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前景

2016-03-16 05:41
关键词:文化价值市场化

[美]言 唱

(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美国 印第安纳州布鲁明顿)



中国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前景

[美]言唱

(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美国 印第安纳州布鲁明顿)

摘要:随着“青歌赛”而走进大众视野的原生态民歌,近年来也引起了学界的热议。文章从原生态民歌的概念、特征和文化价值出发,探讨原生态民歌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化潜力,并就其市场化发展方式提出几点建议,认为原生态民歌的市场化发展,应当在对象上有所选择,在方式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保留“原生态”属性和进行市场化运作之间找到平衡。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文化价值;市场化

蒙古族的“呼麦”和长、短调牧歌,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的“花儿”,石屏彝族的“海菜腔”……这些艺术形态随着“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的设立、民歌类电视节目、民俗文化节等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近年来,“原生态民歌”的概念被炒得很热,也受到了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究竟什么是“原生态民歌”?它与我们惯常听到的“民歌”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从乡野田间走上大众媒介又意味着怎样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一、原生态民歌及其特征

关于原生态民歌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理论界对此称谓也有颇多争议。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也有学者认为,“原生态民歌”是指“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真实地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通过口头方式广泛流传的原始古朴自然和谐的民间演唱形式表现的声乐艺术”*刘晖:《原生态民歌概念范畴及存在价值浅析》,《音乐创作》2008年第4期。。实际上,“原生态” 一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原生物’指‘假想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类型’,‘生态’则指‘生物在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结合这两个词的原义和学界对于“原生态民歌”的各种定义,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应具有以下属性:(1)产生并依附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2)没有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3)相对原始而未经人工雕琢,演唱者没有受过科学的训练。具体来说,原生态民歌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原生态民歌大多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它们往往以高山为家, 以河流为伴, 以田间地头为舞台”*谢颖:《原生态音乐概念辨析》,《艺术探索》2008年第3期。,并且形成于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居民集体生产、生活之中,具有强烈的自然地域、民族民间特色。它融合了民族曲调、民族乐器、民族服装等等,体现民族风俗和文化。例如蒙古族的“呼麦”,声音低沉而悠远,让人联想到广阔的蒙古草原;又如苗族的歌者不仅唱出动人的曲调,还以颇具苗族特色的银饰和绚丽的苗族服装令观众眼花缭乱。

其二,贴近大自然和生活。原生态的民歌大多是少数民族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情感抒发或精神寄托。人们在劳作时的即兴哼唱以舒缓疲劳、男女两情相悦时的倾情对唱等等,都是原生态民歌的形成方式。由于农耕的生活方式古朴而简单,依赖自然环境,所以原生态民歌的内容往往是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大自然的赞颂和热爱或者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其三,创作和演唱具有即兴性。原生态民歌的创作过程大多是即兴的、偶然的,它反映了人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以及人类内心最原始的冲动和最真实的情感,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尽管不同民族的唱腔各具特色,但大多没有规范的程式,曲调自由,无拘无束,甚至在每次演唱时都可能出现即兴的变化。这也是原生态民歌最大的特点和魅力之一。

其四,原始的表达与传承方式。原生态民歌的创作主体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和系统化音乐教育的少数民族人民,因而歌曲没有过多的艺术加工和技巧性的修饰,显得古朴自然。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基本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西方艺术的影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此外,原生态民歌没有曲谱,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形式,依靠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以最原始的方式延续和传承。

二、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

原生态民歌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民歌”大多是由作曲家依照专业的作曲方法创作而成,尽管包含了民族民间的元素,但已是经过规范的编曲和修饰润色的产物。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民歌”开始以“民族唱法”表现现代的事物甚至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主题,已经很难说是民族文化的原始体现了。与之相比,原生态民歌不仅延续了“原生”的唱法,更是融合了民族曲调、乐器、服饰、风俗,更好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保留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原始风貌,也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各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歌正是源于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异性。在受到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强烈冲击的现代社会,原生态民歌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中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大众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关注和认可也证明了原生态民歌唤起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作用。

其二,有利于回归艺术的本真。上文提到过,原生态民歌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原生态民歌远离城市和现代生活,顺乎自然,也更贴近人类最本初、最真实的心理状态。现代科技的进步和艺术教育的程式化使“艺术”变得越来越“技术”化。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规范艺术,固然便于艺术的演绎和学习,但也削弱了人的“天性”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使艺术离心灵越来越远。我们很难完整地概括艺术的本质,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的本质必然包含对于内心的个性、真实的表达。因此,我们应当“重新强调艺术的本质,提倡真情、提倡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科学主义,回归艺术的本真”*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原生态民歌原始、质朴、自由、口传心授的特点,不仅能让观众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音乐和原始的精神震撼,也是艺术抛弃程式、规范、技巧等而回归本真的最好体现。

三、原生态民歌市场化的潜力

1998年,我国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些举措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在于“文化不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而且也是国家新的财富增长方式和增长领域”*胡惠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开发研究》2006年第1期。。国家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也说明了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文化已不仅仅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和智力支持,而且在日益增长的受众群体和消费人群中,在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物质财富。文化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原生态民歌作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一种承载和体现,也具有相当程度的产业化价值和市场化潜力,具体来说,这种独特的价值和潜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原生态民歌以其“新鲜”而对大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平时听到的民歌,大多是经过“汉化”和“现代化”的民歌,且有趋同化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美疲劳;而原生态的民歌,无论是语言、曲调、音乐风格,还是它所呈现的内容,都是原汁原味的,是观众以往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对于习惯于欣赏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人们来说,原生态民歌无疑在当下为人们的艺术欣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其市场空间非常大。这一点,从观众对于“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的积极反馈和歌手谭维维在电视节目中对“华阴老腔”的重新演绎所引起的热烈反响中都可见一斑。融合了原生态民歌的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无论是票房收入还是观众满意率都非常高,也用数字说明了原生态民歌获得市场回报的巨大潜能。当然,原生态民歌在市场上的长久生存和发展,一定不是靠新鲜感和“猎奇”心理,而是有赖于大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在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原生态民歌必将重新唤起我们对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清新而与众不同的“面貌”,更是因为它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所浓缩的文化和艺术之精华。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过度的工业化和物质化使得人们对于原始和质朴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自维多利亚时代甚至更早一些时候, 欧洲宫廷和达官贵人就开始收藏异族的原始艺术品。”*王建民:《“原始艺术”与市场需求——兼论〈云南映象〉的策划与推广》,《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1期。而即使在现代社会,“复古”也一直是时尚界的“宠儿”。从服装到家居,再到人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都可以看到一种崇尚本真、崇尚质朴的回溯之态。“原始艺术同时又是一种时尚艺术。”*王建民:《“原始艺术”与市场需求——兼论〈云南映象〉的策划与推广》,《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1期。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对美、对健康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向往。在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里,在冰冷的钢筋水泥包裹之下,人们渴望逃离伪饰和浮华,找寻精神的栖息地。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强的原始性和乡土性,不受“规范”的约束,也不依靠科学唱法和技巧,更接近大自然和原始的生活状态。不仅如此,原生态民歌体现的往往是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于内心的坚守。这些元素不仅深化了原生态民歌的精神内涵,也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满足了人们对于“返璞归真”的需求。

四、原生态民歌市场化的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原生态民歌不仅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而且原始、自然、随性,是一种新颖的、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歌唱形式,不仅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还能满足现代都市人的文化消费和精神需求,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为原生态民歌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再加上“原生态”的特殊属性,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两难”困境:“既不能抽掉和改变‘原生态民族歌舞’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只把它作为‘挂羊头卖狗肉’的标签幌子进行招摇,也不能把保持‘原计原味’作为盾牌,抵制其与时代接轨的历史进程,使‘原生态’成为因循守旧难有作为的标示。”*金晓红:《云南现象:原生态民族歌舞市场化的启示与思考》,《内蒙古艺术》2006年第2期。考虑到原生态民歌的特殊属性,其发展方式应当遵循两个原则:

其一,原生态民歌的市场化发展应当在对象上有所选择。不是所有原生态民歌都可以市场化,那些歌词、曲调以及相应的服装、乐器保存相对完整,并且有代表性传承人和较成熟的传承机制的民歌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可延续性,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因而可以进行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和改良,而有些原生态民歌由于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例如只有零散片段,或是内容和形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心理,故而不宜作为市场化的对象。

其二,原生态民歌的市场化发展要保护与发展双管齐下。一方面,原生态民歌需要政府、社会、研究和教育机构为其保护与传承做出共同努力,例如立法保护、政策支持、科学系统的收集整理等等。另一方面,部分具有市场前景的原生态民歌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探索式的发展。对于发展的方式,笔者认为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并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保留传统之“核”,塑造现代之“形”。原生态民歌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原生态”的歌词、曲调和演唱方式以及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这种魅力不仅仅来源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来源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在原生态民歌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要牢牢守住它的“根”和“魂”,任何肤浅的改造、不恰当的挪用或试图彻底将原生态民歌“现代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将最终失去市场的青睐。当然,这里的“守”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在保留基本内核的前提下允许现代化手段适时适度地介入。例如,对传统的演唱方式进行舞台化改造。《云南映象》就结合了包括“海菜腔”在内的原生态民歌、少数民族舞蹈和现代化的编排、舞美技术,大大增强了可看性和视觉冲击力。又如融合民族音乐与摇滚乐的杭盖乐队,在创作中结合了长调、“呼麦”等传统唱腔与流行音乐、传统乐器与现代编曲,既融合了观众熟悉的流行元素,又没有破坏原生态民歌的本来面貌。这些都是可借鉴的经验。

(2)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所谓“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包括前期对于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求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所依赖的文化资源的深入了解和评估,专业的创编和制作团队、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有效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以及后期对于市场反馈的收集分析等等。以市场营销为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依靠现代媒介的传播。身处信息时代,任何文化产品想要获得广泛的传播都不能脱离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和网络,“青歌赛”和谭维维融合“华阴老腔”的《给你一点颜色》就是最好的例证。

除了以上的两点,资源整合、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如通过国家艺术基金进行项目资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等也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逐利性,原生态民歌的市场化道路极易偏离正轨,出现打着“原生态”的幌子博取眼球、进行炒作而破坏原生态民歌本身特质、背离其文化价值的情况。因此,原生态民歌的市场化应当尊重其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握好“度”,切忌流于商业化和过度娱乐化。绝不能将包裹着“原生态”外衣的快餐文化或者纯娱乐消费出售给观众,一味地谋取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价值。

五、总结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无法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或艺术形式都将面临被逐渐淡化以至淘汰的命运。即使是原生态民歌这样的民族艺术瑰宝,也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长久地延续下去。当然,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由于原生态民歌本身的特质,并不是所有的现代化发展方式都适合它。因此,除了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的市场化路径既不应该被抵制和排斥,但也不应该等同于商业化和过分炒作,而是应该把握好“度”,在保留“原生态”本质属性和进行市场化运作之间找到平衡,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改良、创新、融合和推广,使原生态民歌获得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责任编辑:王学振)

Cultural Values and Market Prospect of Original Chinese Folk Songs

YAN Chang (USA)

(IndianaUniversityBloomington,Bloomington,USA)

Abstract:The original Chinese folk song, which has come into the public’s view since its debut in the National Young Singer Competition, has become a hot academic topic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is an exploration of how to better use the traditional and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ttain a modern development of such songs. Clarifying its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arket prospect and potentials of as well as proposals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is art form. As is opined, as regards their development, not all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folk songs are suitable for marketization. For those suitable, there are always some dos and don’ts; while the principle is to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originality” and “marketization”.

Key words:original Chinese folk songs; cultural values; marketization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2-0141-04

作者简介:言唱(1991—),女,湖南长沙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艺术管理硕士。

收稿日期:2015-12-01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市场化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研究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