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蓉 夏增亮
基于范畴化理论英汉词汇的对比分析—以“and 、or”与“和、或”为例
何蓉 夏增亮
(兰州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认知视角以及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词汇语义间的异同。本文运用范畴化理论对英汉词汇的相通性与差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讨论了“and、or”与“和、或”之间相应词语的特征在同等范畴与不同范畴中的区别与联系,并且还体会了语义特征在同等范畴或不同范畴下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范畴化理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
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8]词汇恰好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元之一,是语言运用中最关键的部分。那么,词汇就在语义学的各个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主要探讨范畴化理论在英汉词汇中的对比分析,以“and、or”与“和、或”在范畴化理论下的异同点为针对目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语言学研究发展的基本因素。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指出,没有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4]我国学者杨红俊指出,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体系中结构和意义的统一体,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4]单世栋认为,对比分析是进行语言研究的一种极有效的方法。因为它使被对比语言的共性和特性更显突出,使语言描写和阐述更臻于完善,因而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8]吕叔湘先生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性、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样比较得到更深刻的体会。”[11]那么,以下将通过范畴化理论对比分析研究英汉对应词之间词义的灵活,语义的宽泛以及突出表现的种种特性。
范畴化理论包含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范畴化有助于人类高效地使用各种语言中的语义特征,来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因此,范畴化是人类对外界的各种信息与事务进行组织规划的一种高效而经济的方式,也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它主要是人类从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中,通过一定的合理化的认知过程,从各种差异中寻找相融性,并通过各事物间的各种特殊性来进行有效地分类规划,从而避免人类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复杂性。非范畴化是在一定的有限的语义范畴中,某些范畴成员在不断变化的学术研究下,范畴化语义特征逐渐消失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个语言实体的语义特征和涵义发生的变化,它是一个范畴化逐渐向非范畴化递进演变,并最终演变成其他范畴成员的缓慢过程。
(一)比较英汉词义的精确与灵活
英汉文字结构和构词方法的不同决定了英语词义的灵活、语义的宽泛,突出表现为一词多义。[8]可是,这并不代表英语词义含糊笼统,汉语词义就明确清晰。其实,在近代西方的思维模式下,精确性是最具明显的特征之一。那么,英语词义的范畴就显得比较狭窄,对事物概念的范畴化就突显出精确性。而汉语词义表现的比较模糊,具体的词义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才能确定。英汉词义的这些不同,主要是由于其民族习惯、语境差异、认知方式、表达习惯以及语义特征的不同。
(二)英汉词汇对应对比
词汇对应是指一种语言里的某个词汇和另一种语言里的某个词汇其语义恰好正好对应,且引申意义、使用范围也基本一致。[8]英汉词汇完全对应的词是少之又少,这种词汇主要集中在专有名词等具体词汇中,而大部分词汇仅仅是部分对应。而这种对应词语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类语言的发音模式、思维方式、构词方法以及认知方式的不同。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了认识世界,从而将世间万物分类规划成范畴化的三个层级结构—上级层次、基本层次和下级层次。基本层次范畴向上扩展为上位范畴,向下扩展为下位范畴。[9]如若没有对千变万化的事物加以范畴化层级结构的划分,人类将永远不会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事物的处理方式以及生活中的种种有效经验。在这种最基本的认知范畴的基础上,基本范畴词汇和基本范畴具有如下特点:
(一)其成员具有明显的能被感知的对外区别性特征。如狗与猫比,狗有更明显的区别特征,所以,狗和猫是基本范畴;[1]
(二)是完整的感知外形区别特征和内部相似形达到理想平衡的最高等级。单个事物的意向能反映整个范畴特征。在次等级上,人们可以用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信息;[1]
(三)运用最简洁的中性词汇,其使用频率最高。[1]
因此,英汉词汇不仅在潜意识的基本概念中有共性与区别,而且在广义的词汇内涵与其所延展的高级词汇中也有明显的异同点。
范畴化理论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事物整体的特征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语言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概念理论系统。但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感知器官、相同的认知分析能力,并且相同的会与外界进行接触交流。那么,各种语言在范畴化理论下的概念语义内涵有着不可或缺的共同之处,英汉词汇也不例外。尽管如此,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来看同一种关系结构,将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因而各个语言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语言词汇也是如此。
(一)and与和在范畴化理论下的异同点
英语词汇中的and在作连词时,连接具有同等语法作用的词语、短语、从句或句子,表示并列或附加关系。其含义可解释为:和,与,及,跟,同;并;兼;又;也;亦;另外,此外,而,而且。当and不作连词时,其含义还有:加,加上;表示结果:那么,则,而,因此,所以;那么,然后;表示对比:可是,但是,而(是),相反。
然而,在汉语词汇中,与英语词汇and 相应概念的是和字。它们在语义学的角度范畴内,同属于连词。和的语义含义有:表示平等地联合关系,这层含义与连词 and 的功能相近;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或者。
尽管and 与和就其核心范畴即为连词,并且其含义均有并列的关系,这层关系可称之为中间范畴。如:apples and pears(苹果和梨子);我和你。这就说明在英汉词汇中,语义范畴的基本层次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但是以范畴化理论为基础,就不同的范畴角度分析,and 与和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6 and 4 equals 10(6加4等于10);They told her and she wept(他们对她一说,她就哭了)。不同角度的认知视角以及不同的语义特征可以使同一个基本单元在不同的范畴内具有不同的语义涵义以及不同的特性。
由此可知,和不只是表示并列关系,也表示选择关系。那么就他们不同的概念系统来看,它们的语义之间的确存在着无可厚非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词性方面,而且他们还有很多不同的概念。当然,这些不同都是以不同的参照物为基础的。
(二)or与或在范畴化理论下的异同点
英语词汇中or的语义特征有:
1.作连词时,其含义有:或,或者;还是;和;否则,要不然。依次举例如下:
(1)连接并列的单词、词组、短语或句子,表示‘或者’的意思。
We can study further or find a job.我们可以参观世界公园,或者周游全世界。
(2)用在选择疑问句中可灵活的译为“还是”。
Is that a desk or a chair?那是桌子还是椅子?
(3)否定句中代替and,表示和的意思。
I don’t like apple , pear or banana.我不喜欢苹果、犁和香蕉。
(4)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表示否则,要不然的意思。
Come on ,or you will be late.快点,要不然你就迟到了。
2.作介词时,有在……之前,比……更早的含义。后接ever或ere。如:
I doubt he will be dead or ere I come.我不相信他在我来到之前会死。
汉语词汇中或的语义特征有:
(1)作副词时,表示不定的词。或许,也许得意思;
(2)作代词时,泛指人或事物。有的,有人的意思;
(3)作动词时,通“惑”,迷惑的意思;
(4)作连词时,表示选择或并列的关系。译为或者的意思。
那么,or与或在不同的语义范畴下其语义特征具有广泛性、非统一性和部分相似性。or与或都在作连词的情况下,其语义特征才是相通的。当然,从不同的语义视角下分析语义有相似性的英汉词汇时,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再者在不同的范畴层次中,其语义特征更是大相庭径。
(三)在范畴化理论下英汉词汇产生异同的原因分析
英汉二语不同的语言从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通过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思维视角、不同的认知习惯、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不同的习俗等,在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长期的约定俗成了一种各自的文化背景。而词汇是语言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然,久而久之人类就会形成一种各自不同的、高级的认知活动,这就是范畴化理论。在范畴化理论下,人类将客观事物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类规划成不同层级结构,并从这些层级结构中,寻求客观事物语义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通过这种高级的认知与范畴规划,使得二语词汇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层级结构,给予人类认识二语词汇以及认知世界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四)消除范畴化理论下英汉词汇异同的策略
1.了解两国的地理历史知识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起源都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变迁,因此,要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就一定要对其从起源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加以研究。
2.挖掘词汇中的深层内涵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我们应该意识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下,可以促使人们对不同的形象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在不同的语义背景下,不同的语义范畴下,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语义内涵,这些内涵的多样性使高低语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关注中西方文化的社会风俗
文化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4]当然,文化同样制约着词汇的运用。在范畴化理论下的语言学中,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两国人民对同一事物的语义范畴中的象征意义也有不同的观点。如见面打招呼,中国人喜欢用“你吃了吗?”来与对方进行寒暄。而英语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吃晚饭了吗?)表示向对方发出邀请的意思。所以,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社会风俗是相当有必要的。
4.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
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学习运用当中,尽管我们对词汇的语义特征通过范畴化理论分类规划成很多个非常明显的结构层次,但要非常精准的使用一个词汇的正确含义,就必须了解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上的异同。使自己在日常的交际中对词汇应用自如。
范畴化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间,寻求相似性的一种区别于一般认知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类属层次的划分与区别,而达到了认知目标的秩序化和联系化。本文通过对汉英词汇中“and、or”与“和、或”的相应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词汇中相应的两个词或多个词的语义范围与有广泛性、差异性与相似性。他们之间的语义范畴很丰富,不同的词性范畴在不同或相同的语义范畴下,异同点显而易见,而在此情况下,同一范畴或不同范畴之间显性与隐性的关系也就凸显在我们眼前了。
综上所述,英汉词汇的语义特征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范畴化理论等级结构的影响。二语间相应词汇在同等范畴和不同范畴中都存在相似性与差异性,而且在原有的最基本的词汇中,其基本语义具有广泛的滋生延展能力,并且其含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在这种语义范畴的各种性能下,寻求二语词汇之间的异同点是本文的重点。当然,要详尽地研究表述范畴化理论下英汉词汇的异同,还需要更多的学者来一起探索。我们相信,范畴化理论对英汉词汇的客观影响一直需要广大的学者来探讨,并且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与成功。
[1] 李佳新,郭锐.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范畴化视角[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3):6-8
[2] 马书红.英汉空间范畴化对比分析—以in、on和(在)…上,(在)…里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1):132-136
[3] 马书红.英语空间介词语义成员的分类与习得—基于范畴化理论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 外语学院学报,2010,33(4):64-69
[4] 杨红俊.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J].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2010,(2):139-140
[5] 杨伟光.范畴化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0,(3):160-162
[6] 黄俊利.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英汉构词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3):96-97
[7] 刘莉,李雪.范畴化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词汇习得与教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 (2):129-131
[8] 单士栋.《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述评[J].聊城大学学报,2011,(2):42-44
[9] 张嘉棋,王亚蕾.范畴化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7):172-174
[10] 张欣.范畴化原型理论和大学 [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9):126-127
[11] 高蕾.多维视角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99-100
[12] 燕芳.范畴化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4):42-456
[13] 张智博.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以动词的词类转化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0):132-133
[14] 周湘如. 范畴化理论视野下的英语词汇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2):165-166
[15] 孙永君.范畴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3,(3):54-56
2016-3-3
何蓉(1978.10--),女,甘肃兰州人,讲师,兰州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夏增亮(1980.3---)男,硕士,副教授,甘肃高台人,兰州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外语教育技术、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