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民
完善区域安全架构 携手应对共同挑战*
刘振民
冷战结束26年来,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亚太地区总体保持了和平稳定,日益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与此同时,本地区安全问题日趋复杂多元,呈现出多样性、突发性、跨国性和联动性的特点。传统热点问题不时升温,非传统安全领域新挑战层出不穷,给各国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架构建设比较缓慢,目前主要有五类安全机制:一是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及其双多边安排。二是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等以东盟为中心的安全对话合作机制。三是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阿富汗问题四方机制等旨在解决具体热点问题的专门机制。四是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等跨区域安全合作机制。五是以香格里拉对话会、香山论坛、亚太圆桌会议等为代表的一轨半或二轨安全对话平台。这五类机制,既有冷战遗留的问题,也有次区域之间的相互不协调,更有安全理念的不一致。
经济发展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是驱动亚太合作发展的“两个轮子”,需要相互促进、同步前进。目前亚太地区在经济合作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框架,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在安全合作方面,地区安全架构建设相对滞后,越来越难以及时有效地应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安全挑战。逐步构建反映地区现实、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亚太地区安全架构势在必行。近年来,各方就此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倡议和设想。在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这一问题的中国方案: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这一构想汇聚了地区国家的智慧和共识,为亚太安全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
作为亚太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中国历来是亚太和平的建设者和亚太安全的维护者。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深入探讨和推进地区安全架构建设,携手打造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亚太安全新架构应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以新安全理念为指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满足形势发展需要的安全架构必然要建立在先进的安全理念基础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安全理念越来越与全球化时代格格不入,合作共赢正成为新的时代精神。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战,同舟共济、共度时艰是各国唯一选择。亚太国家应与时俱进,加强坦诚对话和务实合作,以新理念、新方式为维护地区安全探索新路径。
中国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协商对话,强调开放包容,突出合作共赢。这一安全观顺应时代潮流,是对地区安全合作理念的传承和创新,为亚太安全架构建设注入了新活力。我们愿与地区国家共同倡导和践行新安全理念,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亚太安全架构。
对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我们主张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传统,通过对话、友好协商和谈判妥善处理、和平解决。经过60多年努力,中国已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国通过谈判妥善解决边界问题,中印、中不(丹)边界问题谈判正在稳步推进。经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南海问题已逐渐降温,重回通过谈判协商管控和解决分歧的地区规则和框架。
面对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中方强烈敦促朝方及有关各方冷静克制,切实遵守安理会决议,努力重启对话进程。大搞军事施压、动摇地区战略平衡只会加剧各方安全疑虑,无助于半岛问题的解决。
中国积极支持和推动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中方每年在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机制中举办的项目都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有效提升了本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水平。
第二,以国际法治和规则为基础。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亚太安全架构建设同样也离不开法治和规则的约束。但规则应是由各国共同商定、各方普遍接受的国际和地区关系准则,不能把少数国家的意志作为地区或国际规则,并以此确定“基于规则的秩序”,也不能将国际法断章取义,并据此鼓吹所谓“国际法治”。
具体来说,亚太安全新架构要遵循以下几方面规则:一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以及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各国公认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法;三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未来的“南海行为准则”等地区国家共同制定的地区行为规范;四是地区国家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共识,包括倡导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东盟方式”。
中国始终是国际法治和规则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贡献者。早在1954年,中国就与缅甸、印度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适应新的国际海洋秩序,中国与东盟国家于2002年共同制定《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一直努力全面有效落实《宣言》,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7月,中国与东盟国家发表《全面有效落实〈宣言〉的联合声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正在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争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早日完成“准则”。我们希望域外国家尊重和支持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努力。
第三,以伙伴关系建设为纽带。亚太安全架构建设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国家间的关系,也取决于大国在亚太的互动。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携手前进,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结缘而不结怨”的交往新路,共建平等相待、互信包容、互利互惠、互商互谅的亚太伙伴关系。
中国努力促进与其他大国在亚太的良性互动,为亚太大国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中国积极推动与美国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与俄罗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中国积极推进与欧洲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落地生根”。中国积极深化与印度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中国还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积极推动与日本战略互惠关系持续改善并向前发展。
第四,以复合型、多层次、多样化的网络为架构。亚太地区多样性突出,决定了本地区短期内仍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全框架,我们推动构建亚太安全新架构,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加强对现有机制的协调、升级和完善。多种机制齐头并进将是“常态”,共同构成多层次、宽领域、复合型的亚太安全网络。
各方要继续尊重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推动上合组织和亚信机制发挥更大作用,支持香山论坛等一轨半和二轨对话平台的发展。有关双边军事同盟应增加透明度,为地区和平稳定共同发挥建设性作用。中方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推动地区多边安全对话合作机制的发展,积极参与各机制下对话与合作,与各方共同推动完善地区安全框架。
第五,以共同发展为落脚点。当今世界,谋求共同发展与繁荣已成为亚太国家共识。亚太安全架构建设亦应服务于这一目标。亚太国家应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缩小地区内部发展差距,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让各国和各阶层民众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包容互惠的发展。
着眼于共同发展,中国提出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帮助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中方与湄公河国家共同建立澜湄合作机制。在中方推动下,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就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达成重要共识。
地区安全架构建设作为亚太战略性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在东亚峰会框架下,相关国家已成功举办五届区域安全架构研讨会。中方积极支持和推动有关探讨,今年6月与老挝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东亚峰会第五届区域安全架构研讨会,明年还将举办二轨研讨会。我们欢迎更多国家积极参与这一探讨进程,共同推动完善亚太安全架构。
* 本文系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第七届香山论坛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2016年10 月12日。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