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婧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提升初探
韩 婧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民族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突发事件,是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民族地区基层公务人员是处理、解决、预防突发事件的主要政府工作者。本文以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出相对可行的对策性建议。
西北民族地区 基层公务员 突发事件
西北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结构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现象。民族类型复杂多样,宗教信仰差异性大。在城市化、社会化程度逐步加强的今天,社会矛盾复杂多样,社会冲突不断出现,公共危机频发。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是解决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线工作者,其能力的高低对于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预防控制等意义重大。在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文化教育先进程度的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动力不足、活力有限等问题。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时效性差等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广泛。从其应对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来探讨其工作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出内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分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公共突发事件是指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直接威胁与危害国家社会安全与法律法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等方面,在社会上产生恶劣的影响,导致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件。突发事件会威胁到它的相关政府机构。所以,在某些方面公共突发事件也是一种公共突发危机的表现形式。
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包括: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 根据其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随着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不稳定性等的增强,公共突发事件也呈现出更强的突发、不稳定性、破坏性、危害性、群体性、连续性、相关性等特征。
(二)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以公务员能力为基础延伸出来的概念,是一个公务员处理应对紧急公共问题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绩效管理技能的综合危机应急能力。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对此做了具体表述: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即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制定可行预案,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1]
(一)基层公务员数量偏少且质量不高
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收入较低等导致了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人员就业环境差、薪金待遇低。因此高素质人才流入少,出现大量政府公务员流失的情况。尤其是某些专业技术人才,流失情况更为严重。整个西北民族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高学历、高质量人才引入困难。整个人才队伍结构素质低,缺乏高能力的新型领导者。
(二)基层公务员危机意识较差
在我国,基层公务人员整体来说缺乏危机意识,一些居于常规工作岗位的公务员,很难产生危机意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前提下,安于现状,认为很多危机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导致危机发生后的手忙脚乱,应急处理工作低效迟缓。西北地区公务员由于有效信息的掌握程度低、控制程度低。对突发事件缺乏警惕性和敏感性。对带有倾向性、潜在性的问题把握程度地。
(三)“以人为本”观念、服务意识不强
基层公务人员,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官本位”思想严重。受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深刻,官员出现了畸形的工作状态和模式,工作中倾向于对上负责、为上级效劳的形式。真正能做到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基层官员并不多。基层公务员队伍中严重缺乏为民办事、为民谋利、为民所想的服务型人员。在公共危机发生后,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得失,而并非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危机事件的处理往往滞后、低效、死板。一般选择上报上级领导等待批示,等待上级下达的处理方案。或者为了息事宁人,采用粗暴蛮横的方法,姑息解决。甚至出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现象。对于真实数据瞒报虚报、蒙混过关等现象。
(四)处理民族问题的综合能力较低
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在具备一般公务员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外,更应该掌握具备大量处理民族事务的综合能力。西北民族地区受到历史复杂性、宗教矛盾、境外势力干涉、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的影响,近几年公共危机频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7·5暴乱事件”、宁夏回族自治区“1·05”公交纵火案等。社会危害性、影响力极大。一般来说当地公务员缺乏科学解决民族事务与能力、科学运用手中权力的能力。对于导致民族问题的深层原因缺乏理性分析,很难创新解决民族问题于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的重要转型期,是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公共危机频繁出现。西北民族地区在政治管理机制落后、经济发展失衡的宏观因素的影响下,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就业压力过大、社会失业率加大。在这种社会环境的极端不稳定期,公务员的社会道德伦理出现严重缺失。社会问题的复杂多变导致不少公务人员感觉力不从心,长久下来滋生懒散之风,遇到工作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形。面对社会公共危机问题更容易出现逃避、推脱的现象。
受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的现象,肆意破坏社会安定与和谐。这种心理失衡引起的公共安全问题,从应急处理的角度讲成效不大,基层公务员工作难度大,任务复杂。另外,宗教信仰的多样复杂,加上境外敌对势力对不法分子的诱导,利用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制造民族冲突和矛盾,挑起紧急大型公共危机事件。这种强复杂性、多宗教性、高危害性相结合的公共危机处理需要各种能力的有效结合,因此基层公务人员出现能力不足、动力不强的问题。
(二)制度因素
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公务员能力提升的障碍性。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岗位分类并未充分结合地域性、进行具体设计。呈现出统一性、常规性、稳定性等特点。无法凸显个人的专业能力、充分发挥、运用所学知识。岗位职责内容设定过于简单,公务员自身能力发挥的平台和空间不大。西北地区基层公务人员的考核机制过于单一,缺少标准性和科学性,考核指标较模糊、考核主体单一,考核机制效果不明显。
在公务员的发展、任免方面出现了很多漏洞和不足。存在讲关系、看亲情、论资辈等现象。领导的个人意志起着非常大的决定因素。选拔、任免缺少相适应的制约和监管。
基层公务员的培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培训投入不足、培训意识不强。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全面系统的培训管理机制。培训内容过于单一、滞后、针对性不强。
(三)观念因素
公务员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其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其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实现了吻合。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公务人员尤其是偏远地区基层公务员服务意识差。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观念落实不到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以自身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无法向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人民办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历成为进入公务人员门槛的主要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大家过于强调学历高低,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出现了眼高手低,理论知识未得到有效运用得现象。对于理论、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意识不强。
(一)强化基层公务员意识
加强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人员认识水平,加强思想教育。在深入学习党的经典理论的同时,深入渗透了解其内涵,把理论引入实践。不断完善理论积累的同时,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能力。提炼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核心理论,指导日常工作。引导所有公务人员,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不断强化意识的过程中,强化危机处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对于公共政策的正确解读和把握,有利于正确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事务。正确解读上级政策体现在明确危机处理的主体是政府,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管理者应及时感知并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向,预防潜在风险,提出相应应对措施。每一个公务人员都应该深入学习、了解政策、全面的把握政策,做好政策的推行者和拥护者。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政策的宣传,确保政策的顺利推行。政策解读的主体应该是上下结合的,重视领导和基层的沟通合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危机管理方针。
(二)重视基层公务员能力培训
能力的培训应该结合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有相应的培训。培训的过程始终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培训计划、遵循政策法规,确保培训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于危机处理能力的培训,应该遵循及时调整的原则,在实际需求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应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对于急需调整提高的方面进行及时的培训。严格监督培训成效,定期进行评估,对于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丰富培训的方式,调动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加大培训投入,开展网络培训、研讨会、讲座等新形式的培训手段。
培训内容应以强化危机意识、优化危机处理相关理论学习等为主。强化危机意识的前提是培养冷静应对能力,强化基层公务员的沉着冷静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的培训,应把握防范能力与处理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基层公务员应该在平时就保持一颗面临危机的心态,未雨绸缪地准备好各种危机的应对措施。确保危机的解决,最大限度降低损失。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矛盾深、危机种类复杂。因此,对于公务员能力的要求更强、更深。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更因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进行相应的预案模拟,提升提综合能力。加强公务人员的理论学习,逐步形成完整地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体系。基层公务员在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政策的前提下,以其作为指导灵活地应对突发的各种公共危机。
(三)实现整体规划、健全保障机制
考虑到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等的差异性明显。基于人性相同而进行的整体规划有着极大的指导性和必要性。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首先,应有效地调整这些地区基层公务员的任用体质。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任用、录用标准。其次,优化考核机制、强化绩效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再次,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切实保障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的合法权益。最后,完善人才监督机制,保障监督机构权力的实现,实现对公务员的督促和鞭策。
(四) 强化实践、提升公共危机综合应对能力
对于公共危机的有效解决,除了对公务人员的基本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应具备危机处理直接相关的能力要求。因此,提高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的综合应对能力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提升。首先,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制定紧急预案的能力。其次,问题出现后快速应变、组织协调、处理矛盾的能力。再次,解决公共危机时能够沉着应对、行事果断、头脑清醒、及时处理的能力。最后,在危机解决后,应具有总结分析、预测感知危机的能力。
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建设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该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社会冲突不断、地方矛盾加深。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来说,该地公务员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当地政府所提出的一些举措,成效并不明显。要实现该地基层公务人员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有效提升,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政策的指导,强化公务员内在的意识,自上而下、循序渐进地实现。
[1]《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M]. 2003 年 11 月 18 日国人部发[2003]48 号
[2]刘英.周荣滋.我国公务员应对公共事件能力探讨[J].行政论坛2007(4)
[3]张峰.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要有创新.[N]学习时报,2009.07.06
[4]孔春梅.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防范于引导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4)
[5]李默然.吴开松.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权变领导能力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1)
韩婧(1990-),女,汉,陕西榆林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