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清,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205)
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
曾清,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205)
翻译生态学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翻译,对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新闻翻译的生态环境具有内部和外部两大功能,即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在美国新闻媒体中有大量对中国特色词的翻译,而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大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即是其内在运作关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特色词;翻译生态学;新闻期刊;翻译策略
中国特色词基于中国国情而产生,是汉语独有的表达形式,它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对外翻译宣传的一个难点,也是国内译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因为这涉及到中国文化对外的准确传播。中国特色词的特征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1]:时代性、文化性和政治性。时代性是指这些词汇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文化性是指这些词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和传统在语言中的体现;而政治性是指很多的中国特色词汇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观点,例如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表达方式。
中国特色词同样大量出现在美国的新闻媒体中,而对于这些词汇的翻译亦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和讨论。王祥兵[2]和朱天文[3]认为美国主流媒体采用了大量的异化翻译,目的是拉近中国读者,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揭示了新闻语言中的权利关系,即新闻作者和读者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顾静[4]也对美国新闻期刊所采取的异化翻译策略进行了思考,并指出这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与现行翻译理论有相悖之处,但是也要对这种异化策略一分为二的看。黄海军和马可云[5]从篇章语言学和新闻翻译的角度,通过列举新闻作者的实例以及分析相关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受到写作传统和新闻文本的内在特征的影响,美国新闻记者主要是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来翻译中国特色词汇,这些报道面向的主要是西方读者,而不是中国的英语读者。范勇[6]梳理和分析了《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中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并通过定量分析证实了这些翻译策略的总体异化倾向,并建议我国的外宣翻译也应优先采用异化翻译方法,以达到传播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目的[7]。
本文拟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美国媒体对于中国特色词的翻译策略选择以及这种选择背后所遵循的生态学规律,并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给出解释。
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同生物之间有着各种相互作用,生物和外界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翻译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原语、原著、原作者、目的语、目标读者、译者以及翻译环境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像一个生态系统。把翻译过程看成是一种生态过程来进行研究就是翻译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一)翻译生态学的产生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原语、原著、原作者、目的语、目标读者、译者以及翻译环境等多种因素,它们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互相影响。“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翻译理论家Michael Cronin在其《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8]提出的,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兴趣,其中一位就是许建忠教授。于是,他开始“对翻译生态学做系统性探索,完成将生态学这一自然学科和翻译学这一社会科学充分融合来研究翻译”[9],并撰写了《翻译生态学》(2009)一书。在其书中,他提出,翻译生态学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和翻译研究,将翻译置于其生态环境中,并探究其机理和相互关系,从而力求对翻译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
(二)翻译生态学的基本功能
从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来看,翻译生态具有内在和外部两方面的功能[9]。它的内在功能是生产,也就是产出翻译作品,它的实现是通过翻译内部的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它的外部功能主要指社会功能,是翻译对外界生态环境的反作用,包括翻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通过揭示翻译生态的内在过程可以了解翻译的内在功能,而翻译生态的外部功能与翻译的生态环境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据统计[7],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以异化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完全直译
Wealth does not last for more than three generations.
富贵不过三代。
Fishing a needle out of the sea.
大海捞针。
(2)完全音译
Feng shui
风水
功夫
(3)直译加解释
Some Zhang,some Li,the equivalent of“just anybody”in English.
张三李四
Nail house,the properties whose owners and occupants are like deeply embedded spikes that refuse to give way to redevelopment juggernauts.
钉子户
(4)音译加解释
(三)智能化成为光伏产业发展必然趋势,以构建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为目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应用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激发光伏产业转型升级的活力。
XiaodaoXiaoxi,the news on the street.
小道消息
Laobaixing,is a colloquial term for themasses.
老百姓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直译和音译这种异化翻译方法被美国媒体普遍采用,其中有些词汇已进入了美国的词典中,如“麻将(mah-jongg)”、“功夫(kung-fu)”等,而对于直译和音译后难以理解的一些词汇,则采取了加解释的翻译方法,以上这些方法占比超过60%[7]。
(一)译文产生的生态过程
生产者(译者)、消费者(译语读者)和分解者(翻译研究者)构成了翻译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团,而“生产”这一翻译生态的内在功能即是通过这三大功能团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9]。美国媒体对于中国文化特色词翻译的发生、发展和完善也是经过译者、读者和研究者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生产者的决定
译者是译文的直接生产者,对译文的影响最大。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直译是西方记者常用的写作手法,这也是新闻报道这种文本的内在特征使然[5]。哈蒂姆[10]在谈到新闻文本的直译和意译时说道“…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talk of a less literal translation of a certain part of an editorial,or a more literal translation of a certain part of a news report”,可见直译在新闻翻译中是较为普遍的翻译方法。对有关中国文化的词汇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不仅出现在美国的新闻期刊和报纸上,也常见于美国记者和外交官所撰写的书籍和报告中[5]。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其《西行漫记》中,对于民团、游击队、保甲等词都采取了直译或者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而美国外交官谢伟思(John Service)在其给美国政府的多份报告中也大量使用了音译加注解的异化翻译方法。
(三)消费者的检验
译作一旦问世,就像商品进入了消费领域,一个译作的好坏,首先需要接受消费者,即译语读者的检验,而不能单以译者的评判作为标准。王祥兵[2]、朱天文[3]、顾静[4]等人认为,美国主流媒体如《时代》和《新闻周刊》等的目标读者群不仅有英美人士,而更多的是懂英文的中国读者,如海外留学的中国人和国内有较高学识和英语水平的人。因此,更多地采取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拉近和这一部分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产生认同感,方便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而黄海军、马可云[5]则认为,对中国的报道美国媒体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主要是针对西方的读者。例如,外交官谢伟思所提交的那些工作报告,其读者不可能是华人,而是美国的国务院和政府官员。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中国居住多年,也深入延安等地多次采访,与毛泽东等人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写《西行漫记》的目的就是为了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其目标读者针对的就是西方人。而他们做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5]也证实,西方读者并不认同异化翻译是为了有意迎合懂英语的中国读者,而认为是为了迎合西方读者。此外,异化翻译也容易吸引读者,满足读者对于新事物的猎奇心理。
(四)分解者的评判
美国主流媒体的影响很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关中国的新闻更是容易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首先要接受来自大众的评判和反馈,因为他们是直接的读者;接着其他新闻工作者和部分翻译研究者还要对其进行评述。后者主要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价并给出意见或建议,一般不会简单地用“好”、“不好”、“一般”等表示主观感觉的词汇来描述。此外,专业人士在表达完他们的评价之后,还希望自己的相关评述进一步地得到译者本人的反馈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的互动,从而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共同促进新闻翻译的发展。媒体翻译的研究者具体来看主要包括英语教师、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外宣工作者(译者)三大类。英语教师和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他们的学术活动比较活跃,每年都有大量的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发表,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媒体的翻译。而外宣工作者和记者本身也是新闻译稿的直接生产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中英文功底深厚,而且了解多国文化,因此是最有发言权的。这些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了生产者(译者)的自身能力,有助于产出更好的译作。
(五)政治性的工具
译本的生产过程受到译者、译语读者和研究者的影响,这是翻译生态内在功能的体现。另一方面,译本也会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比如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这一点在新闻媒体中体现尤其明显。在上层建筑领域利用新闻报道来控制和操纵社会意识是其政治性和社会性的体现,人们没有理由否定它的存在、也无法回绝它的意识形态性质[11]。美国主流新闻媒体毫无疑问代表了其国家意志,而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新闻记者在对中国进行报道时有意无意地都会受到政治立场和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另外,其报道为了迎合读者也要符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更有甚者,美国主流媒体中还有很多关于中国的不实报道,将中国妖魔化、丑陋化、荒谬化[4]。从这一点上来说,过于政治化的新闻报道对于社会交流和发展有一定的副作用。
(六)文化上的使者
虽然异化的翻译策略多少包含了政治性的使命和意识形态输出的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做的同时也使得大量的汉语特色词汇走进了西方世界,并逐渐被西方读者熟知和接受。例如,mah-jongg(麻将)已经被朗文当代英语词典(5th Edition)和Merriam-Webster’s 11th Collegiate Dictionary收录,这说明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汇已经被英语读者所理解,并且丰富了英语的外来词汇。类似的例子还有:yin-yang(阴阳)、fengshui(风水)、kung-fu(功夫)、Confucian(孔夫子)、Taoist(道家)等。
从这一点上看,异化策略的选择有助于中国文化向西方的传播。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刘明东等[12]也指出“只有通过翻译才最有可能充分展示文化软实力,要实行‘送去主义’,将中国的优秀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国,丰富并影响世界文化”。而为了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异化策略显然是个很好的选择。为此,范勇[7]也建议我国的外宣翻译“不能仅仅追求译文的忠实通顺,译者同时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和在文化交流中掌握主动权、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使命。我们有理由也有自信优先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策略表达中国文化特色词汇。”
生态学视角为翻译学研究向跨学科、多学科发展提供了可能,并为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13]。研究新闻翻译更加需要考察其与周围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从翻译的生产功能来说,有了合适的翻译生态环境,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译作。具体而言就是现有翻译需求,根据这种翻译需求,译者创作出相应的译作,译语读者在阅读之后对译作给出直接的反馈和意见,这会促使译者提高和改进翻译水平,另一方面,翻译研究者也会对译作进行评价、研究和探讨,从而和译者形成互动,又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理论和实践。总的来看,译者、译语读者和研究者在和谐的翻译生态中有机互动,使得这个系统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更好的译作。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界不变的法则。美国新闻媒体多年来采取异化为主的策略来翻译中国特色词汇自然有其必然性。而从生态大环境的角度来看,异化策略的选择同时具有对政治服务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能。一方面,新闻媒体的强烈政治性会让美国媒体有意识地削弱和抑制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意识形态;而另一方面,异化策略的大量采用又在客观上充当了文化的使者,输出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同时也为中国的外宣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张宏.论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79-81.
[2]王祥兵.论《时代》周刊中国报道文章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2(2):19-22.
[3]朱天文.美国新闻期刊中汉英翻译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上海科技翻译[J],2003(3):33-35.
[4]顾静.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上海翻译[J],2005(1):57-60.
[5]黄海军,马可云.也谈美国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采取的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2007(3):52-56.
[6]范勇.《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82-87.
[7]范勇.美国主流媒体表达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显异策略——基于对2009年《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1(1):65-69.
[8]C ronin M,Translation and G lobali z ation[M].L ondon: Routledge,2003:167.
[9]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97-99.
[10]哈蒂姆.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M].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73.
[11]刘建明.宏观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91.
[12]刘明东,陈圣白.翻译与文化软实力探析[J].外国语文, 2012,(4):99-102.
[13]刘国兵.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1(3):97-100.
[责任编辑:胡伟]
An Ecological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Words in U.S.News Journals
Z E N G Q ing,L IU M ing-dong
(P ublic Foreign L anguage Teaching D epartmentof H unan First N ormalUniversity,C hangsha,H unan 410205)
Translation ecolog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vemechanism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itsecological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The ecologicalenvironmentof news translation has internal and e x ternalecological functions(i.e.productiveand social functions).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loaded C hinesewords e x istsw idely in Americanmedia,where foreigni z ing strategy ispreferred bymainstream mediaasa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ir internaloperatingmodelsand e x ternalenvironment.
C ulturally-loaded C hinesewords;translation ecology;news journal;translation strategy
H315.9
A
1674-831X(2016)03-0105-04
2015-10-12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5C 0288);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项目(XYS14S29;XYS15S24)
曾清(1979-),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明东(1964-),男,湖南祁东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