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理念及模式变迁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6-03-16 07:29:31颜景虎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现代化文化

尚 彦,颜景虎

(1.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2.济宁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曲阜 273155)



现代文明理念及模式变迁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尚彦1,颜景虎2

(1.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2.济宁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曲阜 273155)

“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经济理念及模式的转变既深深地影响着文化发展的趋势,也对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发展既要承担起其支柱性产业的功效,又不能忽视其价值规范与意识形态的精神方向和观念导引作用。因而,随着当代中国经济模式从传统型向生态型的转变,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也应重视现代科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从而实现文化的经济功效与人文滋养的有机统一。

现代化模式;传统型模式;生态型模式;文化建设

自二十世纪中后期之后,科技革命、信息化技术和微电子工程等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以致给人们呈现出一种现代化模式已经进入成熟状态的表象。然而,从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来看,发展理念的转变与发展模式的转换是现代文明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选择。因为现代化所标识的现代文明已经达到了它自身所难以承受的程度,传统现代化理念和模式所开辟的道路走到了它自身无法再持续走下去的地步,人们将这种状态称为现代化的“瓶颈期”状态。中国属于后发展国家,其发展路径深受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影响,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等重大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如何应对国情和世情的变化,如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之路?所以,从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转型与文化发展创新来看,必须对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检讨,对生态性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对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刻省思,是非常必要的。

一、传统现代化理念及模式的困境及其前提性批判

随着现代文明和现代化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深化,经济危机、世界战争、地区冲突和金融风暴不断爆发,其深层的根源是什么呢?西方学界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批判和反思。有的学者将其归结为资本家的“贪欲”,有的学者将其归因于资本形而上学的绝对逻辑,还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等等。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依据他们的“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地而深刻地阐述到:“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世界市场为资产阶级所开拓,致使任何民族国家的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的特点;而且,“资本的强制逻辑”还使农村被城市所改造、所统治,使农民的民族沦为资产阶级所统治的民族,使东方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化论理论依据时也指出:“达尔文的全部生存斗争学说,不过是把霍布斯关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竞争学说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社会搬到生物界而已。变完这个戏法以后,要把这些学说从自然界的历史中再搬回到社会的历史中去,那是很容易的;如果断言这样一来便证明这些论断是社会的永恒的自然规律,那就过于天真了。”[2]548现当代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也揭示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陷阱与困境,将其称为“现代性的自反性”。吉登斯的“脱域”理论认为,在资本所建构起来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脱域(disembodying)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3]18而随着抽象体系的不断发展及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扩展,“影响着千百万人生活机会的制度化风险环境也不断发展,风险意识本身作为风险,风险中的‘知识鸿沟’不可能被宗教或巫术知识转变为‘确定性’”。[4]

因而,可以看出,建立在进化论和绝对理性基础上的现代化所标识的西方现代文明已经导致风险性发展,并造成全球性的风险性生存。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明同发展的风险和发展的代价呈现出共同深化的态势和趋势。那么,资本主义的资本发展逻辑与风险性生存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现代文明的“代价”“限度”与“底线”在哪里?以进化论和“理性自我”为发展理念的现代文明内在的发展悖论又如何解决?有学者撰文认为,在全球市场化的浪潮中,“西方的意识形态”、“美国的立国精神”继续以强制的力量引领和强制着世界潮流,起着全球发展“基础理论”的作用,其内容包括“人类中心论”、“无限理性论”、“消费至上论”和“科技万能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操纵下,以上“基础理念”就转化为全球性的多领域的制度和机制,从而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全球性博弈平台。

一方面,现代化理念和发展模式植根于发达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历史观和霸权主义行径之中。以“绝对精神”为哲学内核,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世界历史”是世界民族交替实现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东方向西方的时空递进,亚洲是起点,而欧洲是终点,西方发达国家是“世界历史”的实现。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5]正是在这种“自由意识”的名义下,东方文明被认为不具有真正的自由意识,所以低于西方文明,它只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开端,并不具有真正的世界历史意义。世界历史是从东方开始,到希腊形成,最后由欧洲的日耳曼人完成。 在美国学者福山看来,“通过对英国或美国等首批工业化并现代化国家的研究,人们会揭示一种所有国家都可能会遵循的普遍的模式。”[6]所以,西方现代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以工具理性为主的科学主义,以进化论为根本的历史进化主义,以个人意愿为主导的自由主义。

另一方面,由西方发达国家所开创的现代化模式具有狭隘性,其表现为“自然世界、技术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文化内在的“自然世界、技术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在丹尼尔·贝尔看来,“技术世界”是由理性和进步确定的。黑格尔却认为,历史就是自我意识克服主观性的障碍物、把意志和行动熔进绝对知识的内在进程。但在马克思看来,在人的物质和技术力量的发展中、在人控制自然的手段的扩张中看见了人的进步,从而消除了这一历史进程的神秘性。他们共同的架构是“逃脱必然”的思想。必然就是限制人的力量的自然的约束。历史,不仅仅是人类事件的记录,而且作为一个哲学“巨匠”,是人类赖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媒介。所以“历史的终结”就表示人类战胜了一切约束,达到了对自然和自我的完全掌握。[3]109这样,在技术世界里,我们从进步开始,而以停滞结束。对于“社会的世界”来说,如果自然世界被命运与机遇所控制,技术世界被“绝对理性”所支配,那么,在“社会世界”中生活的特点则表现为恐惧与战栗。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初就曾揭示到,资本主义的内在动力,是资本家的竞争——他们竭力提高技术对劳动力的比率,以维持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要想使人们的期望提高是十分困难的,由于资本主义飘忽不定的因素和经济政治的动荡,人们对社会信仰的动摇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模式创新

现代文明的构造者是“现代化”。现代化却源于如何将“传统”现代化?选择什么样的路径走出“传统”?“传统”如何被“现代化”?上述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的一系列制度传统、文化传统和社会精神紧密相关。那么,当代中国如何走出这一困境?

(一) 深入理解和领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通过他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对人的生命的摧残,对现代文明新理念和新途径作了初步的揭示。在揭示资本逻辑下“工人”的生命在劳动中被异化的时候,马克思批判了“资本逻辑”建构的劳动方式、发展模式及其根源。从“共产主义”向度,马克思既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又指出了现代化的理想路径和现代文明的美好图景。马克思论述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7]183并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态。”[7]197恩格斯也同样深刻地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说:“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即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只研究人以生产和交换为取向的行为在社会方面所产生的直接预期的影响。这同以这种社会科学为其理论表现的社会组织是完全相适合的。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2]562同时又指出了资产阶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及冲突,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取得上述成果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后果,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和谐,竟变成二者的两极对立,每十年一次的工业周期的过程就显示了这种对立”,“同时一切财产越来越集中在不劳动的人的手中”。[2]563无论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还是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都高度彰显了现代文明应有的人本精神、科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自1840年起,在空间上中国进入了世界史,在时间上中国进入了现代史。概括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对任何重大经济现象的审视,都必须依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进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都是同世界现代化进程、世界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意味着人的生存方式从传统转化为现代,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现代文明,其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化。

(二) 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设计正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生态发展的道路。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所以,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依据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调整经济结构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生态现代化发展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跟世界科技产业革命潮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发展制高点,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新带动发展。要加大节能降耗力度,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

(三)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图景

中国的现代化构造,一方面必须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置身于世界历史和世界经济格局之中来检视自己的举措和行动。因而,现代化理念、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格局与主导产业等这些方面均会受到“传统”现代化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具有持续性的特点。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运动除了要消灭阶级的狭隘性,还要消解民族主义的狭隘性。人类的发展越具有互动性与一体性,就越需要全球范围的民族国家的共同参与、商讨,并付诸于行动,尤其需要发达国家主动地处理好关于民族的当前利益与未来发展的问题。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局限性启示我们,中国作为后发展的国家,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必须立足现实,审视洞察世界、面向未来。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关键期。在现代化理念和发展模式问题上,我们应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在同世界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还应洞察世界格局存在的问题以及坚持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因此一方面要培育民族性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培育世界意识、全球意识和人类意识。那么,中国现代化理念和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出路何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富有人文性、基础性、生态性和引领性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体系。因此,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应站在更高的程度上进行选择与规划。第一,要更加坚信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第二,要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以及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第三,要更加自觉地面向未来的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弹性,增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才能实现人文性与生态性发展的愿景。

三、发展模式转换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启示

现代化常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同时也是是文明要素的传播与退出、选择与创新相互交替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一共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的进程:第一次现代化则是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其基本特征与核心价值观是工业化、制度化、城市化与市场化;第二次现代化则是40多年前的信息革命,其基本特征与核心价值观是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与服务化。而当前社会上“文化热”现象的再次升温与全球化浪潮息息相关。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因素,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甚至于文化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全球性经济政治军事扩张的重要手段。许多当代的西方学者高度重视对文化的研究,并且提出一系列的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战略理论。从文化的深层理念来看,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样式和存在方式,而且也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之所在。

现代化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模式的转型经济建设理念既深深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不但要承担起其支柱性产业的功效,而且又不能忽视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规范的精神方向和观念导引的作用,努力实现文化的经济功效与人文滋养的有机统一。在全球化与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是文化的民族性与人类性、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矛盾及其解决,因此,如何实现文化的经济功效与人文滋养的统一,怎样达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双成,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在产业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中,我们坚持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科学观和文化观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只有在关于自然本质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7]194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说:“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7]194

面对现代文明发展新趋势和西方文化霸权新动向,面对文化功能的新特点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的指导下,以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眼光,对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其发展道路进行清醒的认识,切实转变观念,提升文化自觉。一方面,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高度统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影响已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扩散到人类的政治生活等诸领域,文化不仅具有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含量,而且成为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观念先导和价值支撑。正是知识、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出现,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又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了现代化、全球化的突出现象。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文化事业规制文化产业以及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事业,既实现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型,又力推文化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努力解决工具性文化与价值性文化的辩证关系。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下,西方国家大力推行并不断深化文化帝国主义的策略,文化的价值意识形态功能再度得到强化。全球化及其深化发展,文化与价值、科技、信息、知识、经济、政治等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文化内蕴的价值观问题与意识形态性问题愈益强化。意识形态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并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风俗习惯等方式得以实现。在当代西方,资本特权与文化霸权两者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以致于文化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要把文化作为赢利的手段,而且要用来为其统治的合法性所服务。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以现代文明发展新趋势为契机,以科技、信息、市场为支撑,以文化正能量规范和引导社会思潮,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又要坚定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有效的防御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侵蚀。

总之,自20世纪后期以来,现代通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使世界逐渐结合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联动和彼此依存的信息整体,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呈现出全球性的快捷和互动的趋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功能因科技创新的发展而逐步加强,文化及其价值意识形态能力的技术维度也急速提升。此外,借助于全球性信息技术的迅速传播与广泛交流,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的交融也呈现出新的文化景观。文化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向,使文化领导权的问题、文化的能力与价值意识形态立场问题以及文化软实力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国家政府的重视。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9.

[5][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7—78.

[6][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20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佩)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cept and Mode Change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o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HANG Yan1,YAN-Jing hu2

(1.Marx School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Shandong 273165,China;2. Jining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Qufu Shangdong 273155,china)

The word Modernization, as a system, includes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aspec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concept and pattern not only deeply influences the trend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undertake its pillar industry effect, the spiritual direction and ideas and guidance roles and spiritual direction can't be ignored in both the value and ideological norms. Therefore, with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economic model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spirit so a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culture and humanity.

modern mode; traditional pattern; ecological pattern; cultural construction

1673-2103(2016)03-0071-05

2016-01-09

尚彦(1993-),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颜景虎(1962-),男,山东曲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B27

A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现代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电影新作(2018年3期)2018-10-26 00:57:20
谁远谁近?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