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现

2016-03-16 00:19:49牛利坡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经济发展

牛利坡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党委办公室,北京 102200)



新常态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现

牛利坡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党委办公室,北京 102200)

改革开放以后,党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明确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并逐步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向深入。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矛盾双方在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等具体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当代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的客观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具体表现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

(一)认识回归正确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党重新思考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1979年3月30日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182。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探索的最初完整表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仅在于发展生产力,更在于解放生产力,亦即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使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党逐渐将改革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以扫除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诸多障碍,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促进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

在此之后的探索中,党逐步完善了对主要矛盾的理论认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重新肯定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的同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345,并将这一矛盾统辖的历史起点定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之后,我们党在继续重申和坚持主要矛盾规范表述的同时,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对主要矛盾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完善。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3]58,明确肯定了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的长期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旗帜鲜明地强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4]14。十五大报告同时指出:“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17,进一步深化了对主要矛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党的十六大将主要矛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联系;在对国情和形势的基本判断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个没有变”,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没有变”。都进一步重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6]16,并将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7]8

(二)实践不断走向深入

为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将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解决主要矛盾的实践不断走向深入。

首先,经济发展由量向质、由快向好转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重视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因此当时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主要以经济数量作为目标,而且强调要“快”。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4]16,因此“有条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4]17。党的十五大报告在经济发展目标上也将“速度较快”放在“效益较好”之前。而到党的十七大后,明确提出“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8]70,将“好”字放在“快”字之前,并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之后,党的文件中“经济增长方式”一词逐步被“经济发展方式”所替代。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二者内涵相差甚远。前者偏重于速度与数量,后者则侧重于质量和结构,是更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也标志着对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更加科学、全面、深入。

其次,对人民需要的满足由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转变。改革开放之初,如何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解决温饱问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迫切问题,人民的需求处于解决温饱问题的较低层次和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由此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大。如当前人们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不仅要穿得暖,更要穿得时尚、穿得漂亮;不仅收入要提高,幸福感也要增强。对此,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标准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扩展,由最初将“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作为衡量经济成就的主要指标,到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社会保障、环境、卫生、交通等民生事业综合协调发展转变,由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单一指标向由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综合指标转变。

最后,居民收入分配由效率优先向更加注重公平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党实施先富带后富的方针,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和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因此,在分配领域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仍然提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9]21,“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9]12。到党的十七大以后,在分配领域开始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8]30。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6]36。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10]40。2015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是我们党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也表明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逐步向更加注重人本的方向转变。

二、矛盾主要方面的新表现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落后的社会生产,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经济中高速增长与下行压力并存

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同时也只有发展才能彻底解决。因此,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否能够被满足以及被满足的程度。近年来,在世界经济萧条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使中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受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2016年全国“两会”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要保持在6.5%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经济转型优化升级与区域不平衡性并存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格局日益形成并优化。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如不同的区域和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差异。虽然在不断消除,但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因此,逐步缩小和消除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是根本解决主要矛盾的前提和保证。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2015年,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了7%,但仔细比较发现,减少额主要体现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减少的主要是煤炭和钢铁这些我们正在去产能的领域,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1]。这说明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有欠缺,突出表现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专利申请受理授权和科研成果数逐年增加,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较低。与此相关,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劳动力要素的规模驱动效应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这也要求必须将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在长期快速发展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而言,这一方面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我们不可能再走过渡依赖资源和环境的路子,必须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路子;另一方面,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本身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状况。因此,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

三、矛盾次要方面的新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民生事业的不断完善,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结构和层次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需求水平进一步提升,由此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需求水平不断提升,主体差距较大

“十二五”时期,人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4551元增长到2015年的21966元,扣除价格因素,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扩大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根本条件。但在整体提升的同时,需求主体的差距仍然较大,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截至2015年底,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195元、11422元,相差近2倍[11]。即使只考察城镇地区,中西部二三线城市与东部城市特别是与一线城市也存在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结构的整体优化,从长期来讲也不利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需求结构初步改善,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消费重点由主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三转一响”到以电视、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用电器类产品。再到电话、电脑、汽车、高端电子产品等高档消费品,呈现出模仿型、排浪式的特征。目前,这种消费模式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的方式和场所也越来越多样化,绿色消费、网上消费、租赁消费等形式越来越普遍。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构成中,食品烟酒占30.6%,居住占21.8%,交通通信占13.3%,教育文化娱乐占11%,医疗保健占7.4%,多样化特征已非常明显[11]。此外,各行业和领域的“私人定制”更加符合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普遍青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这种变化,代表了近年来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社会生产端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有效需求对社会生产的内生性动力仍需加强

有效的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经济持久健康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但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面刺激政策边际效应明显递减、出口总额下滑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综合背景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扩大内需,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以内生动力强劲地拉动经济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了当前“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状况。这种状况为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提出了更为深层次的历史任务。

四、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作用的新表现

新的时代条件下,矛盾双方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上,也有了新的表现和要求。主要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谋求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一方面,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生产供给的有效性尚需弥合。改革开放之初,物质资料匮乏,社会消费品供不应求,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性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突出的表现在双方量的关系上。近年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消费品非常丰富,供不应求的局面根本改变,甚至有些领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近年来部分消费者赴海外扫货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其实,这并非国内供给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虽然海外扫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从众性、非理智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我们社会生产力不是在量上,而是在质上无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党和国家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因此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7] 6、8。

另一方面,以供给创新激发需求潜力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在增加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激发需求潜力,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实现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的高效循环,是当前推动经济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根本上不仅是就业和创新的范畴,也是对供给的有效优化、对需求的有效激发和满足,并且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价值。为此,“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促进消费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大众消费预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7] 25。只有加快形成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良性协调共进机制,才能使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永葆生机。

五、结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不仅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经验总结,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而且是指导我国当前实践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其生命力就体现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特征。党和国家从这一基本判断和时代特征出发,为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战略和举措。这是我们党和党的理论永葆生机活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责任编辑 陶有浩)

Existenece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the New Normal

NIU Libo

(BeijingVocationalCollegeofLabourandSocialSecurity,Beijing102200,China)

From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CPC reconsidered the problem of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defined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and the backward social production is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deepening graduall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CP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has not changed. In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wo sides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present some new features in the concrete form and the movement mode, but also face new challenges.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Main Aspect;Secondary Aspect;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2016-07-11

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201008434)阶段性成果。

牛利坡(1986-),男,河北邢台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党委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生。

A849.1

A

1674-2273(2016)05-0071-04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51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