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家族的孝道特点与意义

2016-03-16 06:23王玉德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主持人语:

黄香家族的孝道特点与意义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二十四孝》之中黄香的事迹,人们仅局限于“扇凉其枕簟”。其实,对黄香事迹的意义应当放到更加广泛而深刻的角度认识。黄家的黄香、香子黄婉、婉孙黄琼,四代三人都是孝的楷模。黄氏家族的孝道特点在于:不仅在家讲孝道,而且对国家讲忠诚,还反映社会的诉求,做有良心的人。

黄香;黄婉;黄琼;孝道;汉代

中国历史上重视孝道的家族成千上万,而东汉江夏黄香家族的孝道颇具特色,有必要展开分析,以期弘扬其正能量。黄香的事迹见于《二十四孝》,史源于南朝刘宋范晔撰《后汉书》。历史上,黄香的传闻,民间仅局限于“扇凉其枕簟”,似乎这个孝子只有“温席”之事而已。其实,黄香的孝道不仅有“爱亲”之孝,还有家族传承之孝,忠君爱民之孝。黄香、香子黄婉、婉孙黄琼,四代三人的事迹,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在家讲孝道,做孝子;二是在朝廷讲忠诚,做忠臣;三是在社会上讲传承,有良心。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与“百孝”故事中,黄香重孝道是最真实、最没争议、最有意义的故事之一。*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把二十四孝分为几类,一类是可以仿效的,如《黄香扇枕》;一类是可怀疑的,如《哭竹生笋》;一类是《郭巨埋儿》。

一、家庭的孝子

黄香、黄婉、黄琼在家尽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孝敬父母。黄香尽孝的故事,在历代的传闻中不断增加信息,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汉代至南朝时期。范晔在《后汉书·黄香传》中记载:“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1]2613黄香九岁时就失去了母亲,他一直思念母亲,哪怕身体虚弱,也没有停止过丧礼,邻里都说他是特别讲孝的孩子。这是对黄香孝道最早的记述。

第二阶段是唐宋元时期。社会上流行“二十四孝”故事,黄香的孝道增加了一些信息,说黄香“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温其被席”[2]90。这就把黄香执孝具体化了,从“黄香思母”转移到对父亲特别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为父亲打扇送凉,在寒冬为父亲温被取暖。《二十四孝》还给每位孝子编了一首打油诗,赞黄香云:“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2]90这首诗把温衾扇枕当作孝子之责任,而黄香是这一职守的表率。

第三阶段是晚清民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的《百孝图说》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说黄香谈到母亲时“言必流涕”;“母殁,事父极尽孝道,一切勤苦操作,不待父命,辄身任之。父见其年幼,又丧母,益加钟爱。故每遇香服劳,必加阻止。香则以为家贫无依,仆婢俱乏,父子相依为命,虽在稚年,不忍老父劳苦,故愿以身代役。尤有为群儿所难能者,当夏日炎热,必勤扇枕簟,期父能安寝也。冬令寒冷,必身温被席,期父能温暖也。此种纯挚天真之孝性,全系出于一片赤子之诚心,不假造作,且其历久不变,亦非暂时所可伪饰,宜乎名著一时,里当无间言也”。[3]这段材料表现了父慈子孝,父子情深义长,强调了黄香发自内心地以实际行动孝敬父亲,且持之以恒,殊为难得。

黄香在12岁时,就有好名声。江夏太守刘护听说了黄香的事迹,就把他召到郡里来,奖称他为孝子,非常喜爱他。

有其父,就有其子,黄香的后人黄婉、黄琼对父辈都非常讲孝,有善良之心,尊老爱幼,绍述孝道,恪守祖训,光大家业。他们只知为家族争光,不会给家族抹黑,个个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二是勤奋学习。黄香从小喜欢读书,求知如渴,本传说他“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1]2614。由此可知,黄香还在江夏郡时,名声就传到了千里之外的京城洛阳,说明他是当时学而优的青少年楷模。

元和元年(84),汉章帝下诏,让黄香到宫中的东观读书,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待遇。黄香抓住这一宝贵机会,废寝忘食,读了许多从前没有读过的书,熟读成诵,复述自如。身边的人都夸奖黄香,章帝甚至当着王侯与大臣面推荐说:这人就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1]2614章帝这话,是在其子千乘贞王刘伉满20岁,行加冠礼时说的,意在告诫皇亲国戚的子女们要向黄香学习,勤读苦钻,做社会认同而赞誉的人。

黄香擅长写作,《全后汉文》卷四十二收录了黄香的《九宫赋》《让东郡太守疏》《留为尚书令上疏》《乐承王苌罪议》《天子冠颂》《屏风铭》等*《全后汉文》是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中的一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古文苑》对黄香的文章也有载录*《古文苑》是古代诗文总集。编者不详。相传为唐人旧藏本,北宋孙洙(1032-1080)得于佛寺经龛中。所录诗文,均为史传与《文选》所不载。。范晔在撰《后汉书》时,把孝道之人集中编入卷三十九,如江革、刘般、刘平等,却把黄香编在卷八十的《文苑列传》中,这正说明了黄香在文坛的地位。

黄香的儿子黄琼,字世英,也是有名的学者,外地学者到江夏来向黄琼求教,以认识黄琼为荣,并盼望黄琼能早日进入仕途。黄琼的孙子黄琬,字子琰,从小丧父,跟随祖父黄琼生活,他聪明早慧,喜欢研习,对答如流。试举二例:例一,建和元年(147)正月发生日食,太后诏问日食的面积范围,黄琼不知如何回答。七岁的黄琬在一旁,说:“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黄琼大惊,就以其言应诏,从此对黄琬特别欣赏。例二,黄琬被朝廷聘为童子郎,但他辞病不就。一次,黄琬到司空盛允家中探望疾病,时逢江夏官员上书,说民间有蛮贼闹事,盛允遗憾地说:“江夏大邦,而蛮多士少。”黄琬顺着话题,反唇相讥:“蛮夷猾夏,责在司空。”意在责怪朝廷工作有失误,盛允好生惊奇。*本文有关黄琬的事迹,除特别注出之外,均见于《后汉书》卷六十一《黄琼传》附传中。[4]2040正因为黄家几代人都喜欢读书,学识渊博,成为“孝子+儒学”,所以能够从家庭走向社会,为时代作一番贡献。

二、国家的忠臣

黄姓家族的黄香、黄琼、黄琬几代人由寒门进入仕途,移孝为忠,在朝廷尽心尽力,是“儒孝子+忠臣”。

黄香,字文强。文强,意味着黄香要做一名文雅自强之人。当时,国家有选拔孝廉的制度,让孝子到朝廷当官。黄香因为饱读诗书,被举孝廉为郎中,安排到安福殿担任尚书郎*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做咨询与谏言方面的工作。他“常独止宿台上,昼夜不离省闼”[1]2614,陈述政务的得失,多次得到皇帝赏赉。

永元四年(87),黄香担任左丞,后又不断升迁,当了尚书令。皇帝认为黄香颇有见识,就任命他担任东郡太守。到地方上做“一把手”,这对于一般仕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黄香再三推辞,他认为自己还年轻,又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不宜担任要职。他上疏辞让说:“臣江淮孤贱,愚蒙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讫无纤介称,报恩效死,诚不意悟。卒被非望,显拜近郡,尊位千里。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诚恐矇顿,孤忝圣恩。又惟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复非臣香所当久奉。承诏惊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刚,适可驱使。愿乞余恩,留备冗官,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以毕臣香蝼蚁小志,诚瞑目至愿,土灰极荣。”[1]2614皇帝认为言之有理,黄香仍留在宫中。黄香是皇帝的得力智囊,他“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数加恩赏。疾病存问,赐医药。在位多所荐达,宠遇甚盛,议者讥其过幸”[1]2614。

黄香的儿子黄琼后来也到京城做官。黄琼当官,并不是因为有当官的父亲,而是因为他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黄琼读书有学识,天下的学人认可他,把他捧为社会精英。起初,黄琼并不愿意当官,不论朝廷的各个部门怎么礼聘,就是不入仕途。“五府俱辟,连年不应”[4]2032。汉代有一种风气,越是有名气的人,越是不轻易当官,也就越有名气。黄琼被再三聘用,他都反复拒绝,以至于当时有人说他对朝廷不敬。于是,大臣李固亲自写信,撰《遗黄琼书》,劝黄琼入仕。*李固(94-147)在朝廷当官,经常议论政事,举荐人才。李固在《遗黄琼书》中说:“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是时,有些名士当官,书生意气而无所作为,让社会失望。李固希望黄琼入仕,以实际行动纠正人们对名士的偏见。“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4]2032李固的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黄琼再不出仕,就不好向社会交代了。

作为一名“官二代”,黄琼深受父亲的影响,在朝廷中向父亲学习处理政务,“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4]2033他很快就能独立处理事务,先后担任尚书仆射、尚书令、魏郡太守,直到司空一职,成为东汉名臣,声名不亚于黄香。

比起父亲黄香,黄琼更加直率,忠心耿耿。时逢天大旱,黄琼引经据典,从历史上找依据,劝谏皇帝节俭。他说:“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又囚徒尚积,多致死亡,亦足以感伤和气,招降灾旱。若改敝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4]2034

在农业社会,皇帝是最大的地主,理应重视农耕方面的仪式,而汉代流行的“籍田之礼”一度中断。黄琼认为“国之大典不宜久废”,上疏奏:“自古圣帝哲王,莫不敬恭明祀,增致福祥,故必躬郊庙之礼,亲籍田之勤,以先群萌,率劝农功。昔周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以为大讥,卒有姜戎之难,终损中兴之名。窃见陛下遵稽古之鸿业,体虔肃以应天,顺时奉元,怀柔百神,朝夕触尘埃于道路,昼暮聆庶政以恤人。虽《诗》咏成汤之不怠遑,《书》美文王之不暇食,诚不能加。今庙祀适阕,而祈谷洁斋之事,近在明日。臣恐左右之心,不欲屡动圣躬,以为亲耕之礼,可得而废。臣闻先王制典,籍田有日,司徒咸戒,司空除坛。先时五日,有协风之应,王即斋官,飨醴载耒,诚重之也。自癸巳以来,仍西北风,甘泽不集,寒凉尚结。迎春东郊,既不躬亲,先农之礼,所宜自勉,以逆和气,以致时风。”[4]2034黄琼的建议很快就被采纳。

黄琼的孙子黄琬也是天下名士,仕途做到了五官中郎将。他为人耿直,经常评论朝政,在党锢之祸中被禁,长达近二十年。他不仅没有气绥,而是磨炼心志,等待时机。直到光和末年,“大尉杨赐上书荐琬有拨乱之才,由是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迁侍中。中平初,出为右扶风,征拜将作大芹、少府、太仆。又为豫州牧。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4]2041。

三、社会的良心

作为孝廉人才,应当经常反映社会的诉求,有责任,有担当,做有良心的人。

黄香真正得到巨大名声,受到社会普遍称赞的是一件重要的案狱。有一年,“东平清河奏訞言卿仲辽等,所连及且千人。香科别据奏,全活甚众”[1]2615。一千多人即将受牢狱之灾,黄香竟然把法官办成的铁案纠正过来,这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黄香真是功德无量。类似的例子尚多,当朝廷处理大的案狱时,黄香总是尽量请求查清楚事实,从宽处置,“每郡国疑罪,辄务求轻科,爱惜人命,每存忧济”[1]2615。

黄香曾经担任魏郡太守。到任的时候,黄香发现田地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官人与商人种好田,农民种坏田,官商与农民争利,引起民众不满。黄香不怕得罪地方权贵,果断纠正了贫富悬殊的这种状况,他引经据典地说:“《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黄香下令把几千亩良田分发给没有田地的农民耕种,让流失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增加了国库的收入。时逢水灾,黄香带头拿出俸禄救灾,“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1]2615。由此可知,黄香是个有是非之心、慈善之心、民本之心的好官。

黄琼出仕,与他父亲黄香一样,“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黄琼心系民众,关注政治与现实问题,多次向皇帝谏言。*《后汉书》本传载录了他的六篇奏疏,清代严可均在《全后汉文》都收录了。他的疏文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赈灾,另一类是吏治。当时,常有灾害发生,黄琼写了《因灾异上疏》和《因大旱复上疏》,陈述民不聊生,饥不果腹,舆情思危的现状,请求皇帝认真对待灾情,采取务实的赈灾措施。

黄琼的有些疏文是直接针对腐败的吏治而作的。如他上疏顺帝曰:“间者以来,卦位错谬,寒燠相干,蒙气数兴,日暗月散。原之天意,殆不虚然。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臣前颇陈灾眚,并荐光禄大夫樊英、太中大夫薛包及会稽贺纯、广汉杨厚,未蒙御省。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耄耋,有作者七人之志。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4]2033。

黄琼主张罢黜昏庸之官,启用有作为的官员,“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事竟施行”[4]2034。黄琼甚至认为,官员不仅在道德上要有良好的操守,还应是“能从政者”,这样才能避免儒腐的书生因担任要职而误事。黄琼的谏言受到皇帝的重视,朝廷有“诏公车征错”,让贤达的人才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

东汉时,外戚与宦官当政,黄琼敢于顶撞权贵,发表不同政见。元嘉元年(151),汉桓帝欲褒崇大将军梁冀*梁冀(?-159),外戚出身的权臣,其妹是汉顺帝的皇后。因质帝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次年即被他所毒杀,另立十五岁的桓帝。,拟赐之山川、土田、附庸。黄琼认为这样做欠妥,提出尖锐批评:“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又其子胤亦加封赏。昔周公辅相成王,制礼作乐,化致太平,是以大启土宇,开地七百。今诸侯以户邑为制,不以里数为限。萧何识高祖于泗水,霍光定倾危以兴国,皆益户增封,以显其功。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赏赐之差,同于霍光,使天下知赏必当功,爵不越德。”[4]2036因为此事,黄琼得罪了梁冀。梁冀专横跋扈,而黄琼从不屈从,并且不断揭露梁冀的罪行。后来,梁冀被诛,皇帝因黄琼有功,要给他封侯,“琼辞疾让封六七上,言旨恳恻,乃许之。梁冀既诛,琼首居公位,举奏州郡素行贪污至死徙者十余人,海内由是翕然望之”[4]2036。

黄琼一生,基本没有什么过错,有几次贬官,多是替天受过,有时是因为发生了日食,有时是因为发生了地震。直到79岁高龄,病得气息奄奄时,他还给朝廷进言,建议改良政治,启用人才。他上疏谏曰:

陛下初从籓国,爰升帝位,天下拭目,谓见太平。而即位以来,未有胜政。诸梁秉权,竖宦充朝,重封累积,倾动朝廷,卿校牧守之选,皆出其门,羽毛齿革、明珠南金之宝,殷满其室,富拟王府,势回天地。言之者必族,附之者必荣。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塞陛下耳目之明,更为聋瞽之主……陛下不加清澄,审别真伪,复兴忠臣并时显封,使朱紫共色,粉墨杂蹂,所谓抵金玉于沙砾,碎珪璧于泥涂。四方闻之,莫不愤叹。昔曾子大孝,慈母投杼;伯奇至贤,终于流放。夫谗谀所举,无高而不可升;阿党相抑,无深而不可沦。可不察欤?臣至顽驽,世荷国恩,身轻位重,勤不补过,然惧于永殁,负衅益深。敢以垂绝之日,陈不讳之言,庶有万分,无恨三泉。[4]2038

在这篇《疾笃上疏》中,黄琼痛陈时政,指出官场存在严重问题,皇亲国戚与宦官专权,迫害忠臣,直言者受害。一方面是忠臣受到迫害,如“故太尉李固、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亡身,陨殁为报,而坐陈国议,遂见残灭”。“白马令李云,指言宦官罪秽宜诛,皆因众人之心,以救积薪之敝。弘农杜众,知云所言宜行,惧云以忠获罪,故上书陈理之,乞同日而死,所以感悟国家,庶云获免。而云既不辜,众又并坐。”另一方面是小人当道,如“尚书周永,昔为沛令,素事梁冀,幸其威势,坐事当罪,越拜令职。见冀将衰,乃阳毁示忠,遂因奸计,亦取侯封。又黄门协邪,群辈相党,自冀兴盛,腹背相亲,朝夕图谋,共构奸轨”[4]2038。

面对腐败的官场,“贤愚切痛,海内伤惧。天下尤痛,益以怨结,故朝野之人,以忠为讳”。黄琼希望皇帝举用贤才,刷新政治。他临终前写出这样的谏言,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有可能招来诛灭九族之祸,而黄琼无所畏惧,体现了士人的独立精神、牺牲精神、批评精神,体现了他对社稷的担忧,对君主的忠心,是“大孝大忠”的表现。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秉政,黄琬担任司徒。董卓打算迁都长安,黄琬与司徒杨彪坚决反对。黄琬议论说:“昔周公营洛邑以宁姬,光武卜东郡以隆汉,天之所启,神之所安。大业既定,岂宜妄有迁动,以亏四海之望……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4]2041黄琬因为说了直话,被免了官。董卓考虑到黄琬出身名门旧族,不敢加害。后来,黄琬担任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卓”。董卓的属将郭汜等攻破长安,杀害了52岁的黄琬。

黄琬与祖父辈一样,坚持正义,敢于直言,不怕顶撞权贵,虽然受到打击,仍矢志不改,有一股倔劲。这正是孝道正能量的体现,是堂堂正正君子的表现。

四、黄氏孝道文化的意义

关于黄氏孝道文化,《三字经》中有歌诀:“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由于《三字经》流行千年,是儿童的启蒙课本,黄香事迹就广为人知,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孝子的一个代表,闻名于世。然而,人们对黄氏之孝的认识较肤浅,长期没有得到深入发掘。笔者认为,黄氏孝道文化的重要意义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黄氏家族的事迹,绝不只是“温席”这样的平凡小事。黄香、黄琼、黄琬用他们的人生实践,诠释了《孝经·广扬名章》的一段话:“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认为,只有对父母尽孝,才有可能对国家尽忠。任何人要从家庭内做起,逐渐地把美好的品行推行到社会,才能留名于后世。只要以孝道立身,何愁不扬名于天下。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第二,黄香、黄琼、黄琬的事迹不仅仅是孝道,还有忠道、心道,是做人的品质,可以概括为:在家讲孝,在国尽忠,在社会讲良心。他们尊重父母,刻苦读书,因学成才。他们乐意报效国家,举荐贤才,疾恶如仇,不怕报复,耿介光明。持之以恒,声名磊落。*桓帝延熹七年(164),黄琼去世,远近名士有六七千人前来送葬,影响空前。《资治通鉴》卷五十五有长篇记述。黄琼之后,他的粉丝、另一个湖北人胡广继任为太尉、太傅,深受皇帝信任,有口皆碑。胡广在汉灵帝五年(172)去世后,胡广的学生蔡邕在朝廷中又接着发挥巨大影响。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对孝道有一套独到的见解,他儿子出生时,他写过一段话:“我要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孝顺的儿子。”*这句话曾经引起社会的争议,也应该有所争议。胡适的原意是:儿子不能只顺,还要有个性。黄香、黄琼、黄琬都是堂堂正正的大孝之人,而不是完全顺从的人。这,正是中华孝道之精华所在。《孝经·谏诤章》记载孔子语:“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黄香、黄琼、黄琬等人正用自己的人生为孔子之语作了最完美的诠释。

第三,黄香、黄琼、黄琬的事迹谱写了家族文化的闪光篇章。黄香、黄琼、黄琬已经成为民众楷模、精神导师。全国好几个地方都声称有黄香文化。如武汉的江夏区,每年都举行黄氏宗亲大会,海内外黄姓云集,共尊黄香。又如在孝感市云梦县义堂乡的黄岗村,有黄香的文化遗存;在鄂西北的房县也有黄香墓,墓在县城西三里处。《郧阳府志》载:“(黄香墓)县西三里有疑塚九处,旧有祀,久圮,署县事照磨贾旻修。”[5]房县流传黄香的一些故事,比《后汉书》中的黄香要生动。房县文人周登峰在《房陵黄孝子》一文记载:

房陵的凤凰山下有个教书先生得了个儿子叫黄香,黄香的母亲叫黄宦氏(正史无)。黄香在八岁时,观察小羊跪在地上吃羊妈妈的奶,就问父亲为什么小羊跪着吃奶,父亲说这是在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

黄香在汉章帝身边,章帝喜好下象棋,问:“象棋源于何时?”黄香回答:“源于春秋,成于宫廷,传到民间。”章帝问:“棋盘上为什么只有将帅而没有皇帝?”黄香回答:“如果把皇上当作棋子,任人摆布,将来将去,成何体统?”章帝又问:“士、相为什么只能走斜线?”黄香回答:“士居九宫,地位有别,不能与君主平行,必须谦让。”章帝又问士卒过河事,黄香回答:“兵卒是战场上的主力,一定要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章帝听了很高兴,当即出了一个上联:“爱卿友才可嘉,方寸格田纵横天下,尽展文韬武略”,黄香谦恭地出了下联:“微臣浅见难堪,核桃棋子驰骋疆场,拙现孤陋寡闻。”

黄香当太守,文案堆积如山,他挑灯夜战,不到三个月,就把案上的积牍全处理完了,民风为之一新。他到街上微服私访。见到一个卖油条的小孩在哭,说是卖油条的一百二十五文铜钱装在袋中里被偷了。黄香很快就帮小孩找到了小偷,赢得了口碑。*这段文字是从民间调查所得,是难得的民俗学材料,故赘列于此,以丰富人们对黄香孝道的认识。[6]

这些传闻是否真实,文献难以考证清楚,但可以丰富我们对黄香孝文化的认识,了解其在当代的深远影响。宋代张载曾经提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被称为“横渠四句”,出自张载《横渠语录》,张载,北宋大儒,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徙家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学者称横渠先生。。这是杰出中国人、杰出中国家庭的最高境界,汉代黄香家族庶几近乎。在中华孝文化的历史中,在家族生命的延续过程中,一个人或一代人讲孝不足为奇,一大群人或几代人都恪守孝道也不足为奇,像黄香家族这样不仅尽孝,而且尽忠,还尽社会良心,还为《孝经》作了最好的诠释,殊为难得,值得敬佩与学习。

[1] 范晔.后汉书·黄香传:卷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姚淦铭.孝经智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 述古老人.百孝图说[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3:32.

[4] 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卷六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徐学谟.郧阳府志[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242.

[6] 周登峰.房陵夜话[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36-151.

(责任编辑:祝春娥)

2016-07-26

王玉德(1954- ),男,湖北安陆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G02

A

2095-4824(2016)05-0005-06

本期所载六篇文章体现了孝道研究向历史纵深的进一步发展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王玉德教授是孝道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他以详实的历史文献对黄香这位因《二十四孝》而为大众所熟知的人物及其家族的孝行事迹与特点进行了新的研究阐发。《太平经》是道教的重要文本,《孝以长生——论〈太平经〉中孝思想的发展》一文认为,《太平经》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强调孝是人能够行善长寿远离灾厄的前提条件,孝道伦理实践与道教长生信仰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都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观点。《明清镇江女子孝行探赜》选题角度也很新颖,以地域的历史文献为依据,以女子孝行为对象,对我们深入了解传统中国的孝道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其他三篇文章角度不同,但都体现出作者们强烈的现实关怀。有的文章论及孝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有的论及传统孝道与青少年平等价值观的教育问题,有的问题论及孝文化的传播模式问题,这些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内在机制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主持人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