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夜》中纷繁交织的各类矛盾

2016-03-16 05:39陈皓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寒夜巴金儿媳

刘 欢,陈皓钰

(1.喀什大学 教科院,新疆 喀什 844006;2.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论《寒夜》中纷繁交织的各类矛盾

刘 欢1,陈皓钰2

(1.喀什大学 教科院,新疆 喀什 844006;2.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寒夜》作为巴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已经远远不同于早期的那种热烈奔放的风格,这部作品的题材并不是空前绝后的,却能给几代的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甚至达到了心灵的共鸣。这源于作者使用矛盾冲突的写作手法让读者置身于“寒夜”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验这个寒冷、凄凉又悲惨的环境。文章从社会文化环境、主人公心理、家庭内部关系等方面就《寒夜》中纷繁交错的各种矛盾进行分析。

《寒夜》;社会环境;家庭冲突;心理矛盾

《寒夜》是巴金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创作风格由早期的热烈转向深沉,创作时间是1944 -1946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最艰难、最疲倦的后期阶段,物价飞涨,人们生活困难,国军敌机屡屡轰炸重庆,死亡的危险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巴金创作了这篇《寒夜》。小说叙述了国统区一个普通的小知识分子家庭走向破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是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大学生,他们满怀理想,渴望教育救国,敢于追求自我幸福和个性解放。毕业后,他们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冲破汪母的阻碍,走到了一起。汪母,是昆明有名的才女,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遵守传统的旧道德价值观念,对于这个新时代儿媳特别不满意。这个小家庭在环境、家庭、自身性格等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最终走向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寒夜》作为巴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已经远远不同于早期的那种热烈奔放的风格。早期作品中,巴金主要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和道德礼教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控诉。其作品塑造的一系列鲜明的形象也说明了反抗封建家庭才是走向光明的正确道路,才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开始。作品的主人公性格也偏向理想化,富有青春的激情与活力,感染性是比较强的。早期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和节奏也是一泻千里,慷慨激昂,不掩藏感情的同时也注意情绪的起伏变化。但是,从《憩园》开始,巴金似乎不再喜欢用这种手法,而是转向开始使用大量具有悲惨意味的词语,感情的表达上也比较隐晦。《寒夜》中描绘的景象也多半是灰暗、惨白,没有光明,从心理上就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从而更加剧了作品的悲剧性。巴金从《家》《春》这类早期作品中对小人物的批判,逐渐转为同情,到后期作品《憩园》《寒夜》,这种感情更为明显。

《寒夜》这部作品的题材并不是空前绝后的,却能给几代的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甚至达到了心灵的共鸣。这是因为作者用高超的写作手法让我们置身于“寒夜”之中,让我们自己去体验这个寒冷、凄凉又悲惨的环境。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刺激读者,控制人们的情绪,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寒夜》中纷繁交错的各种矛盾做以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矛盾

(一)社会动乱

当时社会环境的不和谐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社会极端不稳定中。虽然当时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有利于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但是由于战争,也给当时社会的稳定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人口数量的增长,过多的人口超过了战时国民政府为这些人提供生活保障的能力。住宿、卫生等社保条件差,生存压力剧增,人口规模、人口流动等因素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而此时此刻的重庆不仅承受着战争的创伤而且还有角落里的各种腐败。国际国内形式复杂,国家前途命运未卜,民生凋敝,物价甚至涨到了“千多块钱”才买一只小鸡,工人、手工业者等广大市民失去了应有的安全感,随时都要提防失业。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权的人大发国难财,分红的时候甚至分到了“二三十万”。身为下属的汪文宣连生日蛋糕也买不起,如此鲜明的贫富对比,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

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在威胁着小人物的生存,小人物也只能痛苦挣扎。汪文宣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得不付出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精力。过度的操劳使他得了肺病,却也只能发出“我的血快要流尽了”的悲声。汪文宣带病工作却不曾因此获得公司表彰,反而被公司辞退。然而,他的死也只是动乱社会的沧海一粟而已,在这个不和谐不稳定的大环境中,还有更多的“汪文宣”似的小人物喊不出他们的悲愤,只能痛苦地死去。

(二)情人间的矛盾

在《寒夜》中,叙述汪文宣的同时,还有一个人物也不可忽略,他就是大川银行的主任,汪妻曾树生的上司陈奉光。曾树生与陈主任的关系,似乎并不那么明朗。树生在银行当“花瓶”,遇到困难也总找陈主任帮忙。家里婆婆的挑衅与侮辱,丈夫的软弱以及儿子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使她感觉不到一丝的温暖。生活压迫,又迫使她不得不接受“花瓶”的命运。曾树生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新时代女性,她勇于追求幸福,追求个性解放,但是在传统道德的约束中,身为人妇、人母的她却也明白不能答应陈主任的追求,但这个需要温暖的女人却不曾从家里得到她渴求的温暖。她曾对汪文宣说过:“我在外面,常常想到家里。可是回到家里来,我总觉得冷,觉得寂寞,觉得心里空虚。你近来也不肯跟我多讲话。”汪文宣的沉默寡言,汪母的冷嘲热讽让曾树生对这个家越来越失望,而此时出现的陈主任似乎成为了她唯一的救命稻草。面对陈主任的追求,她似乎有点儿兴奋,甚至起了一些连自己也弄不清楚的幻想。当陈主任跟树生表白时,“她浑身发热,心跳的更急”;陈主任送她回家时,“她把左手插在右胳膊底下,挽着他的右膀,走下人行道”。虽然他们之间隔着一个家庭,虽然他们之间也有一些世俗的传统的阻碍,但是在自己的幸福面前,似乎都不值一提了。曾树生接受了年轻有为的陈主任的追求,并且登上了飞往兰州的飞机。

(三)同事邻里间的矛盾

汪文宣在一家小公司做校对工作,与公司里同事的关系一般,甚至还达不到一般的程度。但是有一个人,他们关系不错,公司的人称他为“钟老”。钟老五十岁左右,与其他人关系也不错,是公司里唯一一个关心汪文宣的人。汪文宣每天都要忍受着“周主任厌恶的表情,吴科长敌视的眼光和同事们没有表情的面孔”。他看不惯同事们的阿谀奉承,在心里咒骂着他们,却在现实生活中做着一个畏首畏尾的“老好人”。讽刺的是,他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他是“老好人”而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更公平的待遇。他总是在心里抱怨,却懦弱的不敢站出来喊出自己的委屈,这样一种矛盾的存在,又增加了他的困苦,煎熬也多了几分。

在与邻居关系上,汪文宣家的隔壁是公务员张先生一家,这对夫妻的和谐关系与汪文宣夫妻的矛盾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住在汪楼下的方经理一家,在战事吃紧的时候,也跑去向汪文宣一家求助,希望汪文宣能够帮助他们逃难。最后战争胜利了,不用逃难了,可是汪文宣却没能享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喜悦。汪老太太在汪文宣死后,把他们的房子留给了方太太。汪家和邻居的关系在《寒夜》这部作品中,并未提及太多。从寥寥无几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汪家与邻居之间是有矛盾的,因为不提,更说明汪家几乎不与邻里往来。

二、主人公的心理矛盾

(一)汪文宣的心理矛盾

《寒夜》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压垮的小知识分子。上大学时,他满怀理想,意气风发,希望通过教育奉献社会,但是婚后的他和婚前判若两人。婚后的他唯唯诺诺,早期的美好理想早已变得支离破碎,现实生活的打击使他性格和心理扭曲成病态。他对周围的世界高度敏感,总是对外界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别人一个无意的眼神都能使他琢磨半天。

在公司里,他对上司充满了怀疑和怨气。上级的一个毫无意义的目光,他就自以为是对他感到不满;上级一声无意的咳嗽,也使他战战兢兢,不敢抬头。他那已经病态的心理,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同事们随意的聊天他都会觉得是在嘲笑他,认为他们“带着轻蔑和怜悯的眼光看他,并且故意发一些关于战事的‘危言’吓他。”他明明不想去周主任的寿宴,却又担心同事们看不起他,不顾自己虚脱的身体去参加。他骂上级们“刻薄”、“不管他们的死活”,但是这些不满却并没有刺激他做一个敢怒敢言的人。不管他心里如何的愤慨,表面上的他却仍旧是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甚至连鼻息也极力忍住。

在家里,他与妻子树生争吵后,心里却是千般万般的想要让步,想要让妻子留下来,却因为面子问题,故意说出伤害妻子的话,让争吵越演越烈,气得妻子离家出走。当树生准备飞往兰州躲避战乱时,他是那么的舍不得,不想让妻子离开自己,但是他不仅没有挽留,反而劝妻子离开,他让自己痛苦的同时,也间接地把这个家推向了灭亡。当树生终于决定飞往兰州时,汪文宣“蒙着头在被里淌眼泪”。不仅如此,汪文宣对妻子对自己的感情也充满了怀疑,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他常常为此猜测苦恼,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和一位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店时,心里是多么想上前去问一问清楚,而现实中的他却站在门口不知道该怎么做。他害怕,害怕进去找妻子当面问清楚后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他害怕,害怕当面问清楚会让妻子难堪,或者说是让自己难堪。

由于汪文宣的母亲与妻子关系紧张,因此,他陷在自我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同时,还要承受着两个女人强加给他的痛苦。汪母,爱儿子,为儿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她不爱她的儿媳,她常常会忘了顾及儿子的感受,而让树生难堪。她会责备树生“不守妇道”,会嘲笑树生是“花瓶”,甚至骂树生是“姘头”……这些都让汪文宣感到痛苦。他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却又无法改变母亲;他不想妻子受委屈,也不愿意看到母亲受苦。这两个女人见面就互相指责,无法忍受对方,汪面对这种水火不容的情况,只是委曲求全,委屈自己。他希望她们可以因为同情他而达到和解,可以和睦相处,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两个他最爱也最爱他的女人,却给了他最大的痛苦。他不明白,为什么她们总是使他痛苦,让他左右为难。他苦恼“她们究竟为着什么老是不停的争吵呢?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又爱他的女人必须像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以至于左右为难的汪文宣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原谅女人?”这个家没有给汪文宣所渴望的温暖,也没有给曾树生想要的生活,没有给汪母一个舒适的晚年,同样也没有给小宣一个完整的家。这个本应有爱的家,却是这样的残破不堪。

(二)曾树生的心理矛盾

曾树生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新时代女性,她冲破世俗偏见和汪文宣自由恋爱,不计较婚礼形式就与其同居,这都体现了她身为新时期的女性敢于追求幸福的特点。树生和文宣一样,有着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无奈婚后的她迫于生计只能在银行里当个“花瓶”。婆婆的冷嘲热讽使她不堪忍受,丈夫的懦弱又让她感到寂寞寒冷,这种平凡阴冷的生活迫使树生在灯红酒绿之间寻求温暖。这个家刺骨的寒冷,让树生越来越失望,越来越难以忍受。面对陈奉光的追求,她彷徨过,拒绝过,也曾幻想过,她在情感与道德中深受折磨。陈主任喜欢树生,不介意她有家庭,但是树生自己心里明白不能放弃深爱自己的丈夫。起初,对于陈主任的追求她无动于衷,但是,后来的她却不得不投入陈奉光的怀抱,因为那里给她带来了温暖,那里能够满足她追求奢华生活的需求。

独山失守后,陈主任力劝树生离开。树生为此烦恼,这个问题搅乱着她的心,她不知道该怎么决定,她认为自己不应该离开这个家,毕竟丈夫爱她,而且她还有一个十三岁的儿子。可是,这个家,却是怎样的一个家啊!“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的一辈子?”她慢慢的开始想要逃离这个毫无生气的家,但是又放心不下病重的丈夫,所以一开始给陈的回复就是“我不走”这个简单有力的答案。但是在喝茶时,望着陈主任痛苦失望的表情,树生却又犹豫了,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合理。她想:“我就答应跟他去,会有怎样的结果?”她的决心动摇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婆婆又故意挑衅,还骂她是儿子的“姘头”,树生的心彻底地被刺伤了。在一场场无休止的争吵中,树生失去了对这个婆娘的忍耐,这样的生活,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曾满足过树生,她牺牲了自己的理想,却仍旧看不到希望。树生终于明白,这样的争吵永远也得不出一个结果,没有和解,也没有决裂,而自己的丈夫汪文宣也想不出办法使他们和谐相处,他更加没有勇气选取其中一个。“现在该她叹气了,她把她的青春牺牲在这间阴暗寒冷的屋子里,却换来了仇视和敷衍。”病在床上的丈夫,灰黄的灯光,单调而无生气的闲谈,她不能让青春这样白白耗尽。她受不了这寂寞、这冷光,她必须做出选择。她的心,在渴望着自由,渴望着幸福,渴望着温暖!曾树生的心理是和这个阴冷、昏沉的家庭相矛盾的,她热情、活泼、开朗,但在丈夫、婆婆和儿子身上都得不到她需要的温暖、幸福和自由。

(三)汪母的心理矛盾

汪文宣的母亲,接受过传统的教育,是昆明一个有名的才女,读过书,有文化,如果不是战争,或许她不会沦落到“二等老妈子”的地步。她爱儿子,为了儿子甘愿受苦,甚至愿意为儿子付出生命。但是,就是这个爱子如命的女人,却一直苦苦为难她的儿媳,而且,毫无道理的要跟儿媳争夺儿子的爱。汪母看不惯树生出去跳舞,看不惯树生打纸牌,甚至当着儿子的面骂她是“姘头”。汪母思想保守,认为女子就该在家,而不是打扮得花里胡哨的出去应酬,甚至是在银行里当“花瓶”。汪母想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愿意用曾树生挣来的钱,她认为是一种侮辱,可是生活的压迫却又使她不得不用儿媳的钱。这个充满矛盾的老人,困在这个泥潭里,备受折磨。

汪文宣夫妻吵架,树生出走后,汪母“虽说替她儿子难过,但是她却暗中高兴”。每当儿子在她面前袒护媳妇,她就抑制不住怒气,开始数落树生,甚至会因为压不倒她而耿耿于怀。汪母为了争夺儿子,会毫无顾忌的指责树生,即使她明明知道儿子爱树生,离不开树生,却仍旧毫无理智的挑起与树生的战争,让儿媳生气,让儿子痛苦。汪母不承认这个儿媳的存在,可又做不了儿子的主。汪母看不起树生,认为他们没有正式结婚,而自己却是八抬大轿抬进门的。她在家会因为一些小事吵的不可开交,甚至因为一句话也能找到攻击树生的理由。似乎,曾树生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原谅的,都是汪母所无法容忍的。汪母和树生的战争,直到汪文宣病入膏肓时也没有停止,甚至发展到了“有你没我,有我没她”的地步。这个有着传统教养、饱读诗书的女人,却没有用自己的智慧与理智处理好和儿媳的关系。汪母守寡后,就与儿子相依为命,她为儿子付出了一生,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看不惯的人,儿子就应该也看不惯;她不接受儿媳,儿子当然也不能接受。汪母过度干涉汪文宣的感情生活,怂恿儿子离婚,在让儿子痛苦、自己难过、儿媳难堪的同时,也让这个家也变得支离破碎。过度的依赖使汪母失去了应有的理智,爱儿子、爱孙儿的她却无论如何也容不下另一个女人的存在。

作为母亲,汪母是个让人敬佩的母亲;但是作为婆婆,却让人难以理解。即使她爱儿子,也不能超出正常母亲所该有的理智底线,不应该过分干扰儿子的家庭生活,她应该明白这个儿媳是病入膏肓的汪文宣的精神支柱,他们深深爱着对方,她这样辱骂刁难儿媳就相当于把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纽带掐断了,而逼走儿媳也就意味着她要失去儿子的性命。如果汪母能稍微反思一下自己,或许就会明白不应该这样对待儿媳,至少是应该把对儿媳的厌恶和反感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至于到最后使这个家走向解体。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汪母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变本加厉,更加残忍的伤害儿媳的心,一步步把这个家推向深渊。一个可以为儿子牺牲生命的母亲,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无理的行为,害了儿子的命。

三、家庭关系矛盾

(一)父子矛盾

在我们的观念中,中国的父子关系体现了中国男性不善于表达情感却又彼此都把对方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这一特点,而《寒夜》中的汪文宣和小宣并不是这样。自从汪文宣生病以来,小宣从未有过一句关心问候的话,更没有关心父亲的行动。他从小生活在争吵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长辈间的辱骂与指责,在没有爱与和谐的环境下长大,他体内也充满着冷漠的血液,这种冷漠甚至侵入骨髓。汪文宣也没有言传身教,即使有,以他这种懦弱的性格,也只能培养出“第二个汪文宣”吧。他们之间几乎没有言语交流,共同语言更无从谈起。畸形的家庭环境下,难以培养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活泼开朗的孩子。父与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这种零交流的现象透出的是亲情的疏离与寒冷,也反映出那个动荡的社会对人性是怎样的一种扭曲。

(二)夫妻矛盾

汪文宣和曾树生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关系和谐与否是决定小说基调的关键。汪文宣在婚后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总是幻想抗战胜利后,还可以回到教育界,完成他的教育理想。而婚后的曾树生也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在灯红酒绿的世界寻求快乐,为了“活得痛快,活得自由”,她甘愿在银行当个“花瓶”。他们由结婚前一致的理想转变为结婚后思想上的对峙。当婆婆挑起争端时,身为丈夫的汪文宣并没有给妻子应有的安慰,而是用自我折磨的方法博取两个女性的同情。他没有真正让她们获得快乐、幸福,相反,促使了妻子想要离开这个寒冷刺骨的地方。

陈奉光经常邀请曾树生去跳舞,喝咖啡,而且也是他劝树生放弃这里的一切跟他去兰州。虽然并不是他让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夫妻关系走向灭亡,但是他的出现恰恰是给了树生一个可以逃离的机会,让树生有了能够离开这个黑暗、寒冷的家的希望。如果没有陈主任的追求,没有那些奢靡痛快的生活的刺激和诱惑,树生也未必会选择离开。当汪文宣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后,怀疑树生对自己的感情是否已经改变,他问树生“是否有第三个人”的存在时,树生的回答很模糊,她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这更让汪文宣注意到这个人的存在,夫妻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年轻有为、活力健康的陈主任相比,懦弱病态的汪文宣显得那么的没有竞争力。加之,婆婆的辱骂和嘲讽,夫妻之间的矛盾在各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越来越不可调和。

(三)母子矛盾

《寒夜》中,有两对母子,一对是汪文宣和汪母;一对是小宣和曾树生。

小宣是个孩子,但却没有孩子应有的活泼与生气。“贫血,老成,冷静,他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但是他已经衰老了!”小宣在学校寄宿,回家后也不多说话,这个孩子似乎遗传了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与母亲也并不多么亲近。母与子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温馨。小宣也并没有成为树生的依靠,没有给曾树生任何希望,甚至一点安慰和关心也不曾有。

另一对母子,汪文宣和汪母。汪母对儿子的爱是无可厚非,作为母亲,她的坚强和自立是让人佩服的。但是,在与儿媳的关系上,却出现了激烈的矛盾。汪母不喜欢儿媳,总是排挤树生。儿子爱树生,难免会在母亲面前说些好话,可是这个母亲却见不得自己的儿子对另一个女人这么好,容不得别的女人分享对儿子的爱。汪母与儿子的矛盾多半也是因儿媳而起,对于这个“不听话”的儿子,汪母是无可奈何,只能向儿媳挑衅。母亲多年含辛茹苦,为自己付出一生,汪文宣也是痛不敢言,只能委屈自己。

(四)婆媳矛盾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很微妙,它不如血缘关系稳定,又没有婚姻关系亲密,是最复杂的一种家庭关系。两个本来是陌生人,仅仅因为一个人作为中介而生活在一起,年龄悬殊,生活习惯不同,文化教养差异,教育程度不同……都会产生各种摩擦。在这种关系下,对错的判断标准又夹杂着亲情和爱情,因而很难理性的做出评判。

汪母与曾树生的对抗,实质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抗。汪母不满意曾树生打扮得花枝招展出去应酬,认为这样不是做媳妇的规矩。汪母羞辱树生没有正式的婚礼,还借此骂她是儿子的“姘头”。而曾树生对此,也有自己的道理,她对汪母进行有力的反驳:“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我没有缠过脚,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着媒人。”她们之间的矛盾,有意无意的争吵已经严重威胁到这个家庭的和谐。树生在这个家不断的承受来自婆婆的挑衅和侮辱,而且不能从丈夫那儿找到安慰,甚至儿子也没有给予她应有的支持。从上述的各种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出,婆媳之间的矛盾、隔膜是小说《寒夜》贯穿始终的问题。从人物心理、思想观念、社会文化环境等可以或多或少明白“女人为什么不能原谅女人?”的千古疑问。

[1]巴金.寒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郭运恒.论巴金小说《寒夜》中的隔膜主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陈国恩.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论巴金的《寒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

[4]彭光源,等.不和谐生命音乐流程的中止号——论巴金《寒夜》汪文宣悲剧的缘由[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江倩.论《寒夜》中婆媳关系的描写及其社会文化内涵[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

[6]肖照东.守与放——巴金《寒夜》叙事结构的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7]金立群.《寒夜》的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4,(6).

[8]方华蓉.析巴金小说《寒夜》中的婆媳战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

[9]倪阳.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10).

[10]徐光艳.两个知识分子悲剧的“寒夜”——巴金《寒夜》评析[J].文艺生活,2012,(1).

[11]易丽华.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论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2]张燕芳,张霞.论文本细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7).

责任编辑:孙 畅

Conflicts in “Cold Nights”

LIU Huan1,CHEN Hao-yu2

(1.Kashgar University,Kashgar 844006,China;2.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Cold Nights” is Ba Jin’s last full-length novel. It is not as passionate as his early works. Although this subject is not the only one,this story has a shocking influence on readers and even echoes their mind. The author leads readers to “Cold Nights” with the skills of conflicts and make readers experience this cold and sad environment. Various conflicts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the hero’s psychology and family relation.

“Cold Nights”;social environment;family conflicts;psychological conflict

2016-05-13

刘 欢(1993-),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 陈皓钰(1992-),男,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文学批评研究。

1004—5856(2016)12—0087—06

I207.4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2.020

猜你喜欢
寒夜巴金儿媳
“前儿媳”也能享有继承权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点赞好儿媳
一生
放手让儿子儿媳当家
《寒夜》之寒:《寒夜》“家中人”的隔膜问题
《寒夜》中的冲突艺术
《寒夜》中的冲突艺术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