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馥羽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成都 610021)
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
蔡馥羽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成都 610021)
摘 要:由于人口数量与族群分布等关系,长期以来,学界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大多以贵州布依族这一族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云南布依族这一与贵州布依族同族同源的族群研究相对较少。在前述客观现实条件下,文章选例云南布依族民间舞蹈,从其生存语境与文化内涵两方面为切入,结合舞蹈的由来、表演程式与编制、音乐及舞蹈动作等方面探析其艺术特质。
关键词:民族文化;云南布依族;民间舞蹈
布依族是古代百越——濮越民族的后裔,是跨省、跨境分布的民族,也是中国古老的农耕民族。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布依族现有人口约287万余人,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又由于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以长期以来,对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也大多以贵州为研究样本,而对云南等地这一与贵州布依族同族同源的族群的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研究较少。在倡导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多元发展的当下,选例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就显得更有意义。
布依族通用汉语,但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布依语。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建国后曾创造了拼音文字。云南的布依族主要分布在曲靖市境内,在其下辖的罗平县、富源县、师宗县等地皆有分布,且大都居住在沿南盘江的八大河、清水江、黄泥河、九龙河一带。其居住区域大多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耕作。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现有人口30090人。又由于作为云南布依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和主要聚居区之一,罗平布依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形态各异的文化艺术,他们的民族语言、民族民间艺术形态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以本文的研究,就选例罗平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探析其艺术特质。
罗平的布依族自称“布锐”①,族称争议较大,解放后有过两次大的变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前归入壮族,第三次普查时归入布依族统计,但改称的根据并不明确。据宋恩常1986年8月对当时罗平县八大河和板桥两区布依族的调查表明:八大河区的“布锐”,其生活习俗同于毗邻而居的广西境内的壮族,板桥区的“布锐”又同于毗邻而居的贵州境内的布依族。[1]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该族群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缺失以及民族间生产生活方式相近、居住地自然生态环境相似等因素有关。由于关于民族认同的问题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加之其涉及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故本文对此不做展开。
(一)娱乐文化
布依族传统节日活动很多,除了祭祀山、水、火、树、寨五神外,娱乐文化中比较有特点的是“二月二”歌会和“三月三”歌节。“二月二”传统歌会是九龙河、块泽河沿岸——长底布依族乡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从春节开始便涌到歌场唱情歌,直到“二月二”以后才回家从事生产活动,历时一个多月。“三月三”也是布依族群众的节日,一般过3天,即农历三月初三到初五。节庆期间,青年男女彩衣盛装,聚集在秀丽的多依河、八大河边,赛竹筏、打水枪、泼节日圣水。邻近县乡的青年男女都涌到九龙十瀑的歌场对歌、唱花灯、踩高跷、荡秋千、摔跤。恬静的布依族少女,足踏微波,手攀垂柳,甜蜜的情歌流出朱唇,激励自己爱慕和思恋的“表哥,去击败对手”。成天成夜地对歌和表白,歌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村村寨寨杀牛宰羊,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佳节。
(二)祭祀文化
与“二月二”歌会、“三月三”歌节所呈现出的娱乐性与开放性不同,“祭老人房”则是布依族一个典型的封闭性节日。每个布依村寨都盖有专供祭祀用的“老人房”,里面供有神牌、香案、铜鼓等。祭老人房从农历二月的第二个属兔日开始,进行3天。村中选出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抬着三牲祭品到老人房祭祀。仪式在肃穆的气氛中进行,不准讲话和哭闹,然后在里面分食供品。祭祀结束后,老人回到家里要静卧3天,不跟家人说话,吃饭要送到床前。3天内不准村人外出,不准动用生产工具,更不准外人闯进村(村口用荆棘拦住)。若有哭闹和外人闯入,就冲乱了祭祀,便要重祭,重祭的一切费用要由肇事者负责。亲朋和外乡干部可以在祭祀的前一天进寨子过节,但是,3天后才准离开。
(一)“马郎舞”简析
“马郎舞”是布依族民间舞蹈中反映人类生产、狩猎、丧葬、祭祀活动的仪式舞蹈。跳“马郎舞”一般在发丧的头一天进行,整个过程约6小时方可完成。届时,丧家先在院内栽三棵从山上砍下来的很高的青松树做成的“幡杆”②,树下设供奉清香、灯油及三牲祭品等的“香案”,另有一顶“鬼伞”。丧葬仪式的主持人么师③立于香案前,肩扛大刀,一手提雄鸡,用布依语吟诀诵咒,以“法水”镇邪(用就衔入口内,再喷到燃烧的香烛上),气氛十分肃穆庄严,名曰“请师”。然后跳“马郎舞”。
1.“马郎舞”的由来。“马郎舞”是云南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广泛流传于罗平县黄泥河、九龙河畔的布依族村落。“马郎舞”属于丧礼中的仪式舞蹈,因舞蹈必须由死者的女婿(布依语称为“马郎”)请来,故有此名。关于“马郎舞”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有位老人进山“守青”(看守即将成熟的庄稼),因疲劳而在地边睡着了。一群猴子来偷吃庄稼,见到地头睡着的老人,以为他死了,变围着他哼啊跳啊,企图救活他。老人惊醒后看到此场景,由于好奇,便假寐观看。众猴跳了一阵子,见救不活他,猴王便命众猴将“死人”抬进山洞,刨坑安埋。土坑刨好后,将“死人”轻轻放入坑中,众猴又围着坑穴跳起了舞蹈。舞毕,便往死人身上盖土。这时,老人一跃而起,用石块驱散众猴,回家后把所见奇情告知村人。从此,布依人学会了土葬,④并在土葬时模仿猴子跳起了悲伤的舞蹈。
2.“马郎舞”的程式及编制。“马郎舞”多在丧家院内表演,舞蹈角色众多。一般情况下,“马郎舞”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跳“么谷赏”(又叫跳“马郎”),第二部分叫跳“奥节”,又叫“转场”。“么谷赏”舞队由15到20名男性组成。舞时队形为大圆圈,第一人为“牵牛人”,手执芦苇代牛绳;第二人为“犁地人”,双手执竹代犁铧;第三是并行的两位老者,右为么师,左手握拐棍,右手执毛巾,左边是男扮女装的老妇人,倒背竹箩。后面是死者的一位亲属,执鬼伞遮护二老人。死者的女婿提酒壶随么师在左旁侍候。后面是吹鼓手和众舞者依次排列,其余舞者执毛巾,人数不限。最后面是“骑马人”,以竹竿代马夹于胯下,边舞边做打马状。众舞者所持道具不同,动作形态也不相同,但律动风格和节奏却很协调,配合默契。跳完么谷赏,众舞者围坐于灵前唱“么温报”(孝歌)。唱完“么温报”,接着跳“奥节”。
3.“马郎舞”的音乐。“马郎舞”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及锣、钹、鼓、镲等打击乐器。唢呐主要用于演奏旋律,锣、鼓等打击乐器则主要为烘托气氛。由于“马郎舞”属于祭祀性舞蹈,为烘托气氛,音乐比较悲凉,速度多以中速为主;为配合舞蹈表演,节奏多以2/4、4/4拍等均分律动为主,舞者在表演时只需合上鼓点节奏即可。在实际舞蹈表演中,锣鼓点常无限反复。
4.“马郎舞”的动作。如前所述,由于“马郎舞”是一种拟态舞,表演者的舞蹈除模仿生活中的生产劳作外,还模仿动物滑稽诙谐的动作。其中最有特色的舞者是牵牛人、犁地人、骑马人。总的来看,下肢弯曲颠跳动作较多,步伐轻柔舒展,腰臀的扭摆下压,牵动膝关节的屈伸回环,往往一拍重似一拍。上肢以横向、斜向运动为主,转体和扭摆动作也常有出现,显得悠闲轻松,外柔内健。[2]430
(二)“野毛人舞”简述
1.“野毛人舞”的由来。“野毛人舞”是云南布依族另一较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广泛流传于罗平县的九龙河、块泽河沿岸的布衣族村寨。与“马郎舞”类似,“野毛人舞”也与葬礼有关。相传在远古时期,布依先民居于深山密林之中,时常受到野兽的侵害,但凡寨子里有老人去世,族人都会聚在一起“闹丧”,以驱逐野兽。而深山里的野毛人听见寨子里闹丧的锣鼓声,便躲到村寨附近跟踪窥视,找到老人下葬的地点,待族人安埋好老人离开之后,便刨开坟堆,偷吃死人的尸体。村民们后来发现这一情况之后,伤心悲哀的同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闹丧的同时,事先安排两个精明的人假扮成猴子到密林深处与野毛人一起玩耍。因为假猴子的手臂是套上竹筒的,贪玩的野毛人在和假猴子玩耍的时候发现这一秘密之后便笑得昏死过去,而假猴子则趁机将手臂从竹筒中轻轻退出便溜了。带野毛人苏醒之后,村民们早已将老人安葬好回到村寨中。而只会走直路不会拐弯的野毛人无法辨别村民们发丧的行经路线,找不到坟堆,这样就让死者免去了被分尸的劫难。后来,假猴子和野毛人在林中玩耍嬉闹的情景代代流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野毛人舞”。
2.“野毛人舞”的程式及编制。“野毛人舞”与“马郎舞”虽然同为祭祀活动中产生的舞蹈形态,但二者有一个明显的差别。“马郎舞”是在祭祀活动中表演的舞蹈形态;而“野毛人舞”则是为了祭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表演的舞蹈形态。此外,“野毛人舞”中关于布依族先民死后要土葬的习俗与相传在远古时期,布依人死后不兴土葬,而是将死人煮熟了让活人吃这一习俗明显相悖。在今天看来,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并不重要。而流传至今的“野毛人舞”无论是表演程式还是编制都较从前有了改良和简化。当下的“野毛人舞”在表演时,通常分两个表演区。两个假猴子与野毛人占一个表演区,表演时,除了模仿动物的原始动作外,还有经改良提炼后的夸张动态,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另一个表演区则是一对踩高跷的表演送夫出征的夫妻。全舞总计由5个人表演,在今天看来,传统的“野毛人舞”更多的已经成为配合踩高跷的一段完整舞蹈。
3.“野毛人舞”的音乐。目前流传的“野毛人舞”由于有相对固定的故事情节,属于戏剧化了的表演性舞蹈形式,[2]438在表演时有伴唱与伴奏。伴奏乐器主要有主奏旋律的二胡、竹笛、三弦等,另有锣、鼓、镲等用于稳定节奏的打击乐器。伴唱则通常由场外的女声负责,伴唱的曲调则是花灯曲调《十送情郎》。尽管传统的“野毛人舞”本身并不受音乐的限制,但其与踩高跷表演的配合,让舞者在《十送情郎》的曲调下律动,则焕发出传统舞蹈形态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新鲜活力。
4.“野毛人舞”的动作。“野毛人舞”由于是对猴子及野毛人有关动作的模仿,具有拟态舞的相关特征,是以其动作较为夸张形象,尤其配合猴子造型的面具以及野毛人身着的稻草编扎而成的草衣草裤,更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主要舞蹈动作有猴步、挠腮、眺望、羞势等等。从舞蹈造型上看,“野毛人舞”还兼具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傩舞的部分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动态研究语境下,如何保存与发展本土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历史上的艺术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更成为各民族的共识。[3]布依族是一个勤劳聪慧、能歌善舞的民族,青年男女唱情歌,可唱三天三夜不重复;民族舞蹈因受时间、场地、道具、乐器等方面限制,不像民歌那样自由和随意,但是,每逢节日和丧葬,爱跳爱玩的人便会瞅准机会,跳起各种舞蹈。从一定意义上看,各民族的舞蹈都程度不等地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以及地理的心理状态的痕迹,浸润着深沉的民族情感。[4]除了前述两种较具代表性的的布依族民间传统舞蹈外,还有反映古代战争及兵器演练的“把式舞”,利用外来艺术形式和本民族传统舞蹈融合的“高跷舞”“狮子舞”“霸王鞭舞”和“花灯歌舞”等。囿于文章篇幅,本文仅例举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马郎舞”“野毛人舞”,对云南布依族传统舞蹈的艺术特质略作说明,对其他舞蹈形态则有待在后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一说为“布越”。
②“幡杆”上留树杈供挂祭品用,上挂“吊钱”“孝帛”“幡笼”等。
③布依族又称“公公”“老摩”。
④相传在远古时期,布依人死后不兴土葬,而是将死人煮熟了让活人吃。
参考文献:
[1]宋恩常.罗平县八达河和板桥两区布依族情况[C]//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64.
[2]颜德芳.马郎舞[C]//罗祖虞.云南罗平·布依族民间音乐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3]任红军.珠江上游传统民歌的生存语境与文化内涵.[J].学术探索,2013(12):137.
[4]马曜.云南民族舞蹈的传统及其发展[C]//云南民族在艺术研究所.云南民族舞蹈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0.
[责任编辑 贺良林]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Traditional Folk Dance in Yunnan Province
CAI Fu-yu
(Department of Dance, Chengdu,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Sichuan Chengdu,610021 China)
Abstract:On account of population size and its distribution, over the past years, the academic studies on Buyi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e mostly took ones living in Guizhou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about Buyi people in Yunnan province whose racial origins are the same as ones in Guizhou.On the basis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and the previous studies, this article,with its survival contex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chooses Buyi people’s folk dance in Yun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n tries to explore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by taking the following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origin of the dance,performance form and its arrangement, music and dance movements and so on.
Key words:National culture;Buyi people in Yunnan;Folk dance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6)03-0061-03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3.016
收稿日期:2015-11-29
作者简介:蔡馥羽(1987-),女,四川资中人,二级演员,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