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哲学思想:当今中国的政治智慧

2016-03-16 07:13罗建文张世免
关键词:哲学特色建设

罗建文, 张世免, 肖 斌

(1.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2.湖南工程学院 经贸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4)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习近平哲学思想:当今中国的政治智慧

罗建文1,张世免2,肖斌1

(1.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2.湖南工程学院 经贸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4)

习近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产物和新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哲学,是十三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和政治智慧。它的主要特征是立足基本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哲学;奉行人民本位,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法论哲学;驾驭复杂局势,指引改造世界的辩证哲学;注重精神引领,塑造民族灵魂的价值哲学;聚焦现实问题,助推实现“中国梦”的发展哲学。

习近平哲学思想;政治智慧;幸福哲学;发展哲学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伟大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1]习近平哲学思想就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具有当今时代精神精华理论品质的哲学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产物和新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和政治智慧。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中的哲学思想及其主要特征,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气、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哲学思想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一个全新的伟大课题,是一次全新的伟大挑战,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必须进行理论上、思想上、实践上的全面创新。正如列宁所说的:“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但又是一个能收到卓著成效的任务”[2]。面临这个“困难而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全新的伟大实践,必须有伟大理论的指引,必须有高屋建瓴的智慧决断,否则就不可能取得伟大实践的最后胜利。因此,习近平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哲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哲学,是十三亿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哲学。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在这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时代,有太多太多的实践问题和现实困惑需要我们哲学工作者来解释和说明,需要理论家来凝练和提升,需要哲学家们提供思想的指南和精神的精华。“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3]16在当今中国,习近平同志对辩证理性思维的深刻认知,对哲学精神武器功能的深切领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4]伟大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来指引,伟大的实践也一定会产生出属于这个实践的伟大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基本规律,深刻领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时代精神,科学凝练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谋略,精准谋划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和发展蓝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和体现其价值的黄金时期,正在变为广大干部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精心谋划改革的全局、精确制导改革的关键、彻底根治改革的顽疾、全面破解改革的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变成现实。

二、习近平哲学思想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哲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已经走到了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节点,尽管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现在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较少、历史文化基础欠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国家综合治理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国家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幸福生活的条件还有差距,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动摇。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有高瞻远瞩和审视全局的大智慧和大觉悟,否则就不能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常态,也不能理性把握和科学判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和发展势态,更不能“缩短和减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痛苦”和挫折。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136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论,都是为了改变世界的目的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解释世界,都是为了“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从而“缩短和减轻”历史进程中的“痛苦”和挫折[5]。习近平哲学思想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基本规律的理性凝练和高度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支柱和智慧结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家,不仅立志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不仅努力实现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渡和转变,而且还能寻找到改造世界的根本力量和基本规律,还能组织和发动自己的依靠力量和基本队伍——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所以,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6]无产阶级作为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社会中坚力量与实现理想的领导阶级,从要求改善生活的经济反抗向政治革命的成长,从造反起义的自发革命走向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革命自觉,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追求的梦想和精神武器,承担着从解放劳动者开始向解放全人类迈进的历史使命,必定要立足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回答和解决伟大实践中的现实难题和矛盾困扰。过去革命时期是这样,今天建设时期是这样,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还将长期是这样。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和历史逻辑,全面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和现实条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根本路径,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蓝图和路线图谱,鼓舞和激发了全体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昂扬斗志和智慧热情,培育和铸就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魅力和实践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7]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哲学源于社会实践且又指导和引领着社会实践。习近平哲学思想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基本路径的世界观哲学,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方法论哲学,让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思辨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变得光彩照人和熠熠生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9-10习近平哲学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为中华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和秉持了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它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彰显和蕴涵了最坚实的理论论证和精神支撑。

三、习近平哲学思想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法论哲学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9]5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既是中国共产党先锋队性质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哲学原理和人民群众观点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崭新诠释。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作为自己历史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和基本依靠,则必然构成社会进步和追求自己梦想的现实主体。因此,“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习近平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基础和宝贵经验,更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动力源泉和价值目标。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人民政权的最高宗旨,“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1004。由此所设定的服务指向、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就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1096其中,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是我们党奋斗的客观标准,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则是评价我们一切工作的主观标准;既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又要获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热情支持,这是评价我们党努力奋斗的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的价值统一。

在我们党夺取革命政权的战争年代,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情支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它是人民利益的真实代表,它是全心全意地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斗争的。我们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以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相反,脱离群众的危险是我们党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面临诸如腐化堕落的危险、经受不住改革开放的利益诱惑的危险、顶不住国际风云变幻潮流等众多危险中最根本和最严重的危险。所以,邓小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2]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习近平,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领会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本位思想和人民群众观点,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4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心灵距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奠定和增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情感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3],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本体论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华民族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哲学。

从习近平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其萌芽时期,还是体系化时期,都可以找到强烈的民本意识和群众情怀的文化基因和理性元素。习近平早在陕北下乡锻炼时就形成了为民谋利益的朴素情怀和基本认知。习近平1969年1月开始在陕西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上山下乡7年,在这里不仅锻铸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形成了他后来的民本情怀和为民志愿,他后来回忆道:“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插队本身是一个标志界定的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14]在陕西插队的7年,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基本形成。“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15]“我是衷心地希望我那个梁家河村子,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梁家河村实际上是我们整个延安地区的一个缩影,所以我实际上是希望整个延安地区发生一个更为巨大的变化,而且我现在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深刻的变化正在进行之中。……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延安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15]朴素的乡谊乡情饱含了习近平深刻的人民主体思想和为民情怀。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深刻认知和理性把握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规律性和自觉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共享发展成果,普获发展实惠,必定会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感受和价值情怀,必定会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9]5在90多年的社会主义历史实践中,我们党为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经历了一个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从低级的价值自觉再到高级的价值自觉的辩证否定过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思想。习近平同志奉行以人民利益为本位,以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为价值目标的发展价值论,既继承和表达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的价值旨趣,即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价值承诺,又揭示了人类解放的历史逻辑和行进历程,也是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图谱的充分论证和全面解读,还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尺度,即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价值标准,来审视和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进程和每个时期的路线方针的理论品质。这正好验证和阐释了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解放的“三部曲”或三种基本形态: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6]。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主体论哲学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7],不仅明确了我们党服务的价值主体,而且还明确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原则和价值标准。所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起了时代的精神支柱,铸就了社会进步的价值灵魂,激起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满怀激情。习近平同志的人民主体论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当代阐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撑和道义力量,是中国人民为实现自己梦想所依赖的方法论哲学和精神指南。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将他的人民主体论哲学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8]

四、习近平哲学思想是指引改造世界的辩证哲学

恩格斯说过:“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18]841辩证法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发展全局的整体把握和内在规律的有效认知和充分把握,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列宁认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规律,要理解和认识辩证法就必须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关键。他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19]412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列宁进一步明确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19]556对立统一规律与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规律一道构成了辩证法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的方法。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并将其理论结晶提升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和理性自觉,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有效开展。习近平同志总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我们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路径的理论指南。

从习近平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可以看出,它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必然决定的,它的理论来源、实践来源和文化来源本身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哲学。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又是对其直接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是主动自觉的,又是丰富充沛的;既是习近平个人哲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哲学思想和理性方法论的高度重视的结果。它的实践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和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性总结、抽象概括和哲学话语体系的思辨表达。[20]习近平以高超的哲学智慧和深厚的理性情怀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势和发展方向,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让国际社会听到了中国声音、看到了中国方案、了解了中国意志、领悟了中国智慧。2013年12月3日,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题,以上率下推动全党学习,目的是更好地认知中国的国情,更好地把握党和国家事业的辩证轨迹和发展规律,更好地运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因此,习近平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的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对革命和建设规律的全面把握和深刻反思,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积极实践。习近平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21]

2015年1月23日,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题,习近平又强调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22]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例如,强调要学习掌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正确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实际,进而指导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使思想适应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同时,又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强调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特别是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23]例如,在研究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和矛盾时,应强调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要善于分析和研判现实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积极因素,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的方法,不断提高深刻认知实践和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23]

在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中,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贯穿在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全过程中。例如,“四个全面”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之间蕴涵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和哲学意蕴,并且特别注重治国理政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与有机耦合;改革与法治是“破”与“立”的辩证协调和有机耦合;全面深化经济改革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体现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与有机耦合;各个战略举措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还有,如党的建设上的“关键少数”与“引领作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干部作风的“严”与“实”的有机统一,等等。例如,在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提出“两座山”的辩证法思想:强调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的“金山银山”与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幸福生活条件的“绿水青山”是对立统一的。他运用辩证法思想深入阐述和分析了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规律、发展阶段及其不同效果:如果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用唯GDP发展理论来指导实践,就是牺牲“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分索取自然资源,其结果是不仅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价值追求。如何在既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创造有利于人民利益的“金山银山”,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优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绿水青山”的辩证统一和协调发展。只有当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是我们增加收入和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和根本条件,真正落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美好愿望,充分利用和保护好我们的有限资源和“绿水青山”,一定会带来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金山银山”,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和协调的,这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还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中,习近平同志的经济辩证法思想也是十分丰富的。随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践的发展,经济新常态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辩证思想也越来越成熟了,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辩证思想的重要标志,对解决新常态下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结构和发展质量的提高问题上,“降低”与“提高”这对矛盾关系,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指标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策略的改变,而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经济发展辩证法内涵。从过去经济改革成就来看,“中高增长速度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也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奠定了基础”。但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无视经济发展的合理结构和协调质量,一定会带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和“严重危机”,这绝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状态。“如果经济增速太高,就难以遏制各方面大干快上的冲动,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如果增速太低,则会影响就业,妨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24]。只有在这对矛盾中找到合理平衡点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因此,我们“应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动力强劲、结构优化的轨道前行”[24]。还有,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侧不能作为牵引中国经济大车有效奔跑的情况下,提出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新战略,这是习近平经济发展辩证法思想的充分体现。

五、习近平哲学思想是塑造民族灵魂的价值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必须要有社会主义价值观来指引”。“高度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充分的价值自信。只有有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和价值自觉,才会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25]习近平进入中央最高决策层以后,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引领,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既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和优秀的价值底蕴,以保证我们伟大事业文化血脉的继往开来,同时又非常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文化体系的构建,为伟大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突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中注重精神引领、塑造民族灵魂的理性光辉。

构建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铸灵塑魂,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千秋颜色和成功与否。价值是客观对象与主体需求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物,是客观对象满足主体需求的这种属性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表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6]从价值产生和形成的实质来看,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从价值的本质关系来看,价值是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无论是离开了主体的需要,还是缺少了客体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某些属性,以及主体与客体不相互影响,价值都是不可能产生的;从价值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看,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和了解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自发到自觉、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价值认知过程和价值实践过程。[27]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知越深刻,价值认知的理性自觉程度就越高,价值实践行为就越主动和越自觉,主动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意志就越坚强和坚定。因此,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宣传。他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9]158-159

价值引领着文化,文化孕育着价值。文化渗透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仅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而且还会指导和引领着实践。习近平同志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他在2013年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说:“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9]1163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气、神,就不可能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9]165“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9]160-161

习近平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9]16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价值实践活动,这场实践活动的主体就是全体中华民族,实践的客体就是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价值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我们的社会更加富裕,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实现我们千百年来的中国梦。“在这场伟大的价值实践中,价值事实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主义价值自觉规律的必然体现,价值的主体特性必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满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决定的”[27]。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顺利越是成功,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人民就更幸福,价值主体性需要满足就更充分;与此同时,国家强大、人民幸福,我们的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更有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更加自觉认同、自觉信仰。主体在价值实践中价值行为越是努力,价值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就越充分,价值主体性就越充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越密切”[2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凝练,是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的认识和价值态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式话语和意志表达,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总的要求,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全体社会成员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要求和期许,也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优秀传统内涵的吸收和继承,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世界文化和全人类文明成果的开放包容和理性吸收。

习近平非常重视传统精神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继承。2013年3月17日,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29]。精神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文明建设的精神基因和思想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启动与积极有效的推进都必须全面发掘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来凝聚自己国家和国家以外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凝心聚力,同心同德,为了共同目标奋力前行。[30]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要摧毁盘根错节的传统权益,常常需要动员新的社会势力参与政治,因此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制度还必须具有将现代化造就的社会势力吸收进该体制中来的能力”[31]。亨廷顿这里所说的“新的社会势力”其实就是特定社会中的精神文化资源,虽然它是在传统社会中产生和形成的,但是毫无疑问,它在新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会以新的社会势力的形式出现,对新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就必须全面发掘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资源的积极效能”[30]。首先要保护好和发掘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优质文化资源的流失与荒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原有的和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优化配置;其次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宣传和弘扬,教育我们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研究学习优质文化资源,以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正确的认知、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认同,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文化定力和价值牵引力;再次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建设实践中积极主动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开发和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先进文化,促进新时期文化资源的增量提质,开拓和创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发挥巨大作用的新途径,让这些新的文化资源发挥出无穷的社会发展的“水泥浆”魅力[30]。

六、习近平哲学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发展哲学

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从发展哲学与发展观的关系看,发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观;从发展哲学与具体发展学科的关系看,发展哲学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的发展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发展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看,发展哲学是以最一般的概念、逻辑形式反映社会发展存在的意识形态。”[32]发展哲学不仅对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态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对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发展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而且还要以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反映社会发展存在的意识形态。因此,它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概念、逻辑形式和意识形态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和最为壮丽的社会发展,它所面临的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是前所未有的,关于它的发展的理论也是最伟大、最有影响和最壮丽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最为重要和最为关键的问题莫过于发现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路径,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寻找和开拓出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正如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18]1002这两个发现就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两个最伟大的贡献”,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贡献”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性内涵,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找到了真理性出路和根本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提供了理论指南,而且还奠定了习近平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理论逻辑,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钥匙和根本方法,成了助推实现“中国梦”的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哲学问题,必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最一般规律的探索和总结,必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一系列重要的根本性问题的回答和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根本的方法论。因此,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十三五”期间,我们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乃至今后更长时期,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由此拉开了一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深刻变革的大幕,推动着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判断的再深化和再进步,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哲学思想。从本体论的视角看,整体性应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或根本特征,是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从方法论的视角看,整体性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认知和实践方法,我们要从整体性视角把握、分析、评价和解决发展问题。从整体性视角看,习近平同志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也是一个统一整体。习近平主持和凝练的“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而作的理性总结和准确判断,相互之间逻辑关系严密,改造社会的实践特征十分鲜明,充分彰显出当代中国发展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发展哲学的理性光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要义。

“创新发展”理念与“协调发展”理念的凝练是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实际提出来的,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规律的高度自觉和充分体现。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力量源泉,也是民族进步的根本标志。只有创新才能引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力的全面进步,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尤为重要。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33]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创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他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4]江泽民则把创新发展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他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5]无论是生产技术的创新还是文化艺术的创新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必需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灵魂。没有社会的创新,一切生活就会停滞不前,就会丧失机会,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成功。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理念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思想和发展的哲学,切中了社会的要害,把握了时代的关键,这就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和“新的著作”。

“协调发展”是包括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之间保持可持续而健康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本质特征。如果是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紧张就不可能协调发展,如果是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紧张就不能协调发展,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要素之间关系冲突就不能协调发展,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历史的经验教训非常深刻。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36]

“绿色发展”理念反映和体现的是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问题,它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与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机统一。否则,如果是社会发展超出了自然发展的可承载能力,社会的发展就不能持续顺利地进行,它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早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在创造高生产力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严重地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制造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抗和多种灾难,主要表现在:人类拼命地掠夺自然资源,超越了自然承载的可能性,于是,大自然也对人类的一次次“掠夺”进行疯狂的报复——给人类带来了自然灾难。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作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标志正在报复和惩罚着人类,导致今天的人类面临许多灾难性的自然现象和环境危机: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水土严重流失、空间气候恶化,等等。因此,只有形成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发展理念,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构建和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在理解和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觉,而且应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上,使人类的一切行为保持与自然界的永续和谐与协调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和今后长期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习近平同志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美丽中国与幸福中国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就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时代精神和发展哲学。

“开放发展”理念反映和揭示的是国家发展、区域发展和条块发展的边界关系与态度问题,要解决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关系问题。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开放发展,全盘搞活,不开放发展就是闭关锁国,就是死路一条。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地球村变成了世界工厂,生产的国际化程度空前提高,彼此之间经济联系更加频繁,生产环节的国际性程度越来越高,实行对外开放成了全球经济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根本要求。我国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程度,顺利实现了从经济落后大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的飞跃。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开放,还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开放,还是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开放,都符合以扩大商品市场、深化生产分工、发挥交换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开放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现代经济都是外向型经济,国家或地区或行业发展所必需的市场经济要素,如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管理机制和经营理念等,只有开放,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让组合优势和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市场要素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开放发展理念,赋予信息时代发展的崭新特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深刻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哲学,必将引发对外开放领域的深刻变革。“开放发展”不仅仅是观念的开放,还是体制的开放,是格局的开放,是经济要素的开放。开放不仅将引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加速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也必将推动我国各领域同全球各经济实体的交流合作与共赢共荣。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在国际比较和竞争中推进创新、培养人才,使创新发展获得新能量和新动力;才能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发挥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使协调发展获得新空间和新领域;才能在主动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中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使绿色发展获得新活力和新机会;才能在不断扩大同各国互利合作中实现我国更好发展,使共享发展获得新基础和新平台;才能实现对外开放的质的提升,迈出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新步伐[37]。

“共享发展”理念反映和揭示的是广大社会各阶层群众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利益关系问题,关注和体现的是执政党一定时期的包容性发展政策和价值态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还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期盼。建立共同富裕、人人共享的新社会是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革命导师们早就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8]。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进一步阐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是:“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共产党人的努力方向。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要“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39],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3]308。列宁在设想苏联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社会制度和财富状况时指出:“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机器和其他技术改进应用来减轻大家的劳动,不应该用来使少数人发财,让千百万人民受穷。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关于这个社会的学说就叫社会主义。”[40]列宁设想的当时的苏联梦,虽然最终没能按照他的遗愿发展下去,但是,给世界共产党人留下了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公正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的发展追求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与核心价值。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作为自己的价值实践准则,并认真贯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有着自己的理论必然性和历史逻辑性。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常态的鲜明特质,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发展哲学的时代内涵。

因此,习近平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发展一定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41]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包容发展。

[1]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1).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的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3.

[6]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4(0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1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14]新华社.习近平忆延安插队:它教了我做什么[EB/OL].(2015-02-14)[2016-60-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14/c1001-26566406.html.

[15]习近平:陕北高原给了我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EB/OL].(2015-02-14)[2016-06-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14/c1024-26567138.html.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17]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4.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为什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5-07-21)[2016-04-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21/c_128730521.htm.

[21]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1).

[22]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01).

[23]郝立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典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N].人民日报,2016-03-30(7).

[24]蔡昉.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N].人民日报,2016-03-01(07).

[25]罗建文.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24(B4).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7]罗建文,赵嫦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5).

[28]罗建文,李惠阳,等.民生幸福的价值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J].探索,2013(5).

[2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30]罗建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政治资源[J].攀登,2014(5).

[31]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29.

[32]邱耕田.发展哲学的五大前沿课题[N].人民日报,2016-03-21(16).

[33]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1986:35-36.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

[3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

[3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37]任理轩.坚持开放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四[N].人民日报,2015-12-23(07).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4.

[40]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2.

[4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责任编辑:张超

D61

A

1007-8444(2016)05-0573-12

2016-07-11

201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生幸福的价值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研究”(14AKS017);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民生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研究”(13YJA710030)。

罗建文(1963-),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社会发展哲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哲学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菱的哲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