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斌 郭艳艳
校园欺凌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徐玉斌 郭艳艳
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给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和教师的因素、社会因素、法律因素等。应对校园欺凌,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教师、社会力量以及国家法制力量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参与。
校园欺凌;身心健康;法制教育;措施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由一个或多个学生持续、蓄意或恶意通过孤立、侮辱、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损害某个或某些学生的财物、身体和心理的行为。[1]近年来,校园欺凌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花样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恶劣、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这些已严重刺痛了整个社会的神经。校园欺凌的频频发生不仅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而且给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同时也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园欺凌是社会顽疾,治理校园欺凌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治理校园欺凌,必须在充分认识校园欺凌严重危害性的基础上,分析校园欺凌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对策。
可能有人会认为校园欺凌是由于学生年龄小、不懂事,不必大惊小怪。但是从校园欺凌的类型、特征、发展趋势看,目前校园欺凌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甚至是触目惊心的地步。
(一)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且持续、反复发生
校园欺凌的发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校园中,尤其是中小学校园。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期、叛逆期、青春期,心智尚不成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全面、理性地认识和判断自己的言语行为和外界事物。再加上校园欺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往往被理解为同学之间的小矛盾,由此造成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存在。
欺凌者在对被欺凌者实施欺凌行为的过程中,往往会恐吓、威胁被欺凌者:如果进行反抗或者告诉老师和家长,以后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打击报复。被欺凌者由于担心害怕,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这就更加助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导致欺凌行为持续、反复发生。
(二)校园欺凌类型复杂且相互交织
校园欺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直接欺凌、间接欺凌和网络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对被欺凌者进行嘲笑、辱骂、威胁等,或者撕拽推搡、拳打脚踢,或者勒索物品、钱财。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排挤孤立、散布谣言、侮辱诽谤、取不雅绰号等。网络欺凌是指欺凌者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社交群发布不利于被欺凌者的个人信息,丑化被欺凌者的照片,发布对被欺凌者的欺凌视频等,对被欺凌者进行谩骂攻击、造谣中伤。
直接欺凌、间接欺凌和网络欺凌有时候是分别单独发生的,有时候是互相交织发生的。例如,在直接欺凌发生的同时,欺凌过程被拍成照片或视频发布到公开网络,使被欺凌者受到双重伤害。本来直接欺凌现象只是发生在小范围内,只有少数人目睹,一旦公开到网络,就会被成千上万的广大网民所知晓,这就会对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再如,在网络上进行造谣生事、谩骂攻击等既属于间接欺凌又属于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是网络时代一种新生的欺凌现象,不受时间、地点和力量强弱的限制,欺凌者可以隐藏在虚拟网络的背后肆意对他人进行恶意、重复的伤害,而且网络欺凌者一般不易被发现和受到惩罚。网络欺凌治理难度非常大,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严重社会问题。
(三)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难以治理
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有时间、地点和当事人三个要素。从时间上来说,校园欺凌一般发生在课外时间,如上课前、放学后、课外活动时间等,这些时间一般不在教师的监管范围内。校园欺凌发生的地点主要是在校园内偏僻的角落和校园周边等。校园欺凌的当事人一般是学生,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多为在校学生。有的欺凌者为了壮大声势,可能会在放学后于校外纠集社会上闲杂人员参与其中。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校园欺凌的治理难度。
欺凌者为了不被发现,往往会选择不引人注意、较为隐蔽的场所,如楼梯拐角处、厕所、操场角落、校外等,教师和家长很难发现。相对于直接欺凌来说,间接欺凌和网络欺凌更加隐蔽,更加难以被察觉。尤其是逐渐兴起的网络欺凌,隐蔽性更强,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和精神伤害更大。
(四)校园欺凌手段多样且暴力倾向加重
校园欺凌比较常见的手段有取不雅绰号、嘲笑侮辱、造谣诽谤、威胁勒索、拳打脚踢等。从近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案例可以看出,校园欺凌的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越来越恶劣。有的欺凌者强迫被欺凌者偷盗财物或欺凌更加弱小的人;有的强迫他人吃污秽物,如有不从,非打即骂;有的被欺凌者被强迫下跪或者被扒光衣服,甚至被拍成照片或视频传播到网络上。
近年,校园欺凌的暴力倾向日益加剧。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迅速发展,很多不良文化和信息也随之影响在校学生,比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打斗场面、电视电影中的帮派义气等,都会给未成年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有的欺凌者模仿电影或游戏中的情节,对被欺凌者实施暴力殴打,导致被欺凌者受伤住院,甚至死亡。
(五)校园欺凌后果严重
对于被欺凌者来说,他们是校园欺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被欺凌者不仅遭受欺凌者言语侮辱、肢体殴打,还要忍受旁观者的起哄、嘲笑。如前文所述,如果被欺凌的过程被拍成照片或视频传播到网络上,被欺凌者还要遭到更大的心灵伤害。被欺凌者受到的身心伤害是难以愈合的,轻则导致被欺凌者厌学、逃课、失眠、精神不振、性格抑郁等,严重者会导致被欺凌者离家出走、自残甚至自杀。有些被欺凌者事后怒气难平、心生怨恨,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欺凌者,或者将怒气和怨恨转移到其他更加弱小的学生身上,从而成为新的欺凌者,最终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恶性循环。
对于欺凌者来说,他们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不认为自己的欺凌行为是错误行为,甚至以此为乐。如果欺凌者的错误行为得不到严厉的惩罚和正确的教育引导,那么,他们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于校园欺凌的围观者而言,有些围观者会从中模仿,欺凌他人,进而变成新的欺凌者;有些围观者会感到恐惧,担心类似的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感到无力和无助感,导致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丧失。
造成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和教师的因素、社会因素、国家法律因素等多方面。只有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现象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寻求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解决办法。
(一)个人因素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往往与个人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被家人宠爱,学业负担重,法律意识淡薄,自身错误认知,受外界负面影响等,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推手。对于欺凌者而言,有时纯粹是为了“面子”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别人身上。例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有自卑心理,往往希望从其他方面获得同学的“尊重”,或者引起老师的“重视”与“注意”。他们错误地认为欺凌别人是很酷很炫的事情,所以就用欺凌别人的方式寻找“面子”。有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是“破罐破摔”,逆反心理严重,不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对其他学生实施校园欺凌。
被欺凌的学生,既有性格方面的弱点,也有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弱点。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懦弱孤僻,敏感多疑,不爱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有些学生因学习成绩差而内心自卑,同时又得不到老师的关注,甚至受到老师的嘲讽,也很可能遭受同学的歧视和欺凌。特别是受到欺负的学生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甚至不敢告诉教师和家长,就更加助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些家长自身素质和个人修养不高,有很多不良习惯和嗜好,比如打牌赌博、抽烟酗酒、偷窃行为、欺负弱小等;有些家长因为经济收入不高,整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把孩子交给学校之后就不管不问;有些家长因为夫妻矛盾或其他家庭冲突在孩子面前打骂,更有甚者,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或者宣泄对孩子的不满。这些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法给予其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会给孩子造成缺乏安全感和责任感、攻击性强、性格野蛮粗暴等不良影响。
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再重组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来说,由于家庭结构残缺或者父母教育缺位,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变得孤僻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和信赖感,更易受到欺凌或者去欺凌他人。
(三)学校和教师因素
学校因素。首先,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减少学生们的休息时间,把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从而使学生长期处在压力之下而找不到排解的渠道,致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抑郁、暴力等倾向,容易引发校园欺凌现象。其次,课外日常管理措施不完善,硬件设施不完善,是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关键因素。例如,操场、厕所、宿舍、食堂、天台、走廊等缺少监管的场所是欺凌行为多发地带,因为这些地方很少有学校的保安或者老师来巡查监管。学校监控措施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放任了校园欺凌的发生。再次,许多学校缺乏具体的校园欺凌预防、应对、处理规定。一般情况下,管理规范、校风校纪严明的学校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概率相对较低。如果学校没有具体的校园欺凌惩罚措施,就难以有效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
教师因素。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学校,学生不仅仅是来学习知识的,他们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需求,例如排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能力、辨别是非善恶、更好地与同学交往、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的开导化解。如果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就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这些异常行为就可能转变成校园欺凌行为。另外,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管教或惩戒的方式往往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质疑,导致教师权威下降或丧失;有的学生面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无动于衷,甚至对抗教师、负气出走,造成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纠纷,从而让教师管理违纪学生时无从下手,致使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不服管教,导致轻微的违纪行为逐渐转化为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
(四)社会因素
社会大环境中影响校园欺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影视、图书等,对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过分宣扬,很容易引起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模仿。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会认为欺凌行为很有派头、很有面子,再加上他们本身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性,所以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炫耀,从而引起更多人的效仿。同时,社会价值观、亚文化、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社区结构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识。社会中的一些恶劣现象,如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恃强凌弱,也对校园欺凌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法律制度因素
目前,我国规制校园欺凌事件,只有《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可以参考。[2]遏制校园欺凌,单纯依靠说服教育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需要赋予学校和教师一定的处罚权和惩戒权。但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多地强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对犯罪的预防,缺乏惩戒性规定[2],对违纪学生缺乏威慑力。近年我国校园欺凌案件频发也证明,这两部法律的实施效果很弱,未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校园欺凌问题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上升为法律层面,导致规制校园欺凌的立法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束手无策。
应对校园欺凌,不是学校或者老师单方面的事情,而是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应对。学生自身、家长、教师、学校以及社会乃至国家,都应该参与进来,形成合力,积极预防和有效治理校园欺凌。
(一)学生自身应增强防范措施
面对校园欺凌,学生自身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一旦受到校园欺凌,不应该沉默,而是要及时与父母或老师沟通,取得帮助和支持。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自身要学会与人为善,不孤立他人,不主动欺凌他人,学会宽容、体谅、理解他人。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多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学会控制情绪。同时,要学会坚强,多鼓励自己,提高自己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家长应多关心与帮助孩子
对于校园欺凌行为,所有家长都持反对态度,但是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家长却束手无策。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尊重孩子,多和孩子谈心交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情绪上的波动或异常的行为表现;同时,家长不应该把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之后就放任不管,而是应该定期和学校、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性格变化、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情况。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是多变的,家长对待孩子要用心、细心、耐心,及时捕捉孩子的细微变化和异常表现,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提高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确保孩子在遇到校园欺凌事件时能够及时得到家长的帮助和教导。
(三)学校应制订惩戒措施,加强教师应对能力培训
首先,学校应该提高对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认识。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应当发挥保护学生基本权益、通过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因此,除了常规性的学生守则、学生违纪处罚条例等校规校纪,学校还应该制订专门的反校园欺凌规定,把早期预防、事件处理、后期干预等程序化、规范化,对校园欺凌行为严重的、有暴力情节的,应当按照规定严加惩戒、绝不姑息,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加强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学校教育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和学习成绩一样不可或缺,学校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同时,学校要编写通俗易懂的反校园欺凌宣传读物,请专门的法制宣传教师和心理学教师给学生进行授课培训,教给学生基本的校园欺凌预防知识,使他们遇到校园欺凌事件时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做到不沉默、不旁观、不模仿、不以暴制暴。
再次,加强教师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培训。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技巧,还要有开导学生心理问题、处理学生之间矛盾、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识别校园欺凌的能力,掌握对校园欺凌进行早期预防教育、事件及时处理、后期心理干预的能力。
最后,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建设团结和谐的班集体。学校应当改革教育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会学生与他人友善相处的方法和巧妙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机会,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能够让学生改善枯燥单调的学习氛围,不断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处事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够正确面对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学会自我调节,避免激化矛盾,从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借助社会力量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杜绝或减少校园欺凌现象,仅仅依赖学校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力量,社会力量就是其中之一。借助社会力量应对校园欺凌在一些发达国家早有先例,瑞典的学校在制订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对策时,邀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学生家长参加,共同商讨反校园欺凌对策方案。[3]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力量对反校园欺凌的作用不可小觑,例如公众媒体对反校园欺凌的大力宣传,志愿者、社区和社会团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路边商店和过往行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视等,都能够对校园欺凌者形成震慑,从而有效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
(五)国家出台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律,用健全的法制保障校园安全
反校园欺凌还需国家重拳出击。挪威、瑞典、德国、美国等都有严格的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严格的反校园欺凌法律,加上严格的法律执行者,有效降低了校园欺凌的发生率。近年,我国的校园欺凌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针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4]如果国家能够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和地方学校都能够制订严格的反校园欺凌措施并严格遵照执行,必将有效降低我国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对净化校园环境、消除校园不良风气有重要意义。
[1] 李爱.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1):66-68.
[2] 方芳.造成校园欺凌有四大原因[J].中国德育,2016(6):29-31.
[3] 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A版),2015(12):3-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EB/OL].[2016-05-0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5/t20160509_242514.html.
(责任编辑 孟俊红)
1006-2920(2016)06-0053-05
徐玉斌,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龙子湖校区)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郑州 450046);郭艳艳,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龙子湖校区)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郑州 450046)。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