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贤(广州工商学院, 广州 510850)
高校学生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究
苏建贤
(广州工商学院, 广州510850)
[摘 要]在当前的科学发展观当中,以人为本是重要的核心理念,注重的是一切为了人和一切依靠人;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对象,因此应当围绕学生展开管理工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形势,充分的把握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现状,对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分析了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并且结合过去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对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 管理模式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当中,学生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当中,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和发挥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进行有效的确立,在相应的管理制度上,也没有体现出人本关怀,工作方法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在这一工作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也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一)人才培养和校园建设
在当前社会中,经济、科技的发展十分迅猛,因此社会中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转变。由于社会需求存在客观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也都有所增加[1]。除了知识、素养等方面以外,还存在很多非知识因素方面的差异,例如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应当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充分的体现,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对学生的潜在创造能力进行激发,促进学生更加完善的发展。由此可见,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必要性。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当注重和谐校园的创建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公平正义,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共存的关系。在高校工作中,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建设、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对和谐社会的理念加以运用。而以人为本理念,正是这一要求的基本体现。学生管理应当是为了学生,通过人性化的制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
(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随着学校环境的变化,例如后勤管理模式的改变,对学生管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后勤社会化在高校中的形成,更容易引发后勤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基于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再次凸显了重要性,对学生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在新形势的发展中,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想状态等都发生了改变,其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也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差异性、独立性、自我发展意识、平等意识等更为明显。因此,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会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学分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而学分制之下的学生管理打破了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班级的观念不再重要,也不再仅限于对本专业学生开展学生管理。在这一情况下,对于学生的选课、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等,都应当体现在学生管理当中[2]。因此,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更多的以学生为本。
(一)管理制度不良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由于人本关怀的缺失,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自我个性的发展等都是十分不利的。在过去的高校学生管理当中,管理人员所采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往往过于严格,在执行管理制定、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刚性管理,而对于柔性管理,却有所忽视[4]。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学生自我管理的空间和权利受到剥夺,也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在义务、权利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
(二)工作方法落后
很多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往往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学生很多要求和命令,但是却缺少应有的协商和关怀,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没有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3]。在过去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由于管理者管理水平、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往往采用比较教条的管理方式,工作方法也缺乏应有的创新。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管理者的权威性、主导性过于重视,对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缺乏考虑,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学生管理效果。一旦学生犯了错误,往往不能宽容对待,而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这种学生管理模式过于简单,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思考,也没有进行情感的沟通,因而无法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在管理当中应当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充分地树立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当中,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地树立和应用这一理念,很多管理人员甚至认为自己是监管者,而将学生放到被动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就受到了削弱,在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调动。这样,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其创造性、自主性、独立性等特点就无法得到体现,同时也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在这样的学生管理当中,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一)更新管理理念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高校应当不断地更新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应当树立良好的民主观念、创新观念和服务观念[6]。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应当创新学生管理的能力和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保护,对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进行挖掘。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个性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应当对服务理念进行树立,同时对服务功能进行体现。在管理当中,应当综合体现服务和教育等职能,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加以维护,为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
在学生管理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主体。因此在管理当中应当对人的因素和价值进行充分的认识,对学生在管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激发,对待每一名学生,都应当做到平等、公正、客观。当代大学生拥有了越来越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选择,因此,高校应当更加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资源。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更好地获得新能力与新知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当同时对生活设施、教学设备等进行完善,从而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二)优化工作方法
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应当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等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摸索,从而确保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求[5]。在工作中,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学生管理当中,应当充分重视引导、鼓励、肯定、欣赏的作用,避免一味地进行说教、批评、否定、责骂,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管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必须具备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在当前的法治社会背景下,更要实现良好的“依法治校”。在具体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基础条件,在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要求的条件下,不但要维护学校的管理秩序和教学秩序,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加以维护[7]。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当充分保障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旦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学校应当积极地帮助学生进行维权。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当从各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完善。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赋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充分地吸取和考虑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采纳其中正确、良好的意见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然后在进行实施。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当确保透明、公开的信息,坚决消除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暗箱操作”等不良行为。
高校教育是我国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阶段。在高校当中,大学生已经成年,因此已经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在进行高校学生管理的时候,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平等地对待和管理大学生,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健波,储丹华.柔性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学区化”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9):94—97.
[2]刘春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8):8—10.
[3]王丹丹.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途径探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39—41.
[4]马春蕾.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79—80.
[中图分类号]G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33(2016)02—0066—03
DOI:10.3969/j.issn.1671—4733.2016.02.020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简介]苏建贤(1984—),男,广东新兴人,研究方向为管理学,电话:158220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