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南阳州泰事迹考略*

2016-03-16 06:27胡以存
关键词:荆州南阳

胡以存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魏南阳州泰事迹考略*

胡以存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南阳人州泰,在曹魏政坛颇有影响,但陈寿《三国志》记载极简。文章依据相关史料,大体勾勒州泰仕宦履历,可知州泰深受司马懿赏识,不仅立功于新城擒孟达一役,更是司马氏在荆州的利益守护者,在魏晋易代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州泰;南阳;荆州;司马懿擒孟达

三国时南阳州泰,太和元年司马懿擒孟达时为大军先导,后擢新城太守,转镇兖、豫诸州。陈寿《三国志》附州泰事迹于《邓艾传》后,略云:

艾州里时辈南阳州泰,亦好立功业。善用兵。官至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景元二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壮侯。

裴松之注中引《世语》言泰事较详:

初,荆州刺史裴潜以泰为从事,司马宣王镇宛,潜数遣诣宣王,由此为宣王所知。及征孟达,泰又导军,遂辟泰。泰频丧考、妣、祖,九年居丧,宣王留缺待之,至三十六日,擢为新城太守。宣王为泰会,使尚书锺繇调泰:“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乞兒乘小车,一何驶乎?”泰曰:“诚有此。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獼猴骑土牛,又何迟也!”众宾咸悦。后历兖、豫州刺史,所在有筹算绩效[1]783。

州泰于曹魏后期政局有一定影响,惜乎尚未见较有系统的论述,故不惴谫陋,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平事迹略作疏理,分述如下。

一、州泰仕宦履历

州泰任新城太守,起迄时间未详。司马懿攻灭孟达在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州泰频遭丧事应在稍后不久,否则,他当迅即就职,以安地方。居丧九年后,应为青龙、景初之际①。太和二年孟达诛后,“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县为上庸郡,锡县为锡郡”;太和四年“丙申,省上庸郡”;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五月“丁未,分魏兴之魏阳、锡郡之安富、上庸为上庸郡。省锡郡,以锡县属魏兴郡”[1]109。新城地属前线,政区屡有变更,未审此次疆域调整与州泰任职新城相关否?

州泰新城任上时间颇长。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曹魏荆州方面曾对孙吴西部用兵,战果颇丰:“春正月,荆州刺史王基、新城太守(陈泰)[州泰]攻吴,破之,降者数千口。”[1]124是时州泰仍在新城太守任上,若以景初元年上任计,则州泰任职新城至少14年。

此次战役,始于王昶所议,故《三国志·王昶传》记载前后经过甚详: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嫡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民夷与新城郡接,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絙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于是昶使积驽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1]749-750。

是役,泰及二王皆有功,王昶受赏,王基亦得“赐爵关内侯”,未审州泰赏赐如何。幸《晋书·景帝纪》记司马懿、司马师权力更替一段话可稍供检索:

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诸葛诞、毌丘俭、王昶、陈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邓艾、石苞典州郡……四海倾注,朝野肃然。”[2]2

嘉平四年春,诸葛诞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毌丘俭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王昶为征南大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从宛移新野,此三人居官任职情况皆见诸史册。陈泰于“嘉平初,代郭淮为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淮薨,泰代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1]638-639,言下之意,陈泰于正元二年接征西将军职。但是,据《郭淮传》,嘉平二年时朝廷便下诏“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1]736,可证陈泰接征西将军职应在嘉平二年,否则,正元二年郭淮死时陈泰接任的应该是“车骑将军”。此五人中,唯胡遵职务稍低,为征东将军。但据司马彪《战略》,“嘉平四年四月,孙权死。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表请征吴。朝廷以三征计异,诏访尚书傅嘏”[1]625-626,将胡遵与王昶、毌丘俭并称“三征”,说明他权势不减(后来毌丘俭反时,他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之间,绝其归路)。则所谓“都督四方”者,皆是征、镇级别的高级将领。

次一级四人中,王基为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石苞为徐州刺史,各领一州。邓艾则于嘉平四年从城阳太守迁汝南太守,至次年方为兖州刺史。不过,邓艾在城阳太守时即“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1]776。州泰守新城“兵马郡”,嘉平三年伐吴之役有功受赏,虽不一定能如刺史王基那样赐爵关内侯,却也可以如邓艾那样加杂号将军,颇疑泰传“征虏将军”为此时所加。盖此四人或为刺史,或典大郡,参预军事,对曹魏政局有颇大影响。

至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诸葛诞反于淮南,六月,司马师“使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简锐卒为游军,备外寇”[1]771-772。则州泰已在兖州刺史任上。

在州泰之前,邓艾任兖州刺史,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不克而归,邓艾料定诸葛恪必亡,“恪归,果见诛。迁兖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时在嘉平五年(公元253年)或稍后。毌丘俭平,邓艾吴大将军孙峻,“其年征拜长水校尉”,八月,“以破钦等功,进封方城乡侯,行安西将军”(亦见《三少帝纪》),最后实任安西将军职[1]777。邓艾去职,在正元二年(公元255年),下距甘露二年不过3年,则州泰接任邓艾兖州之职明矣。州泰转官的原因亦如邓艾,是平定毌丘俭中立下的战功,但泰功未见著录。

甘露四年(公元259年),州泰转镇荆州,本传中“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应即为此时,事见《晋书·文帝纪》:

四年夏六月,分荆州置二都督,王基镇新野,州泰镇襄阳。使石苞都督扬州,陈骞都督豫州,钟毓都督徐州,宋钧监青州诸军事[2]36。

《世语》云,州泰“历兖、豫州刺史”,若所记属实,则州泰自兖州转豫州当在甘露三年。三年六月“辛卯,大论淮南之功,封爵行赏各有差”[1]141。此前豫州刺史是由荆州刺史转任的王基,“钦等已平,迁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两年后,即甘露二年,诸葛诞反,“基以本官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诞平,“以淮南初定,转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东武侯”[1]753-755。

王基于诞平后转任征东将军,而豫州刺史由在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兖州刺史州泰接职,亦似正常。州泰既得谥为壮侯,故颇疑他因平诸葛诞而得以封侯。州泰此次战绩,详见于《三国志·孙綝传》:

朱异帅三万人屯安丰城,为文钦势。魏兖州刺史州泰拒异於阳渊,异败退,为泰所追,死伤二千人。綝於是大发卒出屯镬里,复遣异率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万人攻魏,留辎重於都陆。异屯黎浆,遣将军任度、张震等募勇敢六千人,於屯西六里为浮桥夜渡,筑偃月垒。为魏监军石苞及州泰所破,军却退就高。异复作车箱围趣五木城。苞、泰攻异,异败归……[1]1447

要之,综合史籍,若以上推测尚不乖于事理,则可得州泰仕途履历大体如下:

黄初间,荆州刺史裴潜以泰为从事;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底,司马懿军攻孟达,州泰导军;

约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前后,“三十六日”而为新城太守;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正月,与荆州刺史王基攻吴,有功;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毌丘俭平,接邓艾为兖州刺史;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从伐诸葛诞,拒朱异,有功;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平诸葛诞功,接王基职,转任豫州刺史;

甘露四年(公元259年),转镇荆州,王基镇新野,泰镇襄阳;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薨。

二、州泰守新城发微

州泰是司马懿擒孟达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亦是司马懿赏识的人物,故可等候州泰居丧九年。但值得说明的是,新城地处前线,为“兵马郡”,军情紧急,断无太守空缺九年之理。况且,司马懿离任荆州以后,他能否决定新城太守人选亦属疑问。只有到景初元年时,明帝调太尉司马懿主持征讨辽东,他方可名正言顺将州泰超擢为新城太守。故此,《世语》“九年居丧,宣王留缺待之”云云,当意指司马懿意中新城太守唯有州泰,他人非其所望。

若上节勾勒州泰仕宦履历无误,则他在新城太守任上长达18年之久。在此期间,司马懿威权日重,唯他所赏识的州泰未见擢升,其真实用意,恐需从荆州局势着手。

司马懿之后,主政荆州的有毌丘俭。俭以“东宫之旧,甚见亲待”,出为洛阳典农,后迁荆州刺史。俭在荆州数年,“青龙中,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但《三国志》又言,“明年,帝遣太尉司马宣王统中军及俭等众数万讨渊,定辽东”[1]761-762,故司马光《资治通鉴》将俭刺幽州事系于景初元年[3]2319。景初元年距太和五年不过6年光景,故毌丘俭任荆州刺史即使不是紧接司马懿离任,亦应相距不远。毌丘俭之后,景初元年七月时胡质已任荆州刺史,事见《明帝纪》。

正始二年,都督荆、豫的夏侯儒离任,见裴松之引《魏略》:

儒字俊林,夏侯尚从弟。初为鄢陵侯彰骁骑司马,□□为征南将军、都督荆、豫州。正始二年,朱然围樊城,城中守将乙修等求救甚急。儒进屯邓塞,以兵少不敢进,但作鼓吹,设导从,去然六七里,翱翔而还,使修等遥见之,数数如是。月余,及太傅到,乃俱进,然等走。时谓儒为怯,或以为晓以少疑众,得声救之宜,儒犹以此召还,为太仆[1]477。

此“太傅”为司马懿,事见《三少帝纪》,干宝《晋纪》亦记其事,为裴松之引注。或曰“□□”为“宣王”,恐不确,司马懿此时为太傅,征南将军等职也非他所能任命。

司马懿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后,在抵御诸葛亮北伐的战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取代诸夏侯曹一系掌握曹魏政权的主要军权,其在关中的旧部,成为日后支持司马氏代魏的重要政治筹码。方家对此阐发甚明,勿需赘言。

但曹魏并非对人臣独大的可能性毫无防范。司马懿离任荆州,魏明帝马上加强了对荆州的控制。夏侯儒属曹魏亲贵,文帝时即任护军,与凉州刺史张既用兵雍、凉,司马懿由荆州移镇雍、凉,夏侯儒即调任荆、豫。明帝以并不十分知名的夏侯儒接替司马懿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算是对夏侯曹一系军权受损采取的补救措施。夏侯儒为夏侯尚从弟,本可继承夏侯尚的政治遗产,坐镇荆州,无奈夏侯儒不以将略见长。至正始二年被迫还朝时,夏侯儒并未对荆州产生深远影响。

正始中,王昶由兖州刺史迁徐州,后“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1]748-749,昶于青龙四年为太尉司马懿所举。为平衡司马懿在荆州的影响,正始“九年冬,李胜出为荆州刺史”[1]285,胜为曹爽亲信,随即于高平陵之变后与爽等被夷三族,并未成行。

嘉平元年,王基为荆州刺史。尽管青州刺史王凌曾表请王基为别驾,甚至宁肯得罪司徒王朗也不愿遣王基离开青州应辟[1]750,但王基与王昶一样,在司马懿与王凌的冲突中选择司马懿②。魏晋之际,王昶、王基先后坐镇荆州,手握重兵,为司马氏立下功勋。

司马懿于擒孟达一役时即引州泰为腹心,则州泰长期守职新城,固有新城战略要地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一直坚守着司马懿在荆州的利益。嘉平三年,王昶、王基与州泰共同伐吴,取得重大胜利,“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1]750。荆州彻底为二王所控制,尔后州泰转任充州刺史,任上于甘露二年镇压诸葛诞,与监军石苞大破前来策应的吴军③。甘露三年,转豫州刺史。甘露四年,回镇荆州,本传“官至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即此,事见《晋书·文帝纪》。

州泰独领方面的辉煌,与他在夏侯儒、胡质主政荆州期间的沉寂,成鲜明的对比。这固然是缺乏机会,但他作为司马懿的心腹,蛰伏新城十数年之久(约公元237—251年),确实非同寻常。不管主观意图如何,齐王芳期间,州泰已然成为司马懿在荆州的利益代言人,王昶、王基能迅速掌控荆州,以及嘉平四年伐吴之役的胜利,均与州泰不脱干系。唯有荆州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州泰才转任豫、兖,最终仍是返回荆州坐镇,“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

由上引《景帝纪》嘉平四年人员名单,可以看出,在征、镇级别高级将领之后,王基、石苞、州泰、邓艾四人与司马氏关系密切。州泰、王基、邓艾皆为司马懿所辟,而石苞虽不为司马懿所喜,却是司马师的心腹。其中,州泰、王基及王昶三人皆守土荆州,足证司马懿对荆州经营之力。

三、州泰受知司马懿

州泰“善用兵”,治理地方“所在有筹算绩效”,才干优长。但他为荆州从事时,将略、筹算等才能恐无机会脱颖而出。其入司马懿彀中,除了司马懿的识人之能外,应与他所显露的才能大有关系,似可略作发明。

州泰颇善行人辞令,深具外交才干。司马懿身为方面大臣,裴潜令州泰数诣,可证他擅应对,此点已为史籍所明言。所可瞩目者,此前裴潜与新城孟达联络,亦应由州泰所任。

孟达所据东三郡,在地理上应属梁益而不属荆州,故为常璩《华阳国志》所载。申耽、申仪兄弟“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与张鲁通”[1]994。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张鲁后,分锡、上庸二县为上庸郡,以申耽领上庸都尉,后为太守。孟达据新城(治上庸),所领又以蜀中子弟为主干,具有一定割据性。汉水谷地的封闭性,也使得东三郡与外界往来较少,道路不为外人所熟知——若非如此,州泰导军之功也不至载入史册。

州泰之所以能导军攻孟达,当然是他熟悉上庸地区地理。但以常理论,州泰为南阳人氏,东三郡并非本乡本土。那么,他之所以能熟悉南阳至上庸的路径,恐怕多因其由于公务常往返南阳、上庸之间。毕竟,孟达附魏之后,地位比较超然独立,夏侯尚与孟达关系亲密,裴潜接任荆州刺史后待孟达应一如其旧,与孟达的联络自然要注重使者的选择,而不能纯以公事公办。裴潜既然能“数遣诣宣王”,可想裴潜将之倚为外务助手,则裴潜与孟达的联络,州泰难辞其任。

干宝《晋记总论》云:“昔高祖宣皇帝……取邓艾於农隙,引州泰於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4]2176邓艾“农隙”者,是其典农之官,而后为将;“引州泰于行役”,则强调其善于外交辞令,并以此相知于司马懿。

州泰为司马懿相知,《世语》定在“镇宛”之时,人多以为是“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时[2]5。考诸《裴潜传》,“文帝践阼,入为散骑常侍。出为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奏通贡举,比之郡国,由是农官进仕路泰。迁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明帝即位,入为尚书”[1]672-673。裴潜任荆州刺史时间,万斯同《魏方镇年表》断为黄初六年,裴潜接替还京的夏侯尚,似可依从。而裴潜离任荆州,在明帝即位之初。明帝黄初七年五月即位,似不可能马上召还裴潜,但是年八月败吴将诸葛瑾后,有一次“论功行赏”,至十二月,又有一系列的升迁,涉及钟繇、曹休、曹真、华歆、王朗、陈群、司马懿等。后一次为新帝登基后对重臣的调整,而前一次的战争发生在荆襄地区,升迁荆州刺史裴潜的可能性较大。

退一步言,即使裴潜未在黄初七年“入为尚书”,那么,他最迟也当在太和元年六月屯宛时去职荆州刺史。若此推论正确,则《世语》言州泰得知于司马懿非在太和元年六月后明矣(细味其语,亦非裴潜、司马懿交接时引州泰居中)。

裴潜任荆州刺史时间不长,若排除太和元年六月司马懿任职荆州的时间节点,则他在此期间与司马懿有交集的,只能是黄初七年八月,“吴将诸葛瑾、张霸等寇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斩霸”[1]92。

就情理而言,朝廷派司马懿为主帅领大军御敌于荆州,身为荆州刺史的裴潜自当有襄助的责任。此时数遣州泰诣宣王,自在情理之中。导军之功,可方之田畴④。更何况,在此之前,司马懿几乎没有触及到军事领域,也不熟悉他从未涉足的荆襄地区。而熟悉荆襄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曹魏在荆襄一带战争屡次不利,未尝不与此相关,更有甚者,身为五子良将的于禁,因“汉水暴溢”而导致“七军皆没”,以至于曹操差点徙都以避关羽锋芒。

《三国志》云“艾州里时辈南阳州泰,亦好立功业”,足证州泰平日之用心。邓艾“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1]775,州泰亦约略似之。可以说,熟悉地理、通晓军略的州泰,实是初领大军的司马懿的得力助手。御吴国之敌,亦非弭平内部半割据势力所能比拟,因此,黄初七年抵御诸葛瑾之役中的州泰,其重要性远甚于太和元年末擒孟达之役。

裴潜为人,明识治乱,余嘉锡先生论他对魏武帝言刘备属“推测形势而为是言”[5]455,州泰善行人辞令,晓荆襄地理,其“数遣诣宣王”正投彼时司马懿之所急需。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州泰之所以受知于司马懿,是在擒孟达之前一年的御诸葛瑾一役。若此论不误,则我们甚至可以再进一步推论,擒孟达是司马懿所需,亦是他所主导,但其间谋划、襄助新城用兵之事的,州泰之功甚巨。

四、“调泰”事略考

裴松之论郭颁《世语》曰:“颁撰《魏晋世语》,蹇乏全无宫商,最为鄙劣,以时有异事,故颇行於世。”[1]133不过,据《隋书·经籍志》载,“《魏晋世语》十卷,晋襄阳令郭颁撰”[6]960。州泰为南阳人,又久镇荆州,郭颁以晋世襄阳令的身份记其事不至荒谬太甚,《世语》所述当可信从。

《世语》载“宣王为泰会,使尚书锺繇调泰”,卢弼《三国志集解》考之甚详:

《御览》繇作毓,陈浩曰:“钟繇已卒於太和四年,疑调泰者当是钟毓。”何焯曰:“检毓传,正元中乃为尚书,齐王初方官黄门侍郎,世语当是称其后来所历之职,若当泰典郡时,毓已先践八座,恐不得屈滞相啁矣,《世语》所记,疑其不实。”钱大昕曰:“陈景云云,宣王擢泰守新城当在辅少帝筦朝政之时,钟繇前卒已久。《御览》作钟毓亦非,毓正元中为尚书,泰典郡时毓已先践八座,不得以屈滞相嘲,当是尚书郎钟会,会正始中为尚书郎,资名尚浅,故得以栖迟下仕排之也。”弼按:泰从司马懿征孟达在太和初,除去居丧九年,适在青龙之际,是泰典郡时毓尚未践八座也,作毓作会,俱可通[7]646。

钟繇卒于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若州泰出任新城郡在景初元年前后的推论不错,则正如陈浩诸人所指出的那样,钟繇实无死而复生来“调泰”的可能。当然,这个人也不太可能是钟会。据钟会《母传》,钟会生于黄初六年(公元225年),至“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1]784,则州泰出任新城时他不过十二、三岁,不太可能与会;纵使在座,此时钟会尚未入仕,不得云“守吏职”。

钟毓“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本传言其上书明帝,言“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事在太和二年,则毓当生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前。钟毓、钟会兄弟年龄相差至少十岁以上,故《世说新语》“言语”第十一条“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云云,前贤余嘉锡先生引程炎震语“此似谓毓、会年并十三年”已驳其非[5]85。

若依上述推测,调泰时钟毓至少二十二岁,为黄门侍郎,与十四岁为散骑侍郎相比,迁官当然称不上“速”了。毓后来官运亨通,正元中为尚书,《世语》所云,应是后来官职。

州泰为邓艾“时辈”,年岁当与邓艾相差不远。考艾本传,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邓艾徙汝南,十二岁随母至颍川,后在颍川郡襄城县典农中郎将下属为吏,则艾生不早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⑤。州泰黄初六年被裴潜辟为从事,或稍小于邓艾,出守新城年不满四十,门第寒微而年岁长于毓,故司马懿使之互嘲而“众宾咸悦”。

注释

①这种简单地递加,只能作为推测州泰任职新城太守的一个凭证,其中不确定因素较多。

②王昶“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而“兄事之”,见陈寿《三国志·王昶传》,第743页。

③此事可详见陈寿《三国志·诸葛诞传》,亦见于《三国志·孙綝传》。

④田畴导军攻乌丸,“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田畴辞让,后“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复以前爵封畴”,亦为畴所辞(事见陈寿《三国志·田畴传》,第343页)。攻乌丸与擒孟达,战争规模各异,导军之功则同。

⑤艾死于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泰始三年议郎段灼上书为艾鸣冤,有“七十老公,反欲何求”之语,上距建安二年67年,与此语正合,故断邓艾生于建安二年或稍后。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房玄龄.晋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4.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卢弼.三国志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责任编辑龚勤)

The Research on Nanyang Zhou Tai's Deeds in Kingdom of Wei

HU Yicun

(Normal School,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Zhou Tai, born in Nanyang (now a city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was quite influential in Kingdom of Wei (220 A.D.-266 A.D.).However, there are not many words about Zhou Tai in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by Chen Shou (233 A.D.-297 A.D.), a historian in Xijin Dynasty (265 A.D.—316 A.D.) .Based on relevant historical record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escribes Zhou Tai's history of holding vital posts in Kingdom of Wei.He was highly appraised by Sima Yi (politician and strategist of Kingdom of Wei in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 for capturing Mengda in the battle of Xincheng and the agent of Sima Yi's interest in Jingzhou (now a city in central Hubei Province, China) , as well as his unneglectable role in the replacement of Wei Dynasty by Jin Dynasty.

[Key words]Zhou Tai;Nanyang;Jingzhou;Meng Da captured by Sima Yi

[收稿日期]2016-04-03

*[基金项目]黄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三足鼎立格局中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y132。

[作者简介]胡以存,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3-0054-06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3.010

猜你喜欢
荆州南阳
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中国荆州·首届中华诗人节合影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