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

2016-03-16 02:18宋春静
关键词:道德素质思想大学生

宋春静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传媒教育·

网络交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

宋春静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建立网络交往准则,加强网络交往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建设。同时,要指导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交往,在真实世界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网络交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一种常见的交往方式,以计算机为中介,主体通过使用和操作相关的软件、程序和聊天工具等,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彼此的交流与沟通。[1]传统的人际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通过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情感的过程。由此,网络交往是一个个体运用一定的网络表达方式(例如语言、符号、动作、表情等等)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其他个体并同时产生互动的过程。网络交往可以是两个人之间,也可以是多人与多人之间进行的互动过程,独自一个人是不能形成网络交往的。

一、网络交往的基本特征

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都是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延伸和有益补充。网络交往具有一般社会交往的基本特征,包括互主体性、中介性和协调互补性。[2]16同时由于网络交往本身的技术特点,网络交往有着其他社会交往无法替代的特征。郭中然教授认为网络交往有以下特征:一是网络交往角色的虚拟性。虚拟的角色,让所有在网络交往中沟通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且有一个相对的自由,甚至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3]7二是网络交往主体之间的平等性。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什么,网上也仅有一个网名,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特权。三是网络交往方式简单化。网络交往是基于文本和图形作为交流的主要手段,尽管文字和图形可以描绘出形象,传达感情,但仅仅运用了眼睛,闲置了其余的感觉器官,所以对于现实交往中的“察颜观色”就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四是网络交往心理的隐蔽性。网络交往中的大部分信息是蓄意处理过的,交流的心理通常也是被包装过的,这种隐藏的功能可以人为地伪装,因此这样的网络朋友无论交往了多久,他们之间也很难理解对方的“真心实意”。网络交往的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和平等性等特点,这也很容易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缺乏道德规范的约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造成消极的影响,使他们容易出现道德判断能力降低、价值观混乱和道德情感迷失等一些不良现象。

二、网络交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网络交往这种新的交往方式在丰富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生活之余,也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前所未见的影响,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交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生长期和人格的完善期,而网络交往所具有的平等性和交往方式的简单化为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化、多样化与全面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3]16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安排,在网络空间中自由活动,这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与交往对象面对面交流的传统模式,增强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的自由性。大学生将会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的空间,将其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快乐、痛苦、不满等情绪通过选择网上聊天、论坛和发表文章等形式来达到宣泄和释放的目的,这种模式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1.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途径和方式

由于网络交往方法简单,大学生们便通过网络交往这一途径,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倾诉自己的苦恼,发泄自己的郁闷情绪等。[2]16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网络交往中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网络交往还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方便、更大规模的公共环境与社会互动,社交范围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拓宽,这对于大学生通过信息传输广泛参与社会交往很有帮助,充分拓展了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2.深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层次

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人际交往的层次相对有限。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这一过渡期,他们强烈地希望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范围。这种渴望交往的心理欲求是学校、家庭都无法给予的。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关系有很多限制性因素,例如: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来自不同的国度和民族,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学习方法等等,因此无法与周围同学非常和谐、融洽地沟通,最终导致其原本相对有限的人际圈更加缩小。网络交往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平等性便发挥了它的优势,帮助大学生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交往交到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朋友,在网络交往中他们可以很好地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这恰好弥补了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不能满足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们渴望民主、平等和张扬个性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

通过网络交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网络交往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其中各种新的思想、新的信息被大学生所接受,经过多重比较与选择,使得大学生自身的自我反思意识得到明显增强。通过反思,他们适时调整自我的思维方式,克服传统思维方法的狭隘性与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保守成分,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网络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增长经验。大学生还未完全涉足社会,缺乏社会经验,而通过网络交往,切实弥补了这个缺陷。例如,网络交往中有很多依据兴趣爱好组建的论坛,像“文学论坛”,“爬山论坛”,“旅游论坛”等。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和论坛成员现实中的交流,大学生们可以学到有意义的社会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未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3.增强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选取时间段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病例数共计为88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对其进行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性有31例,女性有13例,年龄在58岁至72岁,平均年龄为(64.32±1.41)岁;观察组中男性有29例,女性有15例,年龄在56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63.87±3.26)岁。组间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公开透明,它以“资源共享,信息自由”为主要特征,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交往,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完善知识体系,通过和众多网友的网上交流,在平等的环境中相互学习、共同考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大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尝试、不断开拓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切身体会到高频率的技术更新与技术创新,以此来激发大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的创新意识。大学阶段正是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时期,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交往,看到了自己性格的另一面,不断锻炼自己,使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周围的老师同学朋友增加交流机会,从而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多地占据主动性。

4.虚拟社区活动和各种网络游戏为大学生提供了角色扮演和不良情绪的宣泄

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虚拟社区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他们可以任意在网络交往中扮演一个自己所期望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这使得他们感到无比的自由与快乐。

(二)网络交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

1.网络交往不当易造成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

网络交往是在虚拟世界中的一种交往形式,而这个虚拟世界不仅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同时它也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虚拟总会与猎奇相关,猎奇性的网络资源使网络交往的虚拟世界更具魅力。因而,网络世界便成为了现实世界的“避难所”,成为现时代的“乌托邦”。虚拟的网络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爱幻想的本能,使他们越来越远离现实环境,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4]他们对这个世界越沉迷,就越依赖于这个世界,到最后成为网络“瘾君子”。

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交往,对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活动缺乏兴趣,对现实社会变的冷漠,和亲戚、朋友之间的交往变少,容易失去真实的自我,最终导致角色混乱。大学生们在网上自由多变,在网络游戏、不良网站里容易放纵自己,道德自律意识比较缺乏。这种现象被学者称作“网络疏离症”,它的出现也给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当我们用现实世界的常规方法去引导学生时,他们已经躲进了虚拟世界,并且给自己垒起了厚厚的“防火墙”,从而让我们的德育工作有“隔靴搔痒”之感。大学生们正处于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对周围事物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理性认识。因此,网络交往中各种不良内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使他们误入歧途,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产生信任危机。首先,虚拟世界中的网络交往缺乏责任感,使大学生们很容易放纵自己,不能面对面地沟通,不容易产生真正的友谊,那么他们就会把网络交往中的不信任心理以及负面情绪带入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7]其次,由于平等性和交往方式的简单化使得网络交往中鱼龙混杂,人的真实性不强,有欺骗性,加上我们大学生自主判断能力不强,贸然交往存在危险隐患。再次,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将会使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交际能力下降,网络语言其实是不能引入现实的,否则可能会弱化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最后,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往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同时,因接触对象的素质和品质有所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引导作用。这也会使得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越来越缺乏信任。

三、针对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所提出的解决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

在网络交往时代,当大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面对波澜壮阔的信息流时,很容易被其淹没而无所适从。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关注如何教会学生怎样选择,教给他们承担相应的选择责任,注重培养学生识别信息的素养和判断能力。[5]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教会学生如何克制自己,怎样抵制各种诱惑;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会怎样使用信息、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交往行为规范,让他们合理控制自己的网络交往行为,引导其自觉抵御网络交往中垃圾的侵扰,要努力做到不生产与传播垃圾信息、不侵权、不涉黄毒、不作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能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提高自身素质。

网络交往总是包含着一种无形的文化,若想真正把大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我们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交往教育的恰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与心理很强的活动,无论是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网络交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不只是流于形式,而是要通过网络交往的互动,使大学生逐步形成网络交往文化心理,并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交往的促进作用下逐步形成一种文化精神。高校工作者应该努力致力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例如定期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艺术创意活动”[6]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以此来吸引大学生,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关注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和行为。加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网络交往,注重进行网络道德、法规教育。随着大学生因为网络交往而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复杂化,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网络交往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社会”,正确认识网络交往文化的复杂性、多变性,培养良好的网络交往心理,养成文明的网络交往行为。转变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思想观念。随着网络交往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德育教师应注意利用网络交往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宣传和积极的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交往是用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建设

在网络交往环境中建设校园文化,完善校园信息系统,是作为新形势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7]同时对网络交往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高校应该统筹规划,利用网络交往资源,建立一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并把这些网站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带领者。同时,通过校园网络交往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的地方,通过校园网络交往还可以及时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工作顺利进行,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

(三)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准则。在大学校园里选出部分学生担任“网络交往准则监督员”,如若发现有存在思想道德方面问题的大学生时,要及时通过行之有效的沟通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社会各界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方面的帮助,比如报纸、电视等公共媒体,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良好的网络交往意识。

总之,只要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把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革命趋势有效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 远 扬)

[1]时荣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06.

[2]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25.

[3]欧阳霞.李德平.大学生网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5):7-16.

[4]王党利.浅析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8.

[5]郭中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2):7.

[6]曲晶.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19):2.

[7]韩永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3):11.

G416

A

1671-5454(2016)04-0051-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4.015

2016-05-09

宋春静(1988-),女,内蒙古赤峰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