南兖州刺史,永明十年二月起任扬州刺史。因此,根据前两条线索,陆倕入西邸在永明四年之后,且其时萧子良任刺史一职,故陆倕当在永明十年入西邸。至于萧子良何时开西邸,若据柏俊才的观点,则萧子良于永明十年开西邸,而非“最晚当为永明二年”。因此,此则材料中萧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并非指某一特定的时间,而是表示一种状态。以此故,此则材料只能推断出陆倕入西邸的时间,并不能推断萧子良开西邸的具体时间。
(二)永明四年说
南江涛《齐竟陵王萧子良年谱》一文,将萧子良开西邸系于永明四年:(永明四年)是年,开西邸,广招文学、才士。《梁书·陆倕传》:“年十七,举本州秀才。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倕亦预焉。”[11]
南江涛此论似采自刘跃进,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载:《梁书·陆倕传》,“年十七,举本州秀才,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倕亦预焉。”陆倕卒于梁普通七年,年五十七,十七岁时是永明四年。由此可知,竟陵八友至迟在永明五年前后已经正式形成。[16](P29)
刘跃进以为,永明四年陆倕年十七岁入西邸,以此推算“竟陵八友”正式形成的时间,并非指萧子良此年开西邸。按陆倕亦非永明四年入西邸,永明四年陆倕仅十七岁,年齿尚幼,入西邸不合情理,此其一;其二,永明四年,萧子良无刺史之职,与《梁书》“刺史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英俊,倕亦预焉”不合。故陆倕入西邸不得在永明四年。笔者认为,陆倕永明十年入西邸,此年陆倕年二十三,萧子良任扬州刺史。
(三)永明五年说
林东海《谢朓评传》认为萧子良永明五年开西邸:永明五年(487),他在鸡笼山(今南京鸡鸣山)开西邸,招集文士抄“五经”、百家、编《四部要略》一千卷。并自注云:“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纳宾客事,《资治通鉴·齐纪》系于永明二年(484),并指谢朓为‘镇西功曹’,与史实似有出入。今从《南齐书·萧子良传》。”[17](P524-546)
林家骊《竟陵王西邸学士及活动考略》与林东海所论略同,《南齐书·萧子良传》:“永明二年,入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侍中如故,镇西州。”“五年,正位司徒,……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土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因此,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集学士时间当在永明五年,《资治通鉴》卷一三六将开西邸事系于“永明二年”,不确。[18]
林东海、林家骊均以永明五年,萧子良移居鸡笼山西邸之日为其开西邸之时。按二人此论无据,学界已斥其非。如柏俊才驳斥道:一般情况大家据《南齐书》萧子良本传所载“(永明)五年,正位司徒,给班剑二十人,侍中如故。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观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来判定竟陵王开西邸、招学士的时间为永明五年,实误。这段文字仅说明了永明五年萧子良的三件事:移居、抄书和弘佛,与开西邸招士无关。[15]
柏俊才所言为是,《南齐书》仅谓永明五年,萧子良正位司徒,移居鸡笼山西邸,且集学士于此进行学术活动,移居鸡笼山西邸并非指“开西邸”。
此外,论及萧子良开西邸之时间者尚有胡师大雷等学者。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认为:史称萧子良是在永明二年入建康城“镇西州”的,竟陵王文学集团大约即在此年或后一年就开始活动了,或认为不能以永明五年竟陵王移居西邸为此文学集团开启时期,称西邸文学集团只是一种统称罢了……竟陵王文学集团,先是萧子良陆续招揽文学之士,至永明初年,有一个大的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文学集团。[19](P120)
所论极是,萧子良开西邸、纳才俊是一个发展渐进的过程,西邸文士游集其门下亦并非同时。
三
笔者认为,萧子良开西邸至迟在永明二年。
首先,至永明二年,萧子良已位高恩隆,已具备开西邸、招学士的基本能力。萧子良于宋昇明元年十八岁时始出仕,建元元年齐高帝建齐,封萧子良为闻喜公,建元三年已制东宫官僚始以下官礼敬萧子良,建元四年齐武帝萧赜即位,萧子良封竟陵王,永明二年已兼司徒,至此萧子良政权渐稳固,且颇受重用,萧子良开西邸、集学士的政治基础已基本形成。①
其次,至永明元年,萧子良身边已聚集了一大批学士,西邸规模初具。建元元年,范云已随萧子良在会稽,建元二年,萧子良迁丹阳尹,范云又为主薄,极得信任,徐孝嗣此年亦随萧子良为府僚,建元四年,沈约已为萧子良所赏识。永明元年,张融、王思远、蔡约、范云、刘悛、江袥、谢超宗、何昌寓、谢璟等学士已集聚西邸。
最后,早在永明元年,萧子良已开始开展集体性的规模盛大的佛教活动,沈约《为齐竟陵王发讲疏》称:“永明元年二月八日,置讲席于上邸,集名僧于帝畿,皆深辨真俗,分微靡滞,临疑若晓。同集于邸内之法云精庐,演玄音于六宵,启法门于千载。济济乎,实旷代之盛事。”[20](P348)
可见,萧子良在永明二年兼司徒之前,已具备了开西邸、集学士的所有主客观因素与可能,限于史料,虽不能将开西邸确定为某一年月,但笔者认为萧子良至迟在永明二年已开西邸,并有意招纳学士。永明五年萧子良移居鸡笼山之后,西邸文士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萧子良率众举行集体性的文学和佛学活动的次数亦更加频繁。至隆昌元年四月,萧子良卒,西邸学士集团正式解体。
四
至于西邸的所在地,学界所论大抵一致。一般认为,西邸在鸡笼山。
《南齐书》不载西邸所在地,萧子良本传仅曰:“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1](P698)至萧绎《金楼子·说蕃》论及萧子良,则曰:“居鸡笼山西邸,集学士。”[21](P41)知《金楼子》改《南齐书》“鸡笼山邸”为“鸡笼山西邸”。此后,《南史》、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宋郑樵《通志》均从《金楼子》。今之论者,或认为《南齐书》脱略“西”字,或认为《金楼子》妄改。
明言西邸在鸡笼山者始于地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一《城阙志二》“齐梁士林馆”条曰:“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馆”,并小注云“西邸在鸡笼山。”[22](P1075)同书卷二十八《儒学志一》“前代学校兴废”条,论及萧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馆时,亦有小注“西邸在鸡笼山”。[22](P1157)
这是首次明确言及西邸所在地为鸡笼山,此后“西邸在鸡笼山”的论断渐多。元张铉《(至大)金陵新志》卷九“历代学制沿革”条所载与此略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江南二》“鸡鸣山”条下亦载:“永明二年,竟陵王子良镇西州,开西邸于鸡笼山。”[23]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七十三“鸡鸣山”条所载与此同。
西邸所在地系鸡笼山已明。鸡笼山文化积淀深厚,宋文帝元嘉十五年,立儒、史、文、玄四馆,雷次宗即开馆于鸡笼山,齐高帝尝从雷次宗受《礼》及《左氏春秋》,萧子良于开西邸于鸡笼山自是情理之中。
鸡笼山,又名鸡鸣山,按《读史方舆纪要》“鸡鸣山”条下曰“本名鸡鸣山,以形似名”。又名龙山,按明黄佐《南廱志》卷七《规制考》:“儒馆立于北郊,命雷次宗居之,次宗因开馆于鸡笼山,即鸡鸣山,旧名以黑龙常见玄武湖山,正临湖上,更名龙山。而齐高帝尝就次宗受学焉,及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于龙山,延集才俊,命为士林馆。”[24]此外,关于鸡笼山的具体地貌,谭洁《南朝佛学与文学》中专辟《鸡笼山地貌考察》一节,辨析甚明,兹不赘。[25](P41-61)
注释:①此部分所论涉及系年者,详见拙作《萧子良年谱》。
[参考文献]
[1]萧子显.南齐书·武十七王·竟陵文宣王子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萧子显.南齐书·刘绘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萧子显.南齐书·陆慧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姚思廉.梁书·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姚思廉.梁书·王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姚思廉.梁书·王僧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姚思廉.梁书·谢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司马光.资治通鉴·齐纪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姚思廉.梁书·范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萧子显.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1]南江涛.齐竟陵王萧子良年谱[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C].2006.
[12]姚思廉.梁书·陆倕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叶澐.纲鉴会编:卷三十八[M].清康熙刘德芳刻本.
[1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M].清稿本.
[15]柏俊才.“竟陵八友”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6]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6.
[17]林东海.谢朓评传[A].吕慧鹃,等.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18]林家骊.竟陵王西邸学士及活动考略[J].文史,1998,(45).
[19]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0]沈约.为齐竟陵王发讲疏[A].严可均.冯瑞生.全梁文[C].北京:中华书局,1999.
[21]萧绎.金楼子: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一(清嘉庆六年刊本,影印)[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94.
[2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清稿本)[M].
[24]黄佐.南廱志:卷七[M].民国景明嘉靖二十三年刻增修本.
[25]谭洁.南朝佛学与文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庆
The Time XIAO Ziliang Starting Xidi
WEI Xiao-li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1150,China)
Abstract:XIAO Ziliang started Xidi for intellectuals to share and communicate their ideas. This is a huge event i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in Qi and Liang period. Taking Xidi as the research subject,it attempts to work out the time and place of this event. There are five theories about the time,fo example the 2nd,4th,5th year of Yongming,etc.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careful studies,it is argued here that the time should be,no later than,he 2nd Yongning period. Additionally,the location of Xidi is very likely to be at the Coop Mountain. New supporting materials are provided her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XIAO Ziliang;Xidi;time
[收稿日期]2015-05-20
[作者简介]魏小利(1989-),女,河南滑县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4—0064—05
[中图分类号]I206.2;K239.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