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2016-03-16 05:52李彦鑫
河北职业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业者心理学院校

李彦鑫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加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李彦鑫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日益成为创业大军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他们在大众创业路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切实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创业项目技术水平低、创业夭折等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摆在高职院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将为我们开辟全新的视角,有助于强大创业者的心理素质,从实际的角度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扩大创业成功率和全民参与率。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创业能力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将创新创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和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麦可思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本科高了1.8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地上升趋势,这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相对于本科生,不论是受制于就业压力被迫创业也好,还是就业期望本身就低愿意到基层去也好,其创业行为明显高于本科生。因此,要推动大众创业,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切实可行又迫在眉睫的举措。

一、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具备一定创业意识但创业信心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尤其在大一刚入学,都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创业信心却有减无增。根据潘峰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在校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选择对创业“很有兴趣”或“较有兴趣”的人数比例高达81.94%,但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考虑打算创业的选择人数会越来越少,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大三”学生,对于选择创业持谨慎保守态度,毕业生中有81.28%更倾向于“就业”,仅有4.28%打算毕业后“自己创业”或“和朋友共同创业”。[1]这说明很多大学生仅仅具有创业的想法,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设想的阶段,没有付诸行动。同时高职院校学生从生源角度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家庭并不是特别富裕,经济上的不富足,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不敢涉足于创业,尤其是需要大量资本运行的行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信心。

(二)创业环境并不完美,大学生周边缺乏有力支持

近些年国家在大学生创业政策上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宏观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但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仍然认为创业是无就业之路可选的被迫抉择,并不是最佳选择。很多学生的家长仍然认为要有“铁饭碗”甚或是“金饭碗”才能保证衣食无忧。这些想法对于大学生想成为创业者而应具备的迎接挑战、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是截然相反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大大学生突破自我、尝试创新创业。同时,创业对于一个人的商业意识、法律意识要求较高,而这些意识的提高很难通过创业教育一时见效,出生于商人家庭或者江浙等南方一带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讲商业意识较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也较多。在夏志鹏《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调查》中,针对浙江多地高职院校进行调查访问,高达“89.2%的高职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或者已经在创业了,仅10.8%的高职大学生选择了‘没有创业的想法’。”说明地域对大学生创业意识有着很大影响。同时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创业意识的建立也有着一定影响。调查显示,“经管类的学生,占创业学生68.43%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创业的比例。经管类学生由于在大学中学习的专业和课程的原因,会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具备商业意识和思维”。[2]家庭、专业、南北方地区差异等这些周边环境是大学生耳濡目染并能够亲身接触到的,家人的不支持和周边环境创业意识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产生。

(三)创业途径单一,创业项目多为零售类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家庭经济一般,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即便在选择创业的同时也会受制于经济因素,不敢去选择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而是选择小本经营,成本较低的行业。尤其在当前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在网络上尤其在微信上经商,成本低、上手易、见利快、时间自由、兼顾学业,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第一选择。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的局限性,所选择的创业项目往往是服饰类、化妆品类、充值卡游戏等产品,对创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另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创业者的月销售额在1000元以内的占有72.30%,销售额在1000-2000元的占9.71%,2000-5000元的占8.20%,仅有9.79%的大学生月销售额在5000元以上。”[3]因此,大部分创业者所得的收入也不高,差别较大。

(四)创业成功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够,创业教育宣传氛围不浓

创业成功的榜样对创业者有着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如果创业成功的人士距离我们太遥远或者太少,就会让人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示范作用会大打折扣。要更多宣传现实生活中的、身边的一些创业人物、创业故事,让他们来分享创业经验,使得这些创业成功的典型更加贴近学生,从而在校园内营造勇于创业、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才能对大学生有着更多地促进作用。

(五)创业教育实效性不强,偏理论

目前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大都通过创业课程、创业大赛等形式进行,而由于有些授课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经历,因此,在讲授创业课程的时候,更多介绍创业理论、缺少实践的指导,实效性不强,学生们感觉起效的作用不大。在李建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中显示,针对创业教育49%的学生认为“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是创业教育最好的方法,29%的学生认为是“创业模拟训练”,15%的学生认为是“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7%的学生认为是“请专家讲授理论”。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希望获得实际的创业指导,而不是纸上谈兵。

(六)创业者素质不高,能力有待加强

创业对一个人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胡润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财富品质”的概念,他通过统计100位中国内地最大的富豪提出成功的创业者有10项共同的品质:诚实守信、洞察与把握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善于学习、刻苦勤奋、管理才能、意志执着、敏锐直觉和敢于冒险。[4]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创业品质是整个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逐步转化为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也是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价值基础和精神动力。而在创业品质中创业心理品质尤其重要。坚定、充分与自信;心理抗强压能力;事业心极强、矢志不渝与恒心;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心态积极乐观;充满创业激情;善于理解和宽容;头脑冷静与理性,特别是遇事时不盲目不冲动;斗志旺盛的、精力充沛、诚实守信、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5]而在庞艳桃《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中调查显示:通过大学生对自身创业能力的总体评价发现,近半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一般,占46.99%;评价自己能力较好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为25.63%;认为自己创业能力“好”或“较差”的学生则相对较少,分别占11.62%和15.76%。[6]可见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一般。

(七)创业期望急功近利,创业准备不够充分

在国家和学校大力倡导创业的形势下,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把个人的未来全部寄希望于创业,期待一朝成名,对市场的了解不深入,对自身心理、人际关系支持、创业技巧等都未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对于涉“市”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创业失败。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从学校教育到广大学生都要正确调整创业期望,做好创业准备,有时候学生在校期间或者刚毕业时未参与创业,但是实践证明很多大学生毕业就业几年后往往真正实施了创业,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发展来讲都为时不晚。有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机时,有73.25%选择在“工作1-3年后才考虑创业”。[7]说明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潜质在多年后才被激发出来的。因此,不要认为大学毕业后立即创业才是对创业教育的肯定。要着眼于这种创业品质的培养在学生日后人生中形成长期的习惯陪伴。另有调查显示:在已创业的高职大学生中,有20.8%的大学生是仅凭主观判断自己的能力来创业的,有55.2%创业学生是迫于社会就业压力而创业,而仅有24%的创业学生做过详细的创业准备和市场评估。[8]说明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市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冲锋上阵,结果必定创业失败。

二、积极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创业新视角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由塞里格曼于2000年1月正式提出并迅速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心理学,旨在将心理学和大众联系起来,架起一座桥梁,将心理学应用于更多人类的生活,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观层面关注积极体验研究;个体层面关注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层面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研究。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过去以往的心理学只关注少部分人们在心理状态中存在的问题,各种神经症、精神疾病等等,而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当做重点来予以关注。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更多的人们希望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乐,而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正满足了大众对调整自身心理状态的需要。而积极心理学在内涵和目标上与大学生创业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一)积极的主观体验

如个体的幸福感、满意度、成就感和期待感等方面。在当前一些大学生眼中,创业是不得为而为之的被迫选择,不是主动追求人生的幸福,不是主动迎接挑战。很多大学生往往是就业无门,迫于就业压力而去选择创业了,但是他们的内心并不幸福和满意,而常常是十分纠结和焦虑的,在内心中并没有对创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试想这样的心态和动机又怎能获得最终的创业成功,又能有怎样的心态和足够强大的应对挫折的力量去应对创业中的种种不如意呢?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其中,睿智、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是最重要的六种美德,而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英勇、坚持、热情、善良、爱心、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则是最重要的24种人格力量。在这些特质当中,很多都是一名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比如,创业者需要足够的勇气、聪明的头脑、果断的抉择、敏锐的洞察力、诚实守信、团队协作、善于交际以及领导才能等等,这些品质的建立与培养能够很好地帮助一名创业者取得成功。

(三)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国家法律法规、有效政府、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和谐的社区、积极发展的学校、有责任感的媒体等。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国家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如提供小额贷款、免税减税、简化办证手续等政策来帮助大学生创业。同时各高校广泛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和讲座,帮助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和技能。建立良好的组织系统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能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有力支持系统。

因此,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弥补了现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对主观体验的感受,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和创业幸福感

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往往是以理论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法律知识的宣讲、就业形势政策分析等等。课程的理论化不能够满足学生创业实际的需要,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中的情感体验法,使学生们感受到现在的幸福,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心理学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本质性取向,是人的本质的动机和行为”,试图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有效研究和运用,提升人的心灵境界,引导人过上“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9]因此,在开设创业教育课时,可以通过设置创业成功场景模拟,让学生充分体会创业成功带来的个人满足感和成就感,或者请身边创业成功的人现身说法,让学生们感受到创业带给一个人的改变,让广大学生真正向往创业成功,并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使创业者的优良特质贯穿创业全过程

创业,光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将影响着一个人创业最终是否成功,影响着他在创业中能否正视挫折、不怕失败、慧眼识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有很多大学生一时头脑发热、盲目创业,结果在创业的路上一败涂地。除了机遇等外部因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创业者学校过于宣传创业的好处,而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不是一次性简单交易,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不是我们发动学生创业了,他们就能够创业成功。作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培养他们的创业人格特质,尤其是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在创业课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在心理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特质,相互融汇和贯通。同时在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跟踪辅导,而不要学生走上创业道路后就置之不理,任其发展,要帮助学生将个人的优良品质发挥到极致,使他们充分看到自己积极自信的一面,并将其贯穿到创业过程的始终。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组织系统理论,营造积极的创业支持系统,打造良好创业环境

在培养创业者的过程中可以分层教育,即精英式培养和大众式培养。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在遗传生物因素和环境教育因素双重作用下的结果。一个人遗传下来的人格特质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教育因素来改变和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因此,对于本身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可以开展精英式教育培训,对于本身创业特质较差的学生就可以开展大众式教育,将眼光放长远,不要急于求成。同时社会和学校要通过大量积极的宣传营造创业氛围,另外高校还要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要知道父母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否支持创业是大学生迈出创业第一步的关键。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个人”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模式,让学生在良好的创业支持氛围中全身心地创业。

四、小 结

一个创业者内在的心理特质是决定创业者能否成功的关键,它比任何创业技能更重要。试想一个有兴趣、有胆识、敢于追求自己幸福、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把握机遇的人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他的呢?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创业心理,是破除当前制约创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1] 潘峰.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3):37.

[2] 钮小萌.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与趋势分析[J].高教探索,2015,(2):89.

[3] 钮小萌.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与趋势分析[J].高教探索,2015,(2):90.

[4] 胡润(Rupert Hoogewerf),吕辛主.财富品质[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86.

[5] 曲殿彬,许文霞.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4.

[6] 庞艳桃.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73.

[7] 潘峰.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3):37.

[8] 夏志鹏.浙江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调查[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3)中:21.

[9] 于兴艳.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借鉴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70.

2016-01-20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李彦鑫(1983-),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创业者心理学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