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玉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政治理论部,安徽 合肥 230031)
协同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宋 玉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政治理论部,安徽 合肥 230031)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日益得到广泛重视,这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重要研究价值。协同理论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从协同创新的要素和模式出发,探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创新
1971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物理学家Hermann Haken发表了《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一文,引入了协同学及协同的概念。协同学主要研究处于复杂、开放环境中的各子系统为某一共同目标,通过自发地相互协调和作用,使整个系统呈现新的结构和特征,以达到各个体无法实现的组织目标和结果,也就是1+1>2。其主要内容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1]。在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冷遇后,近年来,理论界对“协同”再度重视,并将协同与创新相结合,通过融合多种创新资源和要素,以提高创新水平和效果,现已广泛运用于经济、社会、科研等领域。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首次将“协同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2 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协同创新”。4月和5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接连出台,正式启动“2011 计划”,其核心就是协同创新。因而,利用协同创新理论推动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探索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途径等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其社责任感、使命感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有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本文着重以课外教学实践为主要探讨对象。
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并不理想。因种种原因,由社会、企业、家庭等外部环境和学校的内部环境不能实现有效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内部同样承担思政教育功能的相关机构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不能形成合力;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之间、承担指导组织工作的教师之间及其二者之间都未能进行有效深入的配合协作,形式混乱,考核随意,没有形成一系列合理配套、相互衔接的科学机制;实践教学经费、课时、基地等得不到保障,未能构建起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参与少、教师能力不强、教学形式单一、实效性差。因此,根据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融会贯通协同创新的理论内容,探查二者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进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思政课实效性的提高,意义重大。
1.目标一致性。协同理论认为,一个大的系统能否形成协同机制,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出有序、平衡的新系统,在于各子系统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是否存在共同一致的目标,从而相互协调,优化整合,朝一个方向和目标努力。在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不论是直接参与的教师、学生、学校及其相应机构,还是间接参与的政府、企业、家庭等,尽管各自的社会职能不同,但在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者、接班人这一目标上是具有一致性的。作为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在这一共同目标作用下的各子系统的配合协作中,能够得到新的机遇和发展。
2.系统开放性。系统开放是协同理论自组织实现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才能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自发进行协调与配合,形成新的有序局面,具备一定的结构或功能。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现,除了师生、学校这一传统的子系统外,同样必须接纳政府、家庭、企业等其他子系统的加入,形成一个开放、融通的大系统。同时,各子系统间进行不断协调配合,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
3.方式多样性。协作创新是通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资源共享、交换整合,进而优化创新实现的。由于各子系统及系统内外各自的运动特点不同,不可能对协作方式进行统一要求,以免造成系统的僵化和固化,甚至死亡。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所需要参与的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协作方式也应有多样性。一方面,只有各要素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协作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最优和最大化;另一方面,不同的协作方式在同一系统中相互碰撞、学习和贯通,不断利用外部的力量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有利于促进系统更多创新结果的诞生。
4.过程交互性。在系统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要素和变量。它们之间既会相互摩擦和冲突,产生内耗,同时由于目标的一致,又会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向前发展。要达到理想的协作状态,就离不开各要素、变量之间的交互,通过观念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实现创新。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样要考虑到学生、教师等主体的深入沟通和互动,更要关照政府、家庭、企业、社会等外部要素的互通和交流,使所有要素在实践教学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动态交互状态,发挥综合效应,达到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5.效果长期性。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自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并形成新的平衡、有序的局面,这其中有太多变数和外因的干扰影响,因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只有把握好发展方向,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最终成功实现协同后的系统创新。就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而言:一方面,施教者受理论、能力和条件等各方面限制,对实践教学规律的认识和协同的组织实施需要一个过程,受教者接受教育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品格修养并在日常言行中表现出来,这样一个由显性到隐性,再到显性的过程,同样需要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持续的教育过程,会受到系统内其他要素的影响,要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形成合力,需要一个不断尝试、修改、再尝试的反复实践的过程。
协同创新理论在世界各国各领域的实践,基本形成技术联盟、创新网络、创意集市等协同创新方式。就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而言,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和探索:一是从协同创新的要素出发,促进要素之间的资源共享、联合创新;二是从协同创新的模式出发,通过形成一定的机制,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素协同创新路径
1.主体协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直接参与其中的主体要素大概可分为两类——施教者和受教者。施教者范围广泛,涉及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管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等等,受教者则包括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主体协同意味着施教者之间、受教者之间以及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协同。施教者应打破相互间无形的壁垒,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沟通协商,提供实践教学的平台和机会,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激励和反馈机制,形成合力。受教者因自身差异性大,主动性不强,更需要在不同专业和年级间进行融合、协同,相互激励协作,以实践项目为契机和纽带,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实施的过程,积极分享由此获得的经验和成果,达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利益协同。利益是协同创新非常重要的要素,要想实现各子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自发协同,共同的利益目标是强有力的驱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长远来说,教育不仅是个人和家庭,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好的投资。那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是作为投资人的共同利益追求,而这种投资的效果将会反过来大大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得不到良好的长足发展,教育效果的隐性特征和各方的短视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政府应大力宣传,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企业、家庭、机关等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积极参与到立德树人的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来。学校也应通过道德修养优秀的学生事例宣传,向企业、单位展现高素质、高品格的学生为其创造的无形财富及对社会起到的正面、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正能量的扩散、和谐社会的构建增添更多生力军。
3.环境协同。各要素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后取得远大于本身简单叠加所获得的效果,需要相对开放、宽松和交互的环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需要内、外两个大环境的支持。一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其内部各机构之间的互通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既需要在校内、课堂上进行,更需要在广阔的校外进行,让学生真切地感知、了解社会。因此,学校还应该加强与政府、社区、企业等社会机构的联系沟通,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换,不仅有利于校企的对口合作,培养适合当地企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还有利于通过合作,使政府、学校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及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灵活调整培养模式和方向,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二)模式协同创新路径
1.联合模式。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局限于课堂上诸如讨论、演讲等有限的形式,效果欠佳。究其原因,在于思政教学部门的孤军奋战,难以得到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内各机构的外联关系,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寻找对口企业和机关,如博物馆、纪念馆、政法机关、公司等,以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为纽带,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各自优势的互补和协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2.嵌入模式。高校以培养综合、创新人才为目标,其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的设置等也会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大多数专业都会在高年级阶段组织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可以在此期间,选派思政课教师同学生一起进入相应机构或企业,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当下困惑,进行多元、贴身、即时的实践教学,可以获得师生的共同成长,促进实习效果的最佳呈现。
3.伞状模式。就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机构、单位和学管人员、专任教师、心理咨询老师等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想法、顾虑,需要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实力的领袖人物或机构作为统领者、协调者,有效发挥他们的优势。政府或当地教育管理机关可尝试以地域为划分依据,培养或构建一定区域和数量范围内的实践教学带头人或领导机构,以其为中心,伞状辐射,协调其他各方的利益、矛盾,统筹各方优势资源,再通过各方向中心的反馈,不断进行调整、融合、发展、创新,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得到有力保障。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虽在近年取得了一些发展,但并没有出现普遍性的、令人欣喜的教学成效。协同创新已成为其新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和路径的研究,必将更加有效地整合全社会的有利资源,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使高校的思政教育走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曹延锋.协同理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5,(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2005-02-07.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责任编辑 陶有浩)
An Innovative Pathway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Coordinative Perspective
SONG Yu
(DepartmentofPoliticalTheoryEducation,AnhuiVocationalCollegeofPolice,Hefei230031)
With great value i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based teaching is gaining extensive attention. Since the synergy theory is intrinsically related to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logical consistency, this article explores various coordinated innovation pathway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essential ingredient and models of synergy theo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coordinated innovation
2016-06-17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践模式研究”(SK2016A0256)、省级质量工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研究”(2013szxm138)
宋 玉(1981- ),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政治理论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2.0
A
1674-2273(2016)05-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