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明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从意境之美,到笔墨之上
——梅清笔下的黄山绘画研究
陶玉明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梅清是黄山画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将自己的不遇之情寄托于诗画之上,其中以黄山为题材的山水画最负盛名。本文从梅清的绘画背景、代表作品分析和与同时期的黄山画派的画家相比较,探讨研究梅清的绘画特点与对后世的影响和启发。
关键词:梅清;黄山画派;绘画特点
一、梅清的绘画背景
梅清,安徽宣城人,字渊公,号瞿山,出生于明末清初;他一生经历了四个帝王,颠沛流离度过了七十五个年头。人生的不同时期的经历明显给他的画作带来了不同的意味与形式表现。梅清出生于宣城梅氏大家,梅氏一族人等大多是诗文书画上的大家,梅清自幼生长于青山秀水、崇山峻岭的环抱之中,在这种家乡山水与家族文化之中熔铸了梅清磊落洒脱、超然的性格。
梅清的绘画作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五十岁之前,这期间他的大部分画作以临摹为主,从他三十五岁所作的《宛林实景图》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名家的笔意,如董源、巨然等等。然而又不是一位地模仿,不乏“我法”在其中。这个阶段的他还对仕途报以幻想,所作之画多有豪情壮志之意。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是从五十岁至六十岁,这一阶段正是他科考失利,选择躬耕南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画作意境清幽,多忧愁与淡漠,这在《黄山图册》中便可寻踪迹。第三阶段为梅清晚期,也就是六十岁之后的阶段;他两次登上黄山,所留之作,气势磅礴,大部分的得意之作也是在此时诞生。《高山流水图》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二、梅清与其代表作品
1.《黄山图册》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黄山图册》最能代表其成就。《黄山图册》全册共8开16帧,幅幅画出黄山的神韵和梅清的心境。他擅长用线,其线淡而有神、枯而不涩,时而灵动,时而凝重,皆因笔墨之增,随处生发。在《黄山图》中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天都峰》中人们讶异于梅清创作的新颖奇特的布局结构;这些结构往往来自于对黄山自然风景的真实感悟,却不是直接的自然视觉,作者运用自我的绘画智慧将山脚流水、山腰亭馆、近山、远山尽收画中;加上几组松针,生动自然地表现出黄山松的特点与神采。
图册中《文殊院》、《汤池》、《松谷》、《翠微寺》都用了俯视的全景构图,这在当时几乎是没有的,可谓独具匠心。以水墨渲染,所绘之山都显得较为秀美,布局多为横亘连绵的山脉,与后期作品的苍劲豁达又显得截然不同。
图册中《汤池》将环境的动静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汤池》描画了山脚下登上黄山唯一小道的景色,画面左边以大面积山峰与右边的树木山路和较小的山石形成对比,画面左边的题句增加了整幅构图的平衡感。左半图中山体由上而下,雄壮中略显飘逸。小块的山石绵延不绝,再加上树木平铺点缀,给人一种密而不疏的美感。从中更是看到了梅清在画面构图上的巧思。细看《黄山图册》,浮丘峰的飘渺、莲花峰的秀美、翠微寺的清逸等,其中的布局结构都将梅清一生的沉浮、悲欢离合与黄山的“奇”“绝”景象高度融合,是梅清对山水画认识的又一次飞越。
梅清中期的作品较之早期的作品无论在取材还是笔墨技法上都有一定的突破。早期绘画风格“豪放”;经历仕途的挫败后,过着躬耕南亩的隐逸生活,画面中的“豪放”风格也慢慢收敛,多了一些秀丽雅致和恬静,更有一种“独钓寒江雪”的忧愁与淡泊,但画面中的灵动怎么也掩饰不了梅清内心的情感。
2.《高山流水图》研究
《高山流水图》纸本墨笔,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图作于梅清七十二岁时,而仅在两年后,这位大师就长眠于世。画中描绘了一座柱形山峰伫立在群峰之中,以瀑布高山流水为对象,极为随意地营造了一种清幽之境。画面中山体由上而下地倾泻,雄壮中略有飘逸;点子皴的用法更是将两幅画的神韵一展无遗,我们也可以从择夫画中看出梅清的《高山流水图》有一种回归早年画风的倾向。《高山流水图》是梅清晚年创作的一次飞跃,不论从笔法还是取材构思上都有一定的突破。
梅清的《高山流水图》用其独特的构思和笔墨语言表现了黄山的奇景,在众多描绘黄山的画作中显得别具一格。 在梅清的画册中几乎每本都有松谷、翠微寺、鸣弦泉、天都峰、莲花峰等名胜,但却从不同的角度画出其不同的主要特点,以致同一个景物却可以让观赏者欣赏不同的画面,着实可以看到梅清的深厚功力。梅瞿公善画松,这在许多的古书中都有记载。梅清画松好用淡墨起笔,挺阔的松尖在以浓墨润色,松枝用细笔的手法精妙铺排,让人感到苍劲有力。在《高山流水图》中,画面近处的迎客松向左面倾倒,使得画面出现左倾的感觉;每棵松树形态各异,“左右互倾”的松树相互辉映,整个画面都丰满起来。
3.《天都峰图轴》
在表现黄山各山峰之中《天都峰图轴》也是一幅上乘之作。画面构图表现山峰险而奇,展现出寂寥安详的意境。画面中山石多用折线勾勒,重墨点染山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刚柔并济的格局。
三、寄情于景
中国古代画家“借景抒情”的情结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理论根据。南朝时期宗炳在山水画技法上不仅提出过“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更注重山水画怡情养性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图册《莲花峰》中就能看出梅清以白描的手法描绘莲花的意境,画面简洁、单纯。笔墨虽是无情的工具,但一旦铸熔了画家的情感,便成为了有情之笔墨。“情”除了画家本身的情怀更有“意匠惨淡经营”之意,梅清对黄山的情怀给予了他强大的生命和灵感。
中国的绘画自古就注重“情”的表达,更好借物抒情、寄情于景,追求的是对造型的写意表现。将情感寄托在书画的笔墨之间,追求意象的表现,这也正体现了中国画写意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内心呼唤与表达;纵观历史与当代绘画艺术,这一直都是一个未曾变化的特征。
画,心之迹。笔墨本无情,然而一旦附着了情感便成了有情的笔墨,梅清的“黄山之情”更是他能够创作出这么多不朽佳作的根源。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董其昌说“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其实一事耳”。梅清的画大都有诗,《汤池》一画上我们看到上面题到:“由汤口而进,右转渡桥则为汤池,左转为祥符古院,为白龙潭,为桃花源,巨石阻塞,从石隙中侧身而入,皆非人世。”在《西海门》和《百步云梯》中都表现了登上黄山的艰难,也表现了山河的俊拔;所以说画中题诗既表达作品的意境又为构图锦上添花,一画题诗,诗助画意。梅清用诗作为落款,可谓诗画一体,情理交融,浑然一体。梅清出众的修养,让梅清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梅清高超的诗歌修养源于自幼对诸位名家的深入钻研和家族师兄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梅清的画就是诗,诗也是画。
五、梅清、石涛、渐江三位之比较
讨论梅清不得不说到的两位便是石涛与渐江。黄山享有中国山水画之摇篮的盛誉,借以黄山的壮美景色,明末清初黄山画派得以形成。石涛、梅清、渐江三人同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石涛与梅清为至交,同时他们与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渐江关系也相当密切。三人都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却风格迥异。梅清的画清奇秀润,渐江的画则峻峭清瘦;而石涛与梅清所画黄山各不相同却互取长处相互影响。石涛和梅清的共同特点是雅致,渐江在画法上更瘦俏清峻,梅清在中国画坛的地位虽不及石涛,但其黄山之作笔意蕴厚,意境空灵,实属最佳,石涛在其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写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发、乃为志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这种观点与梅清的“我法”观念相吻合,在笔法上石涛学习倪瓒,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看石涛所画“莲花峰”在构思上与梅清相类似,将山峰想象成莲花,但在画面构图上石涛的构图略显平面,梅清的“莲花峰”显得生动有趣。石涛的《黄山图》从构图、色彩到对松树的描画方法等,都与梅清的风格相似,儒雅秀至、清奇秀润;渐江所画“莲花峰”造型严谨,棱角分明。人们常将清代画坛分为几种不同的派别,以渐江、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遗民派,他们的画面理性深刻。而梅清、石涛所代表的就是写意派,笔墨情趣反古推新,讲究“我法”,为清代山水画坛写意表现的重要推动人物和代表人物。仔细观察三人的画作,能明显地感受到画面所传达的意蕴相差甚远,这与三人的成长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石涛为明宗后裔,清朝的统治给了他极大的刺激,所以他寄悲愤于笔墨,以文章书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向往,最后遁入空门,所以在他的画面中我们常看到寂寥、萧瑟的意境。渐江的遭遇和石涛颇为相似,但渐江又不同于石涛,出家后仍然忙于社交会友,他了无牵挂,自在潇洒,不食人间烟火。在他的画面中表现更多的是傲骨的气节,显出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达。而梅清没有像石涛那样绝望,也没有渐江那般傲然,他还胸存“寄蜉蝣于土地,渺沧海之一栗”的文人情怀。
六、梅清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梅清的绘画成就的确很惊人,他为我们留下的众多绘画作品,充分显示了他的超人成就与功力。梅清在绘画上的“创新”也正是中国山水画现代审美形态得以确立的最重要的传统资源之一。梅清对黄山的描画,不仅在笔墨言语上值得研究,更为他在清代画坛上的艺术成就重抹了一笔。
梅清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又自出机杼,不论是山水风景还是构图题诗,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临摹古人,主要是师其意,而非袭其迹。近代享有“南黄北齐”中国画大师黄宾虹便是受到了梅清的影响,正因为他有着追寻古人绘画法度的笃行踏实的实践研习,才为他日后的创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绘画技法时要重视能力培养,而不是把临本当作固定不变的范式;通过浏览历代画作,临习优秀作品,真正掌握一些古代画家那与众不同画风的精神实质。中国画精深博大,在临摹中讲求研究的方法,是为了真正探求传统之堂奥,使学习能在深层次上进行。
参考文献:
[1]石涛.石涛画语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53-66.
[2]穆孝天.梅清[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46-50.
[3]张忠平.“我法”之笔 师法自然——初识梅清[J]. 美术大观, 2007,(2).
[4]曹玉林.轩朗高妙 清奇秀远——梅清生平与艺术[J]. 荣宝斋, 2006,(1).
[5]杨臣彬.梅清生平及其绘画艺术[J].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5,(4).
责任编辑:胡栩鸿
From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o the Ink Painting— A study on Mei Qing’s Huangshan school painting
TAO Yu-ming
(School of Art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Mei Qing is an outstanding figure in Huangshan School of painting. He, a unrecognized talent, presented his frustration and disappointment in poems and paintings, among which ink paintings featuring Mt. Huang are the most prestigiou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ei Qing’s painting background and representative works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im and other painters in Huangshan school,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painting features of Mei Qing as well as his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to later generation painters.
Key word:Mei Qing; Huangshan School of Paintings; painting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J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3-0046-03
作者简介:陶玉明(1989-),男,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画及公共艺术。
收稿日期:2016-01-11