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三维分析

2016-03-16 09:41王玖姣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王玖姣(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三维分析

王玖姣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承接中国历史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道路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从现实维度出发,全方位把握当代中国实际,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其次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突出“中国特色”两个基本向度,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再次还要从目标维度出发,制定同历史阶段和最高目标相契合的阶段性目标,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清现实、遵循原则和明确目标任务的自觉中,将不断呈现出更多华美的篇章。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依据;原则遵循;目标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中走来,在现实中升华,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伟大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如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解决这个重大课题,最根本是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出发,一是从现实维度出发,实事求是把握当前实际;二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前提下,不断突出“中国特色”;三是适时制定出层层递进、相互连贯的阶段性目标。

一、全面把握国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起点

(一)把握和认识国情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

充分了解和认清现状,是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前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客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依据和立足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方面国家的综合实力极大提升,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9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这是目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最权威的一个总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另一方面还要清醒看到,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调整结构、保持增长、扩大内需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性结构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解决和改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因素较多,深化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社会利益矛盾愈加复杂。与此同时,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对社会发展的期待不断扩展和提高。总的来说,我们还必须看到“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依然处于不发达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整体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绩占着主要地位、是主流,另一方面还必须承认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对于这些问题不能加以掩饰淡化,当然也绝不容许夸大甚至随意改变它的性质。

(二)辨证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认识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当前实际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最大特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这个最大国情,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

在动态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把握其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加以客观全面认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虽然目前我们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所处的发展阶段、基本国情、时代环境有比较正确的把脉和定位,但是不容否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这有我们认识能力限制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自身是一个不完善、不成熟的事物,对于它的基本特征、根本要素、核心思想、阶段划分等基本范畴还有待进一步在实践和理论上深化总结。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和规律,以便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要在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发展中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研究,不断把握其内在规律。

二、坚持“社会主义”和突出“中国特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

(一)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贯彻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普遍性原理。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总结新时期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坚持这些原则的认识不断深化。比如生产力方面,把社会主义优越性主要表现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作为逻辑起点,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邓小平讲到,“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后来邓小平又把社会主义本质总结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判断改革开放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也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而提出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重要原因,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成功例证。

(二)改革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路径

在不断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3],也就是说如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各国必须解决的具体而重大的问题。党的十三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上,制定了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所选择的根本路径。在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在两个基本点的坚实支撑下,始终抓住生产力这条红线,坚持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突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胡锦涛也告诫全党“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强大、要体现独特优势,关键在发展,要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这是一条铁律。

党在制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一根本路径的基础上,采取改革开放的手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是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等各项体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放是指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引领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七个方面的改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特征,提出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遵循原则和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总体来看,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课题上我们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基本上找到了重点和实现路径。当然这方面还有很多课题需要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

(三)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

恩格斯曾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4]。在当代中国,现实的基础就是深刻把握基本国情与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前,在社会主义初步建设中遭受了挫折,其主要原因是没能很好地把握基本国情,没能科学认识和判断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走了超越阶段的弯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所取得的成功,其强大生命力主要来自对基本国情与时代本质的分析与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在突出中国特色上已取得一些标志性成就,总的来看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现实社会主义发展遇到的问题,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实践;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形态,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亮点。“中国特色”的具体内容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放宽视野,既要把握中国国情又要了解时代发展动向。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突出中国特色是一对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离开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就失去正确的方向;突出“中国特色”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只有坚持突出“中国特色”,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总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突出中国特色如同鸟之两翼,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腾飞的两个重要引擎。

三、坚持目标与过程的动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如何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鸿篇巨制,是对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从社会主义历史逻辑与现实实践来看,关键是要及时制定出一个个从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做到目标与过程的有机统一,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任务的不断实现。

(一)立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一或低级阶段,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本身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至于有哪些阶段和如何划分,是要由实践来回答的问题。这种观点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就其生产方式、分配方式还是劳动者本身,都将经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由此,未来社会形态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各社会主义国家对本身的发展阶段的说法在不断修改,但带共同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是脱离发展实际、超越阶段、估计过高。例如苏共1939年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1961年宣告“这一代苏联人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其后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等,这种长期对发展阶段的不科学认识是苏联最后走向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阶段性和目标性的统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础上,不断反思历史,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重新认识,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最大国情。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党在实践中通过制定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战略逐步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综合来看,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不同:2000年的目标是总体上实现小康,2010年的目标是实现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2020年前后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左右的目标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比较富裕是目标实现程度不同的几个阶段,它们是前后连贯、价值取向一致的多层次递进关系。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成为长远性总目标实现的现实实践和基础。这些都充分表明了长远性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一个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体现了发展目标与实现过程的有机统一。

根据目前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态势,在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循序实现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完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即国富民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将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这是建立在自觉前提下的自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4—26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责任编辑:顾榕昌

作者简介:王玖姣,女,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5-11-26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1-0017-04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1.003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