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俊杰,曹玉书,周凌云
(1.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2.江苏省交通运输与安全保障实验室,江苏 淮安 223003)
物流产业集群演化及生态化发展研究综述
樊俊杰1,曹玉书2,周凌云2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2.江苏省交通运输与安全保障实验室,江苏淮安223003)
物流产业集群是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物流企业与其关联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在特定区域空间上的集聚,直接影响地区供应链体系结构和运行效率。从物流产业集群内涵、物流产业空间集聚与演变规律、物流产业生态化发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指出物流产业集群存在生态位过度重叠、资源整合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良好的物流产业生态秩序尚未形成,迫切需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支撑,分析物流产业主体的生态位及相关关系,研究物流产业生态系统构建,为区域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物流产业;产业集群;演化机理;生态化
物流产业是各类物流资源相互融合和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导。由于物流资源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平衡性,导致物流产业构成要素、资源及其关联主体在一些特定区域呈现愈加集中的趋势。随着物流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聚集,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内部分工体系,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或一个城市的物流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早已被国内外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同样,物流产业集群成为伴生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中的一种新的经济景观,是区域物流系统格局置于空间考察时的最高表现,将成为区域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我国物流条块分割,产业链条不完善,业态发展严重重叠,资源整合程度低、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突出,致使良好的区域物流生态秩序尚未形成,进而影响和制约生产、消费及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从产业层面宏观地、整体性地考虑和统筹区域物流产业生态秩序形成与可持续发展尤为迫切。本文通过系统归纳和梳理物流产业集群的研究状况,分析物流产业集群结构功能、空间聚集机理,重点从生态化发展视角总结物流产业集群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趋势,从而为物流产业集群生态体系构建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指明方向。
作为基础性的生产型服务业,物流业是一个集协调性、复合性和整合性于一体的产业,具有调节和平衡市场供需、促进产业结构转化、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物流业发展逐步进入集约化阶段,国外理论界和实践界对物流的认识不断深化,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向Logistics转变,国外对物流产业的界定也有了更新的认识,相关理论研究由早期注重对运输业的研究向整个物流业研究转变。Ryuzo(2000)对日本和美国的运输业结构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1]。Bair和Gereffi(2001)对物流集群、区域物流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2]。KajalLahiri(2006)[3]等研究了物流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与产业集群的作用,并对物流产业集群布局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我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开始,国内专家学者和实业界的探索者们在物流理论的研究方面付出了许多努力。把物流作为一个系统中的产业的提法,早已成为我国实践与理论研究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国内部分学者还对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展开了研究。王燕(2009)认为物流产业集群是一定地理范围内,以物流产业为龙头的、具有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散的相关产业,通过“竞争—合作一协调”的运行机制组织在一起构成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1+1>2”协同效果的一种横向一体化的物流系统模式[4]。唐卫宁(2009)认为物流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一条或多条物流链在一定区域的局部集中,而同时物流产业集群也嵌入一条或多条物流链中,成为物流链的一个节点单元[5]。李斌和陈长彬(2010)认为物流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同时分析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基于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动力机制模型[6]。汤国生(2014)认为城市物流产业集群主要指聚集在城市与外部货物转运的物流节点上,对内满足腹地内企业和居民生产与消费的配送、仓储等物流服务的需要,对外通过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各种运输方式保障腹地内货物进出通畅的、有物流产业链关联性的企业所组成的群体[7]。综合以上学者观点,可以看出物流产业集群泛指在一个经济密切融合的地理区域内,以物流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同时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有相互关联性的物流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以及相关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根植于具体区域之中,符合一定的产业发展演化及空间布局规律。针对物流产业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践也必须从区域性视角进行统筹考虑。区域物流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为本地服务的物流和过境物流的总的概述,是一个宏观的物流概念,其是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区域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规划、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而被提出并受到重视。1994年美国《物流手册》(The Logistics Handbook)则将区域物流定义为:“在区域范围内的一切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性的流动以及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物品运动”。2001年,日本颁布《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战略高度提出城市物流和区域物流发展思路。Melendez和Maria Femanda(2002)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展开分析,认为在拉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基础设施网络为区域物流一体化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Daniel Prajogoa和Jan Olhagerb(2012)从供应链协作视角,分析了区域物流平台建设对供应链运作绩效的影响[9]。在物流产业集群演化发展方面,一些国外学者从产业结构调整、空间集聚扩散格局、政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Massimo Fiorio和Sara Colautti(2005)以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政府的历史开支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政府支出对区域物流系统结构演变过程的影响[10]。Tina1(2010)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物流网络集聚和扩散特征,进而探讨了区域物流网络布局及发展趋势[11]。
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国内学者从区域视角对物流开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21世纪初期,我国学者从区域角度对物流的内涵给出了正式定义。区域物流的实质是以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为基础,以服务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宗旨,是实现区域内物流、跨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有效运作的有力保障[12]。这种区域不是纯粹基于行政管理的地域范围,也不是完全依托自然地理单元,而是自然、地理和经济区域的综合体,是物流经济活动基于物流各作业环境涉及范围、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以及物流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地理空间上的综合反映。由于国内物流条块分割影响区域物流的研究视角,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区域物流的基本作业环节、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在物流产业集群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侧重于基于物流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等研究。丁明磊和刘秉镰(2010)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感知反应系统理论以及区域物流设计规划方法,对物流产业系统协同创新与演化进行研究,指出物流产业系统创新与演化的三种动力:社会经济动力、产业间协同动力和产业内动力[13]。高秀丽等(2013)运用物流网络结构和空间数据分析相关理论,引入基于时空演化的演化模型,结合相关数据研究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态势[14]。王健、刘荷(2015)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跨国公司嵌入视角下研究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演化动力机制和发展规律[15]。这些研究可以看出,物流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演化问题研究受到重视,部分学者综合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探索建立物流产业集群的定量演化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物流产业集群的演化动力机制和发展趋势,为物流产业集群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物流领域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物流生态化发展的相关概念开始被提出。和其他很多环保问题一样,物流生态化发展研究首先是从发达国家开始兴起,逐渐受到国家、相关机构和学术领域的高度关注。H.J.WU和S.dunn(1995)提出了绿色物流的概念,主要体现为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生态化管理[16]。Hoek.R(1999)从绿色供应链及逆向物流的角度进行研究,指出环境管理应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之中[17]。AbdelkaderSbihi和Richard W.Eglese(2010)基于绿色物流理念,考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建立运输配送路径优化模型[18]。Matthias Kannegiesser和 Hans-Otto Günther(2014)探索了绿色供应链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19]。
国内对物流生态化发展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此后,国内学者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根据现代物流的内涵,陆续给出了“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从“生态”、“环保”属性展开了相关研究。在逆向物流方面,国内学者侧重对逆向物流系统结构、技术及其网络设计优化问题展开研究,如达庆利等(2004)研究了逆向物流系统的结构特征、设计原则及设施的选址定位问题[20];马祖军等(2005)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一种单产品、有能力限制的产品回收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模型[21]。此外,部分学者对绿色物流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如肖丁丁和张文峰(2010)研究了实施绿色物流的影响因素[22];何波(2012)提出了绿色物流网络设计步骤和模型,将环境质量和物流成本作为优化的目标,利用多目标优化方法获得物流成本和环境质量之间的效率边界[23];唐建荣、汪肖肖、潘洁(2015)运用生态位理论,从资源生态位、市场生态位、制度生态位、技术生态位四大“生态势”层面构建了物流产业集群复合评价指标体系[24]。这些研究以面向环境的区域物流系统设计、物流循环运作为主,而针对系统层面上的区域物流产业共生关联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匮乏。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们对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空间网络布局及演化规律、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进展,但现有理论成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尚未建立完整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体系框架。物流产业集群研究涉及经济、地理、生态、环境等多个学科知识,目前相关的理论研究大多从经济集聚视角出发,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远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理论支撑体系。
(2)对物流产业集聚演化机理的研究尚不深入。虽然有些成果也涉及了一些定性分析与定量模型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对物流产业集群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对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自组织运行模式、动力机制以及系统宏观“涌现性”研究不够深入,难以了解物流产业集群系统复杂集聚行为、交互关系及其适应性,从而难以弄清物流产业集群内在演化机理和规律,不能很好地为物流产业集群结构调整、演化方向辨别及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参考。
(3)缺乏物流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旨在于良性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而以往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从区域物流绿色发展、逆向物流体系构建、循环物流体系运作优化等领域,对物流产业共生模式、生态链分析、生态系统构建等考虑不够。由于缺乏仿生学视野下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针对性、系统性研究,不能有效指导物流产业良性市场秩序创建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在此领域,迫切需要以生态学、自组织理论、复杂适应性系统等理论为指导,探索建立物流产业集群生态体系与理论体系,从而指导物流产业生态化的实践。
随着生态学理论的不断拓展,生态学理论已被经济、社会、管理等学科借用,其理论含义正在不断地拓展。生态学理论在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发展方面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区域物流可持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可以借鉴生态学理论,在研究物流产业集群主体构成、属性、结构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域物流产业结构、需求特点及发展环境,分析物流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动力机制与生态系统运作模式,准确把握区域物流的演化机理和规律,科学制定物流产业集群调控政策,从而推动物流产业生态秩序的形成,促使区域物流运行效率的提升,实现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Ryuzo Sat.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US-Ja-pan comparison[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0,12(1)∶103-106.
[2]Bair J,Gereffi G.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Chains∶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 Dynamism in Torreon's Blue Jeans Industry[J].World Development,2001,29(11)∶1 885-1 903.
[3]KajalLahiri,Vincent Wenxiong Yao.Economic indicators for the US transportation sector[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2006,40(10)∶872-887.
[4]王燕.物流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9,(7)∶35-38.
[5]唐卫宁.基于物流链整合的物流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6)∶156-160.
[6]李斌,陈长彬.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55(7)∶18-24.
[7]汤国生.城市物流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4,(4)∶65-69.
[8]Melendez Maria Femanda.Th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of Latin American integration effects∶The Andean Pac,a cast of study[D].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2002.
[9]Daniel Prajogoa,Jan Olhagerb.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The effects of long-tern relationship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haring,logistics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35(1)∶514-522.
[10]Massimo Florio,Sara Colautti.A Logistic growth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s∶A study of five countries over 100 years[J]. Public Choice,2005,122(3)∶355-393.
[11]Wagner Tina.Regional traffic impacts of logistics-related land use[J].Transport Policy,2010,17(4)∶224-229.
[12]海峰.区域物流论—理论、实证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3]丁明磊,刘秉镰.基于复杂系统观的区域物流协同创新与演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0,(4)∶176-178.
[14]高秀丽,孟飞荣.广东省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演化特征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30(4)∶121-126.
[15]王健,刘荷.跨国公司嵌入视角下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演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5,(8)∶26-32.
[16]H J Wu,A Dunn.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logistics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1995,25(2)∶20-26.
[17]Hoek R.From reversed logistics to green supply chains[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9,4(3)∶129-135.
[18]Abdelkader Sbihi,Richard W Eglese.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and Green Logistics[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10,175(1)∶159-175.
[19]Matthias Kannegiesser,Hans-Otto Günther,Ólafur Gylfas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lobal supply chains-part 2∶investigation of the European automotive industry[J].Flexible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Journal,2014,26(2)∶48-68.
[20]达庆利,黄祖庆,张钦.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5)∶131-138.
[21]马祖军,代颖.产品回收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05,19(4)∶114-117.
[22]肖丁丁,张文峰.基于DEMATEL方法的绿色物流发展关键因素分析[J].工业工程,2010,13(1)∶52-57.
[23]何波.绿色物流网络系统建模与效率边界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3)∶138-144.
[24]唐建荣,汪肖肖,潘洁.物流产业集群“生态位适宜度”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1)∶102-107.
Review of Studies on 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ial Clusters
Fan Junjie1,Cao Yushu2,Zhou Lingyun2
(1.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2. Key Laboratory for Traffic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of Jiangsu Province, Huaian 223003, China)
A logistics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conglomeration of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their associate institutions andorganizations, etc., at a specific location as the consequence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domesticand foreign literatur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ial cluster, its spatial and evolutionary pattern, and the ecological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ies, 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excessive niche overlay, low resource integration efficiency,and high cost, etc., and at the end,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niche of the agents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ie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beforeresearching in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ies.
logistics industry; industrial cluster; evolutionary mechanism; ecological
F062.9;F250
A
1005-152X(2016)03-0001-04
10.3969/j.issn.1005-152X.2016.03.001
2016-02-15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403096)
樊俊杰(1982-),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