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久
(黑龙江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马克思批判型人格形成的早期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探析
张庆久
(黑龙江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研究马克思批判型人格的成因对于走进和理解马克思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批判型人格的成因错综复杂,但其早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无疑是最重要的,这主要包括犹太人出身造成的对正统社会的疏离;莱茵省划归法国时期形成的自由氛围与普鲁士专制制度的反差造成的对现实的不满;门第悬殊的婚姻受阻造成的对等级社会的抗争;特利尔周边落后的经济和农民困苦的生活,直接引发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人格;成因
马克思的著作大多是以批判命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神圣家族》副标题)《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可以说,“批判精神是马克思的基本精神”。[2]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思考和写作的基本方式,也是他与论敌作斗争的主要方式,他习惯以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以批判的形式表达思想,在批判他人观点的同时阐述自己的思想是马克思理论独特的表达方式。出生在安逸的中产阶级律师家庭的他,本可以融入主流社会按部就班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他却走上了一条批判现实社会直至要推翻现存社会制度的反叛道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3]成了他毕生的追求。可见,批判已经成为马克思人格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批判型人格在他的思想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他在批判的过程中表达,在批判的过程中超越,没有这种批判型人格,就不会有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就不会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不会有宣告旧世界灭亡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产生。那么,马克思的这种批判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什么原因使家境优越的他逐渐习惯于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呢?马克思批判型人格的成因错综复杂,但早期生活环境和经历无疑是最重要的,用他自己的理论来分析,“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那么,决定马克思批判意识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和欧洲绝大多数地方一样,基督教是那里的主流宗教。而马克思的家庭具有彻底的犹太人血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犹太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即犹太教。而马克思一家却因为生活在天主教地区迫不得已而改信新教。所以他的家庭从来没有把自己和社会环境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而是以一种别样的眼光看社会,就像社会以别样的眼光看他们。
马克思出生不久,当局颁布了一个公告,所有犹太人或者接受洗礼,或者放弃任何官方工作。马克思的父亲是特利尔市的高级诉讼法庭法律顾问,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公务员,在民间是特利尔律师协会主席,为人品格高尚,很受人尊重。老马克思早在马克思出生前就放弃犹太教转而皈依基督教。尽管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后来说爷爷是自愿的,但更值得后人相信的是老马克思纯粹是为了他的官方职业而改变了宗教信仰。他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儿女也都在适当年龄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
由于来自于被排除在基督教社会主体之外的犹太人环境,所以马克思更多地倾向于用批判型的眼光来观察社会,逐渐发展成批判型人格。社会存在就是这样决定了他的社会意识。马克思的这种批判人格,后来又由于他的论敌不断拿犹太人的身份来攻击他而不断加强。这些论敌有:卢格、蒲鲁东、巴枯宁、杜林等。
特利尓虽然是一座不大的城市,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其最突出的特点是:1795~1814年,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这座城市同莱茵河畔的其他一些地区都划归为法国,并且依照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在此期间,整座城市都浸润在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的氛围中,这种氛围是德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在这20年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特利尓人心中深深地扎了根。1814年莱茵地区并入普鲁士后,这种精神仍然保留了下来,任凭当局怎么压制,也消灭不了它。这自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马克思,成为马克思批判人格形成的土壤。
马克思是1818年出生的,因此在马克思出生前莱茵地区已收回德国。马克思并没有亲身经历法国自由管理的影响。深受法国自由平等思想影响的是马克思的上一代人,他们亲身经历了法国自由思想的洗礼。具体来说,划归法国时期的自由氛围影响了马克思上一代的三个男人,而这三个男人又深深影响了马克思。这三个男人是: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后来的岳父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中学校长胡果·维藤巴赫。他们都可称为出生在德国的“法国人。”
老马克思特別推崇法国伟大启蒙学者的著作,希望普鲁士也能出现一部法国式的自由主义宪法和代义制度。他还参加了法国管辖时期成立的自由主义运动组织——卡西诺俱乐部文学社,并在一次俱乐部宴会上起立向法国国旗致敬高唱马赛曲。这一行为被警察秘探发现并向政府报告,使老马克思成了可疑分子。他还参加了俱乐部的一次示威活动。虽然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并未能超越他的爱国精神,但他有着对被压迫者的关切,这不能不影响他的儿子[6]。
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是马克思妻子燕妮的父亲,出身贵族,担任特利尓市顾问官,掌管法律工作,和老马克思有工作往来,同时又是邻居,二者逐渐成为朋友。两个家庭经常往来,包括家长和子女。马克思除了秘密地赢得了燕妮的芳心,还和冯·威斯特华伦成了忘年交,马克思亲切地称他为路德老头。老路德很喜欢才华出众的马克思,两人经常漫步林间,谈论思想,他给马克思阅读荷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灌输给了马克思对浪漫主义学派的热情。最主要的,马克思第一次从老路德这里接触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激发了马克思对圣西门人格和著作的兴趣。这对将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的马克思起到怎样的影响呢?我想只能用不可估量来形容。
特利尓中学原先是教会学校,后来定名为弗里德里西—威廉中学。校长胡果·维藤巴赫是马克思的历史老师、哲学家、教育家,也是马克思家庭的朋友,歌德对他颇有好感,说他是康德哲学专家。维藤巴赫受启蒙运动精神的影响,大胆培养学生的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他自己也参加了卡西诺俱乐部,并参加了争取新闻自由的大游行,因此处于警察的监视之下,受到免职的威胁。当局派了个支持专制制度的副校长摩尔斯来监督学校工作,这引起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有正义感的学生的不满,以致马克思毕业时没有按照惯例登门向摩尔斯告别。
在上述自由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马克思,逐渐长大步入社会,接触到的却都是普鲁士政府落后的专制制度和不平等现象,怎么能不对它进行质疑和批判呢!难怪他到柏林大学时,对柏林这个首都城市丝毫没有好感甚至有些烦感,原因就是这座满是官吏、士兵、小市民的王国首都,正是普鲁士专制制度最残酷最严厉的中心,对自由独立的学术研究除了压制还是压制,根本没有持不同政见者的一习之地。这直接造成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得不拿到气氛较为宽松的耶拿大学去评审,也造成他先后在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谋职任教未果[7]。这无疑更加强了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
前面提到马克思与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是忘年交,但当老路德得知马克思与其女儿燕妮私订终身时,起初还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威斯特华伦家是贵族,尽管马克思家的律师地位在平民中已不可小视,但与威斯特华伦家相比,还是有门第差距的。此外,燕妮还比马克思大4岁,俩人的婚姻遭到的阻力是可以预料的。这种阻力与其说是来自个人,不如说是来自整个社会的等级观念。不仅燕妮整个家庭反对,老马克思也不看好,马克思的母亲更是不赞成。马克思几乎一度对世界失去希望。俩人最后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燕妮的坚持与抗争,当然也离不开马克思的努力。尽管老路德后来转变了态度,但燕妮做政府要员的弟弟斐迪南始终想阻碍这场婚姻。马克思虽然最后胜利了,但此过程中的种种艰辛更让他体会到了自己与主流社会的等级差距,于是对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又多了一层批判的理由。
从特利尔旁边流过的是美丽的摩泽尔河,沿岸林木茂密,水土丰美,盛产优质葡萄,酿出的葡萄酒远近闻名。马克思自述:“我自己出生在酿葡萄酒的地区……所以能恰当地品评葡萄酒,我和路德老头(燕妮的父亲)一样,甚至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8]
而这些靠辛勤劳作酿出醇美葡萄酒的农民,却生活得极其艰难,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葡萄果园,而葡萄果园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外部的竞争,情景日见萧条。随之而来的失业和物价上涨导致了赤贫、卖淫和外出移民的加剧,致使该城市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完全依靠公共救济而生活。
这样糟糕的现实,必然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这使特利尔成为德国最早接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城市之一,如圣西门、傅立叶的思想。马克思上学路上要穿过简陋拥挤的穷人区,贫民们的生活和他平时见惯了的上层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在他心底激起对不平等现象的疑问,同时也埋下了对贫苦阶级的同情,致使他大学毕业当上《莱茵报》编辑后,一有机会就为家乡的人民鸣不平:把报纸驻摩泽尔记者的一系列披露当地人民生活惨状、谴责上流社会冷漠的文章发表出来。这触怒了政府当局,指责莱茵报是诽谤,威胁要报纸拿出证据,否则严肃处罚。马克思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收集了摩泽尔地区人民生活的大量资料和官方文件,写成了以《摩泽尔记者辩护》为题的系列长文,大胆地向丑恶的社会展开批判:造成这一切的根源不在于个别官员的好坏,而在于那个总的制度。这直接导致了马克思对社会经济现实关注的增加,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从而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批判型人格正是在上述环境下形成的,这逐渐养成了马克思用批判的眼光思考问题、观察社会的习惯。他对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进行批判,这种批判从现实的批判(批判丑恶的社会现实制度)上升为理论的批判(探究不合理现实的理论根源,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最后发展成批判现存社会、构建完美社会的实践运动——宣布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社会主义运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文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平飞.论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与批判辩证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2):73-7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1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思全集[M].中文1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刘乃勇.马克思自述传略[M].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6](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M].第1版.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1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路晓鸽]
On the early life environment and experience analysis of Marx critique of personality formation
ZHANG Qing-jiu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50,China)
Critical spirit is Marx basic spirit,which constitutes the basic way of thinking and struggle.Marx critique has become a part of Marx inherent personality,thus the genesis of Marx criticism personality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Marx theory.The genesis of Marx critique of personality is complex,but the early life environment and experience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important,mainly including: Jewish origin causes the orthodox social alienation; rhine province rank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free atmosphere and the contrast of Prussia autocracy cause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reality; The gap of family marriage causes the struggle for hierarchical society; and the backward economy and farmers hardships of life in Trey directly trigger the Marx critique of reality.
Marx;critique;personality;cause
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6.05.017
2016-06-12
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科研团队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团队”研究成果
张庆久(196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A811
A
1671-4679(2016)05-0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