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村落的意境营造

2016-03-16 08:25:37朱静沈华恒孔繁磊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古典村落营造

朱静,沈华恒,孔繁磊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村落的意境营造

朱静,沈华恒,孔繁磊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中国古典园林发源于自然,从商周时期用于狩猎游乐的灵囿发展到元明清山水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都以其独特的意境营造态傲立于世界园林之中.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和中国传统村落的意境营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山石意境、水体意境、建筑意境以及花木意境来归纳总结园林中意境的营造方式,进而探讨对于中国传统村落意境营造的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传统村落;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发源于自然,商周时期用于狩猎游乐的灵囿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此后在延绵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园林的概念范围渐次扩展.依次为形成期的秦汉建筑宫苑;转折关键点的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成熟期的隋唐宋时期写意山水园;高潮期的元明清山水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在园林的发展进程中,以东晋和南朝作为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基础,人们的认知也从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不管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气的皇家园林,亦或是“壶中天地,托物言志”秀美的私家园林,意境的营造始终是造园者的追求,这种婉约含蓄,耐人寻味的意境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的“三境”:只写山水之形的为“物境”;能触景生情的为“情境”;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1].中国古典园林是基于自然,通过造园者艺术的手法将园林中山石、花木、建筑、水体等进行人工改造和艺术处理,从而满足人们健康生活需求与自然化审美情趣的需求.它作为造园者对社会、人生哲学等感悟的寄托载体,其园林意境是造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感情、观念和哲理的理想审美境界.而自古以来诗词、书画、园林三者相互交融、盘根错节,导致中国古典园林有异于西方(主指西欧)园林规则、直白、开阔的特征.

1.1 山石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是园之“骨”,亦山之“骨”.石是造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石本身也是赏玩佳品.“点”——散落在园中的石头汀步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能产生质朴而幽深的场景感,水中汀步亦能给人如叮咚叮咚般钢琴声的幻听感受;石头盆景艺术,亦能成就咫尺千里的山石之美.“线”——石头以其瘦、皱、漏、透等视觉效果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孤赏石更是以其值得玩味的造型、质感、色泽作为特色,加之外界赋予的精神内涵使其在明清两代颇受喜爱.“面”——假石山通过艺术的手法提炼概括自然界中的山岳构图经营和堆叠章法,得到“移天缩地”、“小中见大”的艺术趣味,同时成规模的假山石起到丰富空间的艺术效果,假山中可设置通道供人穿山而行,两侧亦有漏窗效果,不仅具有借景、框景的功能还能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同时假山上可依势设置平台供人休憩和眺望远方,一览全园风光.综合“点、线、面”做到“远观取其势,近看取其质”.

1.2 花木意境

“秋毛、冬骨、夏荫、春英”园林中的花木是岁月流逝、四季交替变化的信使.“真善美”——能真实反应事物客观规律,这样便是美的.所以应季的花木都具有美学含义.中国古典园林中许多花木有其“第二语言”,古人对花木的“拟人化”处理,将此作为个人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的外延,含蓄而永恒,这种借物言志的手法是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的升华.最常见的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展现了文人雅士们高风亮节的精神追求.种植梧桐有“筑巢引凤”之意,种植槐树有“升官发财”之意等,另外人们还会通过花木的气味和形体来抒发情感,比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中对梅花只字不提,但读者仿佛闻到了梅花的香气,又如河岸上随风摇曳的柳条,就像少女的身躯,美好而轻盈.

1.3 建筑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集行、居、游、望等功能于一体,是园林景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2].园林建筑用于观景,亦能被观.古人曰“亭借景扬名,景为亭增色”,这里的亭不仅是园内最佳观景点,而且也是景观空间中的点睛之笔,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便是建筑与周围环境产生的意境.而且园林建筑营造本身就是“天人合一”完美的诠释,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建造工艺更展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之道.另外建筑与诗词书画的组合更能营造出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建筑中的匾额和楹联使建筑主题深刻,有画龙点睛之效.如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绘,画中的故事借长廊嫁接到现实空间中来,产生了时空穿越的美感.

1.4 水体意境

正所谓“无水不成园”,水是园林的灵魂.古往今来,背山面水式的居住环境是国人一直的追求.园林中的水分静态水和动态水两种,它们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又或激昂澎湃.造园者正是通过水的不同形式展现出园林的自然美和艺术美.水能改善园内小气候,扩大视域范围,能反射周边景物达到扩展景深和产生禅意的作用,能安抚嘈杂的心境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水作为园林的血脉,赋予山石生气的同时也因质感的反差形成刚柔并济的美感.早晨水面上白茫茫的水雾给人一种朦胧美和神秘美.水也是能给人听觉享受的造园元素之一,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增添了想象空间,升华了景点内涵.水在园林中有类似“留白”的功能,它让整个园林充满呼吸感,虚实相生,由实即虚,虚能御实,便有了超脱物像之外的意境.

2 传统村落中意境营造的方法借鉴

2.1 物境的修复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意象”是指主客体高度融合后所形成的充满感情色彩和超越客观具体形象的艺术形象.那么意境的产生由客体和主体共同发生作用而产生,客体也就是物境,它是意境产生的前提.园林中的物境就是具体而真实的境域,它包含地形、山石、水体、建筑、花木等物质元素.对应的在传统村落中物境则包含空间布局、山体、水系、建筑、植被等.原真性的物境才能正确诱导意境的产生.“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便是物境活态修复之道,透彻分析当地居民内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后,采取划分等级,层层递进的修复方式,通过现代性的工艺技术修复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物境.在此应该着重注意:修复不单是对某一建筑单体,摆件等的修复,不能脱离其生长环境而架空修复.

2.2 意境的营造

园林意境是造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感情、观念和哲理的理想审美境界.而传统村落承载着全体村民的观念、习俗和哲理智慧,是世世代代的土著居民在特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物化后的综合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载体的外化形式也是螺旋前行,多元复杂.中国古典园林和传统村落在意境诉求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自然生活为蓝本来展现生活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但传统村落的布局选址一般顺应山水格局,其建筑定位、空间组织和景观构成也已基本成型.那怎样才能恢复和强化传统村落的意境呢?

2.2.1 借景与造景

以宏观角度出发,借景不局限于村落内部而是延展到整个村落的自然环境中去,可借远方的青山绿水、花海桑田.这样可增强景观的连续性,做到内外呼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妙处.又如在村落内部寻找最佳观景点,以周边树木或建筑轮廓等拟做为“框”来观看村落景色.

以微观角度出发,借景又可有借光、借时、借声、借香等手法在增强村落意境,具体表现如千户苗寨每家每户的如星星般的夜灯、颐和园中奇妙的夕佳楼、西湖风景区声景观为案例、能发出气味的互动雕塑.

另外造景也能强有力的催生村落的意境营造,前提是充分把握受众的承受范围,新旧对比也是凸显旧的一种绝妙方式.比如上海新天地中西碰撞的老建筑,这种新中包旧、旧中含新的艺术改造手法,让人们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沧桑感.无论宏观亦或微观,有景便要“借”,无景也要“造”.

2.2.2 隐喻与象征

隐喻作为比喻中的一类,是通过事物某一类似的特点来比拟联想到另一事物.在传统村落的意境营造中隐喻与象征更是屡见不鲜.

(1)村落选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聚落的选址也在逐渐变化.提到村落选址避不开风水学,排除迷信的成分,风水学是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说.长期以来,先民们通过经验积累,得出背山面水、坐南朝北、负阴抱阳的选址习惯,这点在浙江兰溪诸葛村表现的淋漓尽致.“背山”在风水学中叫背靠祖山、少祖山、主山,也就是常说的“有靠山”,另外希望能左辅右弼,也就是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面水”也是希望坐落在沉积岸一侧的村落能得到象征财富和吉祥的“玉带水”.这都是人们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象征着人们主动适应自然,希望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理诉求.

(2)空间格局

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也是采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体现空间意境.村落中心一般是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以及周边用于娱乐休闲开展宗教活动的公共空间,它连通着家家户户,产生一种向心力的作用.比如傣族村落的寨心就是村寨凝集力的象征,云南腾冲合顺乡在每一次拓展中,新生的街巷与村北干道相交的丁字路口都会设置公共广场月台,根据分水学理论,月台能藏风纳气,为村落带来生机,时代繁荣[3].四川犍为罗城古镇因其似船非船的船形街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相传镇上缺水,一位秀才练出四字口诀:“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此后在其带领下,大“船”修好了[4].这些村落的空间格局不仅满足了实际功能需求,也体现了人们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态,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一种物化体现.

(3)传说典故历经数百年或千年的传统村落中大都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或历史典故,它们同村落共生长,齐穿越,是流动的村落“史书”.同时这些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的遗迹便成了人们徜徉思绪、忆古思今的最佳场所,通过隐喻和联想再结合后期的设计修复,成为村落意境营造的重要节点.如村口的古树、望夫台、文昌阁等等.

(4)民俗民风浓郁的民俗民风是传统村落与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一大区别.只有生活再这片土地上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吃这样的食物,住这样的建筑,唱这样的歌,穿这样的服饰才能给予村落最原始的生命力.大量的节庆活动、宗教祭祀都是村落产生独特意境的根源之一.如泼水节代表这人们希望远离灾害疾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部分傣族居民因其生活习俗和迷信的原因,还以黑齿为美;如土家族的摆手舞用于模仿生产生活常见;如流行于黔江区土家族和苗族的川江号子,即是统一指挥的口令也是振奋人心的娱乐方式,试想在村落前方的河道中听到这样的号子唱腔,岂不妙哉.

(5)图案村落的传统民族图案自带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所以利用图案来营造意境随处可见.这些图案来源于现实生活,上古传说等等,它们富含着时代寓意和对生活美好期盼.图案是人们最易记住的呈现方式,村落建筑上的彩绘和反复出现的民族图腾都能增强场地精神,如傣族村寨中反复出现的孔雀元素,彝族村寨建筑上彩绘的牛头、体现虎崇拜的图腾柱,藏族的帐篷或门帘、窗帘上的吉祥八宝(八瑞相),这些能让人产生极强的场地归属感和认同感.然后是“可以移动的图案”——民族服饰,俗称穿在身上的历史.服饰的款式体现了社会宗教文化背景,体现了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剪影缩写.

(6)植物植物不仅在村落中起着绿化、调节微气候、衬托主体、弱化不良景观,体现时光流失四季更替的作用还能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产生一定的符号意义,传递着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梅、兰、竹、菊”四君子早已超脱了本身的涵义而被用来隐喻人格情操.村头的那棵古树也已经化身为故乡的代名词.如云南金沙江河谷傣族村寨中栽种了很多石榴,果实成熟了但不采摘,询问才知,像汉族同胞一样他们也认为石榴象征着多子多福,富贵吉祥;傣族居民常年必备的“挨刀砍”——铁刀木,满足了傣家对热能的需求,有越砍长的越快的说法,同时傣族村寨的周边都会有一片严格保护起来的“神林”.

3 小结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村落意境的营造手法一脉相承.传统村落如果没有人们在此生产劳作和繁衍生息,也就只是一座建筑博物馆,正是人类的活动才赋予了村落灵魂,使得物景产生了意境,也正是这样的意境催生了当前的传统村落旅游热的现象.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4.

[2]张俊玲,王杰先.风景园林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3.

[3]赵之风.传统村镇聚落空间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9.

[4]草家.罗城古镇——中国的诺亚方舟[J].北京:住宅产业,2015:3.

On the Cre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Traditional Villages

ZHU Jing,SHEN Hua-heng,KONG Fan-lei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originated from nature.From the Ling You Hunting Garden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o the landscape palace and private garden in Yu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stands outstandingly among world landscape.There is an inextric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re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nd traditional villages.Through analyzing theartistic concept of mountains and rocks,waters,architectures,and plantation,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cre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approach of creating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traditional village;artistic conception

TU98

A

1671-9743(2016)11-0070-03

2016-10-15

怀化学院生态景观规划设计重点实验室和武陵山区片风景园林资源研究中心委托项目.

朱静,1990年生,女,湖南常德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旅游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古典村落营造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58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油画《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
怎样读古典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