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鹤岗 154107)
清末黑龙江地区移民的客观动因探析
王海波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鹤岗 154107)
清朝末年是黑龙江地区移民的重要时期,黑龙江地区由部分开放到完全开放,清政府对黑龙江地区移民也由被动移民实边转变为积极主动采取政策鼓励移民。而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前中期土地开发的良好基础、交通便利等条件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移民。
清末;黑龙江地区;移民;客观动因
东北是满洲族的“龙兴重地”。早在清前期,清政府以移民“恐妨旗丁生计”“恐碍参山珠河”为由,[1]禁止关内移民进入东北山林池泽,尤其是黑吉两省,设置柳条边以保护祖宗之地不受破坏。清末,黑龙江地区由部分开放到完全开放,清政府对黑龙江地区移民也由被动移民实边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采取政策鼓励移民。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东北放弃了封禁政策。沙俄侵略东北,割占领土后,清廷亦感东北急需开发,故除多设官司,改善交通外,又于各重要市镇设置驿站,以致人民闻风向往者日众。光绪六年(1880)公布了放荒、免税、补助的法令。[2]光绪七年七月初一日,吉林省发布《宁古塔、珲春等地招垦告示》,对珲春、宁古塔等地的移民垦殖实行优惠政策,按照对移民优惠条件的规定,迁徙到东北的移民都可以获得土地,或向当地的地主和团体租赁土地。
光绪十七年九月初一日,将军衙门为缮发清丈呼兰等处地亩,发出告示,针对当时招民垦荒,提出了解决的16种方法。但诸多弊漏很难解决,直到1904年黑龙江完全解禁后,清政府移民的政策更加积极主动。徐世昌主持东北边务时鼓励迁民实边,并采取有效的办法和制定有效的措施。《清德宗实录》:“减路费以利遄行,严限制以杜包揽,选良农以慎安插,速升科以促垦种”,并拟定“江省沿边招民垦荒章程五章二十四条”。[3](P7-9)光绪三十四年该章程奏准实行,主要优惠政策有:在汉口、上海、天津、烟台、营口、长春等地设边垦招待处;对垦民轮船、火车减免票价;垦民每户给地一方,收经费银4钱,至第三年垦熟升科;垦荒地主独立招募佃户垦辟,升科地至六百垧以上者,拟请给予七品顶戴,八百垧以上拟请给予六品顶戴,一千垧以上者拟请给予五品顶戴;垦户到段开垦倘有青黄不接者,酌予贷助;招垦区域为沿边呼伦贝尔、瑷珲、兴东道三处地方。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移民。
(一)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黑龙江地区自古以来就地广人稀,满清入关后,只保留少量驻军和土著居民,“一百九十余万方里之土地,二百四十余万之人口……满目荒芜,太古之遗风,宛然尚存”。但是,黑龙江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美,“省内自兴安岭之连山外,平原广阔,土地肥美,适于农耕牧畜之业。且森林矿产之富,冠绝全国”。“无美不备,宜呼地辟而民聚。”[2]
(二)清前中期土地开发良好的基础
封禁时期,黑龙江地区土地主要有官庄、旗地、兵屯和民地等四种形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土地形式,都离不开人的耕作,而流人、流民是土地的主要劳动力。
首先是官庄。顺治初年,黑龙江宁古塔地区就已设立官庄。《宁安县志》载:“清顺治初,经内省迁宁古塔老民48家,设13官庄。”[4]宁古塔是清代黑龙江地区最早发送流人的地方,流人是宁古塔官庄中主要的劳动者。官庄壮丁除了流人外,还有开户旗人。开户旗人多辽沈一带居民,“康熙间,兵行绝域,粮道不继,由京派已革尚书察胡等招民开垦,遂屯居焉”。[5]至雍正末年,黑龙江地区已有官庄74处,其中宁古塔13处,黑龙江城30处,墨尔根11处,齐齐哈尔20处。[6]每一官庄有10名壮丁,“一人为庄头,九人为庄丁”。[7]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74处官庄人口达740人。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黑龙江地区已设官庄有宁古塔13处,三姓10处,阿勒楚喀、拉林6处,齐齐哈尔30处,墨尔根15处,黑龙江城40处,呼兰51处,共计165处,壮丁1 650人。从官庄数量的变化来看,是随着流人或流民的增加而增长的,且官庄的土地也随之增加。可以说,黑龙江地区官庄的增加,与流人或流民的开垦是分不开的。黑龙江地区松嫩平原沃野万里,可耕种的被圈围的毛荒地数以万计,这对于后来的移民来说都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其次是旗地。旗地是指分给八旗官兵和一般旗人的土地。黑龙江地区的旗地最早出现于宁古塔。康熙、雍正年间,随着各城相继设置驻防八旗,旗地数量不断增加。此外,还有分给一般旗人的旗地,如旗丁屯田地、驿站地等。除旗丁外,旗地的耕种者主要是流人和流民。当时“流人之赏旗者,且倍于兵”。[8]而旗人“为兵者一身应役,势难及于耕耘”,加之大多不习惯耕作,所以往往雇佣流民耕种。至雍正末年,齐齐哈尔、黑龙江城、墨尔根、布特哈、宁古塔、三姓、阿勒楚喀等七处,共有旗地189 592垧。[9]而至乾隆四十五年,上述七处再加上呼兰,共有旗地282 403垧,[10]仅这一年就增加近10万垧。
嘉庆、道光年间,为解决京旗生计问题,清政府移京旗就垦双城堡。嘉庆二十一年(1816),吉林八旗闲散1 000名至双城堡设屯40处,开始垦种。嘉庆二十五年,又遣盛京、吉林旗丁2 000名至双城堡,设左、右屯各40处。道光元年(1821),富俊奏:“双城堡可移驻在京旗人三千户,酌议自道光四年为始,每年移驻二百户,分为四起送屯。”[11]尽管移驻京旗每户给予银两,并给房地、牛马、器具等,待遇可谓优厚,但至道光八年,双城堡移驻京旗仅388户。清政府移京旗就垦双城堡,以裕京旗生计的目的虽未达到,但双城堡屯田对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使原来一片荒无人烟之地变成村屯林立、良田万垧的繁富之区。另外,最重要的是京旗获准雇工助耕,为租佃制的发展和旗地向民地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旗地还有兵屯、台站丁地、义仓,以及官兵随缺地,因官兵“各有差使,不能自种”,所耕种地亩除发遣人员垦种外,基本由“招佃开垦”。[12]
再次是民地。民地是指民人耕种的赋地。封禁时期,黑龙江地区只有宁古塔和三姓设有民地。宁古塔地方,至雍正四年(1726)已有不少民人,故设泰宁县以加强管理,后因“民人入籍无多”,雍正六年决定:“嗣后发到从民,并令于五年之后,一体完粮当丁”。[13]乾隆十五年裁泰宁县后,将“已裁泰宁粮地及官兵招佃开垦者,俱行查彻,令原佃承种纳租”。[14]乾隆二十一年,宁古塔有民地26 819亩,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出并开户入籍随带地,实在原额新增共地53 738”。[15]是为陈民地。乾隆46-47年,“续增流民垦地1 321亩。”[16]两项民地计55 059亩。乾隆二十九年,三姓有“出旗民地120亩”。[15]此为陈民地。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七年,“续增流民垦地66田”。[16]两项民地计186亩。这样,至乾隆四十七年,宁古塔、三姓共有民地55 245亩,合9 207垧。
总之,黑龙江地区有待开垦的肥沃的土地资源,对移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黑龙江地区一旦解禁,势必会有大批移民涌入。
(三)火车成为便利的交通工具
光绪早期,《论黑龙江省亟宜推广航业》提出了“航业兴则移民甚便”,[2]说明了交通航运业的发展对移民实边所起的重要作用。
光绪后期,由于铁路、码头、军港和工业的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极大地促进和吸引了华北人民移殖东北。中东铁路的修筑,除技术人员以外,所有工程的劳力皆由中国工人担负。中东铁路开工后,中东铁路局在天津、山海关等地设立招工处,招募铁路修筑工人,应招者大多数是山东、河北的破产农民。
中东铁路通车后,加速了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步伐。“自南北满铁路贯通江省,而后借他人已成之轨,可行吾移民之策。”[2]中东铁路于1902年开始试行运输,1903年7月14日,转入正式运输营业后,大批流民迁移至东北。当年共运送旅客1 755 000人次。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爆发,中东铁路主要为沙俄军事运输所用,运送旅客只有455 000人。1905年,普通旅客仅620 500人。1906-1913年,是中东铁路通车以来的正常运输时期。[17]
总之,清末黑龙江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前中期土地开发的良好基础、交通便利等客观因素,对黑龙江地区的移民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徐宗亮.黑龙江述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李兴盛,马秀娟.程德全守江奏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清德宗实录:卷六[Z].
[4]王世选.宁安县志:卷三·职业·农业[Z].1924.
[5]张伯英.黑龙江志稿:卷十一·经政志·氏族[Z].
[6]盛京通志(乾隆元年版):卷二十四[Z].
[7]吴桭臣.宁古塔纪略[Z].
[8]方式济.龙沙纪略·饮食[Z].
[9]八旗通志初集:卷二十一[Z].
[10]盛京通志(乾隆四十八年版):卷三十八[Z].
[11]清宣宗实录:卷十二[Z].
[12]李桂林.吉林通志:卷三十一下·食货志四·屯垦[Z].
[13]清世宗实录:卷七十四[Z].
[14]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五十四[Z].
[15]盛京通志:卷三十七[Z].
[16]萨英额.吉林外记:卷七[Z].
[17]黑龙江省志·铁路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李新红
Objective Motivation of the Immigrants to Heilongjiang Area
WANG Hai-bo
(Hegang Teachers College,Hegang 154107,China)
The late Qing period was a key time of immigration in Heilongjiang area. Heilongjiang was at first half open and later fully open. Qing government did not make an active supporting policy at first but they later started to encourage immigration to Heilongjiang area. Heilongjiang area attracted immigrants with rich physiographic condition,good previous land exploitation and convenient traffic.
the late Qing period;Heilongjiang area;the objective motivation
2016-07-04
王海波(1980-),男,黑龙江巴彦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东北历史文化研究。
1004—5856(2016)12—0005—03
K292;K25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