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健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现状·出路·意义
——关于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健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淮安的民间工艺是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来源与组成部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大潮的冲击与审美观念的变化,淮安民间工艺在总体上处在正在消失与勉力存活的状态,由于有关部门的努力保护,情况现有一定的好转,而其真正的出路还在于,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拓展表现范围,重视文化创意,开拓产品市场。民间工艺的发展有助于保持淮安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淮安;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文化传承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淮安现已有18名艺人与艺术种类被列入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当地政府的保护与重视。这是让关心淮安地方文化发展的人们高兴的事情。近几年来,我因为负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工作,一直关注着淮安市民间工艺的生存与发展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做好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本文拟对近年来淮安市民间工艺的现状及保护情况作一简要介绍,并对它的发展与意义作一些初步探讨,意在供关心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志们参考。
(一)困境。
现状也是动态的。这几年,因为有关部门与相关同志合力做了一些工作,淮安的民间工艺的保护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上仍没完全摆脱正在消失与勉力存活的困境。“文革”前,淮安市(原清江市)也曾有过一家工艺美术厂,并曾为国家创汇。后来,这家工艺美术厂就解散了。此后,淮安的民间艺人的活动基本是个体性的、自发的,是处在社会边缘的边缘的。可以说,在淮安市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布之前,淮安市的民间工艺全靠民间艺术家们个人的努力而坚持着,这也是国家与政府要对这些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原因。我以为,淮安市的民间工艺整体上濒于危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1.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民间工艺原本就是在传统生活方式中产生出来的艺术产品。传统生活方式基本是农业文明或旧式市民社会的产物。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大潮的涌动,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传媒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就在无形之中使得传统民间工艺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脱节,在总体上成为明日黄花。
2.经济大潮冲击。一般说来,传统民间工艺既是民间艺人的艺术创造,往往也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但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市场意识的增强,一些民间老艺人感到仅依靠民间艺术为生,是有困难的,也是不合算的。同样,这也使得民间工艺出现了后继无人的问题,一般的年轻人因为经济的原因,很难对于学习传统工艺产生兴趣。
3.审美观念的变化。如前所说,近20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巨大的变化,电视、互联网、电脑、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与趣味。比起时尚流行的审美观念与趣味,传统民间工艺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与趣味因与时代脱节,显得陈旧;而传统民俗因与时代脱节,难以为年轻人所理解,更不要说为他们广泛接受了。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淮安市的民间工艺濒于危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国家与政府把它们当做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
(二)家底。
虽然淮安市民间工艺濒于危境,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仍然有一些民间艺人在坚持着民间工艺的创作,当然,艺人的各自情况也不完全一样。据我们所知,淮安市民间艺人70人左右,艺术种类近40种,其中包括刻瓷、农民画、烙画、剪纸、撕纸、刺绣、蛋雕、布艺、草编、仿生线编、泥塑等艺术种类。艺人的技艺大都是家传或向其他艺人学习而来。应该说,淮安的民间工艺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其中以下艺人与艺术种类有些特点。
1.季云华的刻瓷。刻瓷起源于清代。季云华的刻瓷技艺是家传的,具有一定艺术水准。他是淮安市唯一的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获过省迎春花奖。季云华的刻瓷既有深厚的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新意,刻瓷作品比较雅致大气。
2.潘宇与博里农民画。在50年的创作实践中,博里农民画形成了立意上富有时代气息、构图上讲究充实为美、风格上稚拙朴实的艺术特点,其领军人潘宇是省农民画五连冠获得者。
3.陆功勋的剪纸。金湖剪纸始于宋朝,盛行于康熙年间,有千年的历史,融南方剪纸的精致、细巧和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于一体,形成了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艺术特色。作为金湖剪纸的传承人,陆功勋的剪纸别具情味。
4.徐迎成的烙画。烙画可以追溯到远古。徐迎成的烙画在传统烙画的基础上又有明显的创新。他创造性地在宣纸上烙出的彩色画造型传神,色彩绚丽而淡雅,堪称一绝,颇受日本人喜爱。
5.吴小琪的蛋雕。蛋雕艺术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吴的蛋雕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她的掐丝鹅蛋工艺精湛,形象生动有趣,色彩鲜艳大方,很受人们的欢迎。
6.华禹谟的撕纸。撕纸起源于清代后期。华禹谟在撕纸艺术上有独到的造诣。他的撕纸选料十分精巧,构思非常独特,作品充满了纸“色”撕“味”,境界拙中见巧。
(三)保护。
如前所说,淮安市传统民间工艺的现状濒于危境,现在淮安市的传统民间工艺大都入选了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作为文化遗产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外,近年来,我们对它们做了以下一些保护性工作。
1.摸底调查。2002年,我们对淮安的民间工艺及艺人的情况作了摸底调查。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我们收集了散落在民间的艺人及工艺的具体情况,基本上摸清了家底。这项工作为此后这方面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出书宣传。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艺人及工艺一般很难为人所知,我们出于“为草根艺术家立传”的意图,出了一本《淮安的民间工艺》彩印图书,对淮安市民间艺人及工艺作了系统介绍,既鼓励了淮安市的民间艺人们,也使广大市民对淮安市的民间工艺有了新的了解。
3.组织比赛。为了改变淮安市民间艺人散落民间、各自为战的情况,20年来,我们在市内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赛,以聚集人气,扩大影响,调动民间艺人的创作积极性;同时,还积极组织民间艺人参加省、全国的比赛,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4.进行培训。根据本区民间艺人的情况,我们还举办了一些培训,内容或是提高艺术水准方面的(如研究如何结合本地文化发展的情况搞些主题创作),或是研究相关发展方面的(如如何扩大影响)。通过组织培训,民间艺人的眼界得到提高,思路也得以开阔。
5.参加表演。我们还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让民间艺术家为一些高端的会议去表演,以扩大影响,并为本地区增光。因为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有它特殊的表演性,所以这种表演很能吸引人,很有观赏价值。如2005年参加淮安市举办的台商会议,并作了让人满意的表演。
6.经济刺激。虽然资金有限,但我们举行各种活动都尽可能地让艺术家们在经济上有所收获,并给他们以一定的经济刺激,使艺术家感到自己及其艺术的价值。
7.走进课堂。与本地的一些中小学校联系,让一些民间工艺(如刻瓷、剪纸、泥塑)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中小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学习民间艺术,喜爱民间艺术。我们正在筹备,让民间艺术走进大学文化创意课堂,已经编撰了教材《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遗产十五讲》,开课事宜已经在准备中。
8.评定职称。我市的民间艺人除了极个别的已经有省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的称号外,大多数人没有职称,这很不利于他们的艺术活动,我们通过政协提案,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市里为民间艺人评职称的准备工作,今年就会正式启动。这无疑对提高淮安市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与积极性有好处。
我们虽然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了一定的保护,但从形势发展看,还是远远不够的。淮安民间工艺的发展,真正的出路还在于创新。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虑。
(一)拓展表现范围。
事实上,淮安市的民间工艺,在表现内容与手法方面都可以加以创新。以前,民间艺术的创作往往是各自为战,缺少必要的美学引领。其实,这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从艺术创作的内容方面来说,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表现的内容相当之多,但这些内容一直没有得到表现。如《西游记》的主题,就可以在各种民间工艺中加以不同风格的表现,这既有利于拓展民间工艺的表现范围,也与淮安强调地方文化建设的大势相适应。当然,拓展表现范围并不只限于《西游记》,可以发掘的内容应该说是很多的。
(二)重视文化创意。
淮安市的民间工艺要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的介入,可以使民间工艺产生新的生命活力。例如,我们的民间工艺可以把不同艺术种类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构成系列的艺术产品,以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再如,利用互联网对淮安的民间工艺产品加以宣传推广,这也是发展淮安民间工艺的可行与必行之路。文化创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重视它,并以此来不断激活淮安市民间工艺本身的艺术生命力。
(三)开拓产品市场。
淮安市的民间工艺虽然有的——如博里农民画——已经走向市场,但从总体上讲,在这方面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淮安民间工艺的特点,以及淮安旅游发展的情况,把民间工艺品开发成旅游产品是完全值得一做的事。淮安市的旅游业现正在大发展之中,但旅游产品却不尽如人意,而淮安民间工艺有相当特色,却又被冷落在一边,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一方面,要搞好旅游产品生产基地,一方面要打开旅游市场,这不但可以解决淮安市旅游产品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淮安市的民间工艺市场化的问题。如果这个方面能有所突破,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可以真正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开拓产品市场还有其他路子,此处从略。
现在淮安市的许多民间技艺已经被列入本市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保护这些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其实也关系着一种文化自觉的问题。只有具有这种文化自觉,我们才能把这方面工作真正做好。我认为,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意义有三。
(一)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总是在历史中产生的,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淮安市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与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历史上的劳动人民劳动与生活的集体记忆,它甚至能唤起人们的一种家园感。因而,它能使人们产生一定的精神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如传统的布艺艺术(传统老虎鞋之类)就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再如蛋雕,它选材于禽类的蛋,特别是一些水禽的蛋,它制作精巧,不但让人感到美观,而且还能唤起人们的文化乡愁。由于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现在,这些民间工艺几乎濒于灭绝,把它们当作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这就涉及文化传承的问题,不能让这些民间工艺在我们这一代人中中断,而只有对这些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这些文化传统才能真正传承下去。可以说,这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第一个意义。
(二)文化创新的意义。
对我们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有消极与积极两种态度。消极的就是把文化遗产当作“过时之物”,“博物馆”式地把它们保存起来;积极的态度则是,把这种文化遗产当作面向未来之物,通过创新来发展它。显然,后一种才是我们对文化遗产应取的态度。这里有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2015年秋,淮安市在西游乐园举行台商论坛,会议期间,为客人们在大厅里表演的就是淮安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制作过程与产品受到了客人们的一致好评,因为这些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是非常独特的,艺术产品也并不多见。可以说,如果加以创造性理解与处理,民间工艺就会显示其新的艺术生命力,它不但不落后,而且还很先进。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虽然来自过去,但是,通过各种创新,它也完全可以获得新的艺术生命。这或许也是我们对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就是说,传承只是基础,创新才有生命,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完全可以在创造中有机地统一起来,传承与创新完全可以在新的时代加以实现。
(三)文化生态的意义。
发展淮安的传统民间工艺,还是淮安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文化多元化,文化生态才会更健康。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宫廷审美文化,二是士人审美文化,三是市民审美文化,四是民间审美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正是这四种亚文化建构起了完整的中华审美文化的生态。可以说,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块,中国传统审美文化都是不完整的。我们现在要保护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就是属于传统的民间审美文化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审美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春节贴对联、冬天剪窗花、婚礼揭盖头、小孩子的老虎鞋……没有这些民间审美文化,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就会缺少了许多内容与色彩。再从现代文化的分类来看,新近有的学者把文化分为高级的、先锋的与堪鄙的三大类。这种分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它明显地带有反对激进偏执的文化观,反对文化的同质化、单一化,而主张异趣沟通,一视同仁,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堪鄙就是一种用审美的大度与眼光去欣赏原本被认为低俗的某些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以及各地方的特色文化被人们空前地强调与重视,这其实多少也是对堪鄙型文化的一种认同与体认,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多样化与生态化才更符合人们审美多样性的需要。回到本文的论题,淮安市现在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样体现了一个大文化的观念,它强调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都要加以重视,以保证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就是要保护我们文化生态的合理性。因此,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是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
责任编辑:刘海宁
K892.24
A
1007-8444(2016)05-0660-04
2016-05-17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路径研究”(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胡健(1954-),教授,主要从事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