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和影响力研究
——公共关系学视角

2016-03-16 05:21李书寒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传播思政教育

李书寒

(蚌埠学院 思政理论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30)



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和影响力研究
——公共关系学视角

李书寒

(蚌埠学院 思政理论教学部,安徽 蚌埠233030)

[摘要]思政教育必须真正被学生接受,成为学生的内在素质才是有影响力的思政教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政教育往往存在着“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境。借鉴公共关系学的理念和方法,重视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思政教育;公共关系;传播;影响力

关注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政教育必须真正被学生接受,指导平时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学生内在的素质,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思政教育,有生命力的思政教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政教育往往存在着“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境,具体表现为有些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信任度不高,对思政教育的认识过于功利化,对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需求不高,学习缺少兴趣和动力,甚至对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高校思政教育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意志坚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借鉴公共关系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教育引入公共关系管理模式的必要性研究

公共关系是通过传播来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以赢得公众的好感和支持。公共关系的主要手段是传播沟通。思政教育的目标是赢得青年学生的信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对青年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思政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传播沟通。高校思政教育若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引入公共关系模式是一种有效方式,因为公关传播是赢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最佳手段。

公共关系是作为一种为组织创造良好形象的艺术而被应用于实践的。它运用一系列的公关技术、方法及精心策划,塑造组织形象,谋求组织发展。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要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内求团结,外求发展,都离不开公共关系,高校思政教育也不例外。良好的高校思政教育形象对于高校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主动接受学校的思政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为高校教育事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有利条件以便促进其发展。例如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好、影响大,并经过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和学生的口口相传,已经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赢得了在校大学生的信任和喜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而且在社会上形成很大的影响力,塑造了高校的良好形象,使社会上更多的专家、学者、公务员等相关人士积极参与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来,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公共关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把学校的思政教育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来抓,这需要有意识地引入先进的公共关系管理理念与模式,塑造良好的思政教育形象,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加强双向沟通传播

公共关系强调的是双向沟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公共关系管理,就是要强调在思政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学校与社会的双向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就是要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政教育,与学生充分沟通、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双向沟通和互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动力。借鉴公共关系传播方式,有助于解决现实思政教育中“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尴尬状况。

二、高校思政教育引入公共关系管理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一)公共关系成功地运用到各个领域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国,公共关系已经成功地运用到各行各业。企业、政府、社会团体都在积极运用公共关系的管理方法来发展事业。公共关系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并且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公共关系管理方式,加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是可行的。

(二)思政教育具备公共关系的三要素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育同样具备公共关系三要素:

1.主体。社会组织,即各高校,是属于文化组织、非营利性组织。

为了实现边界地区夜间无人值守对非法越界人的智能监测,论文提出首先使用混合高斯背景建模提取前景图像并裁剪目标区域,减少HOG特征提取的计算复杂度,提高了算法的速度。进而通过STC跟踪算法得出的目标运动轨迹,根据提出的轨迹判别方法,完成对目标的二次判断达到正确监测出越界人的目的。论文虽然提高了夜间越界人自动智能识别算法的速度和精度,但是精度还是不够高,后续工作将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提高算法的精度。

2.客体。公众,对于高校来说,内部公众有在校大学生、教职工。外部有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区、生源中学、各界校友、用人单位等。最重要的公众就是在校大学生,具有公众的特征:(1)共同性,大学生面临同样接受思政教育的问题;(2)群体性,大学生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由很多大学生,共同组成了组织的群体环境;(3)多样性,大学生的组成是各种各样的,存在着个体与群体的区别;(4)动态性,大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5)能动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影响学校思政教育的决策和行为。

3.手段。传播,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传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群体传播。高校可以通过校内各系部、各种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对学生进行组织传播。同样也利用书籍、报纸、网络对高校内外部公众进行大众传播。

(三)目标的相似性

从目标上看,两者有相近之处。一个组织公共关系的目标是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赢得大学生的信任,从而自觉地接受思政教育,并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是目标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四)传播手段的相同性

公共关系与思政教育的手段都是传播。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可以说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没有传播就没有公关。思政教育也离不开传播,包括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影像传播、整合传播等。

三、运用公共关系方法加强思政教育传播和影响力的策略

(一)确定思政教育的目标

首先要确定目标。目标就是通过思政教育活动的实施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和标准。按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又叫作战略目标。思政教育的长期目标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意志坚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是指具体实施的目标,比如年度目标、专项目标等。确定的目标要具体、具有可行性和可控性。确立思政教育目标的思路应该是研究包括通过对内外部环境和重要的公众——大学生调查获得的资料,找出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轻重缓急排序,最终确立思政教育的目标。

(二)设计主题

主题是对公共关系活动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整个公共关系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若要使思政教育易于传播,提高影响力,也必须提炼一个主题,主题可以是一个口号、一句陈述或一个表白。设计主题要求:首先主题要与目标相一致;其次主题要简明扼要,易于记忆和传播。再次主题要适应大学生心理,富有激情,可亲可信。例如,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凝练出“移动课堂”这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形式。“移动课堂”是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固定课堂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等社会资源,通过适时置换教学场所场景,以教师与学生交互性、学习共同体选择重组等方式,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互动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的教学模式。上海大学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项链模式”,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学者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形成上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特色。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安徽科技学院的“移动课堂”、上海大学的“项链模式”就是主题词,适应大学生心理,易于大学生记忆,也易于在媒体上传播。

当前,其他高校也开展了相似的实践教学、专家解答等活动,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响亮的主题词,同时也不能有意识地进行公共关系传播,所以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就没有上述学校强。每个学校要根据各自的校园文化与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主题,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鲜明而响亮的主题也易于学生理解、易于媒体传播、易于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从而提高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力。

(三)分析目标公众

公共关系活动中强调对目标公众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目标公众的特点和需求,根据目标公众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活动,提高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目标公众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当代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这些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网络时代的出现,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校大学生几乎做到了人手一机,手机上网查阅信息、阅读、聊天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思想活跃,崇尚创新与探索,他们不会轻信盲从,对问题的认识较为深刻。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传播和影响力。

同时,高校还有一些重要的公众,如政府、教育部门、专家、学校教师、用人单位、新闻媒体等,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也应该研究这些重要公众,争取这些公众的理解、支持,以提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四)选择传播方式

公共关系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基本的类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公共关系传播的技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以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核心。上课就是典型的组织传播,这种传播是指一个人对多数人的传播。在课堂上,是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并让学生理解信息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要生动也要互动:(1)要生动。要有良好的教风,避免假大空,要生动活泼。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教学技巧,要注重训练演讲艺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技术已经在课堂上普通使用。教师要很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要互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是应该有两个主体: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放权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搜集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并进行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要把课堂让一部分给学生,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发表演讲,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锻炼自己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让课堂活跃起来,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好人际传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接受、是否认同,往往还因为是否认同教师,以及与思政课教师的关系是否融洽、紧密。如果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则易于认同教师传播的信息,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如果教师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在课堂上不研究学生,自说自话,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感,以至于削弱了思政教育的传播和影响力。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必须要关心、关注、帮助学生。不仅仅是关注课堂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对学习、成长的需求。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思考,正确地规划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引导学生能够幸福地生活、学习、工作。只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关注、帮助学生,使其不断地成长,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运用新媒体做好思政教育。当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播领域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变革,也给思政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式带来巨大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舆论阵地,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也应该充分重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传播特点、传播规律,不断提高沟通技巧,及时掌握新的话语方式,让大学生爱听爱看,积极互动,产生共鸣。通过运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4.重视大众传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大众传播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媒介。作为公共关系实务操作的大众传播活动既包括上述大众传播媒介的运用,又包含着对社会组织所能自行控制的言语、文字、实像等方法的运用。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部分高校主动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思政教育内容和活动。各高校应该树立主动传播的意识,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高校思政教育。例如,高校在组织有特色的思政教育活动时,可以主动联系大众传播媒介来报道,也可以利用本组织掌握的网络、广播、学报等媒介来进行宣传报道。大众传播对于扩大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5.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做好整合传播。思政教育可以运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整合传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公共关系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公共关系的方法,使思政教育更受学生欢迎,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去,提高思政教育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梁.切问近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首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论文集[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2]阚乃虎,牛永辉.“移动课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

[3]李莉.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认同的对策研究——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

[4]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杨俊.新型实用公共关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谷晓红

[收稿日期]2015-09-14

[基金项目]蚌埠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sk14。

[作者简介]李书寒(1971-),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公共关系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7—0141—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7.033

The Study of the Efficiency of Propagation and Influence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Relations

LI Shu-han

(Bengbu College,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expected to be accepted by students and become their innate quality,which is the only way to make it an influential education. However,the reality is the dilemma of “teaching but not understood while understood but not accepted”. With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public relations,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may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propagation and influenc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ublic relations subject;Ideological transmission;Influence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传播思政教育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