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富,韦沁妤
(福建农林大学 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大学生有效掌握心理调适路径探析
谢国富,韦沁妤
(福建农林大学 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大学生有效掌握心理调适路径能够帮助自己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成年早期建立自我统一性和发展亲密关系,进而促进自我人格的成长和能力的发展,顺利进入成人阶段。探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提出大学生学习及掌握心理调适路径方法,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成年早期;心理健康;有效掌握;心理调适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大学生由于地域、文化及生活背景等不一致,在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遭遇着各种不同的困惑和烦恼,承受较多压力。近10多年来,许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有心理问题的约占20%,[1]27且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更有甚者少数学生由于没能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因此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大学生掌握心理调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进行,可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极具重要,前一个阶段心理发展任务完成与否会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1]80大学生从步入校园开始至毕业离开需经历从适应、到稳定、再到成熟的渐进过程,三个持续发展过程都会遭遇不同的困惑和压力,这些心理问题困扰着正处于成年早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利完成。
(一)入学不适
从高中步入大学都有期待和彷徨,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学习和生活方式,由于思想、文化、习惯和地域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在入学初容易感到生疏,出现不适应,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常见新生入学不适应现象有:不适应集体住宿导致的宿舍矛盾问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引起的心理失调;同学比较丢失优越感;以及人际交往处理不理想产生的失落感等。由于各种压力引起的心理困惑,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适应能力,适应困难的这部分学生易诱发心理问题。
(二)学业负担
与高中对比,大学的学习压力虽有所削弱,但“学有所成”是所有学生共同的愿望。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不好,仍用高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大学课程,学业上总感觉吃力,又加之不同地区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不同,部分学生容易对课程学习产生失落感,进而产生厌学、逃课的负面情绪;[2]也有部分同学,一进大学就设定与自己不相符的目标,每天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压力过大,造成“有心无力”的现象;更有些同学,缺乏目标和方向,无法控制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大学,甚至沉迷于网络,最终荒废了学业。
(三)人际瓶颈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交往,大学生在校园里交流的主体以同辈、老师为主,接触的对象较为友好。步入校园,大学生们都怀揣着结交朋友、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本意,但由于思想、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都会发生一些冲突;加之,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在大学之前都未住过集体宿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容易引起同学、宿舍矛盾,导致关系紧张,有的甚至会被集体敌对,产生孤独感;有的则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懂得与他人良好互动,加之性格等原因,自觉孤立自己,不愿与人沟通,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容易迷失自我。
(四)情感困惑
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们,生理、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随着性意识的迅速形成,开始产生恋爱情感及性行为。但大学生在感受甜蜜爱情的同时,也会面临着爱情的诸多烦恼。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们普遍缺乏恋爱和性问题的正确认知,部分学生凭一时喜好冲动恋爱,甚至盲目恋爱、从众恋爱;部分学生失恋,轻则情绪低落,经过一段时间调整痛苦得到消除,但有的则无法自拔,陷入感情漩涡,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走极端,产生自杀倾向;也有学生由于没能对性行为客观认识,婚前怀孕,引发焦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五)毕业焦虑
经过大学四年流金岁月的储备,到了毕业关头,是选择考公、考研、自主创业或是直接就业,成为毕业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伴随着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理想就业和现实残酷形成冲突,给大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择业和就业自然就成为了非常困难的过程,有些同学难以接受这个现实,选择了逃避,主动放弃就业,长此以往,出现了焦虑、抑郁等情绪及认知障碍。
大学是大学生由青年转向成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人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社会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正在形成,上述列举的心理问题都是大学四年可能碰到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如果不及时调适和排解,不仅会影响这阶段心理的正常发展,也会影响下一阶段即成年期的顺利进行。因此,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调适的路径非常重要。
(一)积极探索,增强应对能力
大学是大学生积极探索并尝试建立稳定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时期,被认为是青年步入社会前的“延缓偿付期”[3],如果这个时期能够真实面对自我面对现实,有意识的让“主体我”与“客体我”保持大致的平衡,个体就能确认自我的同一性,展现出真实的自我,有益于个体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因此,大学生应增强自身的应对能力,一方面碰到可控问题,要敢于面对,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根源上消除;另一方面如碰到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问题,可通过认知调节、情绪调节等方式来调整应对策略,缓解个体痛苦的情绪。
(二)调节自我,激活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自我调节与本我、超我之间的关系,[1]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保持心理平衡的无意识手段。当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超出了自我的应对能力,产生焦虑甚至障碍时,就会无意识的激活防御机制,促使个体选择比较容易的途径来自我平衡,缓和紧张情绪,保护个体免受伤害。常见的防御机制有五类:逃避性防御机制、自骗性防御机制、攻击性防御机制、代替性防御机制以及建设性防御机制。[4]个体防御机制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作用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因此,大学生应不断调节自我,塑造健康心理,使个体在碰到不可控问题时激活的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防御机制。
(三)主动学习,善用心理技巧
大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宣传以及心理团体实践和讲座等渠道,[5]不断学习和掌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学以致用,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理性分析以及逻辑思辨途径,改变个体的非理性观念,有效调节压力;运用深呼吸、心理意向等放松技术,使处于紧张状态的个体能有效缓解;通过阅读和影视欣赏转移个体的负面情绪,同时汲取正能量;调节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在改变中找探寻,也能够有效消除压力。
(四)同辈互助,化解心理困扰
大学生活里,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是身边的同学,大家都处于同个年龄段,有着相似的爱好、共同的话题,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心理困扰,在相处的过程中,同辈们相互给予理解、支持、引导和鼓励,能够最有效的缓解压力,由此可见,同辈支持是帮助有心理困扰学生缓解压力最为重要的社会支持源。同辈支持包括同辈辅导和同辈帮助,同辈辅导是求助者向有专业培训背景的同辈进行咨询、寻得帮助的过程,辅导者提供给求助者经验、情感、学习、择业等的实际帮助;而同辈帮助更多的是以同学的身份关心、宽慰有心理困扰的同学,在必要时候帮忙联系专业老师,为同学们提供心理支持的帮助。
(五)借助资源,打开心理天窗
大学生在整个成年早期的成长过程会碰到诸多的心理困扰,除了可自行采用有效应对方法来处理、同辈互助来缓解,也可借助社会资源的支持化解心理压力。常见的社会支持资源有:社会关系、团体与组织以及社会公共资源,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要懂得积极利用这些资源。敢于向家人、朋友倾述,获得他们的帮助;敢于向辅导员吐露心声、走进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倾听专业老师的指导;敢于利用门户网站、电话热线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消除自身压力,通过借助这些社会资源的支持,不断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有效掌握心理调适的路径,有助于自身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利于建立自我的统一性和发展亲密关系,完善自身人格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这对即将步入成人阶段、踏上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相信在个人、同辈以及社会资源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完善自我,走向成熟,为社会的发展和设定的目标奋斗不息。
[1] 包陶迅.当代生活与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胡爱珍,王红兵.塑造健康自我促进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0(26):96-97.
[3]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77.
[4] 温世颂.教育心理学[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310.
[5] 余建林.当今大学生心理冲突问题探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6,35(5):56-59.
责任编辑:仲耀黎
2016-10-12
谢国富(1988—),男,福建泉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韦沁妤(1990—),女,福建宁德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心理健康。
B849
A
1671-8275(2016)06-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