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会计硕士(MPACC)培养机制探析

2016-03-16 10:40朱静文朱亚宾
关键词:精益求精硕士工匠

朱静文 朱亚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基于工匠精神的会计硕士(MPACC)培养机制探析

朱静文 朱亚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会计硕士(MPACC)是面向会计实务的专业型人才,其本质是现代工匠角色。基于工匠精神探讨会计硕士(MPACC)培养机制,阐述工匠精神结构、内涵;基于工匠精神剖析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问题,包括静态师徒关系和动态培养过程;根据会计硕士(MPACC)工匠精神内涵探讨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路径。

工匠精神;会计硕士(MPACC);培养机制

1 会计硕士(MPACC)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1]。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工匠精神就是凝结在培养过程以及其中主体身上的一种品质与精神。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我们要把工匠精神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析与审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人们对工匠劳动观念认知不断解放、工匠劳动价值评价不断提高以及工匠传统影响不断外化的历史渐进过程[2]。因此,会计硕士(MPACC)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应该从静态主体和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进行剖析。

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满足高端会计实务的会计人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会计硕士(MPACC)就是工匠。不管是从目的角度看,还是从手段(过程)角度看,会计硕士(MPACC)培养本质上就是工匠培养。从静态角度看,会计硕士(MPACC)就是未来的工匠;从动态角度看,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过程就是工匠精神内外作用的过程。因此,会计硕士(MPACC)培养具有深刻的“工匠精神”内涵。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1]。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主体维度是研究生和导师的工匠精神;其动态维度是培养模式与培养过程的工匠精神。

首先是主体维度工匠精神,集中表现为师徒关系。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师徒关系的历史变化。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师徒关系。师徒关系被定义为一个年龄更大、经验更丰富、知识更渊博的员工(师父)与一个经验欠缺的员工(学徒)之间的一种人际交换关系[3]。师父与学徒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关系,在师徒互动过程中产生并形成的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之一。师徒关系一旦确立,相当于父子关系,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概念。由此可见,师徒关系的精神价值在于:师父不是简单地传授技能于徒弟,而是把徒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培养;徒弟也不是纯粹地学习技能,而是把师父作为父亲进行敬畏与遵从。师父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徒弟道德品质的教育者[4]。徒弟不仅是技术的学习者,更是未来工匠的继承者。这种关系升华所表现出来的尊重、爱护、理解与敬畏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会计硕士(MPACC)也是导师制,校内校外导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师徒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过程本质上就是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动态维度工匠精神,集中表现于培养过程。会计硕士(MPACC)的培养不同于传统师徒互动关系。基于现代高等教育范畴内的研究生培养是在大的体制与模式下进行的教育方式,它较传统师徒关系所折射的培养模式要复杂。因此,在师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要研究培养过程中的政策、体制与模式的工匠精神。这里所涉及的工匠精神是宏观政策、体制与模式制定者能否完美研究、规划与制定合理的宏观环境来保障会计硕士(MPACC)培养。工匠精神于内表现为一种精神品质,于外应该物化为具有实际效应的形式。精益求精内化于具体的政策、模式方能促进会计硕士(MPACC)培养成效的提升。如何精益求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基于工匠精神的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问题表征

根据会计硕士(MPACC)培养工匠精神的结构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从这两个层面进行解析。当前我国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宏观层面的模式问题和微观层面的师徒关系问题。

首先看微观层面师徒关系问题。会计硕士(MPACC)的培养是面向实务性的会计业务工作,因此培养中对于技能性实务的要求比较高,既表现在对导师的基本要求上,也表现在会计硕士(MPACC)实际要求上。会计硕士(MPACC)培养要求每个研究生配备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导师,以满足研究生在科研与实践层面的培养需求。校内导师是体制内的标配,是能够按照学校或研究生院基本要求来开展辅导与教育。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校内导师作为师父,面对众多的徒弟难以有效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和日常指导,造成一些研究生半年接受导师指导的次数屈指可数。校外导师作为体制外的师父群体,缺少约束与规制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即校外导师只是一个名头,无法起到实际作用。师父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道德品质的影响者。当前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父概念弱化,易表现为非主动性指导与教育。此外,导师作为师父,自身的技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在具体的传道授业中容易使自己失去师父的权威性与尊重性。

会计硕士(MPACC)自身也存在相关问题。学徒观念弱化是最为典型的表现。很多学生没有把导师作为师父看待,可有可无,只在论文写作的时候才主动与导师联系。作为学徒,会计硕士(MPACC)没有积极合理地利用导师以及相关资源去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我们从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另外一个隐患就是当前的会计硕士(MPACC)没有把自己定位成工匠或工匠继承者。也就是说,会计硕士(MPACC)只是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理解为一份工作而已,没有从精益求精的角度去看待毕业后即将从事的事业。

其次是宏观层面培养过程问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不明确和课程体系不科学两个方面。从工匠精神视角看,制作(培养)过程应该是创新、用心与科学的。但是我国当前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虽然政策与文件当中都是强调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导向是高端会计实务业务,但是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足够的实践操作类课程和内容的学习。应用型与学术型混淆于一体,最后形成了四不像的培养格局,造成会计硕士(MPACC)既没有掌握研究方法,也没有实务技能。由此进一步造成了课程体系不科学的情况。学术型会计研究的课程照搬于会计硕士(MPACC)日常学习。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基本上与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课程相重合,理论导向性较强,而实务导向的课程相对较少,难以实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框架[5]。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是需要科学研究、实践和完善的,作为一项“作品”,很显然不够完美。目标与体系的缺陷最终会导致会计硕士(MPACC)培养质量的下降。作为工匠后备军,在常规的学习与培养过程中无法汲取足够的养分,其转化为工匠的过程将极为艰难与坎坷,最终必然影响“大国重器”所内在要求的目标。

3 会计硕士(MPACC)培养中的工匠精神物化机制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需要内化为人的意志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导向作用。不管是政策文件还是具体事物发展过程,其核心是人,人的核心之一就是精神。首先要努力成为工匠,然后凝练产生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主要通过人的机制来实现其物化。

首先,会计硕士(MPACC)培养要树立工匠精神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讲话中都着重提到了“大国重器”的工匠精神,即在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号: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精髓的工匠精神应该被社会认可、继承与发展。制造业领域的工匠精神亦适用于高等教育,适用于会计硕士(MPACC)培养。从目的角度看,会计硕士(MPACC)的培养就是高等教育重要目的之一,是高等教育所要“制作”的精良产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坚定树立工匠精神理念。只有在主体和具体过程中贯彻工匠精神理念,实践活动才可能变得更加理性、科学和有效。

其次,会计硕士(MPACC)培养需要建立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需要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实现继承性发展。会计硕士(MPACC)培养中的导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导师在研究生的个人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技能方面,更是为人处世的传授。建立现代学徒制正是继承发展的表现。尊师爱徒是首要特征,学生要尊重导师,导师要爱护学生。会计硕士(MPACC)培养需要校外导师的指导,而校外导师往往由于工作忙等原因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因此学生尊重校外导师的同时,校外导师能够真正做到爱徒的话,那么指导将会变得相对简单。当然,这种爱需要政策文件的支持,需要校外导师个人修养德性的提高。除了尊师爱徒之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价值品质对于导师与研究生来说,都是必须要内化的精神养分。尤其是会计硕士(MPACC)所从事的高端会计实务工作是一个需要严谨、细致以及较高技能的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能够帮助会计硕士(MPACC)在科学研究与会计实务方面做得更加优秀。

再次,会计硕士(MPACC)培养需要在培养体制方面精益求精。当前会计硕士(MPACC)培养并不是非常“专业”,甚至出现“四不像”的情况。这主要因为培养体制的不完善、不科学。我国会计硕士(MPACC)培养起步较晚,培养体制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对于当前的现状,我们要加大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提升培养体制的科学性。培养体制的精益求精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培养目标必须明确科学。目标具有导向性,对于事物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目标就是应用型,其一切都要围绕提升应用性为导向。二是课程体系的精益求精。要充分研究和比较专业型与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区别,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区分开来。加强会计硕士(MPACC)的应用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促进会计硕士(MPACC)的实务能力。科学的培养体制本身就是不断精益求精的动态过程。

最后,会计硕士(MPACC)培养需要学校与社会的综合评价体系来“控制”培养过程。会计硕士(MPACC)培养质量是其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当前的评价指标不够完善与科学,更多评价因子是学校层面的,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考核。很显然,学校层面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与指导性。会计硕士(MPACC)最终是要接受社会考验与评价。建立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才是会计硕士(MPACC)培养不断发展的基础。综合评价指标可以进行学校与社会评价权重的划分,学校层面包括:科研、实践、文体活动等;社会层面包括:工作业绩、发展态势以及工作状态(主要指工作精神)等。

4 结语

随着国家主流媒体“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系列节目的播出,中国在逐渐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6]。一个国家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就是对民族发展的重视与负责。作为高等教育来说,研究生培养是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不管从职业性还是从发展性来说,确立会计硕士(MPACC)工匠角色定位,形成工匠精神,物化为具体社会价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3]韩翼,周洁,等.师徒关系结构、作用及其效应[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7):56.

[4]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5]曹越.会计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问题症结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4,(4).

[6]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

责任编辑:卢宏业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6.029

2016-10-08

2016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生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及其物化机制研究”(JGLX16_025),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域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2014SJD116)的研究成果

朱静文(1993—),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G642

A

1674-6341(2016)06-0071-03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硕士工匠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90后大工匠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工匠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