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的现状调查及价值研究

2016-03-16 00:27洋,陈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徽州古道

周 洋,陈 琪

(黄山区博物馆,安徽 黄山242700;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 黄山245000)

徽州古道的现状调查及价值研究

周洋,陈琪

(黄山区博物馆,安徽 黄山242700;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 黄山245000)

徽州古道作为古代陆路交通的基础,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现代交通的建设已经逐渐消失,但是留存下来的古道依然具有独特、珍贵的价值。徽州古道既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一条条徽州古道逐渐成为了踏寻徽州商人足迹、探索徽州文化、体验古道风采的经典线路。在这些古道上,他们感受古道的原始古朴,享受古道的静谧幽深,亲历古道的历史沧桑,尽情享受徽州古道所带来的快乐。

徽州古道;文化价值;保护利用

徽州古代道路多为翻山越岭的羊肠小道,它们与“兽蹄鸟迹”相交,故又称为“鸟道”。徽州古道,指古徽州境内通向山外的石板山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古属 “一府六县”境内现存的大小古道约124条(段),古桥近千座。其中保存较好的有徽杭古道、徽饶古道和徽青古道等50条,总长度442公里,而保持完整富有历史价值的古道有20多条,这些徽州古道所承载的文化空间中,存在着一些具有徽州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徽州古道大多数地处省界、市界、县界,人烟稀少,生态环境优美。它们多顺山势、沿溪水而建,古时五里一亭、十里一庙,如今沿途依旧峰峦叠幛,竹海成荫、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绝佳。徽州古道匍匐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犹如天梯直入云端,与自然紧密相连,和谐相融,构成了一幅幅独特而神奇的风景画。置身于徽州古道,山清水澈,心旷神怡。

一、徽州古道的自然背景

历史上,徽州古道在物资交流、人员交往、信息传递等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公路、高速、高铁等陆路交通的不断升级,通往境外的道路已无需再翻山越岭徒步各条古道了,这些古道的作用日趋减弱,古道的数量也日益减少。但是,近些年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户外旅游健身运动的兴起,一条条徽州古道逐渐成为了踏寻徽州商人足迹、探索徽州文化、体验古道风采的经典线路。全国各地户外游客来到这些古道,他们感受古道的原始古朴,享受古道的静谧幽深,亲历古道的历史沧桑,尽情享受徽州古道所带来的快乐。

右龙岭古道位于休宁县鹤城乡,走到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红豆杉、银杏、樟树、枫香、马尾松、石楠、狍皮樟、香榧等,如此多的古树名木,徽州恐怕右龙当数之最,其中红豆杉、香榧等树种不乏千年古树。翻过右龙岭,岭下第一个自然村就是浮梁县界的汪湖村,这里俨然一座天然植物园。南山瀑、石花瀑、飞龙瀑、飘锦瀑连成一条线,形成一个全长400多米的瀑布群,一水四瀑,首尾相接,从大到小,先急后缓,若断若续,时隐时现,景致不同。

榉根岭古道和赤岭古道坐落在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中,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土壤肥沃富硒,野生资源丰富。沿途峰峦叠翠,古木参天,峡谷幽深,流泉飞瀑,为古徽道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徽饶古道浙岭虹关村头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1 000余年古樟,冠幅达三亩,“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被誉为“江南第一樟”。廻岭古道回岭洞出洞口右侧有一颗五谷树,是安徽最古老的一颗五谷树。徽州古道仿佛是一幅天然图画,无论何时来,大自然的美景都在欢迎你。迤逦的古道、秀美的山水、古朴的乡村、优质的生态、天人合一的徽州被誉为“天然摄影棚”,在镜头的定格之下,在光影的轮换之间,徽州古道抖落千年的封尘,惊艳天下。

徽州境内峰峦叠障、山谷纵横、物华天宝、物产丰饶、资源丰富,驰名品牌众多,既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黄山贡菊、徽墨、歙砚等名特产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原产地,也是华东木竹、蚕桑、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这些徽州特产在国内有着广阔的市场,正所谓“民物繁伙,有漆槠杉林之饶,富商巨贾多往”。

赤岭古道上历口镇生产的祁门红茶,位列世界三大高山茶之首,为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有“群芳最好”、“红茶皇后”之称。谷雨岭古道上的淳安县鸠坑茶在唐时列为贡茶,名震东南,被称为“睦州贡鸠坑茶”。徽杭古道昱岭关脚竹铺村生产的老竹大方是徽州传统名茶,清代已入贡茶之列。榉根岭、逍遥岭、昱岭关、大连岭古道等,所经山林不仅恩赐有白术、黄连、当归、灵芝、石耳、石斛、厚朴、枣皮等名贵中药材,还惠给有茶叶、笋干、香菇、木耳、毛栗、槠栗、猕猴桃、山核桃、黄山贡菊等名优野山珍。

塔岭古道上的砚山村是歙砚石材的产地,被评为全国四大名砚之首,唐宋以来的老砚矿山采石场遗址依然残存。浙岭古道上的虹关村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墨铺有百余家以上,仅詹氏一姓就有80余家。詹氏制墨不仅“销售于二十三行省”,而且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徽州这些大自然的丰厚馈赠成为古代山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和徽商的主要贸易产品,养育着山民,滋润着徽商。徽州商人最初就是从贩运本地特产,同时又将本地所需要的粮盐丝等物品从外地输入进来而起步的。

二、徽州古道的历史渊源与遗存

徽州地处群山环绕之中,峰峦遮蔽,川谷崎岖。四通八达的古道是古徽州与外界联通的生命线,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徽州古代人民勤劳智慧、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历史见证。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徽州府志》有“自睦州青溪县界至歙州皆鸟道萦纡”[1]58的记载。三国贺齐,出守新都,始凿连岭,以通江浙;隋末汪华起兵保州,又凿等岭,以通太平;唐代官邮发达,除一般道路外,还有一种邮路,叫驿路,又称官道。北宋时一赴京官道出东门,经界牌岭出境,可至京城开封;南宋,赴京官道改出南门,经昱岭关出境,可至京城临安。自此以歙县为中心,逐步形成九条出境古驿道,俗称“九龙出海”。明清时,徽商鼎盛,商运繁忙,商贾捐资,陆续修筑,有东至苏杭,西抵四川,南到闽广,北达两京的商运道路。同时,徽州民间自发集资修建府县乡村道路,使徽州古道繁荣通达。

古代没有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徽州人与外界的一切交流来往,除了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新安江以及青弋江、阊江等河道水路外,进出互通的道路更多的则是许多翻越崇山峻岭、由徽州府治通往辖境属县(歙县、黟县、绩溪县、休宁县、祁门县、婺源县)及沟通周边相邻的杭州府、宁国府、宣州府、安庆府、池州府、饶州府、衢州府等地的古道。一代代徽州先人们筚路蓝缕,开山劈石,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于是有了这一条条交通要道——徽州古道。据《黄山公路志》记载,黄山市原有主要古道100多条,近千公里,古桥近千座[2]388。

无论是官道、栈道、樵路,他们都是依山傍水。只要你仔细走走就会发现,每每一个大的徽州村落都是徽州古道的汇集点,他们是古道上一个个天然的驿站。而承载徽州人迈出大山脚步的就是这一条条翻山越岭、蜿蜒曲折的山间道路。徽州古道不仅供徽州村民上山下田劳作,更是两地经商往来、人员交流的主要通道。这些崎岖的山路大大缩短了出山的路程,一批批徽州土产经过古道源源不断运往全国等地,一代代徽人也从古道走出大山,走向江浙,走向湖广,走向全国,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可以说,徽州古道是徽州人民的生存之路、创业之路、经贸之路,也是人生之路、文化之路、寻梦之路。徽州古道承载了无数徽州人的梦,是徽州文化向周围地区辐射的神经脉络,徽州文化也因此泽被神州。它们不只是一条条山路,还代表了一种徽州文化的突围和一段徽州先人创业的辛酸历史。

这些古道所建年代有早有迟,各不相同,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皆有。徽州古道最早始建于隋唐之际,但绝大多数是在明清两代形成,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隋大业十三年(615),汪华起兵,开箬岭古道,一通旌德,一入太平,统管徽、宣、杭、睦、婺、饶六州[1]9。休宁县右龙岭古道,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是徽饶古道进入景德镇的一条重要道路。

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贼夏章假道榉根岭,寇祁门[3]卷十二。唐代前后,榉根岭古道早已是一条行人来往不绝的繁华古道。西武岭古道连接黟县与祁门,危巅削壁,过者难之。唐代凿石为盘道,宋朝黟人黄葆光继而开拓,始有石磴。清乾隆年间古筑村人孙洪维“捐资群险,躬身省督,阅五年竣工”[4]1415。徽杭古道昱岭关始建于五代,为皖浙交界的第一紧要关口,被誉为“歙州第一处紧要墙壁”。宗武穆王飞提兵过郡境,至则溪水大涨,军不可前,王命大众伐山开道,由三岭出。[1]15可见此地为历代战略要地。浙岭古道位于休宁与婺源之间,相传五代时有位姓方的老妪,一个人在岭头常年为商旅免费施水供茶。[5]152

绩溪县遥遥岭古道,“宋宝佑间,有大石门胡旦者,乃随其势之,高下屈曲,窒者凿之凸者平之,凹者补之,峻者削石以为磴,如是凡五里余行旅甚便。”[6]310,宋初通往休宁黄茅的驿道是由婺源大畈的中平寨,经大畈达休宁之黄茅,由于道路是沿涧前行,十分曲折,洪水暴发时,经常桥塌路毁。后来婺源人汪绍捐资开路,从芙蓉、对镜、羊斗、塔岭、新岭,俗称“徽州五岭”,直抵黄茅,这便是婺源塔岭古道。元末,汪同又出资复开拓,塔岭古道基本成型。永丰乡斜山岭古道:地处黄山区最北端与青阳县接壤,最早修筑于北宋末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徽州古道也是历史遗存的集中地。如今徽州古道沿途至今还残存一些历史古迹,有牌坊、廊桥、亭、古民居、古祠堂等,让后人依然可以感受当地的历史气息。逍遥岭古道关口有清同治年间书写的眉额“江南第一关”和“徽杭锁钥”、民国二十年重修的拱亭、“二程庙”和石经幢。箬岭关古道在明代天启年间(1620-1627)设箬岭巡检司。清顺治四年(1647),于岭头建关,关门刻“天险重开”4字,古朴沧桑。

榉根岭古徽道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沿途倚道而建的 “继保亭”“古稀亭”“玉泉亭”“启源亭”“杠梁桥”遗存及佛教遗址 “无上庵”“圆通庵”“密岩庵”等明清时期石构建筑清晰可见;古道旁的“重修榉根岭路碑记”“圆通庵建庵碑记”“圆通庵茶亭碑记”等数十块石碑拂尘可鉴。特别是曾国藩为抵御太平军在古驿道岭头筑起的榉根关,被誉为“江南第一关”,连绵起伏14公里,气势宏伟壮观,防守坚固严紧,有“一夫守关,万夫莫开”之势[7]88。

昱岭关古道位于皖浙交界,建于五代,用大小不等的花冈岩垒砌而成,是杭徽交通要道,也是研究古代防御建筑的重要实例和皖浙两地经济、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浙江省和安徽省先后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连岭古道始建于唐代,有屡废屡修的山门洞,中线为古徽州与睦州的碑界,也是现今安徽与浙江的省界,素有“一脚跨两省,鸡鸣醒三县”之称。

徽饶古道浙岭,在驿道之侧立有继志亭,乃乾隆年间用青麻石垒彻而成,迄今坚固。岭脊右侧有“吴楚分源”古碑一块,碑旁有“堆婆冢”古墓、石砌万善庵、同春亭、一线泉、半岭庵等胜迹遗址,以及《奉县正堂示禁》等十余块碑刻。石门岭古道上步云庵墙上镶嵌着明清时期村民与商号捐资修造的古道碑刻“万善同归”等5通之多。白际岭古道沿途有明代辛峰塔、清代节孝坊和民国初期廊亭街等标志性建筑,都保存完整。

徽州古道,因了历史的久远而尤显得厚重,因了古老的传说而尤让人触动心弦。徽州古道,犹如一本饱经沧桑的厚重史书,记录着徽州昨日的辉煌和沧桑,承载着无数徽州人的梦想与辛酸。

大洪岭古道上有“不老山”中的梅道士与张天师斗法和明万历年间大坦乡湘源村郑节妇捐金辟新路的传说。徽杭古道遥遥岭有“二程庙”的传说。《水浒全传》第118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就是北宋末方腊义军在昱岭关与宋军大战的记载。浙岭古道上有方婆施茶遗风;有塔岭客栈老板汪源和遥遥岭胡雪岩“还珠里”的故事;赤岭古道上有目连戏故事;塔岭有十八担金银财宝的故事;有岳飞手握梨花枪选定箬岭古道走向的传说。在羊栈岭古道上,方腊起义曾几经扁担铺,并留下了“大刀石”的传说以及“大青石,献宝刀,方腊起义志更豪”的民谣。翚岭古道上流传着乾隆皇帝南巡改翚岭为“羽岭”的故事。

古道附近的乡村还保留着徽州最传统的民俗活动,昱岭关古道上有三阳坑村“打秋千”、叶村“叠罗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谷雨岭古道的街源璜蔚还与徽剧有着不解的渊源。历溪村也是目连故里之一,目连救母故事在这里可谓是家喻户晓,历溪目连戏班更是古徽州有名的目连戏班之一。白际岭古道榆村的端午跳钟馗、中秋舞香龙、“得胜鼓”已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右龙岭古道宋代的板凳龙,每逢重大节日都有演出活动。

三、徽州古道的商业见证

徽州,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由旧徽州府所孕育出来的、经过长时间历史积淀而最终形成的一个泛地域的文化。徽州向来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农耕环境比较恶劣。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使徽州人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大山之外,徽州人不无感伤地说:“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于是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州民谣。

明清时期的300多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徽州古道发展的鼎盛时期。徽州古道成就了徽商事业,徽商知恩图报信念丰富了徽州古道的内涵,他们联合地方绅士或倡议官府百姓等积极捐款捐物重修或续修古道,使得徽州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上百条合计数千里长的“通衢”古道。这些遍布境内的徽州古道,让古徽州通往池州、安庆、景德镇、浮梁、上饶、杭州、宣城等地的道路畅通无阻。这些徽州古道是当时的“国道”,主要用以运送食盐、大米、茶叶和粮食等外来商品及土特产品。徽州古道是徽州商人通往外界的商道,一块块被磨平的青石板是对徽商盛极一时最好的说明。

徽州古道由于各自所处地形地貌不同,也就有了“路有起止、长短之别,道有难易、宽窄之分”的说法。有的古道需要几年、几十年的努力,有的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奋斗,才能建成修通,工程巨大,耗资无法估量,可与当今高速公路论比。倘若没有众多徽商的鼎力赞助,这些徽州古道的建成是难以想象的。

大洪岭古道自明万历年间开辟修建到道光年间,历经二百多年苍桑,水冲石剥,道路损坏严重,成为危道。道光年间,为重修和维护大洪岭通道,商人、官宦及祁黟等商号纷纷捐款,耗资数万金,历经六载,终使危途成坦道。当年在岭头8块青石上记载了大量捐款人名单、商号、数量[8]795。黟县西递商人胡贯三早年贩粮在西武岭古道上,且形成了集收购、运输、服务、出售的一条龙服务。有一首诗云“西武岭头新米到,担夫羼土碓羼糠”,就是描绘胡贯三雇佣上百人的骡马队,从江西运粮到祁门、黟县一带出售的情景。[9]

浙岭是一条古徽州通往饶州的驿道,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它南通湖广,北连江浙。景德镇的瓷器、鄱阳湖的鱼虾、乐平的稻米、猪肉从这里运往屯溪以及苏州、杭州和上海;江浙出产的布匹、食盐又从这里运往江西。清康熙年间,婺源漳溪籍木商也是常州木商业鼻祖王启仁被浙岭方婆事迹所感动,花巨资共修建经休宁至浙岭茶亭36座,并修缮万善庵,长年请僧侣为病死途中的商旅安葬立碑。

箬岭古道是一条联接古徽州府、安庆府和宁国府的千年古官道,也是目前古徽州保存最长的古道。徽商兴起后,更是成为重要的粮食、盐和山产的运输要道。千百年来,官员进省入京,秀才举人乡试会试,商人运输货物,百姓亲情往来,皆由此经过,更是徽州学子、商儒们通江达海北上进京的必经之路。

古徽商称雄商界300余年,赢得了 “无徽不成镇”的美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遥想当年,徽商从徽州古道上走出来一个个传奇,成为徽州文化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一代代徽商最初大多从徽州古道走出皖南的深山老林,走向山外的大千世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神话。

四、徽州古道的文化旅游价值

徽州古道隐行于神奇灵秀的群山茂林修竹之中,无处不透视着其神秘的色彩。徽州古道上流传着一些神秘的传说,譬如逍遥岭古道在明代胡宗宪巡抚浙江时,用一条黑犬往来绩溪与杭州之间传递书信,所走的山路是诸多道路中最近的一条。于是胡宗宪就命人沿线勘修了一条便道。明代朱元璋在翻越连岭古道时,看到连岭没有树木乘凉,于是从山脚弄来一枫树枝,对苍天说:“苍天有眼,我今天在此栽下一枝,如果我兴国愿望能实现,体谅天下百姓甘苦,就让它生长下来。如果我兴国无望,那就让它干枯了,望苍天明鉴。①”说着就将树枝上粗下细倒栽在山头上。上天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愿望,这棵枫树不仅顽强地活下来了,而且枝叶茂盛,雄伟强壮。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一场鏖战,因寡不敌众,而被元军打散,朱元璋也被追杀得落荒而逃,一气逃到璜坑口,躲入汪公大帝庙内的汪公大帝像后,蜘蛛立即结好网如同原样,元兵追到庙内,只见汪公大帝雕像,蛛网完整,两旁判官、小鬼像眼珠狰狞,形似怒斥元兵样,吓得元兵只好扫兴而去②。

话说郑寡妇在祁门的燕窝村新开了大洪岭,有人说新开的大洪岭为蟒蛇形,蛇头正对着自己的湘源村。郑寡妇又在燕窝至湘源开了一条大岭,名字就叫“棍子岭”,以横在大洪岭前,形成棍子打蛇之势,湘源村化险为夷了。[10]200

徽州古道不仅是文化与商品古道,同样也是革命古道。在中国革命漫漫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险阻,在徽州这块土地上播下了红色的种子,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战斗故事。

1934年8月2日就在羊栈岭古道的际村暴发了惊心动魄的际村暴动。9月24日为掩护红七团主力部队在离大连岭脚2公里之遥的送驾岭迎战围追红军的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师和补充第一旅共5个团,创造了敌军伤亡150-160人的战绩,史称“送驾岭之战”。

1936年春,中共闽浙赣省委在鄣公山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将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成立了皖浙赣独立团,建立了皖赣等5个特委。方志敏、邵式平、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平鼻岭古道这块土地上战斗过,这里也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浙岭古道徐源村旁光绪十六年建的饮泉亭,墙体上还留有四幅标语,其中的“国共两党合作万岁”清晰可见,经考证,为抗战前夕熊刚、刘毓标领导的红军独立团战地服务队所写,是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

1949年4月下旬解放军横渡长江,追击国民党残余军队,沿徽池古道进入祁门,在榉根岭一带,取得了歼敌3 000余人、炸毁伪碉堡27座、剿匪864人的辉煌战绩,并于4月26日一举解放祁门县。4月29日,又由祁门经西武岭古道解放黟县。解放军还沿休龙古道等徽州古道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直至歙县、绩溪、屯溪、婺源等徽州全境解放,为徽州古道及其所在的山山水水增添了新的光彩。在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正是在徽州古道上添写了“红色文化”,而使徽州历史更显丰富多彩和光彩夺目。

四通八达的徽州古道是古徽州与外界联通的生命线,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徽州古代人民勤劳智慧、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历史见证。徽州古道是徽州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是徽州淳朴民风的展现窗口,是徽州生态发展的鲜活典范,是徽州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是徽州文旅休闲的崭新平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生动场所。徽州古道本身作为古代徽州人民智慧与意志的结晶具有极高的文物史料价值,沿途风貌古朴的村庄以及村中丰富的徽州建筑,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宝藏。鉴于古道不断被蚕食和日益减少的现状,我们一定要把古道古街作为稀缺资源加以保护,让古道原生态的风貌永续存留。黄山市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应把徽州古道申报非遗。同时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应迅速启动起来,从县、市、省到国家级,逐级申报,使徽州古道纳入法制化保护轨道。

注释:

①中国淳安县委宣传部编《红色古道大连岭》,2011编印。

②朱祝新编《黄蔚志》,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2007编印。

[1](清)丁廷楗,卢询修,赵吉士,等,纂.徽州府志:卷二[M].合肥:黄山书社,2010.

[2]黄山市公路史志编审委员会.黄山公路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3](清)陆延龄,修,桂迓衡,等,纂.光绪六年贵池县志·武备志·兵事:卷十二[M].台北:学生书局影印本,民国五十九年.

[4]黟县地方志编制委员会.黟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2.

[5]刘清光.“茶摊、茶庵、茶亭及其文化内涵与价值”[J].农业考古,2006(5).

[6]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8.

[7]桂盈满.石台县榉根岭古徽道初探[J].池州学院学报,2013(1).

[8]祁门县地方志编制委员会.祁门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

[9]王昱涵.打破规矩,用人情味把典当行做成百年生意[N].新商报,2014-02-12.

[10]陈琪,等.祁门民间故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曲晓红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Value of the Ancient Roads in Huizhou

Zhou Yang,Chen Qi
(Museum of Huangshan District,Huangshan242700,China; Chinese Museum of Huizhou Culture,Huangshan245000,China)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in particular, the ancient roads in Huizhou,as a basis for land transport in ancient time,have gradually disappeared. But those that have survived are still of unique and precious value.They are not only part of Huizhou culture,but also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modern tourism economy.They have gradually become a classic tourism route for tracking the footprints of Huizhou merchants,exploring the Hui culture and experiencing the splendor of the ancient trails.On the trails,tourists can feel a sense of primitiveness and simplicity, enjoy a sense of deep quietness,experience 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of the trails and enjoy the pleasure brought by them.

ancient roads in Huizhou;cultural value;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G127

A

1672-447X(2016)04-0006-05

2016-05-15

2014年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规划项目(14GH059)

周洋(1962-),安徽太平人,黄山区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徽州文博;

陈琪(1962-),安徽宣城人,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徽州文献与徽州民俗。

猜你喜欢
徽州古道
走古道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金色徽州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徽州人
徽州绿荫
古道鸡鸣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