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泽
(湖北文理学院 汉江研究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三国史二题
李梦泽
(湖北文理学院汉江研究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刘备初期任用庞统为县令,是因为对其信任度不够,后经鲁肃和诸葛亮的劝导,才打消顾虑,予以重用。“此间乐,不思蜀”的材料似不可信。
关键词:三国;刘备;庞统;刘禅
一、刘备与庞统关系转变探因
庞统是刘备集团的重要谋士,为刘备西取巴蜀谋划方略,深受倚重。殒命雒城之时,刘玄德深感痛惜,言则流涕。然而在最初,他们的关系并不和谐。其间似有隐情,以下试为分析。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少时朴钝,不为乡里所重,只有其叔(伯?)庞德公对他十分欣赏。十八岁时,庞统前去拜访司马徽,司马徽与其交谈之后,大为惊异,许为南州冠冕,并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
司马徽是汉末著名的隐士,以善于品鉴人伦著称,有“冰镜”之号,故经过司马徽的鉴定与宣传,庞统逐渐声名鹊起,被委任为南郡的功曹。[1]《蜀书·庞统传》
然而,在刘备接管荆州之后,却打发庞统到耒阳做了个县令。庞统又因在县不治,被免官。如果不是因为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刘备很有可能错失了这个有力的辅佐。
庞统素有大名,刘备自建安六年(201年)南依刘表,至十五年(210年),有长达九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对庞统应有所了解,却在对其任命的问题上发生这样的曲折,恐怕不是一时失察,而是有所考量。
庞统何时任功曹,尚不可知,不过,赤壁之战以后,周瑜领南郡太守,庞统在周瑜帐下任职,则是确定无疑的。①《太平御览》264引《荆州先德传》云:“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此记载未免夸大其词。功曹为郡僚佐之首,地位十分重要,周瑜既逼人为功曹,恐不至于垂拱。庞统弱冠知名,距周瑜接管南郡时间较久,有可能在此之前已任此职。周瑜卒后,庞统又亲自送丧回东吴,俨然以故主视之。
但是,周瑜对刘备却非常敌视。周瑜向来主张凭借东吴的力量独自对抗曹操,因而将刘备视为心腹大患。刘备诣京见孙权,周瑜上疏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1]《吴书·周瑜传》
此时孙权并无信心独挡曹操,所以没有听众周瑜的意见。否则,刘备的余生只能在幽禁中度过,甚至会有性命之虞,历史也很可能呈现另外一番景象。
周瑜所规划的战略远景,也与刘备相冲突。益州地广民富,而其主政者刘璋暗弱,因而成为各方垂涎的对象。周瑜准确地把握了时机,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1]《吴书·周瑜传》
这便与刘备的战略规划产生了直接冲突,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设想正是跨有荆、益,然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中原。
这一次,孙权听从了周瑜的意见,遣使告诉刘备“欲共取蜀”。刘备依殷观之计,方才阻止了孙权的图谋。[1]《蜀书·先主传》而周瑜的暴亡,也使刘备得以喘息。
这样看来,周瑜是刘备的生命威胁者和麻烦制造者,更是其政治上的劲敌。刘备对周瑜是相当忌惮的。
《江表传》曰:“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1]《吴书·周瑜传》此事真伪莫辨,但至少反映了刘备之猜防周瑜,为众人所知。
后来,刘备又问庞统:“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1]《蜀书·庞统传》说明刘备对周瑜的动向是了解的。
庞统与周瑜共事的时间虽短,却亲自送丧,不能不引起刘备的警惕。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对庞统自然不能完全信任,故而先委以县令,以观其变,以察其志。
庞统并不擅长这类具体事务,或许内心还潜藏不满,因此政绩下滑。经过这一番考验,刘备对庞统更加不放心,索性将其免职。
但庞统毕竟非等闲之辈,而且名声在外。他的免职,引起友好人士鲁肃的关注。鲁肃亲自写信给刘备进行劝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1]《蜀书·庞统传》
鲁肃是孙刘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执行者,这一封信函足以打消刘备心中的顾虑。有了鲁肃的铺垫,诸葛亮为庞统说话才会更加方便。庞统的命运就此出现转机,刘备入主益州的图谋才得以顺利施展。历史因此成就一段君臣相遇的美谈。
二、“此间乐,不思蜀”解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大军攻灭蜀汉。翌年,迁后主刘禅于洛阳。《汉晋春秋》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1]《蜀书·后主传》
这段记载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憨愚的昏主形象,也为后世留下了“乐不思蜀”的成语,使刘禅成为弱智愚蠢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这则材料存在着一些疑点。
首先,从上引文本来看,贾充回答司马昭的话:“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虽明贬刘禅,实暗讥司马昭无能,若非刘禅愚弱,则无力讨灭蜀国。以贾充之谄媚,恐不作此语。
其次,郤正所劝刘禅之语不合常理。司马昭迁刘禅于洛阳,意在防范和软禁,所谓“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则分明对此表达不满,而有盼望西归,重振蜀国的意图,断然不容于司马昭。
郤正修身谨饬,正言谠论,又恋恋于旧主,“后主东迁洛阳,时扰攘仓卒,蜀之大臣,无翼从者,惟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后主赖正相导宜适,举动无阙”[1]《蜀书·郤正传》。无论是为刘禅,还是为自身计,郤正都不应出此下策,招致杀身之祸。
最后,刘禅既非愚不可及,也非聪明睿智,而是个庸人。关于刘禅非愚蠢之人,已有多篇论文涉及,本文不再赘述。但是,刘禅的政治才干其实有相当不足。刘备遗诏勅后主曰:“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1]《蜀书·先主传》
诸葛亮处于嫌猜之位,对于后主当然不吝溢美之词,但是他和刘备对刘禅的弱点都了解得非常清楚,知其无纵横捭阖的才略。二人为他推荐的书目,性质都非常相似。
因此,刘禅执政,更多时候不得不依靠大臣。在其当政的前期,完全依赖诸葛亮,后期所任用的辅政之臣皆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刘禅既缺乏远略,其人又无雄猜之心,故于诸葛亮推诚以待。其本人既无政治野心,委政于蒋琬、费祎,而无嫌隙。端赖于此,蜀汉政权才得以延续。
费祎被刺杀后,姜维为大将军,但他本出身降将,威望不如前任,又恃勇好战,每出征伐而少战果,故权力渐被侵夺。宦官黄皓与右大将军阎宇等勾结为奸,朝政日坏。
处此情形,刘禅不仅不思振作,反而包庇纵容黄皓。姜维为了避祸,远屯沓中,不复还成都。司马昭由是决计伐蜀。姜维上表请求备防,刘禅却听信黄皓鬼巫之术,不作预备。[1]《蜀书·姜维传》及至邓艾兵临城下,又轻率地听从谯周之言,北面降魏,俯首事仇。其与刘景升之子,何其相似!刘琮降曹时,曹操尚托名汉相,而刘禅降魏时,自己犹称尊号,与魏互为敌国,如此偷生苟免,比之刘琮,似又等而下之。
综合来看,刘禅只是一个生长在皇室的普通人,其观“蜀技”而“喜笑自若”,虽非绝无可能,但人之常情,皆怀故土,况事敌之臣虏?刘禅未必有这样高超的演技,恐怕也无此意识,至于闭目求归,则事类荒诞,并不可能。《汉晋春秋》的相关记载,似不可信。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卢弼,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陈道斌)
Two Issues on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LI Mengze
(Institute of the Han River,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Abstract:In the initial stage, Liu Bei assigned Pang Tong to a county magistrate, the reason is he did not trust the latter. Afterwards, he putted Pang Tong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as a result of the persuasion from Lu Su and Zhuge Liang. The source of “Happy here, no missing the Shu State” is unbelievable.
Key words:Three Kingdoms; Liu Bei; Pang Tong; Liu Chan
中图分类号:K23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1-0011-03
作者简介:李梦泽(1980— ),男,河南信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汉江研究院讲师,博士。
收稿日期: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