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萍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以“技术”为纽带融通职教立交桥
李爱萍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好“立交桥”功能,有效衔接中等职业学校和转型本科高校,取决于高职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的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技术型”培养的力度,以“技术”融通中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才能真正在现代职教体系中发挥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功能。
技术技能型;职业教育;立交桥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赋予的目标、内涵和前进方向。目前占有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中,发挥好“立交桥”的功能,加强对“技术”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2005年,新世纪第二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标准,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意见》都引领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是之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也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这就意味着现行的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技能型”转向“技术技能型”,体现了国家对强化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的战略方针。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科学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都需要创新、传承和积累。如果技术技能不能有效积累,社会的发展必然是粗糙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很难提高,科学也将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1]因此,技术技能积累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2015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将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而这也是首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名副其实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根椐相关规定,从上世纪末起将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逐步规范校名为“职业技术学院”而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目标是实用化的,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且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1984》第8条指出:“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第9条指出:“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可见单纯“技术”与“职业技能”是有区别的。但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兼顾了高等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因此,“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本身的目标定位名副其实,真正切合了“职业技术”的内涵所在。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不管是“高素质技能型”,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意味着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说法,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015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可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技术技能积累的主要培养途径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教学是重要的育人手段,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决定了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必须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必须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必须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积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为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自2008年起,学院大力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强调工学结合,并将课程改革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开发设计阶段,注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和可操作性程度;二是实施阶段,注重课程工学结合的程度和实施效果。两方面结合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不管是系统化的设计还是实施,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离不开行动导向、“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离不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做中学、学中做”。只有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动手操作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得以更好的积累。
“技能型”和“技术技能型”是社会人才分类中的两个不同类型,技能型人才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成长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但技术型人才的出现只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从“技能型”转向“技术技能型”,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培养既能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系统理论又能实际应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以“技术”为纽带,打通了“技术型”与“技能型”的壁障,融通了高职立交桥,对于现代职教体系的健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一)“技术技能型”打通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壁垒
原有区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主要依据就是培养途径的差异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其培养途径主要是“从做中学”,以学习技能为主,适当结合学习一些知识。而“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型”人才,主要是通过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以提高人的心智,结合学习一些技能,其培养途径是“从知识载体中学”。[2]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技术发展日趋复杂化和综合化,社会职业群之间合作越来越多,相关职业群类之间的工作领域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叠现象,相关人才类型间的知识能力结构上也存在重叠现象,比如,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成分不断增加,“动作技能”成分不断减少,这种现象在我国的高级技工和技师等岗位中有更为显著的反映。[3]人才类型的边际日趋模糊,处于人才类型边际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其兼具两种人才的特色优势而日益受到社会青睐,以技术员系列为例,随着人才素质结构中智力技能的增多和操作技能的减少,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应运而生。[4]“技术技能型”如果是作为一种人才类型的话,其出现打通了原有“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壁垒,不管是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兼顾了“技术”的学习与“技能”的养成,兼顾了理论知识的应用,甚至是创新,以及技能的操作和经验性知识的习得。这也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与原有职业教育的区别,从培养方式的角度来讲,也是“现代学徒制”区别与“传统学徒制”的最大不同。
(二)以“技术”为纽带融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功能
我国对于技能人才的评价采用的是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由低到高,一般分为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共五个等级。原有“高技能”人才属于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一个层次,主要包括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中的高级(三级)、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而技术技能型人才则属于介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应用人才,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应该包括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两个等级。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的规定,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具体标准都要求掌握(熟练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操作技能技术,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高难度)技术或工艺问题;在操作技能技术方面(在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革)有创新。可见,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才素质结构中,其技术含量逐渐增多,操作技能相对减少。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界定的高技能人才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技术技能型”人才包含了“高技能”人才的范畴,但相对于“高技能”人才,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技术含量提高了,而操作技能相对减少了。[4]
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同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处于职业教育的末端,与高职不同的是其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中的四级(中级)和高级(三级)。相对于“技术技能型”的要求,从职业资格上有着两个等级的差距。从职业发展阶段的角度,如果以毕业生工作3~5年所能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来看,专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有能力者”或专家,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初学者”。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和现代职教体系的健全,以技能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技能高考以及单独招生考试搭建了中职生通过技能操作考试升学的发展通道,同时,也必须考虑如何将这些中级工或高级工培养为技师或高级技师,将这些高级初学者培养成有能力者或专家。对于专科高职来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应该很容易达成技能目标的实现,尤其是相对于普通高考的生源,这部分来自于中职的学生更具有技能的基础,核心就在于如何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成就“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有效打通中高职发展通道的关键就在于“技术”,高职院校要切实应对技能高考改革后的生源类型变化所带来的教育教学变革,必须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应用,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技术技能积累,才能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发挥好高职应有的作用。
同时,以“技术”为纽带,也融通了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通道。发达国家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形,差不多80%是应用技术型大学,20%是学术型的,而我国现有不管是高校数量还是生源数量都差不多是45%的高职55%的本科,本科设置的初衷是学术性大学。但实际上,部分本科院校不管是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具备学术性实力。因此,2014年国家出台本科高校转型的举措,600所本科院校跨入转型系列。这一举措的实施将使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笔者所在的省份内,转型本科共26所,2015年,省教育行政部门开始转型本科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试点工作,而试点中发现,联合培养的关键依然是“技术”纽带作用的发挥问题。作为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优势在于理论教学,而高职院校的优势在技能培养,双方优势互补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有效衔接3年高职学制和2年本科学制(简称“3+2”联合培养),不管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都与普通高职不同,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技术”的积累。对于这部分“3+2”联合培养的学生,除正常完成高职学业之外,也要考虑其后续培养问题,加强“技术”类课程或教学内容的学习,方能使其后续顺利达到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可见,无论是中高职衔接,还是高职与本科衔接,有效衔接的关键均在于“技术”的培养与积累,都应专注于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应用,遵循原理的理论教学和针对实践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其基本的育人模式,校企合作是其重要的办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院校的立交桥功能,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积累。
[1] 马陆亭.应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J].高校教育管理,2014,(6).
[2] 严雪 .为什么必须区分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3] 杨金土,等.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2,(3):18-21.
[4] 王玲.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及人才培养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8):11-15.
2016-01-28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职‘立交桥’功能发挥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
李爱萍(1973-),女,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