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如何为提高中华文化开放水平服务

2016-03-16 07:31姜智红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深圳518034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中华文化

姜智红(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深圳 518034)



统一战线如何为提高中华文化开放水平服务

姜智红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深圳 518034)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相对应的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所占份额很小,与经济实力形成鲜明对比。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想激荡碰撞的新形势下,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我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力,已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统一战线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为贯彻党在不同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总任务服务。基于新形势和新发展要求,统一战线要围绕为提高中华文化开放水平服务。

关键词:统一战线;中华文化;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相对应的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所占份额很小,与经济实力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建国两个一百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最根本的是文化的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凝聚国家民族意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全球化竞争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源泉。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想激荡碰撞的新形势下,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我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力,已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为贯彻党在不同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总任务服务。基于新形势和新发展要求,统一战线如何围绕为提高中华文化开放水平服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统一战线的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经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共同创造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体现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有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有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操守;有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态度;有天人合一、不竭泽而渔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有与邻为善、助人为乐的中国道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尊崇、学习、传播。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二、发挥统一战线多元主体创新中华文化的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统一战线的文化基础,也即统一战线各阶层、各党派和各社会集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有义务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中华文化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所谓文化创新,就是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根据社会实践和广大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并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等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的变革。离开创新,文化就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统一战线包含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才,文化主体多元的优势给文化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中国文化能否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关键在于能否归纳和总结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借鉴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文明,在传承和创新中形成适合新时期思维、具有国际视野并能惠及全人类的思想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和接纳我们。如十七大生态文明理念的首次提出,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性、时代性转化的很好的例子。我国自古就有着高深的生态智慧,从先秦到明清许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环境容量的制约越来越凸显,人与人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威胁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在全社会普及和弘扬绿色文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正确回答了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说明人类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如何合理、理性、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让国际社会更好得了解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内蕴。

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智囊库作用,完善中华文化开放水平的顶层设计

统一战线组织集中了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海内外各方面的代表和优秀人才,体现着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并以政治协商的活动方式来表达社会各界别和各方面的意见要求。通过发挥各党派、各阶层、各人民团体的作用,广开言路,广求善策,推进党的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一)为制定明确的面向国际的文化开放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在提升文化开放水平的过程中,要站在战略、宏观高度,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既要有详细的战略规划逐步推进,又要在微观的政策设计上做到科学、合理;既要充分发挥国际、国内市场机制作用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又要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同时,政府还要积极扶持社会组织在推动文化开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统一战线的建言献策尤为重要。

1、继续推动、完善孔子学院各方面建设。孔子学院是由中国政府推动的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及其文明源头越来越引起世界上不同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让世界上的许多人因此而了解到中国悠久的教育传统。毫无疑问,孔子的贡献绝不仅仅限于教育,孔子学院传播讲授的也绝不仅仅限于儒家学说,而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在看到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要致力于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来的问题:一是如何提升孔子学院的教学质量。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重要代表,他的一系列主张在当时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中国都要对他的思想进行适当的扬弃,更别说与我们的文化迥异的外国,他们是否能理解并愿意吸收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结合孔子学院所建国的历史传统和发展实际来传播儒家的文化及其所蕴涵的思想和价值观,而不单单教授汉字和展示太极、武术、中药等等表层的文化。二是如何消除外国人对于中国所进行的文化入侵的误解。中国建设孔子学院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更好的与国外进行文化交流,让国际社会更好得了解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但在国外类似于这样的文化交流机构都是由社会组织来承担的,而非政府直接操作。孔子学院却是由中国政府直接建立并加以推动的,这就给外国人一个误解,那就是在他们国家建设孔子学院的目的是对他们进行文化入侵。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政府应大力扶持、指导社会组织机构的发展,让社会组织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示对外文化交流的灵活性、民间性、多样性,同时,社会组织又能与政府不断地衔接、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文化入侵的嫌疑。

2、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让世界更好得了解中国文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倡议,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向西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至西亚并通往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经东南亚延伸至印度洋、阿拉伯海和海湾地区,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普惠经济带,符合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次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欧大陆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传承和弘扬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其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伴随中国与“丝绸之路”各国文化、科技的传播和交流,体现的是各国各民族平等、包容的人文精神。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会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从而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鼓励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实力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广大民营企业家来共同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化建设。首先,要建立多层次文化市场,运用多种资本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如统一战线可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民营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努力形成多渠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形式协力发展的新格局。其次,完善与落实国家的人才工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体系,培养更多的优秀文化产业创新人才。提炼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立足本国,发展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最后,从目前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文化产品的层次较低,创新力不足,亟需提升文化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努力生产和提供更多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企业要适应当前在国际价值链中位置的上升势头,顺势而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层次,并最终形成综合性的良性互动。

四、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侨华人,是提高中华文化开放水平的重要力量

在建设软实力、推进中华文化对外开放过程中,华人华侨是重要的资源和力量。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已超过6000万人,分布在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增强国家软实力。

(一)支持华文教育:中华民族的海外“留根工程”。海外华文教育是以海外华侨华人为主导、面向海外华裔开展的华语和华族文化教育活动。全球大概有2万多所海外华文学校或中文学校,绝大部分是侨胞自主举办,其中在校生人数超过百万。海外华文学校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维护中华“根文化”意识方面可谓举足轻重。海外华侨华人虽然永久或暂时脱离了祖(籍)国而移居其他国家,却保持了母族语言文化,这是他们持久保持自己民族特性和认同祖(籍)国的证据,所以,海外华文教育就成了中国拥有吸引力、影响力的证明。不管是华裔还是非华裔,华文教育不但增加了他们对华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对华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喜爱和认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对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外侨胞联系祖国的情感纽带,无论是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考虑,还是从我们骨肉同胞的亲情考虑,支持海外华人社会开展华文教育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华文教育中,我们一定要听取侨胞的建议,真正了解他们的现状和要求,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同时鼓励民间力量的参与,提供更灵活、有针对性的帮助。

(二)发挥华侨华人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涉侨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世界各地唐人街的作用,通过民俗节庆、中国新年、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等活动逐渐扩大唐人街的影响力,让其成为海外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加强对华侨华人音乐戏剧社、舞蹈团、体育团等文化社团的帮助,与他们合作开展有关中华文化的嘉年华活动等。在遴选支持海外华侨华人开展中华文化活动的项目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甄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二要注重考虑项目的形式、内容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和当地社会的接受能力与可操作性;三要鼓励海外华侨华人与当地主流社会共同举办中华文化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外,还要注意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实现和谐与共赢。要在有利于海外侨胞长期生存发展和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发展我国与住在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原则下,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在文化、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等各个领域增强中国软实力的作用。[2]

五、发挥统一战线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多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中高科技人才、新媒体人士、多才多艺人士的优势,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交流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说外国人能听得懂和能理解的话。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文化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到一国的新闻信息、文化产品、价值理念在国际范围内传播的深度、广度和效果,而文化传播力的有效发挥又是依靠文化传播的主体、载体和内容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中各领域、各层次、各行业的文化传播主体,增强他们的文化传播意识。在政府引领下,还需要将大学、研究机构、非政府民间组织、跨国公司等都纳入传播主体的队伍中。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截至2014年全球网民达30亿,人类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正在大踏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必须重视网络媒体这一重要手段,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流舆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即时性、可观感性、海量性的特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使新媒体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二)加强图书翻译与出版的对外文化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汉籍外译愈来愈成为在文明互动中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世界性的文化活动中,汉籍承载的文化元素对于各国学者的价值影响的实例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文明的互动一直存在。如《易经》曾令德国数学家、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着迷,在20世纪仍以其深邃的哲理吸引着乐于思考的人们。中文图书的翻译与出版为很多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提供了接触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机会,因而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一本优秀典籍的翻译不只是简单的文字翻译,它要求译者要有丰富的内涵、渊博的知识,了解国外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文化爱好等。在这方面,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优秀的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大有作为。

(三)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同国家的受众群体与阶层都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特点和接受倾向。应当加强对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程度、欣赏水平、审美趋向、心理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国家受众的主流群体,确立合适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以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如由深圳原创的大型儒家文化《人文颂》用交响乐这种高雅艺术来表现儒家文化核心要义,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创新,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得恰到好处。通过交响乐,听众可以聆听到“仁”的宽厚辽阔、温暖包容,“义”的义薄云天、勇往直前,“礼”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智”的如水之盈、清明空灵,“信”的一诺千金、金石之坚,感受到《人文颂》作为一部思想作品的力量。《人文颂》为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六、在文化开放过程中,发挥统一战线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功能

在文化开放过程中,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的原则。“走出去”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引进来”是借鉴一切有利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当今世界西方文化仍然是一种强势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加深的新形势,某些企图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想、颓废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极端自由主义思想,往往是通过对另外一种价值系统的宣扬,通过大众文化的载体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民众。所以,统一战线中各主体都有维护文化安全的义务,以理性、科学、辩证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定位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只有文化自省与自信并重,中华文化才能既寻得安身立命的源头活水,又内聚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动力,也才能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当前,统筹好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文化安全的维护有赖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政治安全、领土安全和经济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在政治安全和领土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很难谈得上文化的安全。二是筑牢文化安全思想防线。开展文化安全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巩固民族文化根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将其作为抵御国外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侵蚀、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基石。三是实行必要的文化管制和文化保护政策,是实现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所谓文化管制或文化保护,就是采取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包括制度、规范和思想方面的措施,对文化活动进行调控,加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制度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应对机制,善于运用市场、法律等手段化解文化开放带来的风险和冲击。四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2]刘泽彭.华侨华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资源[EB/ 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09-27.

[责任编辑:肖承罡]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16)03-0044-05

基金项目:2014-2015年度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GDSY-XT-[2014-2015]29)

收稿日期:2016-06-04

作者简介:姜智红(1968-),女,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授。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