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式”
——论《西游记》结构模式

2016-03-16 03:41
关键词:西游记

卢 梦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圆式”
——论《西游记》结构模式

卢梦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小说《西游记》以“圆式”结构全书,其关目设定、师徒五行属性以及师徒关系构成,相关情节与人物表现,都体现了这种结构模式,即由“心”统,依次形成“食色”网(圆)、五行网(圆)、百回关目网(圆)最后一了百了,复归其本。

〔关键词〕《西游记》;结构模式;圆式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以神话题材结构全书,并在整部小说中精心设定结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密码。为挖掘其文化意蕴,本文从小说的结构模式入手,窥探一二,以就正与方家学者。

从整部小说来看,无论其外在显性的模式还是其内部隐性模式,都可用一个比较形象的图形来表示——“圆”,但这个“圆”并非数理上的“圆”,而是一种结构模式,即“圆式”。

一、回目百回——结构圆满

从现行通俗读本来看,四大名著中只有《西游记》以百回结构,其余三本都为一百二十回。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小说自身内容叙述篇幅需要,另一方面更是由作者精心结撰,表达深层意蕴所设定。石麟认为回目“主要功能是叙事,即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某回书的故事梗概”[1],同时便于读者检索章节。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三藏真经,佛家讲求功德圆满,第九十九回菩萨算到唐僧师徒还差一难,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最后一难通天河落水湿经书是为“凑足”佛教所言的圆满。数字“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蕴,《周易》六十四卦中将“九”称为阳爻。“九者,老阳之数,动之所占,古阳称焉。”[2]“九”是一个至阳的极数,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一书中写道:“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3]取经难数设定九九八十一难,为九个九之和,这种“九九”的累复一方面表现取经之难,另一方面表现取经果业之大。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已经抵达西天,如果正常叙述下去,应该结束于第九十九回,难数也只有八十,即达不到修行圆满之意。最后一难的设定是相当巧妙的,一方面师徒四人完成了既定的九九八十一难,做九九归一,功德圆满;另一方面设定在第九十九回,“九十九”作为最大两位数,再进一步即是以百回做结,象征最为圆满,即是一了百了,作为一个结束,同时又作为一个新的开始,即九九始归“一”。

小说中通天河一难,关目设计十分奇特。唐僧一行人翻山越岭走了五万四千里抵达通天河,通天河在里程上居于取经中段,又在回目上居于中间,唐僧师徒取经而回在这里迎受了最后一难。通天河一难的完成实现了其人生的终极目的,结束了十世修行的定数,由始(第九回出世,江流儿)而中(第四十九回过通天河)到终(第九十九回落难通天河),终结九九八十一难,这样唐僧(金蝉子)前九世的修行在第十世得到了圆满,也是唐僧在这一世的圆满,最终得正果。

二、性属五行——五人生克

“五行”指代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物质,构成世间万物基础,世间万物都遵循生克规律。从《西游记》回目标题设定来看,包含五行思想,第二十二回“五行匹配合天真 认得从前旧主人”、第五十七回“五行生克情无顺 只待心猿复进关”、第五十八回“中道分离乱五行 降妖聚会合元明”等;从小说叙述内容来看,孙悟空属性为金、猪八戒属性为木无疑,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第四十二回“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等都可看出作者之意。正如石麟所言:“‘心猿’、‘金公’、‘金’均指孙悟空,‘木母’、‘木’、均指猪八戒,‘黄婆’和‘土’则指沙僧。[4]白龙马应当属火性。吴本《西游记》作为一部累世型小说,在成书之前,西游故事存在于佛典、俗讲、宋元话本以及图册相关作品中。《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一赤马相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九龙池处第七”写道:“只见馗龙咆哮,火鬣毫光,喊动而来。”[5];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第二本第七出“木叉售马”南海火龙因行雨差迟,要被玉帝斩龙台上处斩。[6]得观音所救,后火龙化白马;王振鹏在《唐僧取经图册》【上图四】题“遇观音得火龙马”火龙马为唐僧坐骑,【下图十】题“悬空寺遇阿罗律师”中龙吐火。均为吴本《西游记》中白龙马承担的五行“火”的角色奠定基础[7]。另外,龙与蛇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有神,人面蛇身而赤……其视乃明。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烛阴……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烛龙即钟山神,人面,蛇身,赤色。姜亮夫言:“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8]龙形象在蛇形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故张国洪说:“龙实由蛇演化而来”[9]。从五行角度分析,王充《论衡·物势篇》言:“巳火也,其禽蛇也”[10]蛇性属火,那么由蛇演变而成的龙自然也就性属“火”。

唐僧是钦定的取经人,出生即离开母亲,被金山寺和尚所救,遇金(金山寺前)则活。在五行相生结构中,悟空性属金,金生水。换言之,悟空在整个取经过程中充当唐僧的活命稻草,没有悟空唐僧寸步难行。小说中几次关于水难的记载:鹰愁涧、流沙河、黑水河、通天河,悟空却对水中妖怪束手无策,对唐僧的紧箍咒同样无能为力。第四十九回,当唐僧被抓到通天河下之时,感到取经无望嘤嘤的哭,悟空劝道:“师父莫恨水灾,经云,土乃五行之母,水乃五行之源。”唐僧作为一个肉眼凡胎是很难完成取经任务的,而悟空们正是由他解救,从这个意义上说唐僧不仅仅是悟空们的师傅更是其再生父母。唐僧作为取经之源,似乎与水存在某种联系,遭遇水难,但他有着水一样的韧性,坚持取经事业从不懈怠;正是他身上这种水性,以水滴穿石的力量穿透了“顽石”悟空,最后取经成功。性属水(五行之源)那么就有其合理性了。

如此,唐僧师徒五人之间形成了一个与五行相关的圆形封闭对应关系。悟空作为取经的主要力量,却受唐僧的紧箍咒控制;八戒总能取得唐僧信任,却怕悟空,沙僧和白龙马是虔诚的取经者,沙僧以“土”的“粘合性”团结着整个队伍。师徒五人并非一个简单的属性划归,而是一种复杂立体的关系图式,西天取经则作为五人间核心连接点。

三、自我救赎——心性相属

关于取经的缘由,一方面太宗魂游地府,超度孤魂;另一方面如来传经东土,劝人为善;如来传经与太宗救赎两方各取所需,取经就有存在的意义。唐僧师徒在前世或今生都犯过错,也即“原罪”。唐僧因怠慢佛法,被贬受十世修行之苦,重新修身;悟空因五百年前大闹天空,得罪了天庭,被压在五行山下定心五百年;猪八戒因色而被贬;沙僧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贬下界;小白龙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龙王告了忤逆。

唐僧师徒五人的原罪,或者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业”,“业就是由于烦恼、无明,无明烦恼由“心”引起,小乘“业报论”重点突出这一点”整部小说就是悟空等人修心的过程。从取经的目的来看,小乘佛教仅仅是修自我,度不得亡者超升,与地府所见亡魂无益处。由此,唐僧师徒取经一方面是自我救赎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救赎他人的过程。小说着重表现在取经过程中唐僧师徒五人“心”的“业”的过程,并突出五人各自的不同之处,即每一个人心之属性。

小说将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变化与人物心性五行进行联系。春,万物萌生,心醒;夏,炽热炎炎,心躁;秋,萧杀悲凉,心静;冬,万物归寂,心定。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唐僧从五行山上救出悟空的季节是在初冬,悟空的身份由齐天大圣转为行者,暂时放下了他那颗不羁之心。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写道:“真个也光阴迅速,又值九秋”,骊山老母等四位菩萨变成一母三女试探取经人的意志,最后唐僧通过考验,足以见其心之静与定。第五十三回写道:“那师父才攀鞍上马,过了高山。……行彀多时,又值早春天气。”在面对女儿国国王时唐僧竟然红了脸,后被蝎子精掳去,要与唐僧做个道伴儿,悟空在格子眼听到唐僧一句“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居然怕他乱了真性。唐僧对女儿国国王的态度是暧昧的,相反对蝎子精的态度却很无奈。作者在春季给唐僧安排了两段春遇,但唐僧将心中人之“欲”通过我佛之意志压下来,勉强通过了考验,保住了真性和真体。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写道:“话说唐三藏咬钉嚼铁,以死命留得一个不坏之身……,一路无词,又早是朱明时节。”《尔雅注疏》写道“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11]交代时节是夏天,唐僧被一伙强盗所劫,悟空打死了两个强盗,唐僧为强盗诵经超度时竟推脱干系后补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将杀人罪责推到悟空一人身上,师徒之间面是心非。后来,悟空又打死了老杨的恶子,被吓坏的唐僧立刻念了十余遍《紧箍咒儿》,遂将悟空赶走。在这个过程中八戒和沙僧都没有来劝阻唐僧,而是任两人之间的矛盾扩大,悟空走后无地落脚,只好又回到唐僧身边,却又被唐僧赶出,只好去观音菩萨那里。如此才有“二心搅乱大乾坤”一段。悟空的躁心在夏天由于唐僧的迂腐而放大,这一难在所难免。

从春夏秋冬四季特点以及师徒五人心性尤其是唐僧与悟空两人之间的心性特点来看,形成一个相互对应并联系紧密的关系。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圆式的循环,唐僧师徒翻山越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以及内心之难,一步一步靠近灵山,不断修心!

四、食色本性——统构全书

在整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师徒五人都存在一个相似的模式:位列仙班、正果——贬谪下凡——取经大业——修成正果。师徒五人都有“业”,上文已述。大多数人认为悟空集天地日月之精华而自成,就连悟空自己也是这样认为,其实不然,第七回大闹天宫与哪吒争斗时写道: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从这里看出悟空原是一个摩尼珠,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第一回还写道“内育仙胎”,正如佛家所讲的因果之由。所以,摩尼珠应该是孕育悟空的种子,摩尼珠是高僧涅槃后留下的舍利子,那么悟空前世即已成佛。第十四回回前诗写道:“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从整部小说看来,集天地日月精华的石中生猴的成长过程可以看成是人(人类)成长的过程。从无到有,这种从无到有是自然界最初孕育生命的一种状态,即从“无”到有(道家自然之态),孙悟空通过在这个世界(社会)的修炼,渐渐地有了一种“有”的意识,这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状态(儒家三不朽之追求),最终取得佛果,这又是一种从有到“无”(佛家之空)的状态,孙悟空从无到有再到无,很好的演绎了道、儒、佛三家学说,最后,斗战胜佛即是最“圆满”的状态。悟空由于前世的内在修为而达到了“无”女色的心修状态,同时在食方面无太多需求。

在这个回环的圆式结构中“食色”一直居于中心位置,在这个中心之外所形成的圆式(唐僧们的欲表现形式)一直都是围着它转动。唐僧前世不听佛法而导致修行十世取佛法,九世修行造成了唐僧的独特性——食其肉可长生!唐僧在女性(妖怪)看来又是“色”的代表,男妖怪要长生,女妖怪要取阳,二者终极目的是为延续生命的象征,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终极的追求,这样就由普通的食色之性提升到一种人生追求的形而上意义。《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食”与“色”是人之本性,又是人心之外显。从整部小说来看,取经人所经历的磨难大致上是可以分成“食”、“色”这两大类,唐僧有食之欲,孙悟空去化斋,但悟空一离开,唐僧便失去了安全保障,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矛盾。红孩儿、黑水河鼍龙、通天河水怪(鲤鱼精)青狮、白象、云程万里鹏等妖怪都要吃唐僧肉;黎山老母四圣幻化成四母女欲招唐僧为婿,女儿国国王要嫁给唐僧,蝎子精、杏仙(树精)、白毛老鼠精、玉兔精等要与唐僧成亲、取元阳。取经人既要对付妖精,同时也需要克服诱惑,这就是自我修心的过程。“食色”作为整部小说的触发器,一直围绕“食色”叙述推进,而“食色”之下有一个“心”把控着,小说中一直出现的《心经》则是小说的深层核心。杨义认为《心经》是《西游记》神话思维的一个精神纽结,并且“这个纽结是整部神话小说的隐喻所在。”[12]所以“食、色”是《心经》核心的外显,同时“欲”在小说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师徒五人取得正果的时候,食、色、欲自然就消失了,心与性同一,一了百了。

总而言之,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从其回目的设定到最后主题一了百了,达至圆满。杨义说:“圆形思维是一种融合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悟性直觉,它总揽万象又超越万象,以逍遥自己的精神状态,直指万物变化的根源”[13]一了百了在关目设计上形成了一个环形的封闭结构,以佛教的圆满为主旨设定;其次,取经人各自性格特点及前世之“业”形成了与五行相对应之属性,这种属性不是指物质,而是更为广阔意义上的环形关系网,并以西天取经为其连接点;在取经的过程中取经人(唐僧)以及各路妖怪都为“食色”所

统摄,而“食色由其心所统摄。这样一个由”心“为核心分别形成了”食色“网(圆),五行网(圆),百回关目网(圆),最后一了百了,复归其本。

[参考文献]

[1] 石麟. 章回小说回目的来源演变及其文化意蕴[J]. 明清小说研究,2004(1).

[2][唐]李鼎祚,陈德述整理. 周易集解[M]. 成都:巴蜀书社,1991,1.

[3]李裘. 模式数字”九“的文化阐释[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人文科学专辑,2003(6).

[4]石麟. 心猿意马的放纵与收束——《西游记》主题新探[J]. 湖北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5]无名氏,黎烈文标点.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

[6]赵毓龙校注.西游记戏曲集[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99.

[7]刘冠君、车瑞. 佛典、话本与《西游记》关系揭橥——以白龙马形象为例[J].东岳论丛,2015(7).

[8]姜亮夫. 楚辞通故[M]. 昆明:云南人们出版社,2002,193.

[9]张国洪,张寿广. ”龙为蛇说“新探[J]. 盐城师专学报,1988(3).

[10]王充. 论衡[M] . 国学整理社:1935,31.

[11]〔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6.

[12]杨义. 《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5(1).

[13]杨义.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5,517.

(责任编辑:胡光波)

[收稿日期]2016—03—11

[作者简介]卢梦,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4- 0011- 03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4.003

猜你喜欢
西游记
闽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