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皓琰,蔡 琛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社会主义阶段理论发展对苏东剧变的影响
刘皓琰,蔡 琛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苏东剧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个角度来讲,在苏联存在的六十九年内,历任苏联领导人一直未形成成熟的、用以指导苏联各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阶段理论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列宁对社会主义阶段理论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思想,但其后,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他们对社会主义阶段的认识都在不同程度上超过了苏联建设的实际,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而我国在经历了初期建设的阵痛之后,终于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阶段理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具体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对这个问题仅仅留下了为数不多的阐述。而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治国执政的需要,都十分重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和探索。尤其是苏联,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几乎所有的苏联领导人都对社会主义阶段理论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对于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曾作过一些构想。马克思在晚年所著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地把整个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同时,马克思对两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相关描述。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将代替私有制,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也不复存在。因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1]但同时,马克思也认识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刚刚在旧社会中脱胎而出,在经济上尚未完善,达不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条件,因此,消费品的分配在社会个人和组织之间还要实行等量的劳动交换,以逐渐向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过渡。
1.社会主义阶段理论的发展
列宁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开创者。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阶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两个阶段的描述的基础上,列宁的贡献在于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而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命名为狭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但此时列宁对于三个阶段的特征和如何过渡的想法还尚未成熟,他的思想也经过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1918-1924年间,列宁阐发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它们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直接源头。
十月革命后,面对着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列宁基本上沿袭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的理论,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一系列设想和举措应用于实践。他先后颁布政策,力图消灭土地私有制,消灭商品和货币。1918-1920年间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列宁力图按照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改造社会的集中体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时期获得很大的成功,这给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带来了一定的错觉。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并没有立刻推行新政,而是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成为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直接方式。然而,进一步扩大的余粮征集制、企业国有制等,远远超出苏俄可以承受的水平,生产力低下、人民生产积极性降低以及饥荒等危机促使列宁正视事实,重新对苏俄的当前状况和社会主义阶段理论进行探索。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这成为苏维埃政权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标志。在此前后,列宁曾多次公开否定“直接过渡”的思想。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代表作《论粮食税》中,他说:“为了使我们能顺利地解决我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就必须懂得,需要经过哪些中间途径、方法、手段和补助办法,才能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去。全部关键就在这里”。[2]列宁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认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一系列阶段的过渡才能完成。
2.列宁对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
对于过渡时期,列宁认为这将是一个长期和相对复杂的过程。因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必然会引起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而从旧社会胎胞里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会受制于其客观的薄弱的社会物质基础。对于过渡时期的具体特点,列宁认为,过渡时期的过渡性,从经济形式看,表现为从多种经济成分向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从阶级和阶级关系看,表现为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从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职能看,表现为由政治国家向非政治国家过渡。过渡时期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段,它同时具有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特征此消彼长的过程。
而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列宁也做了非常深入的比较。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较之于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有不小的差距。社会主义阶段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但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同时,仍应当合理发挥市场机制、商品经济和货币的作用,迅速提高生产力水平。最终,列宁将自己对于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特征的理解概括为“社会主义=电气化+苏维埃政权”。
与对过渡时期理解相同的是,列宁把同样把社会主义阶段看作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列宁看来,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他说:“显然,对那些未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刚采取最初步骤的人看来‘共产主义’的概念是很遥远的……如果把采取‘共产主义’这个名称解释为现在正在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会是极大的歪曲,那就会带来胡乱吹嘘的实际害处。”[3]
从上可以看出,列宁对三个阶段的划分有着很多有价值的思路,对后来中国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阶段理论有着很多的启发意义。由于历史局限性,列宁并未对社会主义本质做更深的阐述,他一方面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应形成僵化的体系,应合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有利成分,但同时又想将苏联社会模式与资本主义社会明确区别开来,以至于列宁晚年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陷入矛盾之中。比如在对于商品经济这一关键问题的态度上,他既看到了商品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又无法克服推行商品经济带来的理论桎梏。但不可否认的是,列宁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触摸到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成论
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成为苏联新的领袖。20世纪30年代之前,斯大林基本按照列宁的思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随着国家重点任务的变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逐步展开,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逐步偏离了列宁主义。其执政时期,片面追求高速发展、高度集中的特点表露无疑。归根结底,这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解是有很大关系的。其中最具代表性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成论。
与列宁完全相反的是,斯大林认为不论是过渡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都是一个短暂的历史过程。为迅速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斯大林过早的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并于1930年宣布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进攻,掀起了全国集体化的运动。到了1936年11月,斯大林宣布:“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4]总而言之,斯大林以惊人的速度结束了他所理解的“过渡时期”。
而对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斯大林也有着相同的看法。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仅仅过了三年,斯大林就开始筹划向共产主义过渡。受到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苏共在1952年的十九大文件中明确提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5]可以看到,斯大林不仅全面推翻了列宁对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两个阶段的认识,而且他的很多观点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理论也完全相悖。如:马克思和列宁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优越性,首先就体现在比资本主义国家拥有更高的生产力,而当时苏联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其经济体制也长期处在极端不平衡的状况中。再如,马克思和列宁都认为,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解放,是阶级消亡、国家消亡后的阶段。而在斯大林大张旗鼓向共产主义迈进时,国家和阶级明显存在,甚至阶级斗争也处于明显活跃的状态。在斯大林那里,社会主义建成的依据显然只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成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就是‘建成社会主义’,随后就进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6]斯大林降低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社会结构上的标准,以此作为自己快速向共产主义阶段过渡的依据。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成论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之前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背离,其中并没有多少理论和实践中的科学依据,而是更多的基于苏联建设和自己主观的需要。斯大林忽视了苏联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混淆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阶段,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并曲解了三个阶段发展的不同特征。在斯大林错误理论的指导下,苏联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政治经济体制严重失衡,忽视市场作用和价值规律,法治建设形同虚设。总之,这一理论对苏联建设的各个领域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4.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赫鲁晓夫上任初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对迅速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路给予否定。但实际上,他仍沿用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甚至使其发展到巅峰。自1956年后到其执政生涯结束,赫鲁晓夫一直坚持加快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计划。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报告中,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极短的时期内迅速创造出高于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赫鲁晓夫在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再次指出,苏联已经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应调动一切可以创造生产力的因素做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1961年初,赫鲁晓夫又提出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三是造就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人,为全面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做出更加具体化的指导。在随后进行苏共二十二大上,他正式提出“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划,并将今后20年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实现在人均工农业产量方面赶美和超美的计划。与斯大林相同的是,赫鲁晓夫的理论并没有太多的科学来源,而更多的是服务于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了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转而认为当时苏联已进入一个良好和成熟的发展阶段,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赫鲁晓夫虽然有很好的共产主义信仰,执政期间也有过令人欣喜的改革举措,但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并没有深入研究,对社会主义阶段理论也没有突破性的认识,因而无法冲击到斯大林模式的根基。而他加速建设共产主义的思路,更是进一步拖缓了苏联建设的沉重步伐。
5.勃列日涅夫和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针对苏联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理论”,①并于1971年将“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认识正式载入宪法。勃列日涅夫在列宁的基础上扩展了对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解,他认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得到高度发展,生产关系中也没有了资本主义的成分,集体化已接近国家所有制的水平,按劳分配制度也日益完善。随着社会各方面制度相对成熟,人民的文化水品和精神境界都获得了极大提高,因此,应当把越来越充分地满足公民的多方面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的主要目标。
相比较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解,勃列日涅夫在很多根本性问题上有了不小的进步。首先,与列宁一样,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次,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像斯大林那样讲社会主义阶段仅仅定义为一个过渡的历史时期是不正确的。在社会主义阶段内涵里,勃列日尼夫加入发达社会主义的内容,将其看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成熟阶段,为进入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以此理论为依据,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提高物质利益对工人的刺激,这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内有限的利用市场的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对苏联经济的恢复起了明显的作用。
可以看出,勃列日尼夫对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表现出过分强大的信心。虽然苏联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依然发展迅猛,但经济体制失衡现象也越发突出。实际上,由于长期受到错误理论的指导,苏联各方面体制已经多年处在恶性运行之下,当时苏联的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已大幅度落后于美国,农业方面连年歉收,个人消费品供应不足,而由于经济运行仍然受到行政机关的极大干涉,企业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到了其执政后期,还组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批判。更为讽刺的是,由于执政期间,大肆提拔亲信,宣传个人崇拜,苏联很多理论家和官员为了迎合勃列日涅夫,处处营造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并将“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吹捧为“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苏联体制各方面的弊端、人民生活水平的萧条等诸多危机都被掩盖下来。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而在此期间,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依然醉心于重工业和军事力量的建设,错过了改革体制机制,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良好契机。同时,在这一时期,西方的思想和文化逐渐地涌入苏联,在对苏联政府失去信心的人民群众中不断扩张着影响力。可以说,勃列日涅夫浪费掉了挽回苏联的最后一次机会。
安德罗波夫上任后,提出“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将“发达社会主义”内涵进一步扩充,认为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的起点阶段。但即便是“发达社会主义起点”的观点,也超出当时苏联发展的实际,仍是“超越阶段思想和实践的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巢穴”。[7]加之过短的执政经历,安德罗波夫并没有对苏联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6.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早在安德罗波夫和契尔连科执政时期,戈尔巴乔夫就已经是一副“年轻有为的改革家”形象。他深知斯大林体制带来的种种弊端,甚至因此怀疑共产主义社会在苏联并没有成长的土壤,但戈尔巴乔夫不想轻易否认自从列宁开始的苏联领导人一直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事业。因此,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虽然多次公开表态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但他的改革思路却切实地显示出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理解。1986年,苏共召开二十七大,戈尔巴乔夫以“完善社会主义”的观点代替了之前“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认为要重新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价格体系,提高劳动者阶级性。这无疑是对苏联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在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正式提出:苏联改革的目标是要达到“向共产主义前进中的重要阶段的苏联社会的崭新状态——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哲学基础,它否认阶级,否认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这直接导致苏联领导权力从党内向苏维埃政权转移。在“新思维”的口号掩盖下,苏联领导集体开始极端否认现行制度。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可见,戈尔巴乔夫并不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虽然看到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也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依然无法力挽狂澜。经过理论与实际长期的背离,苏联在实践中片面强调对生产关系的改造,几十年来已积重难返,陷入多方面的社会危机中。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由于使苏联执政党丧失了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地位,也变成促成苏联解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同样缺乏经验理论的指导,我们也曾乐观的认为,可以用几十年的时间建成共产主义。事实上,我们都混淆了过渡时期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两个不同的时期。这实际上是由于经典作家所描述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一方面与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标准尚有差距,另一方面,如果认为自身长期处于过渡时期,就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味着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这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认同、政策制定、舆论宣传都会产生极大的困难。如果只看到过渡时期社会迅速变化的一方面,就会以一种变动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从而引起阶级斗争扩大化。而如果强行用社会主义阶段的各种标准要求现实,就会出现急于求成、忽视现实规律的情况。因此,对经典作家的理论进行创新变成了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产生了理论上的需要,促使着对社会主义阶段理论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在1987年的十三大上,围绕着这一理论形成了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的问题。既然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有了更大的容纳空间,就不会再出现容易与过渡时期相混淆的困难,这对当代中国的稳定发展来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而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阐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姓资姓社问题的解决,以及十五大“一百年”的提出,更加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接近初级阶段的现实,因而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步。”[8]
对比中苏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而言,两者都曾陷入理论的桎梏,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不符合现实情况和规律的运动。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打破了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重重阻碍,这才有了今日中国蓬勃发展的盛世局面。而苏联的历代领导人都未从根本上解决指导理论的问题,只能促使苏联一步步滑入解体的深渊。
注释:①“发达社会主义”这一名词早在十月革命后就由列宁率先使用过,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著作中,列宁曾用“发达社会主义”来形容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徐恕.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周尚文.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唐莉.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历史嬗变[J].社会主义研究,2004,(1).
[8]左亚文.邓小平社会主义阶段论对列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6).
责任编辑:李新红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Stage Theories on the Change of Soviet Union and East Europe
LIU Hao-yan,CAI Chen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Radical changes happened in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 Europe were caused by complicated factors,especially by the deficient guidance of theory to practice. In the 69 years of Soviet Union,its leaders have not formed a mature socialist stage theory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oviet Union. Lenin has put forward many constructive ideas of socialist stage theory. However,the unpractical recognition of Soviet Union of its later leaders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 in varying degrees led to the collapse of Soviet Union eventually. China,after experiencing the throes of initial construction,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y developing the stage theories of socialism. Among them,the "theory o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was undoubtedly a landmark.
The Radical Social Changes in Soviet and East Europe;The theory of socialist stages;The essence of socialism;theory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2015-10-21
国家社科年度项目,项目编号:15BKS081。
刘皓琰(1992-),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蔡 琛(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1004—5856(2016)10—0017—05
D61:D751.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