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霞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人才培养应用型转型的思考
陈霞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转型发展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共同选择。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作为办学转型的核心内容,备受学校和社会关注。尽管诸多地方师范院校都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目标,将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应用型教育的特征并不明显。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更为突出。在巩固教师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明确英语应用型人才的知能结构,建设复合应用型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估方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英语人才。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英语人才培养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地方性、应用型、综合化也成为转型的主要方向。其中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转型特别受到地方师范院校管理者和地方用人单位的重视和关注。上个世纪末,一方面得益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量大,而且也广受欢迎。但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方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由于就业渠道狭窄、市场人才饱和、自身素质缺陷等原因,渐渐陷入求职无门的窘境。英语专业作为地方院校炙手可热的专业,随着多年来的盲目扩招,其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选择面不宽、职业适应能力不强和智能迁移性缺乏。近几年,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也已成为黄牌专业[1],英语专业已成为就业困难的十个本科专业之一[2],应用型转型成为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般来说,英语教育有两种用途:一是普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即EGP)。其目的在于培养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让人们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一般的交流与沟通。二是专门用途英语或者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ESP)。和学校里的通用英语不一样,ESP是一种教学方式,其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学习者多为从事或准备从事各种专业的专门人才,或者是为进行专业学习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其优点在于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3]。
Hutchinson和Waters进一步把ESP分成学术用途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职业用途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4]。EAP主要用于完成学业,进行学术研究,是在高校层面开展的学术英语;EOP主要用于从事某一职业、行业的实用性、专业性英语,是岗位培训性质的职场英语。Jordan(1997)则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把EAP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5]。EGAP以训练学术口语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为主,ESAP以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英语为主,主要在于专业术语及专业研究方法,如金融、医学、工程等领域的英语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普通英语教育,英语专业则主要是学术用途英语教育,而翻译、商务英语等专业则是职业用途英语教育。当然,语言教学各种用途都是兼而有之的,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当前,国家、社会对外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类专业的新发展和新形势要求英语教育必须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6]。
地方师范院校也大多提出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应用型转型,但受到办学条件、生源和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转型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服务能力弱。学科专业体系延展性、融合性较差,学科专业拓展、应用学科专业增设难度较大,英语专业教学往往主要服务于中小学英语教学,很难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外向拓展需要。二是师资队伍转型步伐较慢。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大多由原师范大学毕业生充任,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应用型师资队伍缺乏。三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由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往往注重英语知识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实践环节被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层次较低,广度和深度也不够;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尚存差距;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结合不够;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立的实验实习实训环境较少,致使毕业生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
受到区位与品牌弱势、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办学基本条件不理想、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足等限制,地方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定位攀高,贪大求全,缺乏自身特色、弱化传统文理等问题。目前,高校分层分类趋势尽管越发明晰,但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分类指导还不够细化。在目前的大学评价体制下,地方师范院校也普遍关注科研论文数量,追求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都努力冲刺高级别项目和奖项。将这些作为激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唯一导向,无视自身的办学实际局限,忽视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不相匹配,其结果只能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由于传统思维习惯和固有办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在逐渐升级,升本后要冲硕,甚至要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研究型大学。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还是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当今转型过程中似乎很明确,但在办学实践中大多偏离了原来的目标定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未能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及本校实际情况确立特色定位和培养规格,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英语高端人才的需求[7]。在实际教学中,未能正确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等矛盾,没有充分体现系统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没有正确处理设计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语言能力与学术能力等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地方师范院校文理基础学科底蕴深厚,教师教育特色明显,多学科综合优势突出。就英语而言,要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努力构建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英语应用型人才的知能结构。
Gardner认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学科思维、综合思维、创新思维、尊重之心和道德之心五种素质[8]。尽管这很难全部通过英语专业教学来解决,但也给英语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指明了方向。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为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个体工作流动频繁的需要,人才培养必须注重技能的便携性(portability of skills),包括核心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9]。这也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在能力的迁移性和适应性方面提供了启发。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重,以英语基础知识为根本,辅助学习经贸、法律、教育、外交、翻译等专业知识;在能力结构上,语言技能、学习技能、专业技能要并重,以语言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为根本,以商务、翻译、外贸英文函电撰写能力等专业技能为核心,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增强学生发展后劲。此外,还要注重一些可迁移技能,如:领导能力、写作能力、行政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计划评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这些可迁移技能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建设复合应用型课程体系。
实现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不合理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10]。从教育学角度来看,课程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要根据英语应用型人才的智能结构需要,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融合的课程体系。一要合理设置普通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要强化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全面训练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二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满足专业培养规格的需要,并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要改变单纯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倾向,采用双语教学,一方面强化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拓展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三要个性化设置选修课程。一方面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样化、个性化,学生可根据专业需要、人生目标、自身兴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发展方向等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如:要从事与金融有关的职业的,可选择国际金融;要从事涉外律师等职业的,可选国际商法;要从事外经贸等相关职业的,可选择国际贸易合同与单证、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此外,还要发挥师范院校文理基础学科优势,设置数量足够的任选课程,引导学生选择适量的任选课程,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巩固教师教育特色。
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学英语教师紧缺,英语师范类专业爆满。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势受到极大挑战,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弱化了教师教育学科,英语师范类专业建设被忽视。实际上,英语教师也是英语应用型人才,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强化师范性,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理论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传统“三字一话”、课堂组织能力、教态等训练的基础上,强化英语口语、英文歌曲演唱等。另一方面,要强化学术性,在英语学科深度上下功夫,增强师范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为师范生今后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注重开放性,加强和中小学的联系,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合作项目研究、顶岗实习等方式,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在实践中完善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四)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在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中体现以语言输出能力培养为驱动的理念,加强对学生说写译等输出能力的培养,带动语言输入,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衔接,处理好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关联,实现课程与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方面的综合与联系,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交叉性知识渗透到课程内容中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学习和理解知识的真正意义。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内容实用性。文秋芳认为,英语类专业必须有一个设置课程的共同框架,包括语言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四个板块,四个板块互相渗透,以此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共同特征[11]。在教学中,改变语言能力训练和学科知识学习相割裂的倾向,将语言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结合起来[12]。
(五)改进教学方法。
要以职业能力为教学的本位,以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核心,以实用、实际和实效为教学课程的基本原则,来改革英语教学。一是要在教学中强化一专多能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技能。在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业务处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创新的能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采取问题研究、项目合作、仿真演练等方式,突破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训练兴趣。四是要加强和国外相关教育机构的合作,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优秀教师,利用国际优质课程资源,并选择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加强核心课程教师海外研修力度,并将国外研修成果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尝试建设学生海外游学基地,努力构建海外高校交换交流生、国际素质拓展项目、假期海外游学等相互结合的学生海外培养体系,进一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如:商务英语专业要加强和商贸公司、厂矿或者金融单位等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学生深入岗位实际,参与进出口业务和涉外市场营销,熟悉业务流程,掌握商务洽谈技巧和涉外礼仪,等等。
(六)改革评估方式。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估不能采用传统的评估方式。一方面,对教师的评估不能过分强调科研成果考核,应加强对教师应用性成果的评估;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检测,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检测。特别是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社会认可度也应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要鼓励或要求学生考级、考证,以此作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升的标准。当前,许多用人单位除要求毕业生要有传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四、八级等外语语言考级证书外,还针对自己的行业需求,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应的BEC或口语、口译等能力水平证书。
英语人才培养应用型转型是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各类院校分工有所不同,英语专业在各类高校的教学也应该有所不同。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无疑应该以培养英语教师为主。开设商务与翻译专业的师范院校,要围绕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生产体制和专业制度展开深度反思,打破阻碍学科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体制,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不同类型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多种需要。
[1]陈霞.本土化与国际化——地方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英语研究,2014(1):65-67.
[2]张炳阳.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N].光明日报,2007-03-01.
[3]Strevens,P.ESP:State of the Art[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988.
[4]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69-91.
[5]Jordan,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6]蔡基刚.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1-4.
[7]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界,2014(1):127-133.
[8]Gardner,H.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8.
[9]王一丹.适应变化中的世界:教育的灵活性、技能开发与就业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10]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
[11]胡文仲.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1-117.
责任编辑:孙义清
G420
A
1007-8444(2016)05-0691-04
2016-06-20
陈霞(1970-),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应用语言学、语用学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