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华辨证》的校勘成就及其特点

2016-03-16 03:41黄燕妮

黄燕妮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文苑英华辨证》的校勘成就及其特点

黄燕妮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彭叔夏根据周必大所校宋代类书《文苑英华》撰写而成《辨证》十卷。全书对《文苑英华》中出现的讹误及体例缺陷作出辨证,分为用字、用韵、事证等二十类,包括校勘、考证两个方面。本文从《辨证》具体实例出发详细分析,试图总结其校勘成就及其在校勘学上的特点。

〔关键词〕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校勘

《文苑英华》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徐铉等编纂的一部文学总集,全书一千卷。彭叔夏据周必大所校而撰《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全书前八卷内容,如果按照疑误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三部分:一为写作方面的疑误,包括用字、用韵、事证、事误、事疑五类;二为编纂方面的疑误,包括名氏、题目、门类、脱文、同异、离合六类;三为制度名物方面的疑误,包括人名、官爵、郡县、年月、避讳、异域、鸟兽、草木八类,后两卷是杂录。卷中每一子目下各举若干例证,一般只列出原文,指出疑误,或提出证据出处,或简单引述证据的内容,而不加以详细的考证。绝大多数目类的例证之后,都附有作者的一句总括之语。《辨证》全书二十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勘,二是考证。彭叔夏的校勘步骤一般为列出异文,举出例证,再下简单按语。

一、善于从校勘对象自身的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寻找对词语校勘的依据

1.善于从文字、音韵、训诂入手解决校勘问题。例如:

《辨证》卷十:于邵《送赵评事赴东都序》:“身田、身筐之贡。”“身”疑作“ ”,古文厥字。见《广韵》、《玉篇》。

《辨证》卷六:如梁简文帝《初秋》诗:“羽翣晨独动,珠汗昼恒挥。秋风忽嫋嫋,向夕引凉归。卷幌通河色,开窗望月辉。晚花栏下照,疎萤簟上飞。直置犹如此,何况送将归。浮阴即染浪,清气始乘衣。”《文苑》与《初学记》无末二句,而《类聚》有之,集本又以此二句在“辉”字韵上,恐是。

《辨证》卷九:庾信《哀江南赋》:“茫茫惨黩。”钱起《图画功臣赋》:“扫乾坤之惨黩。”杜甫《送郭中丞》诗:“中原何惨黩。”按:《文选·陆机〈汉功臣赞〉》:“茫茫宇宙,上惨下黩。”墋,楚锦切。尘也。三字并当作“墋”。又《哀江南赋》下文复云“人臣惨酷”,则上不当用“惨”字明矣。而《周书》乃以“惨酷”为“怨酷”。

第一则今检《文苑英华》卷七百二十三唐于邵《送赵评事赴东都序》:“连踵阙下,归甚忘亡,是以身田、身筐之贡,不待锡而至者,已纷组于长府。”身田,佛教语。指身体。佛家以为身体能生善恶之业,故以身喻田。《尚书·禹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厥,这。“身田”、“身筐”于文义不合,当为“厥田”、“厥筐”。彭叔夏指出“身”疑作“ ,”为古文“厥”字。《玉篇·身部》:“身,木本也。今作厥。”第二则为脱文例。彭叔夏运用三个版本互相参照,指出末二句当为脱文,并运用音韵学知识进一步作出证明,“辉”属平声微韵,末二句韵脚字“衣”同属微韵,韵律谐和。第三则彭叔夏引晋陆机《汉高祖功臣赞》指出《文苑》中庾信、钱起、杜甫诗赋“惨”当作“墋”。墋黩,混沌不清貌。晋陆机《汉高祖功臣赞》:“芒芒宇宙,上墋下黩。”李善注:“天以清为常,地以静为本,今上墋下黩,言乱常也。墋,不清澄之貌也。”又用本校证“惨酷”与“墋黩”文义截然不同。惨酷,极其残酷。两者字形相似而误。

2.善于从诗文的上下文内容、旨意着眼进行校勘

《辨证》卷九:孙樵《书田将军边事》:“大入成都,门其三门。”作两句读,而《文粹》、集本乃削“其三门”三字,止云“大入成都门”,遂不成文。

《辨证》卷九:白居易《七德舞》:“魏徴梦见子夜泣(徴疾亟,大宗梦与徴别,既寤流涕,是夜徴卒。故《御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见《唐书》),张谨衰闻辰日哭。”以“子夜”对“辰日”,兼注文亦明甚,而一本作“天子泣”,恐非。

第一则为脱文例。今检《文苑英华》卷三百七十五唐孙樵《书田将军边事》:“文皇帝三年,南蛮果能大入成都,门其三门,四日而旋。其所剽掠,自成都以南,越隽以北,八百里之间,民畜为空。”彭叔夏指出别集脱三字,此因不明文义误删。第二则今检《文苑英华》卷三百三十三唐白居易《七德舞》:“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子夜,夜半子时,半夜。与辰日对举。彭叔夏运用本校和理校,指出“天子”当为“子夜”。此为不明文义而误。

二、善于使用外部证据作为校勘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的依据

1.善于利用前代典籍进行校勘,引证范围广泛,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部

《辨证》卷二:《是仪鬻书衣判》:“是仪无上,族变于勾吴。”《三国志》:“是仪本姓氏,孔融嘲仪‘氏’字‘民’无上,故改为‘是’。”一本作“无首”非。

《辨证》卷二:权德舆《崔述志》:“辱安平戴公之知,於公获南宫之眷。”“戴公”当从集作“戴侯”,《文选·潘岳〈怀旧赋〉》:“余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谓东武伯杨肇以女妻岳。”戴,其谥也。述仲兄安平公,实德与之妻父。故有“戴侯南宫”之语。

第一则今检《文苑英华》卷五百五十五唐魏嘉庆《对是仪书衣主司举正判》:“是仪无首,族变於句吴;巩朔司军,绩宣於全晋。”彭叔夏指出孔融嘲仪典故中“氏”字是“民”字的缺笔,故称“无上”,改同音字“是”。别集不明文义,误改为“无首”。改后文意并无不妥,若非熟悉典故如此,恐难以发现此例用字之误。第二则今检《文苑英华》卷九百五十二《唐权德舆房州刺史崔公墓志铭》:“建中初,德舆遇公于九江之西,其后辱安平戴公之知,於公获南容之眷。刻石志美,不敢曼辞,而实录焉。”西晋潘岳《怀旧赋》:“杨肇碑曰:肇字秀初,荥阳人,封东武伯,薨,谥曰戴。”彭叔夏指出“戴公”当为“戴侯”,即晋折冲将军、荆州刺史杨肇。此为考据官爵之误。

2.善于利用历史、地理、器物知识作为校勘的依据

《辨证》卷三:如《新罗王德真织锦作太平》诗:“新罗王德真(即新罗王金真平女也。平死无子,女乃嗣立为王),大破百济之众,其弟子法敏以闻。”按:《唐书》本传:“王真平死,无子,立女善德为王。善德死,妹真德袭王。攻破百济,遣弟伊赞子春秋之子法敏入朝,织锦为颂以献。”据此,则“德真”当作“真德”,法敏乃真德弟伊赞子春秋之子也。

《辨证》卷三:李峤《贺破契丹表》:“逆贼孙万荣。”按《唐书》:“圣证元年,改契丹首领李尽忠为尽灭,孙万荣为万斩。”《陈子昂集》中亦作“万斩”,今契丹已破,《贺表》犹称“万荣”非。

第一则为倒文例。用历史知识校勘人名。据《旧唐书·新罗列传》卷一百九十九载:“是岁,真平卒,无子,立其女善德为王。”“二十一年,善德卒,赠光禄大夫,余官封并如故。因立其妹真德为王,加授柱国,封乐浪郡王。”“二十二年,真德遣其弟国相、伊赞子金春秋及其子文正来朝。”“永徽元年,真德大破百济之众,遣其弟法敏以闻。真德乃织锦作五言《太平颂》以献之。”《新唐书》卷二百二十新罗传、《唐会要》卷九十五新罗条亦有相同记载。第二则用历史知识校勘人名。今检《文苑英华》卷五百六十六唐李峤《为纳言姚璹等贺破契丹表》云:“臣某等言:伏见辽东都督高仇须承露布,逆贼孙万荣等驱率凶党,烧逼州城,城中出兵与其贼拒战。”孙万荣(?-697)契丹部落长。契丹名不详。属大贺氏联盟以外之别部,与大贺氏通婚姻。万荣于武周垂拱(685-688)中被封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与妻兄、大贺氏联盟长李尽忠联合起兵反。据营州,自号“无上可汗”。武则天闻报大怒,下制改尽忠为“尽灭”,万荣为“万斩”,派兵征讨。万荣败走潞河,被家奴杀死。彭叔夏指出李峤《贺表》作于破契丹之后,根据史实,当时万荣已改为万斩,故《文苑英华》作“万荣”非。又引《陈子昂集》为证,集中亦作“万斩”,陈子昂与李峤处于同一时代,而李峤《贺表》作“万荣”,此或为编集者所改。

彭叔夏不仅用从历史着眼来校勘,也用地理知识进行校勘:

《辨证》卷九:赵嘏《西峰即事献沈大夫》诗:“山连谢宅余霞在,水应琴鷄旧浪春。”又有《宛陵寓居上沈大夫》诗:“晚伴西峰醉客还。”又云:“谢家云水满东山。”此二首皆言宛陵也。宛陵,今宣州,谢玄晖守宣城,有谢公亭,又有诗云:“余霞散成绮。”又有琴溪,即琴高控鲤之地,则“鷄”当作“谿”,沈大夫即沈传师也。

《辨证》卷四:如《土风赋》:“尧作平阳”,一作“成阳”。详此赋序云:“睢阳,古之大郡。”赋内又云:“岂若睢阳城,临氐房。昔者舜渔雷泽,尧作成阳。天乙都亳,沛公潜梁。”皆言宋地也。《前汉·地理志》:“昔尧作游成阳,舜渔雷泽成阳。在定陶,有尧蒙,乃宋地。尧都平阳,在河东郡,为晋地。”据此,当作“成阳”。

第一则用地理知识校勘地名。彭叔夏考证赵嘏两首诗中的西峰属宛陵(今安徽宣州市),而宛陵又有琴溪,得出《文苑》所载“琴鷄”误的结论,通过地名考证来校勘误字。第二则用地理知识校勘地名。今检《文苑英华》卷二十六唐陈仲师《土风赋》:“岂若睢阳,城临氐房。其地平促,其人温良。昔者舜渔雷泽,尧作成阳。天乙都亳,沛公潜梁。”彭叔夏不仅以本校说明问题,又用古地理志来加以证明。彭校非一般臆说,而是证据充分、令人信服的。

此外还有校勘户籍、名物制度的例子:

《辨证》卷九: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答微之》:“启[答]云:七州千万户”,集作“七县十万户”。时微之在浙东,若以越州管内言之,则七县十万户;若以浙东观察使所统言之,则元文似是。但“千”字疑启中夸大之词。

《辨证》卷十:张玄晏《谢宰相啓》:“假金骏为驽骀之饰。”“骏”疑作“鋄”,亡犯切,马首饰也。张衡《东京赋》:“金鋄镂鍚”。

第一则用户籍制度进行校勘。今检《文苑英华》卷三百三十五《唐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答微之》:“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答云七州千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旧唐书·志第二十》卷四十:“越州中都督府:天宝领县六,户九万二百七十九,口五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九。”据《新唐书》卷四一载,上虞县系贞元中析置。则称七县十万户,正与地理志大数相合。《旧唐书·志第十八》卷三十八:“浙江东道节度使。治越州,管越、衢、婺、温、台、明等州。或为观察使。”若将越、衢、婺、温、明、处、台七州户数合计,亦仅五十万,元稹不应夸称至千万,当从“七县十万户”为是。彭叔夏虽已怀疑户数不确,但谨慎的认为是夸大之词。且“千”、“十”两字形似,致误亦有可能。第二则今检《文苑英华》唐张玄晏卷六百五十五《谢宰相启》:“尊诲下临,恩言俯被。假金骏为驽骀之饰,贱骨难胜。”鋄,马首饰物。《文选·张衡〈东京赋〉》:“龙辀华轙,金錽镂锡。”李善注引蔡雍曰:“金錽者,马冠也。高广各五寸,上如玉华形,在马髦前。”此例为误字,实质为考证器具之误。

三、《文苑英华辨证》在校勘学上的特点

1.善于运用他校、理校等方法进行校勘

《辨证》卷二:李白《西岳灵台歌》:“身骑第一龙上天飞。”当从集作“骑二茅龙”。《初学记·华山门》载《列仙传》:“呼子先者,有仙人持二茅狗来,骑之乃龙也。”

《辨证》卷三:常衮《卢正已志》:“公字子宽,本讳元裕,以声协上之尊称,优诏改锡正已”。则元裕、正已本一人也。而《世系表》乃以为兄弟二人。

第一则今检《文苑英华》卷三百四十一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海蓬莱复西归。玉浆傥惠故人饮,身骑第一龙上天飞。”彭叔夏引《初学记》汉刘向《列仙传·呼子先》:“夜有仙人持二茅狗来至,呼子先。子先持一与酒家妪,得而骑之。乃龙也,上华阴山。”考证《英华》用典之误。第二则据《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载:“正已字子宽,初名元裕,代宗赐今名。”彭叔夏称《世系表》以元裕、正已为二人,此为考史实之误。

2.坚持己见,但不武断,实事求是,态度谨慎

《辨证》卷九:孙翃《文词雅丽策》:“反支通奏,甲夜观书。”“反支日,不受章疏”,见《后汉》。而一本作“及晨通奏”,未详孰是。

《辨证》卷二:崔元翰《请复尊号第三表》:“《白虎通》曰伏羲正五始。”按:《白虎通》:“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今诸本并作“五始”疑误。(此表又见栁文,亦作“五始”)第一则今检《文苑英华》卷四百八十五唐孙翃《应文辞雅丽科对策》:“伏惟陛下躬神武之姿,广聪明之德,思弘至道,励精为政。反支通奏,甲夜观书,励神聪于《九畴》,留睿情于百氏,臣闻智小不可谋大,绠短难于汲深。”反支,古术数星命之说,以反支日为禁忌之日。甲夜,初更时分。在禁忌日和初更时办理公务,可以突出励精图治。而用“及晨”在文理上亦通,因而彭叔夏仅列出异文,将其存疑。第二则今检《文苑英华》卷五百五十五唐崔元翰《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第三表》:“神农有教田事之勤,燧人有兴火食之利。伏羲正五始,祝融续三皇。”彭叔夏引《白虎通》作“五行”,而诸本、柳文作“五始”。“五始”与文意不通,此当为不明文义误删“行”字。彭叔夏据他书校勘诸版本之误,但不妄断,态度谨慎。

3.列出异文,提供了一些版本信息

《辨证》卷一:权德舆《李国贞碑》:“人命将泛。”乃用《汉·食货志》:“大命将泛。”泛,方勇反,覆也。而集文作“沈”。

此则今检《文苑英华》卷九百十四唐权德舆《故通议大夫守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持节朔方镇西北庭兴平陈郑等州行营兵马及河中节度都统处置使兼管内观察使权知绦州刺史赐紫金鱼袋赠扬州大都督府李公神道碑》云:“其在京毂,兵火之余,人命将泛,物力亦屈,而百役烦苦,出於伤痍。”“大命将泛”语出汉贾谊《论积贮疏》:“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泛,覂的古字。上声肿韵,非母。《玉篇·襾部》:“覂,《汉书》:‘大命将覂’,谓覆也。”今本《汉书·食货志上》作“泛”。颜师古注:“孟康曰:‘泛音方勇反。泛,覆也。’字本作覂,此通用也。”集本作“沉”,与“泛”字形相似而致误。

4.校勘实例丰富,旨在总结校勘经验,但在致误原因的分析方面有所欠缺

《文苑英华辨证》的校勘处理方式如《四库提要》云有三种:“叔夏此书,考核精密,大抵分承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遽改三例。其用意谨严,不轻点窜古书,亦于是可见矣。” 彭叔夏在《辨证》中试图归纳校勘通例,但远没有取得清人那样的成就:

(1)对致误原因的分类是交叉的,给利用材料带来麻烦

《辨证》的分类为:字有本之前人不可移易者;字因疑承讹当是正者;字有两存于义亦通者;前人用韵有两音而不可輒改者;用事有可以证他本之非者;事有讹误当是正者;前人用事元自舛误而《文苑》有袭之者;事有可疑或两存者;用事有人名与他本异不可轻改者;其有讹舛当是正者;人名有与史传集本异不可轻改者;其有讹舛质于史传当是正者;其有与史集异同当并存者;官职封爵有与史集异不可轻改者;其有讹舛当是正者;其或有疑当两存者;郡县名及地名有不可以他本而轻改者;其有讹舛当是正者;其或有疑当两存者;年月与他本异不可轻改者;其或讹舛当是正者;其有他本原误《文苑》因而袭之者;其有与史全异,所当考者;撰人名氏或有以甲为乙,当以《文苑》为正者;其有舛讹当是正者;其有可疑及当两存者;題目有讹舛当是正者;又有題目是而文則非者;门类混淆当是正者;有脱文见于他本者;其有他本节略而《文苑》有全篇者;其有原本脱逸而《文苑》因而袭之者;诗文与他本有題同而词异者;诗有一篇析而为二,二篇合而为一者;避讳而易以他字者;异域国名有与史传异者;鸟兽名有讹舛及与他书异者;草木名有讹舛及与他本异者。

这种分类不仅使校勘和考据混合在一起,例如用字类中,用字一(字有本之前人不可移易者)与用字二(字因疑承讹当是正者),前者为校勘材料,后者为考据材料。即便是单纯涉及校勘的内容在分类上也是交叉的。例如:

《辨证》卷一:如赵昂《攻玉赋》:“匪瑕匪秽,宁有于吾欺。”“秽”,一本作“刿”。按:《春秋繁露》:“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秽,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则“秽”字是。

《辨证》卷三:令狐楚《为郑儋谢河东节度使表》:“本使李诜奄从薨逝。”“诜”一作“悦”。按:《旧唐书》:“李说贞元十六年十月卒,以郑儋代之。”“诜”当作“说”。(又见韩文《郑儋碑》)

彭叔夏将前者归入用字一,认为其致误原因为字有本之前人不可移易者,后者归入人名四,认为其致误原因为其有讹舛质于史传当是正者。两则中“秽”与“刿”;“诜”与“说”,实为字形相似而致误,同为误字通例。

又如:

《辨证》卷六:如梁简文帝《初秋》诗:“羽翣晨独动,珠汗昼恒挥。秋风忽嫋嫋,向夕引凉归。卷幌通河色,开窗望月辉。晚花栏下照,疎萤簟上飞。直置犹如此,何况送将归。浮阴即染浪,清气始乘衣。”《文苑》与《初学记》无末二句,而《类聚》有之,集本又以此二句在“辉”字韵上,恐是。

《辨证》卷九:孙樵《书田将军边事》:“大入成都,门其三门。”作两句读,而《文粹》、集本乃削“其三门”三字,止云“大入成都门”,遂不成文。

彭叔夏将前者归入脱文一,认为其致误原因为有脱文见于他本者,后者归入杂录一。第一则疑为抄脱,第二则当为不明文义误删,两则同为脱文通例。

出现这种分类交叉的原因,除了学问本身深度不够因而有些错讹无法确定,其原因于是也不能纳入通例分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人编文集、类书时的分类习惯影响了他们深入的逻辑思考,文集、类书分类一般注意力放在如何把材料、文章都套进去,至于类别交叉与否、某一类别的立名是否能揭示该类的本质特征,他们一般很少思考。这点与清人校勘形成鲜明对比,而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清代。

(2)没有仔细分辨是作者之误,还是抄刻者之误

《辨证》内容涉及整部《文苑英华》,对校勘材料的研究不够深入,对致误原因没有作出详细的判断。如前所述,其校勘步骤一般为列出异文,举出例证,再下简单按语,有时仅列出异文。至于是作者之误,还是抄刻者之误,彭叔夏没有作仔细分辨。

《辨证》自序云:“叔夏尝闻太师益公先生之言曰:校书之法,实事是正,多闻阙疑。叔夏年十二三时,手钞《太祖皇帝实录》,其间云:兴衰治囗之源。阙一字,意谓必是治乱。后得善本,乃作治忽。三折肱为良医,信知书不可以意轻改。《文苑英华》一千卷,宇尽鲁鱼,篇次混淆,比他书尤甚。曩经孝宗皇帝乙览,付之御前校勘官,转失其真。公既退老丘园,命以校雠,肤见浅闻,宁免谬误。然考订商榷,用功为多。散在本文,览者难遍,因会稡其说,以类而分,各举数端,不复具载,小小异同,在所弗录。元注颇略,今则加详。其未注者,仍附此篇。勒成十卷,名曰《文苑英华辨证》云。” 彭叔夏校书,不仅学有根柢,态度亦极审慎,秉承“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态度,为后世所推崇。

[参考文献]

[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景印钦定文渊阁四库全书1342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

[3]倪其心.校勘学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胡光波)

The achieve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en Yuan Ying Hua Bian Zheng in Collation

HUANG Yan-n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435002,China)

Abstract:PENG Shuxia wrote Wen Yuan Ying Hua Bian Zheng According to Wen Yuan Ying Hua which was composed of ten sections. The book analyzes some errors and defect in style of Wen Yuan Ying Hua, and classifies it twenty categories which consist of Collation and textual research, such as Yong Zi, Yong Yun, Shi Zheng and so on. This article try to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en Yuan Ying Hua Bian Zheng in Collation by the analysis of living examples.

Key words:PENG Shuxia;Wen Yuan Ying Hua Bian Zheng;Collation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北师范学院人才引进科研项目:《宋代以诗韵为中轴的语言学研究探赜》

[收稿日期]2016—03—27

[作者简介]黄燕妮,女,湖北大冶人,博士,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4- 0023- 05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