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 敏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大学文化】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况 敏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因而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中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悄然来临”。面对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课题,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对技术型有科学的理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有客观的认识,对自身资源和条件有准确的评估,以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态度逐步进行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导向的一系列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于转型发展,不能一概而论。什么专业该转,什么专业不该转,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及市场发展需求来确定。通常所说的“艺术”专业,其实是包含两大类:一是美术类专业(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二是设计类专业(如环境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作为有别于美术类专业的设计类专业,本就是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技术革新、人们审美标准不断提升之后,人类为更好地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它的教育理念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理论基础。“包豪斯”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的观点,正表达了设计专业是为人服务、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根本。设计是要创造产品,这个产品不是指仅具有精神层面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也是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商品,它要通过企业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进入市场,被大众消费者检验。设计不能脱离市场、不能脱离对人的需求、不能脱离技术。这些说明设计产品本就为应用而生,设计类专业本身就具有应用性。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1]
一百多年前“包豪斯”就提出了“艺术和技术相统一”的思想,并按此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他们重视手工艺传授,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以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联系实践得到最切实的贯彻和施行,让“艺术”和“技术”成为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双重能力。
时代在变化,但设计的初衷和本质不变,我们学习技术,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技术手段和方式实现设计。好的设计不能离开技术,也不能没有艺术创新。学校对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操作技能的培养都要重视,但要次序分明,艺术创新应重于技术操作。设计创意是作品的灵魂,是内在的表达,不能被代替。所以,定位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又熟练掌握技术的人。我们要的是审美品味、审美眼光、个性和思想融合在技术形式中,让技术成为更好的服务于艺术设计的手段。
谈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便要考虑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式、手段和课堂的管理应有别于文理类的学生。教会学生“创新”和教会学生“技术”不同。“创新”含有“个性的”“独特的”“开放的”及“天马行空的”等含义;而“技术”代表着“一样的”“标准的”“统一的”等要求。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目前对艺术类学生的管理、课堂的管理、教学的管理和艺术类教师的管理等方面的尺度和标准值得深入探讨。艺术类的课堂应该更开放、更灵活、更多样,不能仅局限在教室里。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从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实践能力多个维度进行构建。[2]“通”和“专”有机结合,不能只选其一。“通”指培养一种可提供持续发展和适应变化的综合能力。“专”应该指进入某一领域、行业或岗位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从一个人发展的过程而言,前期要通过“专”进入,后期要用“通”发展。
现在学生数量与企业岗位设置的需求数量反差很大,岗位需求小,学生人数多,对就业的认识不能狭隘,应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体系的培训,而不是只注重单方面的技术,这对学生在其他行业发展甚至创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课题,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对技术型有科学的理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有客观的认识,对自身的资源和条件有准确的评估,以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态度逐步进行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导向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相信只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步调一致,学校的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1]杨彦辉,杨立波,罗来文.论包豪斯教育思想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包装工程,2009,(4)195-197.
[2]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责任编辑:刘亚男】
2015-11-05
况敏(1975-),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J50-4
A
1673-7725(2016)02-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