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国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构想
王志国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事关“三农”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基于协同学的理论架构,分析了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问题的形成机理,指出建立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体系是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先发展方向,并从共同配送的视角构建了农产品产地与销地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性地提出冷链物流与农村合作金融协同发展的路径,从而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约化与一体化发展,进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共同配送;协同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人们对生鲜农产品品质的新鲜度和品种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规模化生产与跨区域规模化流通趋势日益明显,但由于我国冷链保鲜储藏能力不足,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贱卖贵买”、“卖难买难”甚至大规模腐烂变质等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自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后,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了较快发展,冷链物流设施与技术逐步推广与完善,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冷链物流标准先后颁布实施,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为主。
尽管我国农产品冷链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但由于冷链物流供需信息不对称以及供应链管理落后,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并不高,直接导致冷链物流成本偏高。此外,国家也高度重视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聚焦农产品冷链物流,尤其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重点强调:“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打造快速高效的生鲜农产品跨区域冷链体系,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供给侧变革已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发展实情,探究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对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早在20世纪中叶,冷链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就获得了重视并迅速发展,国外学者在冷链物流领域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已形成了规范、全面的理论研究体系。美国知名学者Arsdel、Zor先后提出了确保冷冻食品质量安全的“3T原则”与“3P理论”,后面的学者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出了冷链物流加工及流通过程中需遵守的“3C原则”、“3Q要求”与“3M条件”。这些理论框架不仅成为冷冻冷藏物品流通加工过程中须要遵循的理论依据,而且为西方发展和完善现代化的冷链物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Joshi等(2010)结合实践案例研究维持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正常运作所应采取的措施[1]。Aust,Ellram LM(2000)等指出建立垂直的一体化物流体系不仅有助于维持农产品产后质量,而且会明显降低整个链条中的冷链物流成本[2]。Ju-Chia Kuo,Mu-Chen Chen(2010)针对小规模多频率准时化交货以及温度监控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共同配送的多温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新模式[3]。国外研究学者多注重于建立数学模型来定量研究农产品冷链物流中技术实现的方法和手段。S.J.James等(2006)针对农产品温度、微生物生长与其他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建立了相关的参数模型[4]。R.Montanari(2008)认为温度和时间是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素,采用不同算法优化冷链物流网络结构[5]。
相比之下,由于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近年来主要围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问题、改进措施、冷链模式、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研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文献颇多,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的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现存问题,学术界看法基本相似,概述起来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且技术落后,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链物流标准缺失,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管理落后,冷库结构与区域布局不合理,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等[6-8]。知名流通经济学家丁俊发(2010)认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农产品节点企业间缺少统一规划与协同,供应链管理的改善与集约化共同配送体系的推进将会大力促进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6]。薛建强(2014)指出导致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深层次原因是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需要深化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改革[7]。张喜才,杨谦(2012)通过实地调研后分析指出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关键薄弱环节主要是产地、批发市场与销地配送中心,并提出了改善农产品冷链“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对策与建议[9]。
商务部特聘专家洪涛(2013)、张明玉(2010)等多位学者比较分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10]。王忆南(2014)提出“农超对接”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12]。文晓巍,达庆利(2008)指出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行共同配送是发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先选择[13]。刘刚(2013)分析了农业生产流通过程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出了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创新模式。有些学者认为供应链协同对冷链物流的运营显得尤为重要[14]。兰洪杰(2009)分析了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对象与协同过程,指出冷链物流环节无缝衔接的关键在于冷链物流主体、信息与设施设备三类要素协同[15]。
综上可知,实现生鲜农产品安全高效地“从菜园子到菜篮子”无缝衔接,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农业生态链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于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问题,国内大多数文献资料主要借鉴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就事论事进行研讨,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与探索较为少见。尽管有国内学者提出要优先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集约化共同配送体系,但缺少实践性、可行性的参考方案。由此可见,国内涉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共同配送的系统性交叉研究还极为少见,亟待做出深入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本文结合我国冷链物流实情,从共同配送视角战略性地思考如何尽快、有效完善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并促进相关物流节点企业与冷链物流系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并急需破解的研究难题,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体系发生了深远的变革,采取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统购统销制度被打破,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了参与主体众多、流通渠道多样化、流通网络分散化的格局[16]。农产品物流由农户、生产基地、销(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批发商、农民专业合作社、连锁超市、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的不同节点组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并已初步形成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与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分散化、小规模相适应,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构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承担70%以上的农产品流通量,并且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该模式仍然占据核心主导作用[17]。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尤其是政府对“农超对接”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引导与支持,以连锁超市和生鲜电子商务为主导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的比重持续提升,但目前占据的市场份额仍然较小。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一般需要经过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市场)—零售商等多重环节,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市场还需经过一级、二级批发商,甚至三级批发商才能到达农产品消费终端。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以贩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和个体运输户等个体经营者为主,第三方物流、共同配送等现代化的物流组织形式发展迟缓。我国小规模、分散化、多环节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同时延长了物流周期,增加了生鲜农产品损耗率。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约占流通总成本的30%-40%,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低于10%;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产品物流仍然以常温或自然物流为主,我国肉禽、水产类流通损耗率分别为12%、15%,果蔬类流通损耗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耗损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美国仅为2%[6-8]。
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曼·哈肯指出,自组织系统从混沌到有序、从有序到高级有序的演变,有诸多内外变量参与其中,其中系统序参量主宰了自组织演化的过程和结果[18]。农产品物流主体基于市场需求以自组织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开放、纷繁复杂的冷链物流系统,并且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信息、技术、资金与人才等方面的交换,推进冷链物流系统结构与功能向更高层次演化。通过对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内要素及子系统相互非线性作用的分析,发现主宰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两个序参量:一是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包括冷藏保鲜技术、信息技术与物流储配技术,物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直接推动了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发展与演化。二是物流组织制度变革,物流组织作为物流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冷链系统只有通过物流组织的有机联系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冷链物流技术需要物流组织的认可与大规模采用,才会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也需要物流组织制度的变革来适应。两大系统序参量不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互相制约,共同主宰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发展演化进程与结果。
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自组织演变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有助于采取有效的他组织方式改变系统控制参量,创造有利条件影响序参量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农产品物流系统有序演化。针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特点,一方面要通过他组织方式尽快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实现冷链物流规模化运营;另一方面,应加快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和大规模应用冷链物流技术,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应用水平。20世纪50年代,日本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制度,由于分散化经营和生产计划的盲目性,导致农产品供需矛盾时常出现。日本农协的应运而生和发展不仅成功解决了日本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农产品供需矛盾,而且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日本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冷链化与集约化发展[19-20]。
相较于常温物流体系,生鲜农产品冷链须确保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的物流过程中始终处于恒定低温状态,涉及到多个节点、多家企业、多种温控物流设施设备协同,是对技术、管理和资金都有较高要求的特殊供应链物流。尽管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潜力大,但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专用性强、投入大、回收期长且运营风险高,第三方物流大多不愿或难以单独承担冷链物流的投资与运营风险,而自营冷链物流往往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共同配送是欧美、日本等物流业先进国家经过长期探索、优化发展的一种合理化配送模式,并成为发达国家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共同配送模式既包括“多个物流服务需求方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提供物流储配活动”,也涵盖“多个物流企业联合起来,在配送中心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为物流服务需求方开展统一配送活动”,还可以多方联合共同投资兴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13]。共同配送的本质是企业采取横向或纵向协同策略,通过组织的联盟化、虚拟化来实现社会物流资源的共享与冷链物流运营的规模化。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因此,发展适合我国社会经济特点的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体系,是推进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转型升级的优先选择。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体系的建立,可以极大地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化程度,整合与优化社会冷链物流资源,从而实现冷链物流配送的共同化、物流资源利用的共同化以及冷链物流产业投资的共同化,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集约化与一体化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冷链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矛盾,而且还能减少社会车流总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
4.1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联合社,建立产地农产品共同配送体系
广大农村作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初始节点,承担生鲜农产品采收后保鲜冷藏及物流配送的重要功能(肉类一般由屠宰厂直接到农户收购,并承担初始物流环节),但产地冷链物流基础普遍薄弱,冷库容量低。由于缺少冷库对生鲜农产品保鲜冷藏的缓冲作用,大多数农户担心生鲜农产品产后腐损,农产品成熟后集中上市、一次性出清,被前来收购的农产品经纪人大幅压低价格[9],有些农产品甚至可能滞销。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跨季节均衡需求的供需矛盾难以调和,“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现象周而复始出现。与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在生产服务环节具有较高的效率,而且在销售服务环节同样具有较高的成效,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制约,涉及流通加工、共同配送等物流环节还较少[21]。与我国农业“小生产,大流通”结构相似的日本,90%以上农产品销售是通过日本农协完成的,农户参加日本农协的比例高达97%[19-20]。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民生产、对接市场需求以及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能有效化解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小生产,大市场”间的矛盾[14]。截止2014年底,我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28.88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35.5%,发展潜力仍然还很大。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产地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中心是现阶段有效解决产地冷链物流组织化程度低的有效手段,能彻底改变农户自营物流落后、分散、规模小的弊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充分发挥现有的信息优势与管理优势,引导众多中小农户共同投资购建冷库、冷藏运输车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实现生鲜农产品产后集中存储、统一包装、共同配送,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初一公里”瓶颈。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生鲜农产品储运的规模,减少单位物资冷链物流成本,还可调节农产品产后集中上市规模,缓解生鲜农产品供需矛盾。农村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体系的发展,也将助推“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商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大力发展。此外,对目前暂时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以冷链物流服务为载体,把广大分散的中小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合作社,切实解决产地冷链物流困局。
考虑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并不太大,生产品种较为单一,成熟期相似,并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共同配送的效能,应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以冷链物流服务为载体、以地域为纽带,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联合社,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不同农产品成熟期的差异,实现农产品分期分批入库冷藏,最大程度地提升冷库、冷藏车等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单位冷链物流成本。通过建立产地共同配送体系,实现生鲜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实行“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强农户在农产品产业链中的定价权,破解目前农产品产业链“两头叫,中间笑”的利益分配格局。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联合社享有政府惠农政策的特殊便利,在共同投资购建冷库、冷藏运输车等物流设备设施时可申领相关财政补贴,从而助推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尽快完善[22]。
4.2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构建销地冷链物流共同配送联盟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基本上完成了“大”和“全”方面的改造升级,但与建设综合性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般以交易为中心,参与主体众多,物流功能简单、薄弱,尤其在冷链物流方面的投入存在明显不足[23]。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般都有冷库,但多采用租赁的形式分割后出租给驻地批发商,中小型批发市场由于资金实力不足,一般由驻地批发商自营小型冷库为主。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小、分散化经营,冷库等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冷链物流运营成本偏高。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环节一般由下级批发商或农贸市场经销商组织货源,然后自行处理后续的物流作业环节,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周边交通异常拥堵、环境混乱,尤其是早高峰时段。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内部有些农产品批发商逐步转为配送商,按照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并负责后续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作业。
依托农产品批发环节的优势地位,农产品批发市场可充分利用掌握市场供需信息与自营冷库的优势,以农产品共同配送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拓展其业务范围与功能。围绕农产品配送的共同化,整合农批市场经营主体以及周边物流企业等多方冷链物流资源,将众多规模小、分散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集中起来,以共同投资入股的形式组建农产品共同配送联盟,建立统一的销地共同配送中心。这样不仅可以为驻地批发商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而且有利于全面推进从农批市场向农贸市场、超市、学校、餐饮企业等零售终端环节进行小批量、多品种、多频率的共同配送,缓解生鲜农产品配送“最后一公里”物流顽疾。农批市场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体系的建立,将全面推进传统农批市场从单一的批发交易转型升级为集农产品交易与展示、冷库集中存储、统一配送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综合园,同时也有助于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从繁琐的自营物流业务中解脱出来,努力增强其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4.3构建共同配送物流信息平台,推进“一站式”冷链配送网络形成
由于生鲜农产品的易腐易损、不耐贮存、地区性等特性,生鲜农产品配送作为联接生产和分销的重要环节,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和保鲜性益发突显实际价值。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逐步推广和应用,通过信息实时共享引导节点企业物流活动的无缝衔接,实现生鲜农产品配送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渐成可能。结合物联网技术特点,农产品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的构建应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配送管理[24]。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GPS/GIS、条码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自动获取生鲜货物状态、车辆位置以及冷冻冷藏温度、湿度等相关配送信息;数据传输主要借助无线或有线网络将有关信息实时传送到共同配送平台;配送管理主要实现冷库、冷藏车辆等冷链物流资源和客户需求的对接、大数据分析、分拨调配、路径优化、过程追溯、可视化监控等。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为农产品物流配送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
此外,农产品流通从“菜园子到菜篮子”全过程涉及物流主体众多、环节繁杂,需经多次中转配送才能完成,考虑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大规模提供全程性、综合性的冷链物流服务。因此,在发展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的基础上,还应依托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共享的实时性和物流操作的可视性,大力推进“一站式”冷链配送网络的建设,实现生鲜农产品物流在共同配送联盟节点企业间的标准化操作、快速流转与无缝衔接。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可通过事先制定明确的物流配送协议,有效监控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全程操作的规范性和温度控制情况,杜绝为节省成本而故意不制冷等违规行为,切实保证生鲜农产品品质。
4.4依托供销社“三农”服务优势,促进农村金融与冷链物流协同发展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投资大、资金回收时间长、风险高,除了依托政府给予的必要财政支持外,亟需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多角度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信贷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支持[25]。究其根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仅缺少中小商业银行对农业信贷的大力支持,也缺乏合作金融机构来组织普惠金融,而且原本定位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农信社系统,已经或即将转轨为商业性金融机构[6-7]。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表明,无论是欧美金融体系发达国家,还是与我国同处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日、韩、印度等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与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共同构成了农村金融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出台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赋予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权能。农村合作金融作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核心,抓住了农村合作金融这个有力杠杆,就能引导与巩固农业生产合作与供需合作[26-27]。供销合作社应充分利用掌握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涉农主体生产经营信息,发挥“三农”服务主体的组织优势、网点和渠道优势以及信息优势,努力填补农信社商业化改制后留下的农村合作金融空间,一方面积极推动“银社”合作,创新“三农”融资产品和工具,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营者提供融资需求,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与农村金融的互动、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供销社还应大力拓展农信担保、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租赁公司等多种农村合作金融形式,甚至设立中小型合作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联合社、涉农企业等提供贷款用于包括但不仅限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农业再生产投入融资难、融资贵等现实问题。
冷链物流共同配送能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中亟待突破的物流“瓶颈”,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优先选择,但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任由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自行演变,可能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因此,相关涉农主体应有意识地采取合理的策略和手段共同推进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方向性引导作用,统筹兼顾,创造环境,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共同配送发展的政策和鼓励措施。同时,强化生鲜农产品配送领域的公益性,加大财税资金支持力度,引导涉农企业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政府引导、涉农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是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改原有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共同配送联盟体系,快速提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并购、优胜劣汰,催生一批综合化、一体化的全程冷链物流企业。同时,鼓励涉农企业改变“小而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努力将物流业务外包,持续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充分利用涉农企业物流外包对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和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提升对涉农企业发展的支持效应,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支持,建立涉农产销企业与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间联动发展、互利共生的协同发展模式,共同提升农产品产业价值链。
[1]Joshia Banwet D K,Shankar R.Consumer Link in Cold Chain∶Indian Scenario[J].Food Control,2010,(8)∶137-142.
[2]Aust Ellram L M.A Structured Method for Applying Purchasing Cost Management Too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ringamp;Materials Management,2000,(1)∶11-19.
[3]Ju Chia Kuo,Mu-Chen Chen.Developing an advanced Multi-Temperature Joi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the food cold chain[J]. Food Control,2010,(4)∶559-566.
[4]S J James,C James,J A Evans.Modeling of foo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2006,(29)∶947-957.
[5]R Montanari.Cold chain tracking∶a managerial perspective[J]. Trends in Food Science&Technology,2008,(19)∶425-431.
[6]丁俊发.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7]薛建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化改革的方向选择与政策调整思路[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8]周强.论我国农产品流通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9-75.
[9]张喜才,杨谦.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关键节点及政府支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4-48.
[10]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创新与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13,(8)∶43-45.
[11]张明玉.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研究—战略·模式·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2]王忆南.农超对接背景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面临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与经济,2014,(1)∶46-50.
[13]文晓巍,达庆利.共同配送∶我国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08,(3)∶13-14.
[14]刘刚.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8)∶5-10.
[15]兰洪杰.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对象与过程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2)∶20-23.
[16]夏春玉.中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7]许建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化改革的方向选择与政策调整思路[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2-38.
[18]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9]王翠敏.日本农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及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6)∶177-180.
[20]李南.日本物流共同化的发展演变及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5,(4)∶77-86.
[21]黄祖辉,高枉玲.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12,(7)∶4-16.
[22]许金立.农产品物流视角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J].农村经济,2014,(5)∶125-129.
[23]杨广宁.论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与战略转型的重要性[J].商业经济,2009,(6)∶1-4.
[24]韩俊德,杜启光.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配送中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5,(12)∶54-60.
[25]陈治国,李红.中国农村金融变迁与农产品物流发展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6-102.
[26]姜柏林.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是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关键之举[J].农村金融,2015,(1)∶110-111.
[27]王曙光,王蔚.供销社综合改革与中国合作金融发展[J].农村金融,2015,(1)∶114-115.
Conception of Fresh Farm Produc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Wang Zhiguo
(Zhejiang Economic Trade Polytechnic, Hangzhou 310018, China)
As a main emphasis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fresh farm produc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dustry bears on theissues of the farmers, the villages and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n this paper, based on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 of the synergetics, 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fresh farm produce cold chain logisticsindustry in China, then pointed out that the joint distribution system should be a priority from the fresh farm produce cold chain logisticsindustry in China, then established the joi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the place of origin and sales of these products, and at the end, proposedconstructively the path for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and the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system.
fresh farm produce; cold chain logistics; joint distribu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F326.6
A
1005-152X(2016)03-0005-06
10.3969/j.issn.1005-152X.2016.03.002
2016-02-15
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路径及实现机制研究”(2015C35017);浙江省社科联课题(2015B072)
王志国(1973-),男,湖北荆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台州市供销合作社(挂职)业务处长助理,研究方向: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