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文化建设
——从自发盲目自信到价值自觉和文化自立①

2016-03-16 07:21周树智
文化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宪政价值

周树智

(西北大学哲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75)



【文化哲学】

论政治文化建设
——从自发盲目自信到价值自觉和文化自立①

周树智

(西北大学哲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75)

政治文化是精神观念文化范畴里一种文化,这应是狭义“文化”概念。政治文明是文明范畴里的一种。“价值”概念定义,当前争议较大。价值在形式上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价值内容就在现实的人日常的现实的历史发展的实践生活过程之中,价值的本质就是现实历史的发展,一切价值都是现实价值。“价值”概念与“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关系很密切。当前,学术理论界在谈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时,有不少人显得很浮躁,只是自发盲目自信,缺少理性自觉的价值分析和文化自立。要克服自发盲目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性自觉性自信,真正实现理性自觉的坚实自信,自为自强,就得自觉积极地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文化自立,对现实进行价值理性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

政治文化;盲目自发自信;理性自觉;价值分析;文化自立

当前,学术理论界在谈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时,有不少人显得有些浮躁,只是自发盲目自信,缺少理性自觉的价值分析和文化自立。要克服自发盲目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性自觉性自信,真正实现理性自觉的坚实自信,自为自强,就得自觉积极地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文化自立,对现实进行价值理性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

一、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分析

政治文化建设中涉及“文化”“文明”“价值”几个基本概念,似应先作简要说明。

“文化”概念,解说很多。笔者认同中国古人的说法:“文化”就是“人文化成”,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这里,人,指人类先哲和人类;文,指文字(包括图画、符号、概念);化,指变化、教化、开化;成,指形成、完成、成功、成效;天下,指世界上的人和物。因此,所谓“文化”,就是指人化以文字以化成世界上的人和物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各民族先哲自创造发明文字(符号、图画、概念)后,就以文教化指导自己的全部生产生活历史实践活动过程,即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实现过上幸福美满生活;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作风习惯、风俗传统及人们创造的全部历史,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这应是广义“文化”概念。不过,当今一般人理解的“文化”概念一词,仅指精神观念文化,其含义是指人类各民族先哲自创造发明文字以来,人们在自已生活历史实践中养成的思想意识、观念意志、伦理道德、知识理论、方法技能、情感心理和精神魂魄,人以精神观念文化为自已精神生活的精神家园。精神观念文化又一分为正、反二类,既包括积极进取、进步先进、优秀卓越的优良精神文化内容,也包括消极、粗俗、黄色、腐败、退步、落后、反动的恶劣精神文化内容。政治文化是精神观念文化范畴里一种文化,这应是狭义“文化”概念。

“文明”概念,解说也很多。笔者认同中国古人的说法:“文明以止,人文也。”[2]“见龙在田,天下文明。”[3]就是说,所谓“文明”,是文化发展到极致的结果,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发展到极致将其内在的民族精神的精髓外现为光明的一面。这就是说,“文明”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积极进步优秀的民族精神精华,是这一民族精神的精髓精华在实践中的结晶,是这一民族精神的精髓之外化为光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文明人六大文明,政治文明是文明范畴里的一种。

“价值”概念定义,当前争议较大。一般普通老百姓把“价值”理解为“存在的意义”,这可能是人类对“价值”的共识。但是“意义”这个词的意义很复杂,它包涵意思、含义、必要性、重要性、善、高尚、尊严、富贵、规范、应该、需要、作用、功能、效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等意义,歧义性很大。因此,要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价值的本质和规律,就得进行价值哲学研究。“我们中国古人创造的‘价值’二字很有意思,‘价’字繁体字是‘人’字偏旁一个‘贾’字,‘贾’即经商的人;‘值’字即正直的人。就是说,经济学和伦理学是‘价值哲学’的两个支撑学科,犹如人有两条腿走路,而近代西方人完成了创建这两个学科的使命,这就为‘价值哲学’正式诞生于西方奠定了前提条件和基础。”[4]西方哲学家都把英国哲学家休谟发现的与“事实”相对立的“应该”,理解为价值本质的逻辑起点。但这个观点太抽象,难理解。国人今天大多以为价值是主客体关系范畴,有价值是主体需要满足说和价值是客观效应说等,能解释一些价值现象,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主体需要满足说容易把人们引向主观主义和实用主义,客观效应说容易把人们引向机械唯物主义和功利效用主义。因此,价值是主客体关系范畴说应该改革。我理解“价值是历史范畴”,“应以现实历史发展过程的历史性思维方式研究价值现象”。[5]就是说,“价值在形式上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价值内容就在现实的人日常的现实的历史发展的实践生活过程之中,价值的本质就是现实历史的发展,一切价值都是现实价值。”[6]这种价值观似能更现实的历史的说明价值现象。

“价值”概念与“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关系很密切。如果说“文化”是文明人的全部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精神家园,“文明”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精髓精华外化为光明,“价值”就是“文化”和“文明”的精华和活的灵魂。这就是文化、文明与价值的一般关系。

当前学术理论界谈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中有不少人是自发盲目自信。根据是什么呢?根据就是不少人很浮躁,不能冷静地坐下来思考和说话,缺少对我们当前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觉地作价值理性分析。一些人被我们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功、成绩和成就冲昏了头脑,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盲目自大,自发盲目自信,乃至忘记和忽视了我们“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存在的缺点、问题和应该否定的方面,缺少理性价值自觉和文化自立。

如果人们以现实历史发展为评价尺度,对我们当前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觉地作理性价值分析,人们就会对我们当前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一分为二,就会发现这其中既有应该肯定的方面,也有应该否定的方面。

应该肯定的方面是什么呢?首先,应该肯定我们当前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这条道路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当前具体实践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总方针,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革文化的命的错误,走出了一条中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自己的路。其次,应该肯定我们当前的“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其合理性方面,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纠正了中央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理论的错误。再次,应该肯定我们当前的“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部分,主要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少数民族区域自冶制度、一国两制、基层自治等基本制度,纠正了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人民公社制的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中的这些方面,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我们依靠它取得了成功,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兴旺繁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开始摆脱贫穷日子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这是应该肯定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这些方面能够保障中国现实历史继续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方面,这的确令中国人感到高兴自豪。

应该否定的方面是什么呢?首先,现在不少学者和官员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却忽视忽略了“社会主义普遍性原则”这个逻辑大前提。故然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但是特殊性也不能不联系普遍性而存在,否则,“中国特色”存在,就成了什么都不是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了,或者就成了令人怀疑的“社会主义”了。在这里,作为逻辑大前提的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1987年4月26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尓时谈话指出的:“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7]可是,这些学者和官员不仅不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反而大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原则,却以斯大林式的封建社会主义冒充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岂非咄咄怪事?

其次,不少学者和官员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现实前提条件的“中国特色”也没有讲明白。他们讲“中国特色”,只是简单照搬重复邓小平同志讲的话完事。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分析,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邓小平同志的分析论断是正确的,但是从学理和历史学角度冷静地思考,还应深化,还需要补充。我认为,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因素具有共时性或在现在这个同一时空历史条件下相汇合而成的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这里,有社会主义因素,例如,生产资料公有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些社会主义因素是定性的,因此,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因素,例如,私有制的个体民营经济、股份制的公司型经济、资本商品市场、金钱拜物教;还有封建主义因素,例如,家长制、权力崇拜、宗教迷信等。这里,笔者想特别说明和强调一下封建主义这个因素,因为封建主义这个因素由来已久,至今还在广泛深入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资本主义因素和封建主义因素是定量的,因此,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还只能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之上,当今中国必然是发展中国家。

再次,不少学者和官员无视我国当前极其严峻的贫富两极分化,特别是把我国当前极其严峻的居高不下的政治腐败现象仅解释为党的作风问题,而不承认和回避这是体制和制度问题。不可否认政治腐败现象与腐败人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有很大关系,政治腐败表明腐败人丧失了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品质,作风问题这个原因确实很重要。但是,更深入去思考,人们就会发现作风问题其实是果不是因,更深刻更根本更重要的原因应是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的缺陷或体制原因,它不仅是腐败人的政治腐败作风之因,而且直接导致腐败人的政治腐败行为。众所周知,“文革”后有不少人指责毛泽东,说“文革”灾难由毛泽东个人的人品和思想作风所造成。邓小平就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我们党的不好的制度所致。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靣。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8](重点号为引者所加)可见,政治腐败问题不能仅仅作作风问题理解,而是必须与深层次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的缺陷问题联系起来,问题才能说明白。

再次,不少学者和官员竭力回避、绕开和阻挠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当前最大的潜在的危机。邓小平1980年分析我国当时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官僚主义现象,除了同历史上的官僚主义有共同点以外,还有自己的特点,既不同于旧中国的官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官僚主义。它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9](重点号为引者所加)他强调说:“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个问题。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10](重点号为引者所加)这两段话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现在的问题比官僚主义更严重,但究其原因还是邓小平明确指出的“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个人领导制”,并进一步演化为“各单位一把手个人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这种落后的管理制度和体制不正是政治腐败的根源吗?这种落后有害的政治管理体制难道还不应改革吗?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1]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全面深入开展现行政治体制改革。

明白了我们当前还存在应该否定的缺点和问题方面,头脑就会冷静下来,骄傲自满的浮躁情绪就有可能降温,就有可能减少自发盲目自信,人们才会在如何克服解决当前还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上下功夫和下力气。自发者盲,自觉者醒,自省者得,自悟者通,自知者明,自信者立,自胜者强。当然,价值理性评价分析还只是个思想观念上的认识问题,只是价值自觉和价值理性分折的开始,还只是从思想观念上自觉积极地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政治文化建设的开端。

二、政治文化建设中的政治文明构想

文明是民族文化的升华,政治文明是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升华,是人类的政治价值理想的追求。因此,必须在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先构想政治文明的价值理想,才能在政治实践中建设政治文明。“政治文明”这个术语,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里早就出现过。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案》里就提出现代国家的“政治文明”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12]。只是对“政治文明”概念含义未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罢了。2002年11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吿里提出,政治文明就是指社会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3]。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是符合现实国情的,是正确的。但是,也有缺点,其一,这个界定在逻辑上末表明“政治文明”概念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通用的具有普遍适用的普世价值概念的意义。其二,在政治文明构建设计中对如何在具体制度体制上和实践中具体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结合,未能拿出切实可行的能够产生实效的政治体制改革具体行动方案。所以我想再做些补充建言工作。

笔者认为:“所谓政治文明,就是指人们在改造公共权力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客观政治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积极的社会成果,它标志人们脱离了野蛮、专制、落后的政治生活状态,而达到公正、民主、和谐的不断进步的政治生活状态。”[14]这个定义表明政治文明是政府与人民之间对公共权利关系及社会制度进行不断调整和改造的客观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是人们在改造公共权力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客观社会政治实践中所取得的积极的社会成果。这个定义普遍适用于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世界各国国情不同,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内涵和具体途径必然也不相同,在我们中国的政治文明构建中就应在实践中具体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结合原则,问题在于在我们中国的政治文明构建中如何能够在实践中具体落实这个三结合原则。

首先,我们应先设想一下如何具体落实“依法治国”原则,这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前提条件问题。落实“依法治国”原则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总提法有密切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当前总的奋斗目标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中国特色”作为总的奋斗目标这一总体概括的提法比较模糊不明确,因此,笔者建议应明确为“建设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15]。

我的理由是:

第一,“宪政”是人类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果,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应继承和发扬人类政治文明建设这一伟大成果。

第二,宪政社会主义有利于从总体上统领我国全部文明建设,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是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也是母法,其他基本法和具体法律都是按照宪法原则派生的,从而形成国家的执政者以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的法律制度体系。因此,宪法在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宪法和宪政本来是一致的统一的一体化的统一体,只是表述角度不同罢了。宪法是从法律学角度讲宪法在以法治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有至高无上的母法地位。宪政是从政治学角度讲宪法在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中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行为。“宪法”和“宪政”两词不是来自西方的西化货,而是我国固有的。早在我国3000年前的西周古老经典文籍《尚书》里就记有商王言说:“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16](《尚书·商书·说命下》),“王宪”一词,意为先王制定形成的成功实施有效的最高政治规矩,就是国之宪法;依据先王制定形成的成功实施有效的最高政治规矩治国理政,治理国家问题,管理公共事务,维护保证社会和平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让老百姓过上有秩序安宁的日常生活,就会永无过失过错罪过,就是宪政。《国语》里讲:“赏善罚奸,国之宪法。”意为要依据国家宪法最高规定赏善罚奸,也是讲宪政。之后,《晋书》中说:“稽古宪章,大厘制度。”稽查古代宪法制定的最高章程为大政制度,即宪政。《唐书》有云:“永垂宪则,贻范后昆。”强调宪法规矩要永远传下去,让后代遵行。中国的此类典籍为数不少,从年代历史上看要远比西方人讲“宪法”和宪政早得多。由此可知“宪法”“宪政”两词并不是外国货,而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中华文明优秀传统。

当然,近代西方人讲立宪制度和宪政活动,旨在建立宪政民主法制体系,限制君主和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以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以宪治国,以法治国,有了立宪民主政制和以法治国的新意。因此,到了晚清,清政府为救亡图存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民主立宪和宪政民主政治制度和以法治国,对它无以名之,就沿用我国古代经典文籍中的汉语名词译为“宪政”。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24年在《建国大纲》中不仅讲宪政民主,并设想中国政治发展要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路向[17],可谓高瞻远瞩。我们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还给“宪政”以定义,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18]综合古今中外对“宪政”的说法,可知“宪政的本质就是限政”[19]所谓“宪政的本质就是限政”,就是指宪法政治或立宪政制,是一个国家由宪法和法律体系规范和强制保障实施的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法律制度体系,实行宪治法治,治国理政,其功能效用价值就在于依据国之最高宪法法律制度体制,限制执政者的权力,维护保证社会和平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让老百姓过上有秩序安宁的日常生活。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宪政法制建设实行宪治道路。

第三,研究人类宪政文明建设发展历史,人们不难发现不仅“宪政的本质就是限政”,而且到了今天就是要建立民主宪政和宪政民主制度体制系统,以宪法和法律的民主制度体制,实行宪治,治国理政,限制执政党和政府官员的执政权力和行政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从而使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能够在宪政民主秩序下保持正常的良性运行,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有序开展,保障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谐相处,保障每个公民在社会公正、公平、公开条件下自由全面发展。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不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总的价值目标吗?因此,理应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到宪政体制改革这一总体的战略高度,依宪执政,依宪治国,才能真正落实“依法治国”原则。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应建设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只有走民主宪政和宪政民主法制建设、实行宪治法治道路,才能引导、统领和全面推进我国全部文明建设。

其次,如何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这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焦点和关键。我们已经知道当今中国政治体制的最大弊病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各单位党的一把手具有包揽一切的无限权力,对症下药治病,只能是分解、下放、规范并限制各单位党的一把手个人手上的权力,关键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邓小平早就提出的“党政分开”政治体制改革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1986年就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政需要分开,这个问题要提上议事日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贯彻。党政要分开,这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我想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20]党政如何分开?如何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里有许多具体制度和法律设计问题要深入慎重的研究。但是,必须先确立应始终坚持的几个根本原则:第一,党政有别原则。党是阶级的一翼,政是国家公共权力机关。第二,党政职能不同原则。党的的主要职能就是党要管党,领导本党党员遵守党章规范,为实现本党信念宗旨和现时战略决策而奋斗;政的主要职责就是政要管政,政府官员自上而下要遵守以宪法和法律治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和政府现行政策法规,具体负责管理好国家公共事务,维护公众和国家公共利益。第三,党对政的领导原则。所谓党对政的领导,就是党的决策应该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条件下,通过宪政法制的途径和法定的程序,党依据党章规范对本党在人大和政府里的党员实行领导,依法和依据党章实现党对政的领导。我认为,只有这样的改革,实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才既有可能规范限制各单位党的一把手个人手上的权力,又有可能落实实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

最后,如何落实“人民当家做主”原则,这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基础和根基。“人民当家做主”口号在我国喊了几十年,但尚未真正落实。关键原因是没有具体立法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条款。既无具体立法,实践中也就无法可依,无法可行,无法可保护。众所周知,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不少了,可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条款的具体立法却太少了。我国现行《宪法》第一章总纲第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1]表明我国现在是实行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以宪法为法律体一致和系统的最高准则。总纲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22]表明人民现在是我国一切权力的本体和主体,主权在民,人民有权管理一切公共事务。《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3]表明了我国公民今天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政治自由权利。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24]第45条进而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享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25]。这两条规定进一步表明我国公民监督政府官员是我国公民今天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宪法里关于公民权利这些一般原则性规定确实很美很好,可是,无具体立法落实保障宪法规定的这些公民权利条款,关于公民的这些权利还只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只能起画饼充饥作用。人们今天终于发现和明白了若不把宪法原则落实到具体的宪政民主制度体制之上,宪法就失去了实践载体,结果竟会是这样:至高无上的宪法就只能像一个高高悬挂在太空中无热气的红太阳,虽然十分美丽令人敬仰,却不可能给世人带来实际的温暖。所以,只有具体立法实施落实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条款,“人民当家做主”原则才能落到实处。

笔者相信,只要在宪法和法律制度体系的法制法治基础上,党、政、民三大力量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合为一体,必能从根本上铲除当前党政机关十分复杂严峻的高居不下的政治腐败现象,腐败必除,廉政必兴。廉政兴旺,中国必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三、政治文化建设中应确立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价值是文化和文明活的灵魂,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政治文明和政治文化的精华和活的灵魂,因此,政治文化建设中应确立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夯实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民族精神精华基因的传统文化根基。

关于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最初见于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007年10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共十八大在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2012年11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明确地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6]这个最新概括涵盖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这个最新概括把特殊价值、普遍价值和个别价值包容到了一起,应该说比较简练全面。不过,从学理角度审视这个表述,我发现这个表述虽比较简练全面,但无重点和中心,核心不是很鲜明突出的,与“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一词有点名实不符。从历史学、逻辑学和学理视角观察和考证,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因此,我想再提一点补充建议。

笔者认为,政治文化建设中应该确立的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与时俱进,而且必须和必然是能够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有的一以贯之的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精华基因的传统文化根基。这种从古至今就有的一以贯之的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精华基因传统是什么呢?它的传统文化根基是什么呢?我认为,它的基因传统和传统文化根基之主根的主观观念表达,就是我国至今有图画、符号和文字可考的最古老的第一部哲学经书:《周易》。当代国人对《周易》普遍有误解,只知《周易》是周公解梦求神算命的卜卦筮书筮术,却不知《周易》有象数预策决策学和哲学义理学之学科学理区分。笔者这里主要想就《周易》的哲学义理学做一些探析和说明,我研究发现《周易》哲学义理学内涵,主要是讲了天道、地道、人道、神道四大道的道理理论。天道(乾卦“”图象),就是讲“自强不息”(或实干创新)的道理。地道(坤卦“”图象),就是讲“厚德载物”(或厚实包容)的道理。人道道理蕴涵在《周易》64卦图象之中,就是讲“开物成务”“百姓日用”(或实用求实)的道理。神道是“易”本身。神道道理,蕴涵在《周易》8卦图象之中,只是讲得有些太玄乎神秘。正如老子《道德经》里所言“玄而又玄,众妙之门。”[27](《道德经》第1章)不过,究其实质,就是讲宇宙的本根和“务实求真”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的认识论道理。虽然它讲得确实有些太玄乎神秘。可是,到了今天,我们可以将其本质讲说清楚明白了。其实,其本质揭示开来,就是讲宇宙中蕴涵着阴阳正反两种气力和(合)平衡运动浑然一体形成的气波或气场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元气”为宇宙的本根,自然生成现实的个人“仰首观天象、低头察地势、静坐自省人生”的“天、地、人、(神)”三才合为一体的“务实求真”的“元道”整体变易过程思辩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的认识论。

大道至简,四道归一,言简意深,就是“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务实求实”。《周易》象数预策决策学和哲学义理学蕴函奠定的“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务实求实(即‘务实求真、实干创新或自强不息、厚实包容或厚德载物、实用求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实学文化精神,就是一个字:“实”。我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们靠这种“实”的性格和精神创造出来的;今后我们也只有继承和发扬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实”的文化精神传统,才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当然,站在现实历史发展立场上,重新认真审视和反思《周易》,我们又会重新发现《周易》还存在不少严重缺点和糟粕,例如,潜伏有男尊女卑、崇上蔑下、大人小人、君子庶民、血缘宗法、家长制不平等的思想观念意识,凶吉祸福的消极命定论思想观念意识,虚妄神秘的卜卦筮术等,缺少西方人那种具体深入细致入微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科学实验证明法,等等,不仅为中国西周建分封制社会和自秦始皇开创的近两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社会里帝王君主建立皇帝个人高度集权独裁和培养奴才的郡县官僚暴力专制的霸道制度体制统治压迫剥削平民百姓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是造成近代中国衰落和落后的思想原因,更是阻碍当今中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和现实历史向前发展的中华民族传统落后的旧习惯,因此,必须对《周易》旧实学文化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辨别和扬弃,剔除抛弃《周易》旧实学文化里存在的缺点和糟粕,继承和发扬《周易》的旧实学文化里的精髓和精华。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的讲话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强调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我们应该构想创建当代中国新实学,为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夯实中华民族精神精华基因传统和中国实学传统文化精髓根基基础。

站在现实历史发展立场上,我们看到当今中国现实中太多的人价值观扭曲,心目中只知一切向钱看,为了弄钱,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现象太严重了,其危害性太大了,必须创造针锋相对的以中国实学文化的价值观传统以治之。中国需要新实学。新实学作为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当今中国的新文化建设,必须从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出发,打破中国的文化界现存的中、西、马并列隔开的现状格局,取中、西、马之长,弃中、西、马之短,实现中、西、马大融合;立足现实,务实求实,以马为主,兼容并包,中西合璧,贯通古今,多元一体,融合创新。即是说,应把中国最古老的《周易》实学里的“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务实求实(即‘务实求真、实干创新或自强不息、厚实包容或厚德载物、实用求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实学文化精神,就是一个“实”字的精神与最现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形而上学关注人的现实(“此在”)生存而努力的精神及马克思的现实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化自然主义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一体化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的精髓融合为一体,创造当代中国的新实学哲学文化形态,夯实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民族精神精华基因传统和中国实学传统文化精髓根基基础。

笔者相信,如果我们今天在政治文化建设中能以现实历史发展为评价尺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务实求实(即‘务实求真、实干创新或自强不息、厚实包容或厚德载物、实用求实’)”为核心的的中华民族精神精华基因传统和中国实学传统文化精髓精华,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建成新实学哲学文化,真正实现有价值理性的自觉者醒,自省者得,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克服自发盲目自信,真正増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价值理性的自觉性自信,真正实现有价值理性自觉的坚实的自信者立,自为自强,自容者大,必定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迈向更理想幸福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3]朱熹注.周易本义[M].中国书店,1994.50.50.19.

[4]周树智.现实价值哲学研究新范式:价值哲学研究的一座新里程碑[J].唐都学刊, 2012,(6).

[5] 周树智.历史价值论:一种对价值的历史性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1998,(4).

[6]许春玲,周树智.幸福社会价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

[7][11][20]邓小平文选(第3卷) [M].人民出版社,1993.223.164.177.

[8][9][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328. 32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人民出版社,1979.238.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553.

[14] 周树志.论政治文明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2004,(1).

[15] 周树志.建设中国特色宪政社会主义[A].宪政社会主义论丛(2011年第2辑)[C].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16]西周·古尚书·商书[M].

[17]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601.

[18]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人民出版社,1966.690.

[19] 周树志.有序民主论:当代反腐建廉新战略构想[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00.

[21][22][23][24][2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Z].法律出版社,2004.50.49-50.56.57.57.

[26]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R].人民日报,2012-11-09.

[27]任法融.道德经释义[M].三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董丽娟】

2015-09-08

周树智(1942-),男,陕西西安人,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与教学。

B93

A

1673-7725(2016)02-0136-10

*本文是作者应邀参加2013年10月25日在宝鸡文理学院举办的“全国文化建设与价值自觉学术研讨会暨第18届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年会”,作“论政治文化建设——从盲目自发自信到价值自觉与文化自立”的发言文稿,这次正式公开发表作者作了一定修改。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宪政价值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宪政思潮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宪政视野中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分析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