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路径思考

2016-03-16 03:59季春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2488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

季春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2488)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路径思考

季春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248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基于唯心主义产生的一种反动性、非科学性的政治思潮,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积极探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路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深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形势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必要之举。

历史虚无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是反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解释,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反动性与非科学性。遏制和批判该思潮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必要之举。本文拟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维度,积极探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路径。

一、在世界观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68。当前,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首要哲学路径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2]。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才使关于社会历史的各门学问得以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而成为真正的科学。

(一)在认识上,基于唯物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除了复杂的国际国内的社会和政治背景,还有其自身的认识论根源。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根本问题,研究者在历史解释中所秉承的价值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发现、取舍和认知。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基本的过程和最一般的规律,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指明了历史研究前进的道路,开辟了历史研究光明的前景。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站到了唯物史观的反面,陷入了唯心史观。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没有秉承实事求是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历史时往往为了特殊的政治诉求对历史进行任意的取舍与修改,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3]。这种认识论上的颠覆性错误,正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丧失其合理性依据、逃脱不了被证伪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这场持久战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唯物论,提高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在立场上,立足于人民

立场问题极为重要,它解决的是看问题、想事情、做事情的利益目标人群在想和做工作时是为了哪些人的利益,表明自己站在哪些人的立场上。不同的立场、方向、政治倾向,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以物质资料生产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资产阶级利益为其基本立场,否定阶级斗争、否定革命。对于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4]9—10。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1]15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基于维护资产阶级立场的角度,忽视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性,替剥削阶级说话,并极力贬损和否定阶级斗争,甚至把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镇压视为维护社会秩序之举。这种否定阶级斗争的肤浅思想,最终致使其无法透过中国近现代史上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对于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4]161,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变革方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于其狭隘的资产阶级立场,无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体现的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甚至把人民革命当作历史的浩劫。“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否定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否定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这种为资本主义辩护、以歪曲历史来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历史观,必须要坚决批判与抵制。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道路上,要深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合理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根据,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使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优势,这也是彻底战胜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方法。“只要这些人(人民群众)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6]。

二、在方法论上,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是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7]。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首要原则,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做到坚持真理、坚持科学。为了从历史中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需要“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8],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掌握史料、弄清史实的基础上,肩负历史研究主体的责任性,公正客观地去分析研究历史,切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源头。

首先,掌握史料,弄清史实。史料是历史研究的直接前提,历史著作的生命在于真实。恩格斯指出:“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必须从既定的事实出发。”[9]因此,历史研究要大量占有第一手资料,并以历史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对所占有的史料进行编选、分析、考证和利用,以丰富的史料为历史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但史料亦有真伪、粗精、偏全之分,因此,需要对所研究的史料进行大量的考证、钩沉、辨析等工作,防止史料失真,杜绝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留下歪曲历史的空隙。

其次,研究主体的责任性。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是历史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历史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历史学家们个人的自主性行为,这就需要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始终秉承责任意识,忠实于客观史实,这也是科学共同体大公无私性与公有性的具体表现之一。与之相反的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抛弃了这一责任意识。其宣扬的观点并不是在真实、全面地掌握史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得出的,而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某种倾向、某种情绪,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甚至有一部分人为了特殊的政治目的,刻意放大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抹煞过滤掉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这种“对历史的过度简单化和娱乐化,更可能遮蔽和否定本真的历史”[10]。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这种回避真实历史、不负责任的做法与态度,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不仅使史学研究脱离了中国历史实际,也远离了党、国家和人民的要求。

(二)坚持全面整体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审视和透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内核,运用整体思维,以全方位、多维度、总体性的视角,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其作出科学的历史评价。

在历史研究中,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是众多因素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它既不是各个因素的混乱堆积,也不是社会历史各个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历史研究需要严谨地区分历史的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支流与主流。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则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并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揭示历史规律,而是基于其特殊的政治诉求,“牵强附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指鹿为马,糟蹋历史”[11]。如在对待革命史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只看到“革命”破坏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革命”的整体意义与全局利益;在对待正面历史人物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只看到一些微不足道的个人生活方面的缺点,而没有看到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敢于牺牲自己生命的整体的积极的意义。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历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在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坚持全面整体的观点研究历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尤其需要反对历史研究的碎片化。所谓“碎片化”,是指原本完整的东西破碎成零散的块状,成了诸多碎片,不再是一个整体了。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其实质是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历史。近年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倾心于所谓的“碎片”研究,甚至打着“实证研究”的名义,对史料不辨析、不考证、不甄别,离开具体的历史语境,断章取义,以孤证、个案推导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这种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看问题的碎片化历史观,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列宁曾强调指出:“应当记住一条原则:在社会科学中(如同在整个科学中一样),所研究的是大量的现象,而不是个别的情况……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12]364

(三)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坚持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对历史采取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动态考察历史现象,反对形而上学,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在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及其人物的评价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从现实的需要和个人的利益诉求出发,对历史抱着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态度,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作出不负责任的任意评价。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一定要历史地考察斗争形式的问题。脱离历史的具体环境来谈这个问题,就是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起码常识。”[1]283—284如“对红军长征原因及相关问题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离开了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忽视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都是唯心主义的突出表现,都极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13]。只有在分析、掌握具体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将历史事物放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中,我们才有可能公正地评价党和历史上那些比较复杂、容易引起歧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2]154。“没有这种观察社会现象的历史观点,历史科学就会无法存在和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的观点才能使历史科学不致变成偶然现象的糊涂账,不致变成一堆荒谬绝伦的错误”[14]。因此,在研究历史时,“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12]190。要善于分析历史事实的具体存在和内在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而不能以静止的观点加以否定,充分把握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不能用现实改铸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政治思潮,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积极探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路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深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形势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有效路径,亦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与说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学理支撑的必要之举。

[1]列宁.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尚松蒲.人民群众是战胜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25(01).

[6]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490.

[7]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3(0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0.

[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7.

[10]刘森林.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动因[J].哲学研究,2015(1).

[11]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

[12]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董振平.长征原因分析要经得起历史检验[J].思想理论教育,2014(3).

[14]斯大林.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5—206.

责任编辑:顾榕昌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3.019

B03

A

1009-0339(2016)03-0091-04

2016-04-05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ZX006)、2012—2013年度安徽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研究项目(20122013SZKJSGC7-4)。

季春芳,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巢湖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