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教学的民族化探析

2016-03-16 00:56:03王舒静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化泉州钢琴

王舒静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高师钢琴教学的民族化探析

王舒静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当前,虽然钢琴已成为中国大众普遍认同的西洋乐器,且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但是我国钢琴教育体系仍然带有浓重的“西洋味”。以笔者所在的泉州师范学院为例,立足高师教育的实践性与特殊性,试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探寻高师钢琴教学民族化改革的有效路径。

高师;钢琴教学;民族化

钢琴作为西洋乐器的代表,进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随着钢琴艺术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广泛普及和应用,钢琴越来越深受我国大众的喜爱与热捧,已经成为我国现有音乐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无论是钢琴的理论和作品,还是教学和演奏,都仍然带有浓重的“西洋味”,这一问题业已引起许多钢琴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与思索。笔者试以工作单位的钢琴教学实践与研究为依托,对高师钢琴教学民族化的策略进行一番粗浅的探究。

一、多维度明析高师钢琴教学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一)从艺术发展的规律看,民族化是钢琴教学的必经之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种艺术,只有深深融入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才能为这个民族的文化所接受,才能在这个民族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例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二胡、琵琶等中国民族乐器,经过千百年的融合,已经在当今乐坛享有一定地位。而钢琴这种西洋乐器在中国传入和普及的时间较为短暂,很多钢琴启蒙教育受到西化、钢琴音乐创作队伍规模较小、民族化进程较为缓慢等因素制约,进而严重影响了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如今,钢琴学习者越来越多,如何在学习吸收、借鉴西方钢琴艺术的同时,利用钢琴教学环节,积极推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是对中国钢琴艺术乃至中国文化创新的负责与贡献。

(二)从高师办学的目标看,民族化是钢琴教学的应有之义 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高师音乐专业,如果在教学上单纯地选用国外教材和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形成西化听觉审美习惯,影响了其今后的音乐发展方向,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对钢琴教学而言,由于这些学生受外国钢琴作品演奏的熏陶较多,也不利于我们钢琴教学民族化的发展。因此,高师钢琴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要求和重要责任,积极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弹奏基础的同时,努力使学生融入民族文化背景、扩大钢琴文化视野。

(三)从区域文化的氛围看,民族化是钢琴教学的重要推力 以泉州为例,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有着渊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绚丽的文化遗产。泉州文化传统氛围浓厚,而且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成功举办了闽南文化节、国际南音大会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等国际国内大型文化活动并已形成特色品牌。南音、闽南语歌曲等区域音乐文化类型以及各类对外文化交流平台,为泉州本地钢琴作品创作和教学的本地化乃至民族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良好的载体。

二、深层次聚焦高师钢琴教学民族化的现状困局

尽管近年来钢琴教育民族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就高师教育而言,钢琴教学民族化的进程依然缓慢,水平依然不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策层面缺乏清晰的民族化导向 推动钢琴教育的民族化首先需要的是教育部门明确的政策引导。目前,高师钢琴教学工作最权威的教育政策依据就是教育部1981年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大纲(草案)》。但是在这部旨在规范钢琴教学和评价环节的行政法规性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民族化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和具体措施,从而导致高师钢琴教育民族化改革缺乏统一的“指明灯”和“路线图”。因此,推进高师钢琴教学乃至钢琴民族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教育部门在政策制定层面上清晰确立教育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民族化导向。

(二)教学层面缺乏丰富的民族化内容 以本校为例,当前高师钢琴的授课内容基本包括五个方面:1、基本练习:音阶、琶音、和弦,要求在五升五降以内。音阶与琶音是钢琴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是衡量钢琴演奏能力的标准之一。2、车尔尼599、849、299等练习曲。每首练习曲都有着不同的课题,如有的训练和弦、有的训练轮指等,大量地弹奏练习曲可以解决学生技术上存在的一些难题。3、复调作品,包括《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巴赫创意曲集》等。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多声部的训练,特别对加强学生的协调能力有着重要作用。4、小奏鸣曲和奏鸣曲及部分优秀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的中外乐曲。5、四手联弹乐曲集以及正谱伴奏。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中涉及中国传统的内容很少,学生多数接触的还是西方的教材,对于民族性的东西吸收得较少。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学曲目、演奏技法,至今仍深受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的影响。外来钢琴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畸形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理论和民族化钢琴作品的忽视,使中国民族化钢琴作品和教材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为我国钢琴教育民族化发展的屏障。

(三)教师层面民族化意识淡薄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传授文化的发言者,他们的观念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意识及行为。目前,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师大多深受“西方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特别是许多从不同国家留学归来的老师,长期接受西方教育模式,自然而然将西方的教学方式带到中国,往往更容易忽视对中国钢琴民族化音乐理论与技能的研究,进而影响了民族思想的传承。钢琴教育者淡薄的民族音乐文化意识,促使我们的钢琴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不重视中国民族化钢琴作品及教材的现象。教师教书育人,传授给学生的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教师层面缺乏民族化意识,势必严重影响高师钢琴教学民族化的推动。

三、全方位探索高师钢琴教学民族化的策略途径

钢琴教育民族化进程缓慢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思考,也出现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探索。立足高师教育教学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探寻:

(一)编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钢琴教材 教师、学生和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三个组成元素,其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则是连接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质量决定着教学质量。目前全国高师的钢琴教学普遍采用西方教材和教法,学生的钢琴学习始终在西方音乐的语法和语境下展开,严重延缓了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的进程。对于高师钢琴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编写一套适合师范生需要并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钢琴教材,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责任。高师钢琴教材应紧扣高师教育的独特性,内容上既要有西方的钢琴艺术史、经典钢琴作品、钢琴弹奏技法,又要有中国的钢琴艺术史和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钢琴作品赏析,并且要着重缕析中外钢琴艺术以及钢琴与中国的其他乐器、其他音乐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当代大学生都是通过教材来接触和了解钢琴作品,因此在教材中应占有较大分量的中国钢琴作品,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更多中国民族色彩的钢琴作品和钢琴演奏家,进而为推广、传播这些钢琴作品进行很好的铺垫。

(二)增强高师钢琴教师的民族意识[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其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推进高师钢琴教学民族化进程,首要任务就是要促使钢琴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提高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素养,积极变革西方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强烈的民族意识自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教学模式。教师应尽可能选用具有趣味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钢琴教材,努力把音乐作品中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美妙的音乐情感充分揭示出来,引导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并充分应用音乐文化来引导学生认知与欣赏民族钢琴音乐作品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三)增加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钢琴曲目教学

时至今日,钢琴教育的民族化教学已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教育工作者在汲取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钢琴音乐创作的技术、思维、手法,运用民族化旋律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及背景素材,改编和创作了许多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音乐、更加贴近中国人的审美口味、融入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钢琴作品。根据高师钢琴教育的特点,我们的钢琴教学应充分体现民族性、师范性和实用性,有效增加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练习曲目,使学生能深刻感受中国民族音乐风格,更好的理解中国钢琴作品。可以采用《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等以传统民歌、民间乐曲作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可以采用《新疆舞曲》《春舞》《巴蜀之画》等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钢琴作品;可以采用《唐人诗意两首》《情景》《多耶》等具有独特创作特色的当代钢琴作品;还可以采用《在希望的田野上》《八月桂花遍地开》《春天的故事》等具有民族意义的现代音乐曲目。通过不同风格的钢琴曲教学,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民族钢琴作品,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增设中国钢琴文化课程 目前,现有高师钢琴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以传统的一对一授课、钢琴小组课或者集体课为主要形式。而在教学课程中,我们主要是根据授课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技能及规定曲目,还是属于纯粹的钢琴技能课,只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弹钢琴,而学生从意识上并不明白钢琴作品里面的真正内涵,更不了解钢琴文化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同样,作为一个正在学习钢琴艺术的学生,更应该了解中国钢琴民族化的精髓。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课程设置中,增设中国钢琴文化课程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它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中国钢琴史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这门理论课程,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关于中国钢琴的民族知识,了解钢琴的民族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中国民族化的钢琴教学体系。

(五)积极参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音乐文化也是种类繁多,很多地方都世代相传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的音乐文化,这些浓郁的本土音乐形成了我国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瑰宝。对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参与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整理以及保护、传承,是一项义不容辞的重任。同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文化,会像学习母语一样亲近,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育课程,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面对闽南地区各式各样的民歌种类和别具一格的本土音乐,近年来泉州师范学院坚持以传承、弘扬区域文化为己任,积极参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建设,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保护和传承受“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活化石”——南音方面[3],成立南音学院,牵头成立“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4]在南音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学院艺术教育重要一环的钢琴教学,近年来也积极探索出引入广为传唱的闽南语优秀歌曲和泉州本土原创的音乐作品进课堂、在南音专业开设钢琴伴奏必修课、用现代的钢琴演奏古老的南音等独具特色的钢琴民族化做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

总之,在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推进钢琴教学民族化改革,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赋予多样化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其意义深远。只有着眼长远,综合施策,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能力为目标,努力探索一条融合具有强烈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高师钢琴教育新道路。

[1]于宁.关于钢琴教育民族化问题与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

[2]林纯纯.闽南语歌曲的流行与文化新生产力意识的融合[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

[3]王珊.泉州南音传承现状研究[J].东南艺术,2011,(6).

[4]王珊.2014年泉州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

责任编辑 张吉兵

J62

A

1003-8078(2016)02-0063-03

2015-12-15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2.17

王舒静(1983-),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硕士。

2015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E17。

猜你喜欢
民族化泉州钢琴
泉州
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3:38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 07:37:28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05-05 06:48:30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奇妙博物馆(2022年3期)2022-03-23 05:16:10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2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