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洛 平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格子网图案:巨大而神秘的文化象征
——对周大新长篇小说《第二十幕》的一种解读
樊 洛 平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格子网图案在长篇小说《第二十幕》中的独特创造,让周大新这部凝聚了新时期文坛史诗精神和天下情怀的扛鼎之作,在厚重的现实主义艺术土壤中,开放出象征主义的灵性之花,蕴含着巨大而神秘的文化象征。格子网图案作为解读作品的钥匙和途径,一是通过书中各色人物对于人生世相、生存命运的理解,突出了一种人生哲理解读;二是连缀社会政治时局的风云变幻,观察世事演变的神秘预言和征兆,彰显出一种社会命运解读;三是在丰厚的南阳地域乡土中发掘玄妙神秘的文化符号,传达出一种历史文化的解读。有形无形的符号释义,有解无解的喻意解读,带来其文学书写的巨大张力和审美意蕴。
《第二十幕》;格子网图案;文化象征;喻意解读
在《第二十幕》问世多年之后重温这部曾经与茅盾文学奖擦身而过的长篇小说,仍然惊异于周大新生活底蕴的深沉和故乡文化积淀的厚重,你不能不被他以天下情怀讲述的中国故事所感动。沿着他坚守的现实主义创作路线走过去,不时看到神奇瑰丽的意象之花一路绽放,让你在纷繁而神秘的人生、历史、文化迷阵中徘徊,感受那种文学书写的巨大张力和审美意蕴。事实上,周大新以十年功夫呕心沥血创作的长篇小说《第二十幕》,不仅是作者文学生涯中的集大成之作,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上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突破性意义。
有关《第二十幕》,见仁见智,人们可以有多种阅读。史诗意识为视角的阅读,贯穿着作者对丝织业的、家族的、人性的、地域的、文化的、风俗的多种历史描摹,把人们带到20世纪中国社会复杂而动荡的特定历史语境。一方面,围绕南阳尚家祖孙五代为之奋斗的尚吉利丝绸行的创业历程,作者写出了一部民族工商业的兴衰史;上溯《子夜》更遥远的历史,下接《上海的早晨》更复杂的现实,那是百年中国社会动荡中的民族工商业命运变迁史的写照。着眼于家族谱系、世事沉浮、恩怨情仇诸种人生,它可谓一部百年中国的家族史;有感于人生风云险恶,情感世界多变,人性底色复杂,它又有着洞悉人性的心灵史意义;在丰厚而鲜活的乡土文化氛围中讲述尚吉利丝绸行的故事,乡土小世界蕴含的地域大文化,让它无异于一部乡土中国的地域史、文化史和风俗史。作者将强烈的史诗意识、纷繁而复杂的生活内容融入流畅、鲜活的故事讲述中,尚吉利丝绸行的创业史遂成为小说的情节主线和显在结构。
另一方面,若以小说中时隐时现的格子网图案来观照,颇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统摄了作品中的一切,它构成一种隐性结构和潜在话语,让小说的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和多重的意义。于是,《第二十幕》写出的不仅仅只是一部民族工商业的兴衰史,它更折射出20世纪中国社会递嬗演变的大舞台上,从清末帝制、民国成立、军阀混战、日军侵略、国共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兴起等历史过程,由各种政治力量、经济运作、文化传统、人性欲望纠结冲撞形成的巨大网盘。国家也好,民族也罢,更不必说家族、群体、个人、普通的饮食男女,仿佛都无法摆脱这种种互相制肘的网结。而社会发展的动力,安定民生与民心的倚重,特别是治国安邦、强国富民的道路究竟何在?透过格子网图案的多重喻意看世界,作者正是在对尚吉利丝绸业的大叙述、大悲悯、大反思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文化理想和民间理想。所以,写尚吉利丝织行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命运沉浮的主线,意在探讨推进和实现强国富民的现实之道;表现南阳书院督导卓远等代表的书生形象和精神追寻,则始终贯穿了知识分子视角的济世理想和社会诘问,它对乡土中国和民族工商业所遭遇的种种挫败与羁绊的反思,锋芒直逼民族文化传统的负面积淀与现实弊端的深层内核。所有这一切,又在书中人物对格子网图案内涵的感悟和阐发中得以交汇和碰撞。正如著名评论家孙荪所言:“周大新写了南阳盆地的第20世纪,同时也就写了一个民族的一个世纪,更重要的,‘格子网’这个符号是小说解读人类命运的一个神秘而具象的隐喻,一个满载着哲学意味的意象。”[1]
毫无疑问,格子网图案的屡屡出现,在《第二十幕》的现实主义的描述中,融入了巨大而神秘的象征元素。这是全书的见事眼睛,也是作品的灵性所在;是丰沛、神奇的叙事元素,更是饱含哲理意蕴和反思精神的灵魂烛照。格子网图案在书中直接出现了47次,有明确内容指向的释义达到34种之多。格子网图案作为一个贯穿始终的开放性的文化符号,五道横竖线相交织,可做无穷无尽的延伸;内部空白方格排列,有着无言独化的妙义;暗喻丝织世家的人生,极言经纬天地的想象,充满神秘的象征、玄妙的隐喻和哲理的意蕴。其丰富的内涵,吸引书中各色人物去寻思,去猜测,去解读。也就是说,格子网成为通往解读《第二十幕》的无数条途径,每一种解读仿佛都寻到了一把钥匙,一种结果;每一种解读都意味着一种想象,一种假设;而最终所有的解读又化为无解,陷入更大的无限之中。
我们看到,形形色色身世背景和性格特征不尽相同的人物,是从各个角度来认识他们心中的格子网图案。尚吉利丝绸行老板尚达志、南阳书院督导卓远、购买绸缎的商人、生死相许的痴情女子的盛云纬、超度死囚的和尚、省立中学的国文教员鲁先生、丝绸世家的孙媳妇宋小瑾、洋女子艾丽雅、考古队队长、大学教师卓月、人生周折的读书人左涛、南京大学的教授等等,他们对格子网案各有所解。这些看法,从家族历史、民间传说、丝织经纬,到时局演变、生存境遇、生命哲理、人性善恶;从时间感悟、地理景观,到远古历史、狩猎文化、大自然万物……可谓内容丰富,角度不一;从形而下的人生遭遇由感而发,到形而上的精神追寻思想所悟,不同身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层面;其情感基调的传达,吉祥的,仁义的,快乐的,惊异的,愤怒的,不祥之兆的,苍凉的,悲剧的……指向不同。人们从自己的解读,仿佛懂得了格子网图案的暗示和隐喻,找到了无数的解;但小说尾声告诉我们的分明却是:卓月到南阳西峡考古,被400余枚恐龙蛋化石按格子网图案的排列所震撼,由此,让“我们过去关于这个图案的所有解释,都应该受到怀疑!”[2]448这个文化符号巨大而神秘的魅力,虽然层层突显,最终却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格子网图案在《第二十幕》中,至少从三个方面凸显了它的存在意义。
其一,格子网图案的纵横交织,寄寓着书中各色人物对于世事人生的理解。这种解读,一方面突出了丝绸世家尚达志在工商业命运沉浮中的人生感悟,另一方面贯穿了卓远为代表的书院知识分子思索。这种人生解读所蕴含的,是对生存命运、人生哲理、天下万象的探寻。
小说开篇,尚家院落里屹立的那块石头上,那种汉唐年间镌刻的格子网图案,经纬相织,横竖交叉,内含无数的空白方格,外延无以穷尽的空间,不知它预示着什么,又仿佛它全知世事运转;人人好像很容易把它纳入视野,一切却都在它的俯视之中;它以无言的存在,却说尽天下世相和人间话语。小说结尾,400余枚恐龙蛋化石按格子网图案排列的震撼事实,不仅质疑和颠覆了书中人物对格子网图案的种种解释,留下人们对它的无限想象和新的认知;而且在首尾呼应的圆形小说结构设计中,又打开一扇多重空间认知的窗口,给我们带来一片未知的阔大原野。
对于尚吉利丝绸行而言,那块刻在自家院落石头上的格子网图案,既是他们经纬穿梭的织锦人生象征,又如同祖训一般的历史铭刻,它与尚家几代人风雨相伴,如影随形。从生活在清代末年的老掌柜尚安业这一代起,这块镌刻有格子网图案的石头源于汉唐也好,传说于尚家族先施舍乞丐而来的民间也罢,仿佛有形无形之中形成的家族图腾,它在尚家的院落里落地生根。目睹尚达志——尚立世——尚昌盛——尚旺旺一代又一代人自幼在老桑树下背诵尚家祖训,记忆丝绸印染方法;历经一次次的烽火战乱、天灾人祸、国难时忧、丝织业沉浮;见证尚家子孙为织出“霸王绸”那种百折不挠的奋斗,格子网图案与尚家世代有了须臾不可分离的血肉关联。
特别是在小说主人公尚达志看来,尚吉利丝绸行的兴衰沉浮,家族事业的生存创业之路,尚家子孙的爱恨情仇,仿佛都蕴含于格子网图案的喻意之中。有感于格子网图案是西汉年间宛襄一带有功业人家的褒奖物,年轻时代的尚达志立下创十全十美家业的宏愿:“我应该让这块石头永远立下去,我们尚家在丝织领域还要建立更大的功业!”[3]120而当迎娶恋人云纬的计划与传承家业的祖训相冲突的时候,遵循父命不得已与顺儿结婚的达志,从格子网图案悟出的痛楚,是街道景观纵横相织的相遇和无可抗拒的婚姻宿命。在儿媳容容为保护尚家织机惨死于日本鬼子之手的时候,尚达志透过火光映照的石头上的格子网图案,看到了“世上的任何东西都可能被撕成碎片,那一个一个的方格不是碎片的模样么?我们尚吉利的厂房被撕碎了,我们的家被撕碎了,我们发展祖业的希望被撕碎了,全成了碎片,全碎了……”[3]460面对日本人侵略炮火炸塌的尚吉利织房,督促孙子昌盛晨读丝织家书以图再起的尚达志,忽然觉得那石头上刻着的那个图案“极像是中国这片布满河流、道路和田畴的国土。先辈人竖这块石头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提醒后人:你们稍不留意,来自异域的人就会把这国土夺一片走?!”[4]15到了国共内战时期,遭受通货膨胀和女儿绫绫惨死双重打击的尚达志再看院落石头上的格子网图案,满眼尽是苦和难纵横交叉构成的蛛网,“我们尚家人注定要在这张蛛网上挣扎,根本无可能抵达蛛网四周那些美好的地方”[4]170。为了家族丝织业的传承和振兴,尚家世代子孙都以恪守祖训、牺牲自我甚至有悖人性的决绝方式,自觉地服从或“被服从”于尚吉利丝绸行的家族目标。被官府掠夺一空的尚安业临死时嘱咐儿子用草席裹尸为他出殡,以留下东山再起的微薄资金;尚达志牺牲了自己和云纬的爱情,以躲避横刀夺爱的官府大人对尚家丝织业的迫害;为了凑齐购买自动织机所急缺的银子,尚达志忍痛将12岁的女儿绫绫卖为童养媳;他亲手削伤孙子昌盛左手的五个指肚,以严厉警示其懈怠祖业、失足嫖娼的罪孽;他还设计弄哑了爱唱歌的重孙子旺旺的歌喉,以便其安心充当尚吉利丝织行的继承人。在尚吉利丝织业的家族之网中,尚家的每个人是被固定的网结,谁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怪圈;在社会时代动荡、国家民族坎坷的巨网中,尚氏家族也同样无法挣脱那重重网结。经历了无数的厄运磨折之后,尚达志以一个103岁的世纪老人的目光,终于阅尽了格子网图案所启示的天地经纬和世事人生。
卓远、卓月父女两代人对格子网图案的一次次解读,前者代表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忧患中的精神追寻,后者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古老历史文化和天地世间万象的发现及感悟。在南阳书院督导卓远那里,中国文人的忧患精神和济世理想,一刻也没有停止。不仅仅是书生的“纸上谈兵”,更有奋笔疾书呼唤天下、捍卫民族文化传承、站在启蒙与斗争前列的无畏姿态;即便被心狠手辣的满清官府砍去执笔的右手手指,即便被内战时期的国民党贪官污吏以暗杀相威胁,仍旧不改初衷。卓远始终在探讨国衰之由和强国之途,可以说,激励工商建工厂办实业促进民生以富国,反思官吏机构与思想文化系统之弊端,贯穿了他忧国忧民、自由思索的一生。目睹清末南阳通判大人晋金存贪婪功名利禄和鱼肉百姓的为官之道,审视农民造反起家、一改“三有”[3]149理想初衷的南阳副镇守使栗温饱迷恋的官吏特权,卓远对旧中国官场文化的批判,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解放后,透过变幻无常的政治风雨侵袭,透过一些共产党干部的思想蜕变与权欲膨胀,卓远对官场的负面文化因子始终保持高度的警醒,他渴望建立一种监督机制完善的科学的政治体制。基于上述的知识分子理想,卓远从格子网图案认知的社会人生,也充满了更为复杂的意蕴。在他眼里,格子网线条的纵横交错,如同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符号,它意味着“世界是由两种东西交汇而成的,人类是由男、女交汇而成,生活是由苦、乐交汇而成,事业是由成、败交汇而成”[3]63。卓远希望在事物的两极之间寻找平衡,建立一个更适宜人生活的安宁、富裕、和谐的环境。格子网图案所蕴含的抽象思维方式,又让抗战胜利前夕避难山洞的卓远意识到,“这个图案当是人的本性的形象表示,由于善与恶交叉相连,因此和平与战争便在历史上交替出现。这图案难道是在提醒后人:不要期望有永久的和平,也不要相信有永久的战争;人不会满眼看到的都是善行,也不会满眼看到的都是恶行;人不必对世事过于乐观,也不必对世事过于绝望?”[4]123解放后频繁不断的政治运动,被极左思潮改变和扭曲的革命初衷,又让卓远的目光穿越格子网图案的复杂线条,感悟到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诸多岔路,任何一个路口都可能改变事情的初衷和运行方向。
而在南阳师院历史系副教授卓月的考古探寻之行中,古代汉墓中那个画着巨大格子网图案的方形祭祀土坛,让她每每感叹“我们都生活在上天的掌握之中——那个图案就是老天爷的那张巨掌的掌纹”[2]166;另一方面,她又在无尽的迷思中苦苦寻找格子网图案的奥秘与暗示。从深山祭拜画出的格子网图案溯源到一种时间崇拜的风俗,从祭坛上的格子网图案感悟到的“在场”、“不在场”以及“无”的世界的构成元素,并由此解读了“横线代表人,竖线代表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卓月最终由祭坛上的格子网图案破解的古墓奥秘,还有西峡考古现场对恐龙蛋化石按格子网图案排列方阵的发掘,都反映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面对人类、历史、文化、大自然永无休止的追问与探究,也让格子网图案呈现出它神秘莫测、鬼魅梦幻的原始图腾色彩。
其二,格子网图案每每出现,都连缀了社会政治时局的风云变幻,成为世事演变的神秘预言和征兆,仿佛其中有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宿命。这里彰显的,是一种对社会命运的解读。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南阳尚吉利丝织行进入20世纪以来,从民国初年南阳副镇守使栗温饱派人连夜焚毁工厂,到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狂轰乱炸,再至“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搞武斗放火烧厂,它历经了三次被焚毁的厄运。从旧时代官府的苛捐杂税和强取豪夺,到大自然暴虐的风灾雨害,尚吉利丝织行几度被迫停业;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大跃进、大饥荒,到“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与终结,再至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物欲横流现象,尚吉利丝织行在社会政治弊端和家族内部丑恶人性的双重压力下,一路风雨坎坷,颠簸起伏。其家族事业的命运沉浮,始终与社会命运的曲折连缀在一起,仿佛被一种冥冥之手所掌控。而时局变动的每一个节点上,几乎都有来自格子网图案的警示和隐喻。
在开封一位研究古代神秘文字的老师眼中,尚家院落石头上铭刻的格子网图案,应该表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互相交织有联系的”。它让尚吉利老板尚达志惊异于世事变迁:“武汉发生了辛亥革命,南阳也跟着换了当官的人;官府、政界发生了变化,我们尚家的丝绸业也跟着出现了转机。”[3]278的确,从晚清南阳府通判大人晋金存,到民国初期新任南阳副镇守使大人栗温饱,这场推翻清朝知府衙门的革命,带来了尚吉利丝绸行一度的休养生息和重新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步入宦海仕途的农民出身的栗温饱很快沉湎于权力欲望与花天酒地,因为掠夺尚吉利丝绸行钱财的阴谋未能得逞,便派人劫掠焚毁了丝绸厂。面对一片废墟,尚达志的目光落在了刻有格子网图案的石头上:“先祖先宗,你们刻出这个图案,是不是为了警告我们这些后人,任何一条路的两边,都满布着陷阱?那一个一个空白的方块,是不是就是陷阱的形状?……我过去听不懂你们的警告,只顾高高兴兴地在路上走,根本没发现路边还有深坑。”[3]312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时局动荡、社会起伏之后,时年82岁的尚达志终于走过了60年代初期那段饥荒的日子,尚吉利丝织厂的生产也完全恢复到饥馑前的水平。就在这个春末的一个后晌,尚达志突然间发现院里石头上刻的那个格子网图案闪出了炫人眼睛的白光。“或者这图案要借闪光来向我预告什么?”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狂潮,是尚家三代“资本家”被囚禁,尚吉利丝绸厂被造反派一把火烧掉,护厂心切的尚立世、尤芽夫妇葬身火海;是红卫兵四处抄家造反,卓远珍藏的文化典籍被毁之一炬;是戴着“走资派”帽子的领导干部蔡承银被迫自杀,而以“革命干部”自诩的蔡承达同样难逃厄运。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动乱轰然爆发,无数的群体、家族、个人瞬间被卷进动荡的政治命运深渊。
尚达志在迈进96岁生日的门槛之后,曾经出现过强烈的幻觉,他看见一只身形巨大、通体发光的蚕,卧在了尚家院落石头上的格子网图案中央。仿佛是一种吉兆,尚达志不仅经受了三次身体的考验,而且敏锐地预感到重建尚吉利丝织行私人企业的可能性。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私人办厂,对外交流,搞活市场经济,尚吉利丝织行从中赢得了新的崛起机遇。而当外汇和人民币源源不断地向尚吉利丝织行汇来之际,昌盛、小瑾夫妇开始追求奢靡之风,一些不健康的人性欲望也蠢蠢欲动。尚达志对这一切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把昌盛夫妇给自己买的贵重皮衣剪成条条缕缕,放在院落石头上的格子网图案中间,又绑在院中的桑树上,好让它随时给全家提个醒。但这个警示未能拯救所有的尚家人,远在北京经济部门工作的另一个孙子尚穹,为逐鹿为官之道,利欲熏心,六亲不认,虽然没有为家族工厂出过一点力,却与昌盛对簿公堂争夺尚吉利丝织行的财产,将工厂陷于灭顶之灾。尚穹的贪欲虽然最后被力挽狂澜的曹宁贞所闸断,而纯洁美丽、情谊如天的曹宁贞却死于尚穹卑鄙的阴谋和流言蜚语的双重扼杀之中。在泥沙俱下、诱惑丛生的特定环境中,尚家子孙所经受的权力、金钱、欲望与人性、灵魂的博弈,私企的经纬天地事业和创业者的自身素质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再次提出了改革时代最重要的有关人的改革问题。
如此看来,刻在石头上的格子网图案如同静观世事的第三只眼,社会政治时局的反复动荡,尚家丝绸命运的风雨飘摇,皆在它的观测视野;又如“资治警示图”或“国势预告图”的神秘预言,江山兴废、世事骤变,天灾人祸,都被它不幸而言中。它所揭示的事实是,军阀混战、异族侵略、无休止的战乱,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频繁不断的左倾错误思潮和政治运动,还有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官场风云变幻;所有这一切的合力,它带给民族工商业发展进程的,带给强国安邦富民理想的,往往是一种负面的破坏性力量。
其三,刻在石头上的格子网图案,它无尽的经纬线伸向了遥远的古代历史,伸向了丰厚的南阳地域文化,成为玄妙神秘的文化符号。书中人物对它的释义,连缀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解读。
《第二十幕》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南阳盆地文化的总汇,它植根于中原大地、华夏文化的深厚土壤,又生长出奇异的地域文化之花果。书中涉及大量的文化元素,都深藏于南阳的地域与历史,充满丰富而鲜活的乡土底蕴和民间色彩,也承载着作者遥远而美好的故乡文化记忆。桑蚕地、古丝绸路,梅溪、百里奚村;还有安留岗、卧龙岗、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汉画砖、南阳书院、武当道观、独山玉;更不要说古老的南召猿人、山洞岩画、汉代古墓、恐龙蛋化石……这些南阳盆地特有的地域景观,构成书中最重要的文化象征。
从桑蚕地到民间的丝织业,再到通往海外的丝绸之路,南阳的丝绸文化源远流长,一部与乡土中国密切相连的民族工商业发展史历历在目。且不说种桑、植柞、采叶、养蚕、收茧、缫丝、机杼声声的丝织人家的生存景观,也不言乡间流传甚广的《绸缎谣》,仅说那尚吉利丝织行神奇的印染术和美丽的丝绸品种,就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红有大红、莲红、桃红、水红、本红、暗红、银红、西洋红、朱红、鲜红、浅红;黄有金黄、鹅黄、柳黄、明黄、赭黄、牙黄、谷黄、米色、沉香色、秋色;绿有官绿、油绿、豆绿、柳绿、墨绿、砂绿、大绿;蓝有天蓝、翠蓝、宝蓝、石蓝、砂蓝、葱蓝、湖色;青有天青、元青、葡萄青、蛋青、淡青、包头青、雪青、石青、真青……”[3]10这是少年时代的达志每天早晨在桑园背诵的绸缎色彩的色谱。浸染、套染、媒染、凸纹印花、夹缬、纹缬、蜡缬、碱剂印花……这是尚家老辈人自己编写的《丝绸之印染》的方法。八丝霸王绸160匹、孔雀蓝117匹、轻容纱106匹、销金缎彩84匹、杯文绮58匹、鸟头绫33匹、经锦28匹、缂丝“碧塘青荷”36匹……[3]扉页这是南阳尚吉利丝绸行所产绸缎在北宋开宝七年东京宫后街三库的产品入库单。雪青捻线缎、银灰捻线缎、雪青湖绉、雪白湖绉、炼白山丝绸……这是民国初年尚吉利丝绸行被定为万国商品参赛会参赛产品。还有那被新中国开国大典作为饰物使用的200匹真丝红绸,走出国门去苏联参加展销的800匹五彩织锦绸缎,都记载了尚吉利丝织行曾近有过的辉煌。正是基于这种令人神往的历史和现实,要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也为生活创造美的愿景,让走在新中国大道上的尚达志踌躇满志:“我要让全世界所有的绸缎商人都来中国抢购尚吉利的绸缎!到那时,我要用尚吉利的绸缎把世界上愿穿绸缎的女人和男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4]240浸润着南阳丝绸文化气息成长的尚达志,将生命融入尚吉利丝织业的尚达志,在他96岁的幻觉中,能看到那只通体发光的蚕卧在尚家院落石头上的格子网图案中央,也就不足为奇了。格子网图案与蚕,以一种神奇、灵幻的象征,蕴含了丝绸文化的基本内核和审美元素:蚕丝的经纬穿梭,织出一天云锦;格子网图案的无限延伸,寓意了丝绸之路通往的远方;格子网图案互为交织的经纬想象,又包孕了尚达志等后代子孙“生为男人,当做经天纬地事业”的天下情怀。
事实上,无论是丝绸文化追寻的工商之道,官场文化通往的仕途之道,还是书院文化倡扬的济世之道,医圣文化救助的生命之道,考古文化溯源的历史之道,大地万物彰显的自然之道,条条道路皆通往人类的生存之道,社会的发展之道。有诸葛亮手书《出师表》、张衡制作浑天仪、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畅师文编著《农桑辑要》……南阳的历史名人文化兴盛不绝;倚重灿烂的玉石文化,独山玉大放光采;仰仗雄伟的武当山,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九酿、甘醴、十旬、醪”引领的酒酿文化,还有盾牌形状的博望锅盔、芝麻叶面条展示的饮食文化,以及宛梆、南阳大调引出的曲艺文化,包括喜床歌、送灯歌呈现的婚庆文化……它们都从不同侧面发掘了南阳这片沃土丰厚的文化底蕴,勾勒出乡土中国的地域文化景观和民间风俗史。而这种种生动的描绘,也经由书中人物对格子网图案的猜测解读,通向了文化景观的深层喻意。诸如,从古代汉墓方形祭坛上描画的格子网图案,到西峡发掘现场400余枚恐龙蛋化石整齐排列的格子网图阵,卓月通过考古过程对格子网图案的释义,延伸到遥远的汉唐古代历史乃至人类的史前史;亦从宫廷、家族、人性、爱情的多重纠葛,深入到神秘玄妙的大自然之谜。在对格子网图案山重水复的多种发现和解读之后,小说结尾又以巨大的考古震撼,轰然颠覆了之前所有的解读,让格子网图案延伸出无尽的想象。凡此种种,都表现出作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度追寻。
如果说,格子网图案作为解读《第二十幕》的一把钥匙,它无疑是周大新最具灵性和个人化的艺术创造;那么,小说中各种人物对格子网图案色彩纷呈的解读,则是通往作者周大新的内心世界之途径,是观照其经纬天地理想的多重镜像。
它所提供的,无疑是一个解读不尽的阔大的思想艺术空间。
[1]孙荪.虚怀——周大新印象[J].时代文学,2001(4).
[2]周大新.第二十幕: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周大新.第二十幕: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周大新.第二十幕: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1.033
2015-08-28
郑州大学“文选学与活体文献研究项目”(JCXX04-1)
I206.7
A
1000-2359(2016)01-0172-05
樊洛平(1956-),女,山西沁县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