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欣,杨德利,管红波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交叉学科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为例
沈 欣,杨德利,管红波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的建设不仅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从课题建设、组织建设、人员建设三方面分析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建设问题,从组织管理结构、组织运作方式以及人员结构等三方面分析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组织的运行机制,以期为推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交叉学科建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
交叉学科一般称为跨学科,指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活动[1-3]。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兴起。交叉学科研究活动的主要特点通常包括学科之间交叉研究同步开展;政府导向作用明显;交叉学科的科学功能和社会功能更为显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的建设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符合学科发展规律。
2.1 交叉学科研究是产生新观念的主要途径
交叉学科研究进展往往会将一些传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突破,增加新的研究内容。以物理学中“熵”的概念为例,原本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中重要基础状态函数,用以描述自然界物理过程的单向性或不可逆性,如热传导、做功和气体膨胀等,是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度。与经济学领域出现“熵经济学”相仿,如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者发现了熵可以用来描述系统混乱的程度,从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交叉学科研究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随着教育和科学的融合发展,教育者们不断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培养专一技能的人才好还是培养通用复合型人才好?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越来越强调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如日本提出伟大文化和伟大人物源自综合,美国则坚持对学生开展“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众所周知,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受到了行业的极大推动,其研究内容的实务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其与生俱来的跨界基因。
2.2 交叉学科研究响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交叉学科发展大大促进了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不断衍生新的边缘学科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样,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交叉研究的产物,也能产生新学科的生长点,是解决一些重大技术、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旋律下,学科与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方法。全国首批物流管理专业在2004年开设,大都面向制造业、运输业。时至今日,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本身也是学科交叉产物)如火如荼,不少院校已经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悄然增设了一些报关、国际货代、甚至国际快递等国际物流课程。这些变化不仅在专业设置上响应经济社会变革发展,在学术研究也能一窥端倪。从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来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学科交叉,除了典型的工、理、经、管交叉外,还包括与农学、医学、法学的交叉。
3.1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课题建设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为中心的学科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实际问题,即改造世界,其主要任务则是进行开发、对策研究”。因此,具有原始创新问题的提出、课题的选择和确立,是整个科研过程中关键的环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科研也不例外。
(1)学术课题要符合交叉学科研究的规律特点。学术课题的凝练,除了要有现实需要性和研究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到原始创新本来就有探索性和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允许存在科研选题将来失败的可能性。但不能因为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而降低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课题的考察标准。科研课题要符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特点是应该具有跨学科性、研究的对象复杂性、综合创造性、很强的实践性以及研究主体的具有自组织协调性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科研课题的选题进行规范,即选题应当是单学科理论无法解决的、能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特征;在现实的研究线路中,要有可操作性,只有在可操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会产生原创性的成果,符合跨学科研究的实践性和综合创新的特点;在课题研究主体的考察上,要分析研究的主体学科背景能否达到组织协调的可能,如果研究主体都来自同一学科或者非常相关的学科,是不可能达到自组织协同的。学科跨度越大,自组织协调的可能性就越强,因此,科研主体的自组织协调也是衡量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课题的选题是否具有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交叉学科课题的研究路线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至少应该涉及研究客体、主体和社会因素。学术研究的客体主要是指所开展的学术领域或对象相关的构念、原理、方法或技术,一般是移植融合型研究,如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研究的施动者即主体指从事学术研究人员的合作,一般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机构;学术研究的社会性因素是指重大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交叉学科科研课题运用上述方法越多,可操作性和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如果没有涉及到上述方法,那么要么课题本身就不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研究,要么就没有操作的意义。
(2)学术课题要结合前沿科学和现实需求问题。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研究领域,研究的课题自然也是比较多的。因此,在涉及到交叉学科研究的选题时,就要有重点。比如当下的应急物流问题,生鲜电商物流配送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供应链优化与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3.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组织建设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机构大部分是按照院系或独立的科研机构进行管理,硬件资源大都镶嵌在院系或科研机构里,融合与共享很难得到组织支撑[4]。几乎大多数研究型大学都组建了林林总总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但是由于其组织形式不够健全,缺乏组织战略,往往只停留在不定期的学术交流上,真正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工作开展的情况不尽如人意。这种跨学科中心合作仍旧流于形式,并没有进行真正的跨学科整合与研究。同时,跨学科学术组织结构也缺乏科学性,学术背景同质化,一些大型的科研项目和任务很难单独承担,往往采取一个学校牵头、几个学校联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松散,各司其职,难以形成合力,与学科交叉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建设时,由于先天的交叉基因,在当前“双一流”背景下,一些学校可以本着建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一流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目标,整合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农学等各自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集成多学科学术资源。上海海洋大学作为行业背景颇深的地方性高校,应结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术资源,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原有学术积淀,开展相关交叉学科研究,建设跨学科研究技术平台。
3.3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人员建设
除了构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硬件资源外,也不应忽视学科团队的建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团队是指来自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科具有相异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以特定的科研项目、基础研究或者特定的科研机构为纽带聚集在一起,应用相关各个学科的先进思想观点、知识和方法解决相关的科学或社会问题,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的功能系统。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体,在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为核心研究的科研平台上开展多种科研合作。
交叉学科的学术组织更易于建立起交叉学科研究学术团队。有学者对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交叉学科的学术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对其它学术机构具有显著的协同效果。交叉学科的学术团队往往有其自设标准,该标准发挥了辐射作用,进而影响整个学校。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把承载着不同学术背景、具有不同认知范式以及不同学科价值观的学术骨干汇聚在一起,在他们的交流和研究活动中实现学科交叉,就复杂的科研问题展开跨学科的合作,因此,科学活动的主体是跨学科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考察跨学科的发生机理就不难发现,学科之间不会自动交叉,当代跨学科的研究中学科交叉主要是在科研团队成员的互动与交流中发生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团队的建设己经成为促进学科交叉的重要力量。
4.1 组织管理结构
目前,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的高校(研究所除外)多数采用学院制结构,即“校-院-系(专业教研室)”型的学术组织结构,几乎所有的跨系、交叉学科组织都建立在以院为单位的基础上,很少跟其他院系合作,跨校更为少见。现有的交叉学科组织主要包括:交叉学科研究实验室、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交叉研究中心等三种类型,它们在组织结构和隶属关系上一般有三种形式[5]。第一种形式通常设置在一个学院,该学院进行牵头,组织相关院系参与课题研究,如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第二种不隶属于任何学院,交叉研究中心自行组织管理,独立运行,联合相关院系进行交叉研究。最后一种是隶属于某一专业系,系负责牵头管理,相关专业系参与协同。
4.2 组织运作方式
交叉学科的组织运作方式不外乎三种形式:首先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矩阵型运作方式,具体形式往往是同一院校组织校内两个或两个以上个院系联合申报项目,开展合作研究。其次是混合型运作方式,通常是由于某一立项课题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包括短期或长期)组建某一交叉学科组织体系,根据项目下各个子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组织分配学术要素,安排研究进度,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学术人员以及实验装备等资源条件的效用。最后一类是是松散型组织运作方式。该组织方式常常运用在独立设置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某个研究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发布招募通告,以现有研究和工作为基础,寻觅志愿研究机构和人员,进行跨学科研究。
4.3 人员结构
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人员结构来看,基本与我国大学教职工一般无二,与户籍制度相仿,教职工大多按专业结构进行划分,隶属于某一院系。目前的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在组织学术队伍协同攻关的同时,往往并不改变成员原有的隶属关系。这部分人员在开展交叉研究的同时,可能也受到隶属单位的教学科研考核任务。这种双重压力往往导致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或者自动离开交叉学科机构。如果学校能多提供一些流动“编制”给这些学术人员,给予稳定的收入支持,在一个或者两个学术周期内进行单独考核,会更加有利于稳定人员结构。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增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给出了高校科研人员适度兼职的制度保障。这将有利于交叉学科人员结构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目前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建设的研究还是不够完善的。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发展,从而加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建设,以显著提升我国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设值得所有物流学界同仁思考和实践。希望“交叉学科”创新发展新机制能尽快建立,推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叉学科建设跃上新的台阶。
[1]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R]. In Reports From the Field.Washington,D.C,1991.
[2]Klein J T.Crossing Boundaries:Knowledge,Disciplinari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ities[M].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6.
[3]Joseph T.Tykociner,Outline of Zetetics[M].Philadelphia:Dorrance,1966.
[4]胥秋.大学交叉学科组织的类型与特点探究[J].现在教育科学,2016,(1):86-90.
[5]张炜,翟艳辉.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现状及其运行机制探析[J].软科学,2003,17(5):63-64.
[6]张建卫,赵辉,罗庆生,等.美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评析与实践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59-63.
Study o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ter-disciplines:In the Case of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hen Xin,Yang Deli,Guan Hongbo
(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In this paper,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 construction,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and personnel construction,w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e of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hen from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tructure,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mode and personnel structure,analyzed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inter-discipline.
inter-discipline construction;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operational mechanism
F274
A
1005-152X(2016)12-0030-03
10.3969/j.issn.1005-152X.2016.12.007
2016-11-09
上海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A1-2045-16-0001);上海海洋大学教改项目(B1-5003-15-000141)
沈欣(1979-),江苏兴化人,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